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在制作左上肢浅层肌标本(性别、年龄不详)时,在前臂浅层肌中见一罕见变异肌——正中腕屈肌1例,报道如下。1解剖观察此变异肌行于尺侧腕屈肌和掌长肌之间,指浅屈肌尺侧浅面(图1)。该肌以一较长的肌腱起于肱骨内上髁下部,肌  相似文献   

2.
在解剖教学中发现一具成年男性尸体两侧上肢的前臂前群肌中均有一块异常的肌肉,查阅相关文献未见有其报道,为积累国人肌肉变异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2003年3月,我们在解剖一例成年男尸右前臂时,在指浅屈肌的深面发现一块变异肌,因它起于指浅屈肌肱尺头的深面,肌腹向下分为两个头分别止于指深屈肌和拇长屈肌,作者称之为“指浅屈肌变异头”,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双侧胸大肌起点变异很少见 ,查阅文献资料未见报道。作者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遇见 1例 ,为积累国人体质变异资料 ,现报道如下。成年女尸 ,约 4 0岁 ,身高 15 1cm ,坐高 82cm。尸体胸部皮肤完整 ,无刀疤。双侧乳头在锁骨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发育良好。双侧乳晕直径约 3cm。切开皮肤 ,双侧浅筋膜完整 ,在浅筋膜深方见双侧胸大肌均有变异 (如图 1、2 )。双侧胸大肌起自第五肋软骨及其上方的部分与常人相同 ,起自第六肋软骨的肌束缺如 ,起自腹直肌鞘表面的肌纤维单独形成一束 ,从内下走向外上方 ,逐渐与其上方的胸大肌主体部分靠近 ,并于腋…  相似文献   

5.
1材料与方法 成年男尸一具,发育正常,身高178 cm,福尔马林液固定.以下数据用精确度为0.5 mm的直尺测量. 2结果 在解剖过程中,发现右侧胸大肌表面有一斜行条带状扁肌走行.该肌下端与胸大肌腱膜相续,与胸前正中线约呈16.5度夹角,向上越过胸锁关节与胸锁乳突肌起始部相续,全长215.0 mm,肌腹长104.5 mm,肌腹平分三段上中下段平均宽度依次为17.6 mm,19.7 mm,16.9 mm,平均厚度依次为3.1 mm,3.3 mm,3.0 mm;最宽处20.0mm.  相似文献   

6.
男尸,约40岁.在解剖中发现,左上肢正中神经由3部分纤维在两处相合形成.第1处在胸小肌下缘、腋动脉前内侧,由发自臂丛内侧束和外侧束的两根,距喙突4.08cm处相合,内侧根宽0.3cm,厚0.15cm,外侧根宽0.2cm,厚0.10cm,合成后的干宽0.35cm,厚0.2cm.第2处在臂中、下1/3交界处,腋动脉的前外侧方,由第1次合成的干与肌皮神经发出的分支在距喙突21.07cm处相合成正中神经,肌皮神经分支宽0.32cm,厚0.21cm,相合后的正中神经宽0.53cm,厚0.21cm,见图1、图2.  相似文献   

7.
在解剖一成年女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右侧胸小肌变异为双胸小肌.国内对于胸小肌缺如的报道比较多,但未见关于双胸小肌的报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左侧肌皮神经变异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剖一成年女尸,发现其左侧肌皮神经变异,其臂丛的各干、股、束构成正常,臂丛内、外侧束的内、外侧两根夹持腋动脉于其前方呈锐角汇合成正中神经,正中神经在臂部发出两支支配臂前群肌.第一支神经在臂中部分出后斜向外下进入肱二头肌,并分出肌支支配该肌,在入肱二头肌前分出肌支支配喙肱肌.第二支神经分出后沿肱二头肌内侧下行,分肌支支配肱肌,并在肱二头肌下端外侧穿出深筋膜,移行为前臂外侧皮神经.笔者对两支神经做了测量,第一支神经起始部横径为0.82 mm,第二支神经起始部横径为1.24 mm,两条神经起始部间距为13.58 mm.该尸右侧臂丛及肌皮神经行程正常.  相似文献   

9.
妊娠期前臂屈肌综合征3例报告杨启友(贵阳医学院附院骨科贵阳550004)妊娠后期前臂一侧或双侧屈肌群产生持续性疼痛,随妊娠时间的增加,病情加重并出现关节活动受限,感觉、肌力减退,临床不多见。作者1987~1992年治疗3例,因对发病机理不清,按肌筋膜...  相似文献   

10.
二腹胸骨肌变异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骨肌出现率低,单侧多于双侧,男性多于女性,形态各异.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一例跨越中线呈二腹状的胸骨肌,文献未见报道.为了积累国人胸骨肌的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屈肌滑移术治疗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学东  蒋电明  安洪 《重庆医学》2003,32(4):483-484
目的:探讨屈肌滑移术治疗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疗效。方法:自1997年9月-2001年11月共收治前臂缺血性肌挛缩10例,采用屈肌滑移术,将旋前圆肌、屈腕肌与屈指浅、深肌从起始部于骨膜外剥离松解,使肌肉向远端滑移,直至手部畸形消失。结果:10例患者随访11-50个月,优4例,良6例。结论:屈肌滑移术疗效肯定,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侧肌皮神经变异对上肢手术操作的影响,提供一定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取宜春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实验室的一具成年女性尸体,对其采用局部解剖学方法,使其腋窝部分的臂丛神经充分暴露,观察各神经的解剖学形态并对比其对不同上肢手术的影响.结果 左侧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存在交通支,且缺少喙肱支;右侧肌皮神经缺如,且外侧束和内...  相似文献   

13.
1临床资料 患者,男,70岁,右前臂肿物渐增大10年。查体:右前臂中上段屈侧有一5cm大小的肿物,高出周围1.5cm,表面光滑,边界尚清,活动欠佳,质地中等硬度,位于肌层深部,无压痛,前臂活动良好,无麻木,桡动脉博动正常。X线片示:右前臂上段肌层肿物;  相似文献   

14.
<正>掌长肌和指浅屈肌属于前臂浅层肌,其变异多见。新乡医学院解剖科研小组在制作一成年男性右上肢肌肉标本时,见掌长肌变异伴示指和中指指浅屈肌间有异常肌肉1例。查近10 a文献,未见此类报道,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查滞尺侧腕屈肌尺侧亚部和桡侧亚部的肌梭分布情况,进一步揭示该肌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取10侧人尺侧腕屈肌尺侧亚部和桡侧亚部的各部位肌组织做石蜡切片。经HE染色后采用体视学方法检测肌内肌梭的分布。结果:尺侧腕屈肌肌梭密度尺侧亚部大于桡侧亚部。结论:尺侧腕屈肌尺侧亚部的肌梭密度高于桡侧亚部,推测尺侧亚部对牵张的敏感度应高于桡侧亚部。  相似文献   

16.
人桡侧腕屈肌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人桡侧腕屈肌亚部的划分及各亚部肌构筑的特征。为临床桡侧腕屈肌的移位特别是半肌移位提供较为详细的形态学依据。方法  1.用童尸 5具取下桡侧腕屈肌共 10侧进行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 2 .用成年男尸 10具桡侧腕屈肌 2 0块 ,沿肌腱纵轴剖开桡侧腕屈肌 ,对其尺侧亚部和桡侧亚部进行肌构筑研究。结果  1.肌构筑特征 ,桡侧腕屈肌为羽肌 ;桡侧亚部 :肌重 13.79± 1.11g ,肌纤维长 4 .4 8± 0 .2 0cm ,羽状角 12 .82°± 1.4 4°,生理横切面积 2 .84± 0 .73cm2 ;尺侧亚部 ,上述指数分别为 :8.4 9± 2 .0 1g、4 .4 4± 0 .19cm、 6 .76°± 1.5 5°、1.79± 0 .4 2cm2 。 2 .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 ,桡侧腕屈肌支在肌的近 1 3深面入肌 ,主干发出第一支支配近侧的肌纤维 ,主干继续向下发出第二、第三支支配桡侧亚部和尺侧亚部。结论 根据肌内神经的分布特点桡侧腕屈肌可分为尺侧亚部和桡侧亚部。桡侧亚部产生的肌力是尺侧亚部的 1.6倍。桡侧腕屈肌的两亚部可单独取材用于肌移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前臂部创伤修复及神经移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测量50例成人上肢前臂部标本的正中神经肌支的分布区段和类型。结果:正中神经发出的各肌支无典型的分布规律,大部分肌支集中在Ⅴ段、Ⅵ段。旋前圆肌(PT)肌支入肌点与指浅屈肌(FDS)肌支第1支、2支入肌点位置相近,肌支可分离长度、横径接近。结论:正中神经发出的肌支大部分集中在Ⅴ段、Ⅵ段,肌支共干的形式各异。旋前功能丧失,可转位指浅屈肌支1支~2支与PT肌支在入肌点处吻接,重建旋前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屈肌滑移术治疗前臂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的疗效。方法:将42例前臂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病例分为单纯型和复合型,分别采用单纯屈肌滑移术(21例)、屈肌滑移术加神经内松解术(12例)、屈肌滑移术加骨矫形术(7例)治疗。结果:本组42例中,3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96月(平均36.5月)。参考手功能评分标准,疗效优31例(73.8%),良6例(14.3%),差2例(4.8%)。优良率为88.1%。结论:屈肌滑移术治疗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疗效可靠,对复合型病例和术后复发病例仍有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遵义医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教学解剖中发现1例年龄约为40岁,身高为174 cm的男性尸体左上肢肌皮神经缺如合并正中神经分布变异,为丰富国人体质资料及为外科手术过程中有效保护变异情况下臂前群肌的神经支配提供形态学参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