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对肿瘤表观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发现DNA甲基化异常在血液肿瘤的发生和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地西他滨是一种去甲基化药物,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其具有抑制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白血病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地西他滨的表观遗传学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2.
在肿瘤形成过程中,启动子区异常高甲基化的抑癌基因始终保持沉默、功能丧失,而启动子区去甲基化后抑癌基因则可以重新激活。因此,DNA去甲基化药物可治疗肿瘤。本文阐述了DNA甲基化与肿瘤的关系,以及DNA去甲基化药物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联合三氧化二砷 (Arsenic Trioxide ,AS2O3)对肝癌SMMC-7721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了解其可能的去甲基化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观察药物对肝癌SMMC-7721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RT-PCR方法检测P15INK4B、甲基转移酶,DNMT1、DNMT3A、DNMT3B(DNA methyltransferases,DNMT)的mRNA的表达。结果 地西他滨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SMMC-7721细胞株的生长抑制具有协同性,并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地西他滨和As2O3作用细胞72小时后P15INK4B抑癌基因表达增强,甲基化转移酶表达下降,联合组同单药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西他滨联合三氧化二砷可以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株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甲基转移酶DNMT3A、DNMT3B,增强p15抑癌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郭丽蓉 《大家健康》2016,(12):146-147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治疗恶性血液肿瘤的总体疗效及与预后。方法:选取4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随机分为基于阿糖胞苷化疗治疗的对照组和化疗+地西他滨治疗方案的研究组,评价临床疗效、远期生存率及血液学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0.0%和75.0%,均高于对照组的30.0%和55.0%(P<0.05)。研究组TTP、3年期生存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不过研究组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总体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地西他滨对治疗AML及AMD转化而来的AML化疗有效,不过骨髓抑制反应等需要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5.
张云嵩  田莉  陈田子 《重庆医学》2018,(20):2724-2728
西他滨是一种常用的广谱抗肿瘤药物,它除了是非小细胞肺癌、胰腺癌、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子宫癌、膀胱癌、胆囊胆管癌和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一线化疗方案推荐用药外,在多种肿瘤中具有明确的治疗作用.本文回顾了吉西他滨在肺癌、胰腺癌、乳腺癌、鼻咽癌、卵巢癌、软组织肿瘤、膀胱癌、宫颈癌及其他肿瘤中的一线、二线治疗或辅助治疗的可选方案,并对常见及少见不良反应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6.
肿瘤的研究,过去主要着眼于基因突变、缺失、染色体重排等遗传机制的改变,但是肿瘤的发生并非都可用癌基因突变学说加以解释。1983年Fcinberg等发现在肿瘤细胞中存在着基因总体低甲基化和局部高甲基化的现象。随着组蛋白修饰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被发现,表观遗传修饰成为肿瘤发生机制研究的重要方向。所谓表观遗传(Epigcnetic)是指不涉及基因序列改变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的变化,包括DNA甲基化和染色质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DNA甲基化是基因遗传信息改变的最重要因素,是表观遗传学的主要内容之一。DNA甲基化被认为是肿瘤形成的重要分子机制,是近年来肿瘤分子病因学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DNA甲基化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深入研究甲基化在肺癌进程中的作用机制,将为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新依据、新策略。该文就目前DNA甲基化在肺癌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地西他滨对人乳腺癌细胞中miR-5047 表达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影响.方法 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和qRT-PCR 法分别检测人乳腺正常MCF-10A 细胞和人乳腺癌MDA-MB-231、MCF-7 细胞中miR-5047 的表达水平及miR-5047 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用5 μmol/L ...  相似文献   

9.
游崇登 《医学综述》2012,18(7):1040-1042
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抑癌基因,DAPK具有参与细胞凋亡、细胞迁移等生物学功能。国内外研究报道证实DAPK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DAPK启动子区甲基化可使其表达沉默,使细胞凋亡受阻,与肿瘤的发生和转移密切相关。目前DAPK甲基化在血液肿瘤中的研究国内外均较少报道,DAPK的甲基化改变能否作为血液肿瘤早期诊断、评价预后及靶向治疗的生物学标志物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应用MTT法检测肿瘤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静  吴锋  梅铭惠 《华夏医学》2005,18(1):140-143
化疗作为全身性治疗手段,在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肿瘤患者对化疗的反应各异,即使肿瘤组织学类型相同,其对化疗药物的反应也可能不同.现今个体化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而体外肿瘤药敏实验是实现个体化治疗的基础和依据.体外肿瘤药敏试验方法很多,其中四唑蓝(即3-(4,5-双甲基-2-噻唑)-(2,5)--苯基溴化四氮唑蓝,MTT)法以其简便、经济、客观等优点为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现对MTT法的历史、原理及作用进行探讨,侧重其在确定抗肿瘤新药敏感性试验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地西他滨对淋巴瘤细胞株Raji中P15INK4B基因的去甲基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Burkitt淋巴瘤细胞系Raji中P15INK4B基因甲基化状态,地西他滨对Raji细胞P15INK4B基因去甲基化作用及生长增殖的生物学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地西他滨作用淋巴瘤细胞株Raji,用台酚蓝拒染法研究药物对Raji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检测P15INK4B表达,用甲基化特异PCR(MSP) 方法检测P15INK4B 基因的甲基化程度。结果 地西他滨对Raji细胞有生长抑制作用,作用后细胞凋亡增加,P15INK4B基因表达增加,地西他滨使其甲基化程度下降。结论 在Raji细胞中P15INK4B高度基因甲基化,并且表达下降,地西他滨通过去甲基化抑制淋巴瘤增殖。  相似文献   

12.
肿瘤可以发生许多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尤其是抑癌基因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对肿瘤发生有很重要的作用。DNA甲基化具有可逆性,应用去甲基化药物可以使甲基化逆转。现就DNA甲基化异常与肿瘤发生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尤其是抗肿瘤治疗方面的突破,总结了去甲基化治疗肿瘤的优缺点,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去甲基化药物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选取的患者均于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该院接受治疗。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去甲基化药物来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6%(43/4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1.1%(32/4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将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去甲基化药物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较好,治疗的有效率高,快速缓解了患者的病情,并且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也较少,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表观遗传学的改变普遍存在于各种恶性肿瘤中,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改变的主要形式之一。DNA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可显著影响基因的表达,抑癌基因高甲基化及癌基因低甲基化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因此,检测恶性肿瘤DNA甲基化状态的变化对于揭示其发病机制意义重大。近年来,DNA甲基化检测技术尤其是DNA甲基化芯片检测技术在恶性肿瘤发病机制、临床诊疗等方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杜欣  吴萍  凌伟 《循证医学》2015,15(2):71-75
1文献来源研究一:Pleyer L,Burgstaller S,Girschikofsky M,et al.Azacitidine in 302 patients with WHOdefin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Results from the Austrian Azacitidine Registry of the AGMT-Study Group[J].Ann Hematol,2014,93(11):1825-1838.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表观遗传学的深入研究,研究者发现DNA甲基化异常在血液肿瘤的发生和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地西他滨作为一种去甲基化药物已经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并且在实体肿瘤的治疗中开始应用。本文作者主要就地西他滨单药及联合其他药物在实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尿路上皮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患有尿路上皮肿瘤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研究组(20例),应用吉西他滨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应用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为研究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对照组20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完全缓解的患者有2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有所缓解的患者有6例,病情的总缓解率为40.0%;在研究组20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完全缓解的患者有5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有所缓解的患者有8例,病情的总缓解率为65.0%。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对照组20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有0例;在研究组20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有5例,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尿路上皮肿瘤的临床疗效显著,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值得在临床上需慎应用。  相似文献   

18.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于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机体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从而对肝脏造成损伤。据美国统计,药物从市场撤出的最常见原因是其肝毒性作用,50%的急性肝衰竭由不当用药引起。与其他药物相似,抗肿瘤药物也能引起肝脏从非特异性的生化改变到急慢性肝炎,甚至肝衰竭、肝硬化等。肿瘤患者的化疗方案是基于对患者临床状况和化疗药物相关毒性进行全面评估而选择的,因此,临床医师应对化疗药物肝毒性的特点进行全面了解,旨在预测、防治这些药物严重的不良反应,并最终化疗成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含去甲基化药物(hypomethylating agent,HMA)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 (myelodysplastic/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DS/MPN)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11月—2022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含HMA方案治疗的29例中高危MDS/MPN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案分为单用 HMA组和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联合小剂量化疗(D-CAG)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缓解率、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 及无白血病生存期(leukemia-free survival,LFS)。结果:29例MDS/MPN患者中男22例,女7例,中位年龄66岁。单用HMA组 16例,D-CAG组13例,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生存分析结果显示D-CAG组患者中位OS较单用HMA组明显延长(26.3个月vs. 13.5个月,P=0.009 5),且与单用HMA组患者相比,D-CAG组患者有较长的中位LFS(24.2个月vs. 8.7个月,P=0.045 5)。单因素分析发现初诊时血红蛋白(≥70 g/L vs. <70 g/L) 和治疗方案是OS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仅有治疗方案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 3~4级骨髓抑制、肺部感染、发热(未查明感染灶)。与单用HMA方案相比,D-CAG组更容易发生3~4级骨髓抑制,但并未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结论:D-CAG方案应用于MDS/MPN患者安全有效,并可能带来生存获益,这将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