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系统常见病之一,全世界的总发病率大约为10.5例/10万人,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大而升高。平均发病年龄为55岁,平均病死率为51%,主要病因有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畸形,烟雾病和血液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片下腔出血的护理方法及体会,总结相关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8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全方位护理,80例患者,其中显效56例,占70.00%;有效20例,占25.00%;无效4例,占5.00%;总有效率为95.00%。结论通过实施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不仅可以提高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愈率,还可直接影响到患者治愈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阐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本科2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结果:患者能维持良好呼吸道通畅,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能正确对待语言障碍并学会以肢体语言交流。结论:生活自理能力逐渐恢复,并发症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掌握有关功能锻炼的知识,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损害,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系由于脑表面或实质血管发生病变、破裂而使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SAH起病急骤,再出血率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SAH患者30例,经积极的护理干预,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分为自发性SAH和创伤性SAH,自发性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SAH起病急骤,突发的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及血性脑脊液是本病最基本的症状和体征,其再出血率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针对SAH的病因及诱因,采取科学性的护理措施,可显著降低SAH再出血的发生率,对预后的生活质量和降低病死率均非常重要。我院对收治的103例SAH患者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7.
于淑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24):163-164
目的 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梗死患者行保守治疗,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严格禁止高脂饮食,对患者颅压进行全面控制,静脉滴注甘露醇,用以缓解脑水肿情况.结果 2例发病突然,且出血范围较大,经全力救治后死亡,另外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梗死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后遗症,如运动功能及语言功能障碍等.经随访得知患者整体情况较为稳定.结论 选择有效、有针对性的护理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从根本上影响着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李俊娜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5):178-178
目的:探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90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每组45例,观察组围手术期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参考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治疗21 d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脑血管意外发生率、再出血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积极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脑血管意外发生率4.4%、再出血率为0,均明显低于参考组17.8%、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GOS评分均出现明显下降,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给予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再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10.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引起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导致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病因为先天性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及高血压动 相似文献
12.
毛晓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22):198-198
目的 分析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干预体会.方法 对 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病情观察、护理.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愈 42例,治愈率为 84%,再出血 5例,再出血率为 10%,死亡 3例,死亡率为 6%,褥疮发生率为0.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加强病情观察并行整体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临床救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8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病情观察、护理:绝对卧床、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头痛、呕吐等病情变化、保持大便通畅,做好心理护理和呼吸道护理、防止再出血等.结果 治愈72例,死亡6例,致残5例.结论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严密地进行观察病情,防止再出血,做好心理护理及肢体的康复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加强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管理的实践效果。方法制定岗位职责及基础护理工作流程,实行质量控制。结果加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基础护理管理实践前后患者发生的并发症(如口腔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分别经χ^2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实践前后患者满意度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加强基础护理管理实践提高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基础护理质量,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及患者满意度,促进了护理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老年人病因复杂,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故死亡率高。我科自1989年2月至1995年8月共收治74例,治愈53例,死亡12例,自动出院9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74例。男45例,女29例。年龄60~78岁,伴 相似文献
16.
<正>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统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损伤性。自发性又分原发性、继发性。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指由于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或软脑膜进入蛛网 相似文献
17.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极易发生再出血。SAH病人发生再出血死亡率高,恰当的护理是减少SAH再出血,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之一。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我科1992-02~2000-06共收治SAH病人63例。男性42例,女性21例。年龄30~49岁,平均(39±2.1)岁。均为首次发病,72h内入院,经CT或MRI证实为SAH的病人。其中并发癫痫(EP)7例,肺部感染2例。无1例大便干燥。均采取脱水、利尿、对症及支持疗法,同时应用纤维蛋白溶解剂以防止破裂处凝血块溶解。结果,通过精…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的常见病,是最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之一,其病因95%以上均为脑血管畸形和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痉挛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90%[1,2],常引起严重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甚至导致脑梗死,成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3]。一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的统称,占急性脑血管意外的10%左右,约50%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其它原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等[1].现将2002年3月-2007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