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血小板在机体的出凝血和炎性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血管壁受损时,它能迅速在血管受损部位形成止血栓。正常情况下纤溶功能和凝血功能相互制约,限制了止血栓的大小,故不会发生血管闭塞事件。另一方面,血小板在很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包括脑卒中、外周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影响[1]。  相似文献   

2.
3.
偏头痛是常见的头痛类型,属于原发性头痛,其表现为发作性头痛,有些在头痛前有眼前闪光或视野缺损、麻木等先兆症状,多数无先兆,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等症状,严重干扰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偏头痛诊断和分类标准由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头面痛分类委员会[1]提出 (ICHD-Ⅱ),其根据临床症状主要有先兆性偏头痛(migraine with aura,MA)和非先兆性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woA).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聚集性测定方法主要影响因素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测定川崎病(KD)患儿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血浆内皮素(ET)的水平,研究纤溶活性降低、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活化在KD及冠状动脉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35例KD患儿PAI-1、GMP-140浓度,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并与35名健康对照组儿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KD患儿组的PAI-1急性期、恢复期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恢复期持续增高。GMP-140及ET急性期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组PAI-1、GMP-140、ET明显高于非合并冠状动脉病变(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AL组患儿PAI-1与GMP-140均与ET呈显著正相关(r=0.699,P<0.01;r=0.64,P<0.05)。结论内皮细胞损伤、纤溶活性降低和血小板的活化与KD冠状动脉血管损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PAI-1、GMP-140和ET可作为预测和观察KD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8.
应用比浊法对ADP诱导兔血小板聚集测定方法的主要影响因素、ADP浓度、pH值、溶剂和增溶剂进行了考察,选择出血小板聚集性测定方法的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9.
头孢唑肟钠引起急性血小板减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例32岁女性患者,因发热腰痛4 d入院,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予静脉点滴头孢唑肟钠(2 g,bid)治疗。用药第2天患者出现血小板急剧下降,无出血,立即停用头孢唑肟钠,患者血小板在1周内逐渐恢复正常。本文分析并总结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可能发生机制及血小板变化特点,以引起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血小板活化和内皮功能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血流式细胞术测定慢性心房颤动患者 4 0例和正常对照组 30名血小板胞质内α 颗粒上的膜糖蛋白 (CD6 2p)、溶酶体膜糖蛋白 (CD6 3) ,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onWillebrandfactor,vWF)。结果 房颤组血小板表面活性标志蛋白CD6 2 p( 8 8± 1 2 ) %、CD6 3( 3 0± 0 8) %和vWF( 15 2± 2 5 )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 3 3± 0 4 ) % ,( 1 5± 0 4 ) %和 ( 91± 13) % (P <0 0 1)。结论 房颤患者存在血小板活性增强和内皮功能异常 ,这些变化可能与房颤患者心房内血栓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11.
<正>血小板数量的减少或功能的缺陷都可以引起临床上的出血症状,而血小板输注是预防出血的主要手段。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机采血小板输注,但有妊娠史的女性或多次输血的患者,易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本文通过对113例多次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分析,探讨免疫因素在血小板输注中的作用,并试图寻找一种解决PTR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陈居敏  沈达炜 《云南医药》1997,18(6):451-452
乳腺肿块99mTc—MIBI显像的临床应用陈居敏沈达炜和瑞生林人龙99mTc—MIBI显像对乳腺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对年青女性较大或多发性纤维腺瘤易误诊,与乳腺红外线扫描(ILS)结合不能提高对乳腺癌的诊断率,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活检人数,现报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用EDTA作为抗凝剂致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鉴别诊断要点,防止发生误报漏报。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2例患者,用EDTA-K2和肝素锂作为抗凝剂的抗凝血,仪器检测血常规。同时制作血涂片各一张,通过人工镜检对照。结果 2例患者用TD-TA-K2抗凝管采血,血小板分别为23×109/L和9×109/L。而肝素锂抗凝管血小板分别为145×109/L和241×109/L,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镜检发现血小板均匀分布肝素锂抗凝血涂片中,无血小板凝集现象。而EDTA-K2抗凝血涂片中发现涂片尾部和两侧聚集的血小板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结论 EDTA抗凝剂可引起血小板聚集,造成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对于应用EDTA-K2致血小板减少时,应进一步进行人工计数和血涂片复查,或改用肝素抗凝管复查血小板,以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4.
15.
张宁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189-190
目的探讨用EDTA盐作为抗凝剂的血液标本在检测血小板时可发生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方法使用EDTA盐和肝素锂作为抗凝剂的抗凝血,同时制作血涂片一张,通过人工镜检对照。结果通过对二种方法对血小板测定结果对比分析。结论 EDTA抗凝剂可引起血小板聚集,造成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  相似文献   

16.
王清云  徐涛 《淮海医药》2008,26(6):489-490
目的 探讨新鲜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弥补急救时新鲜血小板供应不足。方法 采用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疗效分析,随机分为2组对照,观察血小板输注前后的临床体征及血小板计数。结果 2组疗效分析,机采新鲜血小板组疗效优于新鲜冰冻血小板组。结论 机采新鲜血小板可以用于急救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17.
18.
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307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1996年1月—2006年6月国内报道的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307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共涉及13类药物,以抗感染药物、中药制剂和菌苗制剂为主,其中以穿琥宁注射液最多,有72例(23.45%)。结论:掌握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分布规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妇血小板变化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影响,从而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以来在我院待产且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孕妇81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入院的79例血小板正常的孕妇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孕妇血小板表面特异、非特异性抗体,分析抗体量与新生儿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结果患血小板减少症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率为32.09%,明显高于血小板正常孕妇所生新生儿的血小板减少率(6.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患有血小板减少性相关疾病会导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孕妇血小板抗体阳性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具有相关性,临床医师和护士需要根据妊娠不同时期孕妇血小板抗体的变化,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与护理措施,避免造成新生儿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79例多次输血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输注前后监测血小板计数,并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输注无效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后再行配合性输注,分析配合性输注效果。结果47例检测出血小板抗体阳性,占59.5%,抗体阳性组输注后1h和24h的CCI均显著低于阴性组(t=2.462、2.583,均P〈0.05);阳性组有40例输注无效,无效率为85.1%,显著高于阴性组(x^2=34.46,P〈0.05);配型成功组输注后1h和24h的CCI均显著高于不成功组(t=2.152、2.230,均P〈0.05);配型成功组有27例输注有效,有效率为87.1%,显著高于不成功组(x^2=4.34,P〈0.05)。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产生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采用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较好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