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比较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特点并发症及急诊溶栓疗效,并与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比较,以寻找规律,提高疗效。方法:对1992年1月-2000年10月我院急诊ICU 19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男150例,女140例)并与同期未接受溶栓治疗的33例女性AMI,就其临床特点、并发症、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女性AMI患者发病年龄大(58.18:67.2:63.85岁),来院就诊时间迟(2.82:5.15:6.03h),并发糖尿病、高血压病高(分别为4%:10%:15.15%:12%:15%:15.15%),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低(67.3%:57.5%),住院4W死亡率高(2.67%:7.5%),但与未溶栓组女性AMI相比(7.5%:15.15%)仍有明显下降。结论:女性AMI患者采用紧急溶栓治疗,虽然血管再通率低,死亡率下降不如男性MI,但与女性AMI未溶栓相比,死亡率仍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院前及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基因重组型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酶rt—PA静脉溶栓,观察再通率、死亡率、并发症。结果:总再通率76.2%,死亡2例(4.8%),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7月在该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53%,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96%,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期间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吴伊风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7):148-14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通过绿色通道静脉溶栓的效果。方法对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应用急诊绿色通道早期静脉溶栓治疗AMI1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例AMI患者静脉溶栓再通率75%,其中发病〈3h再通率83.3%(40/48),〈6h75%(33/44),6—12h33.3%(2/6),〉12h0%(0/2)。5周病死率11%,再通组20%(4/75),未通组28%(7/25)。结论急诊绿色通道在完善急救的情况下可使AMI患者尽早静脉溶栓,明显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32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治疗组30例,除不用尿激酶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冠状动脉再通率溶栓组为65.6%(21/32),常规治疗组为16.7%(5/30),两纽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病死率为6.3%(2/32),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为23.3%(7/3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崔国旺 《大家健康》2016,(11):63-64
目的:本文主要针对急性心肌梗死采用院内溶栓与急诊溶栓两种方法的效果进行对比。方法:结合该院2014年4~11月间入院治疗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基本研究案例,根据患者发病情况对患者选择急诊溶栓与院内溶栓两种方式,其中35例患者发病突然采用急诊溶栓治疗设为观察组,37例患者入院后基本并且能够得到控制,采取院内溶栓治疗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心脏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溶栓治疗,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病情有所缓解,其中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91.43%(32/35),对照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78.38%(29/37),可见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心脏事件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小于对照组患者。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需要在第一时间采用急诊溶栓,能够避免病情恶化,同时,急诊溶栓能够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降低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开展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4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患者112例,均给予内科治疗方式,同时依据病患的溶栓情况分为无溶栓组36例、早溶栓组39例与晚溶栓组37例,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溶栓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与存活率均明显好于无溶栓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溶栓时间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早溶栓患者略好于晚溶栓。结论:心血管内科治疗方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实际操作过程中需格外重视早期积极溶栓,以确保病患的最佳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临床分析影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以来收治的5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年龄〉74岁患者的溶通率低于年龄≤74岁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67,P=0.012〈0.05);溶栓时间≤7小时的溶通率高于溶栓时间〉7小时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4.67,P=0.034〈0.05);下壁溶通率高达34.48%(10/29)明显高于前壁+下壁溶通率6.90%(2/2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7.67,P=0.023〈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溶栓治疗应综合考虑其年龄、心肌梗死部位、溶栓就诊时间等,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75岁)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32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治疗组30例,除不用尿激酶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冠状动脉再通率溶栓组为65.6%(21/32),常规治疗组为16.7%(5/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病死率为6.3%(2/32),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为23.3%(7/3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附6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表现早期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AMI患者11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150万u,30min内静滴。结果治疗组血管再通率83.3%,病死率6.7%,并发症发生率6.7%,对照组分别为14.3%、33.9%、26.8%,治疗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住院时间(10.66±2.68)d,短于对照组(19.86±7.78)d,(P〈0.01)。结论AMI早期溶栓治疗可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1.
陈海华 《中外医疗》2012,31(10):9-10
目的探讨急诊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1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就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65例,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给予溶栓治疗,分析治疗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结果显示,显效35例(53.8%),有效25例(38.5%),无效4例(6.2%),死亡1例(1.5%),治疗总有效率为92.3%。患者病情稳定后送至上级医院进行介入治疗。结论急诊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早期给予溶栓治疗。患者发病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疗效,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李启荣 《广西医学》2002,24(8):1186-1188
目的:观察早期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32例AMI患采用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与55例AMI患的常规治疗对照,观察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情况。结果:尿激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59.37%和14.55%(P<0.05),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结论:早期尿激酶静脉治疗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冠心病介入治疗(PCI)与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IAMA)的疗效进行对比。方法:将我院2008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 AMA)患者分为2组:PCI治疗组和静脉溶栓组,2组各30例患者;比较2组的再灌注成功率、3个月后再梗死率、6周总病死率、出血并发症和ST段抬高情况。结果:与静脉溶栓组相比,PCI治疗组再灌注成功率明显提高(93.33%比63.33%),3个月后再梗死率明显降低(3.58%比15.79%),6周总病死率有所降低(3.58%比10.53%),出血并发症明显降低(3.58%比3.3%);与静脉溶栓组相比,PCI治疗组ST段抬高总和明显降低(0.03±0.03)mV比(0.17±0.07)m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减小(43.8±5.9)mm比(49.8±5.4)mm,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53.2±5.2)%比(47.1±7.0)%,P均<0.01。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实现梗死动脉再灌注,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挽救濒死和缺血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从而降低死亡率,其治疗效果优于静脉溶栓治疗,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将637例经临床确诊的ST段上抬型、发病时间短于12h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急诊PCI(105例)、溶栓(94例)、药物(348例)三组,依据logistic回归方程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P值,各组又分别分为高危、低危2个亚组。以Timi血流分级判断急诊PCI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开通、血栓、慢复流、无复流情况,记录住院期间临床事件,4周后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统计各组及亚组28d病死率。结果急诊PCI组IRA开通率为100%,支架率为99.O%;高危与低危两个亚纽术中冠脉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5.03%、20.31%;慢复流发生率分别为30.12%、25.27%,无复流发生率分别为4.00%、0.00%(P均〉0.05)。临床事件发生率:出血:三组及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药物组及亚组显著高于急诊PCI、溶栓组及亚组(P均〈0.01)。心绞痛;再梗死:溶栓组及亚组较急诊PCI、药物组及亚组高(P〈0.05或P〈0.01)。急诊PCI组及亚组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1)。LVEF:药物纽及亚组较急诊PCI、溶栓纽及亚组下降(P均〈0.05)。三组28d病死率分别为O%(0/105),7.46%(7/94),18.72%(82/438)(P〈0.05或P〈0.01);高危亚组病死率分别为0%(0/74)、10.45%(7/67)、26.03%(82/315)(P〈0.05或P〈0.01)。结论急诊PCI较尿激酶静脉溶栓及单纯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更能充分开通IRA,改善心功能,减少临床事件,缩短住院天数,可进一步降低高危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取不同的急救措施,探索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6例患者分成非溶栓治疗组(37例)、6h以内溶栓治疗组(49例)、6h以后溶栓治疗组(40例)。治疗后进行各组冠状动脉再通、心脏事件和并发症的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和非溶栓治疗组,冠状动脉再通、心脏事件及并发症的比较P<0.01、P<0.05。6h以内溶栓治疗组和6h以后溶栓治疗组,冠状动脉再通,心脏事件及并发症的比较P<0.05,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采取溶栓治疗效果比较理想,而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并不一定限制在6h以内。对身体状况好,又适当溶栓治疗的患者,仍以积极溶栓治疗为原则,但高龄患者溶栓治疗应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陈旧性脑卒中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324例,对其中有陈旧脑卒中史者17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①血管开通率:脑卒中组64.71%(11/17),对照组67.65%(207/306)(P>0.05);③轻度出血率:脑卒中组22.22%(4/17),对照组15.03%(46/306)(P>0.05);③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脑卒中组0(0/17),对照组0.33%(1/306)(P>0.05);④住院5周病死率:脑卒中组5.88%(1/17),对照组6.21%(19/306)(P>0.05)。结论:有陈旧性脑卒中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疗效是肯定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张岩 《河北医学》2014,(4):686-688
目的:分析不同时间点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总结临床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溶栓治疗,依据溶栓时间点不同分为A组(发病≤2h)15例、B组(发病2-4h)25例、C组(发病4-6h)20例,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溶栓结果及心脏功能指标差异。结果:A组胸痛缓解≥70%的时间、ST段降低>50%的时间、心肌酶峰值前移的时间均明显优于B组、C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LVEF、LVFS、LVPWae等心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B组、C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溶栓治疗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功能、提高冠脉再通率,同时科学有效的护理是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早期溶栓与延期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54例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运玲 《广西医学》2009,31(2):244-24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疗效,根据发病后至开始溶栓时间分为早期溶栓组(6h内)30例及延期溶栓组(6~12h)24例,均用尿激酶150万U溶栓治疗。结果早期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93.3%,明显高于延期溶栓组的66.7%(P〈0.05);早期溶栓组住院并发症发生率(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室壁瘤、乳头肌功能失调)10.0%,反复心绞痛发生率3.3%,而延期溶栓组分别为37.5%和2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周病死率早期溶栓组为3.3%,延期组为20.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溶栓血管再通效果最好,可降低住院并发症、反复心绞痛发生率及5周病死率,但发病时间超过6h的患者溶栓治疗仍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方法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本院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83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急诊介入干预组(n=42)和强化药物治疗组(n=41),其中急诊介入干预组再按进入导管室不同流程分为绿色通道组(n=33)和常规入院流程组(n=9),比较组间死亡率和住院费用及急诊介入干预组组内的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时间差异。结果:急诊介入干预组死亡13例(30.95%),住院费用(9.83±6.18)万元;强化药物治疗组死亡24例(58.24%),住院费用(1.73±1.77)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急诊介入干预组内患者就诊到球囊扩张时间,绿色通道流程组为(66.82±19.75)min,常规入院流程组为(131.33±36.4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绿色通道能提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抢救成功率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尽快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以赢得宝贵时间.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20.
肖日央 《吉林医学》2008,29(11):898-899
目的:探讨溶栓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绞痛的影响。方法:将52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后心绞痛发生情况与5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未溶栓者心绞痛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心绞痛在溶栓组发生率为36.5%,非溶栓组发生率为44.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不能防止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