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体梦 《贵州医药》2011,35(6):575-576
机械通气是应用呼吸机进行人工通气治疗呼吸功能不全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主要作用是增加肺泡通气量。气管插管(经口、经鼻或气管切开)病人运用机械通气治疗在我国各大医院均有应用,但仍然存在很多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脑出血患者早期气管切开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30例住院的重症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入院24h内均行气管插管术,气管插管后3d内行气管切开者15例为早期气管切开组;气管插管3d后行气管切开者15例为延迟气管切开组。比较两组间死亡率、肺部感染率、抗生素使用天数、机械通气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早期气管切开组死亡率、肺部感染率、抗生素使用天数、机械通气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延迟气管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脑出血患者早期气管切开可以获得较大的收益,提倡早期气管切开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前机械通气建立气道通路的方式有3种,闭合通路、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是机械通气时最常用的连接方式,机械通气治疗是危重患者常用而有效的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氧合和通气,减少呼吸作功,支持呼吸和循环功能,以及进行呼吸衰竭的治疗。下面浅谈一下机械通气患者的气管插管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4.
仇银红 《淮海医药》2004,22(5):422-423
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呼吸衰竭,行气管切开插管,配合机械通气,能增加通气量,提高血氧分压,有效扭转呼吸衰竭症状。对气管切开插管后行机械通气病人护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病人是否安全、有效以及早期拔管效果的评价。我科1999年~2002年收治胸部重度损伤合并呼吸衰竭31例,均行气管切开后机械通气,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对严重颅脑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严重颅脑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气管切开时间分为两组,入重症医学科(ICU)72 h内给予气管切开的34例为早期气管切开组( ET组),入ICU 14 d以后给予气管切开的34例为晚期气管切开组( L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发生率、镇静药物使用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 ET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镇静药物使用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分别为(4.2±2.4)d、(3.5±0.6) d、(14.5±3.2)%、(1.5±0.5) d、(3.3±0.3) d,LT组分别为(12.5±4.8) d、(8.5±5.6)d、(28.6±8.6)%、(6.3±1.2)d、(13.2±1.1)d,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4、2.96、3.28、3.46、2.57,均P<0.05);ET组、LT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23.8±4.38)%、(24.5±4.1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能够减少严重颅脑疾病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减少镇静药物及抗生素的使用时间,但是对患者病死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志清 《江苏医药》1996,22(6):420-421
重症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易并发呼吸衰竭(呼衰).病死率及病残率较高。1987~1992年,作者探索早期气管切开与机械呼吸治疗重症乙脑呼衰的疗效及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重症乙脑]33例,其中气管切开64例。全部病例均为儿童。同期分两组进行观察比较,A组为常规治疗(包括降温、止痉、脱水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呼吸兴奋剂),于自主呼吸极差或已停止时才行气管切开及机械呼吸;B组为较早进行气管切开及机械呼吸,预防和纠正缺氧.常规治疗同A组。两组治疗时病情(病型、平均病日和年龄)具有可比性。二、治疗结果1…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气管切开时机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9月至2022年9月萍乡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59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气管切开时间将其分为早期组(n=35,机械通气7 d内实施气管切开)和晚期组(n=24,机械通气7 d后实施气管切开),比较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机械通气时长、气管切开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根据脑梗死后气管切开患者28 d内的预后情况,进一步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脑梗死患者气管切开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早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长、ICU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均短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基线NIHSS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组,GCS评分高于预后不良组,气管切开时间短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β=0.684,OR=1.982,95%CI=1.193~3.292)、基线NIHSS评分(β=0.694,OR=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常规气管插管与食管气管插管在诊前救治中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于该院进行紧急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200例,根据插管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食管气管插管,对照组采用常规气管插管,比较2组的插管准备时间、操作时间和一次插管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一次插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气管插管置管迅速,一次插管成功率高,是快速建立人工气道、恢复通气的有效方法,可提高诊前救治的成功率,值得在急救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刘平  李晚泉  胡蓉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5):28-28,98
目的探讨在院前急救时喉镜直视下气管插管和食管气管联合导管(ETC)应用价值。方法把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院前使用喉镜直视下气管插管和食管气管联合导管(ETC)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将患者分成A、B2组,A组采取喉镜直视下气管插管术建立高级气道,但在气管插管困难时改用食管气管联合导管,B组采取食管气管联合导管。比较两种方法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插管到第一通气的时间及通气效果。结果①A组插管一次成功率为86%,二次成功率为92%,B组插管次成功率达100%,两组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A组插管时间为(20±10)s,B组插管时间(40±10)s;A组通气插管成功后通气。结论食管-气管联合导管装置法插管比常规喉镜下气管插管法成功率高,但插管所需时间没有优势,但其一次性成功率高在院前急救可以做为首选。  相似文献   

10.
气管食管瘘是气管切开后极少见的并发症 ,由并发症引起的肺部感染若不及时发现 ,瘘口一旦形成 ,修复困难 ,延缓患者康复 ,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 ,故应及早发现 ,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以促进患者康复 ,提高生命质量。1 临床资料1997年 8月~ 2 0 0 0年 6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980例 ,其中气管切开 136例 ,有 2例发生气管食管瘘 ,并导致肺部感染 ,其中 1例气管切开 2 5d后发生 ,1例 2 8d后发生 ,1例行机械通气 ,1例有自主呼吸。 2例均突发不明原因气急哮喘 ,紫绀多呈阵发性 ,出现胃内容物自气管切开口涌出。经纤维支气管镜下肺部大灌洗 ,有大量黏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道-气管联合导气管在院前急救中建立紧急通气道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使用食道-气管联合导气管行机械通气,对照组20例常规气管内插管行机械通气。对比插管的难易程度,插管所需的时间,一次插管成功率、复苏成功率。结果食道-气管联合导气管行机械通气使用简单,所需的时间,一次插管成功率、复苏成功率均优于常规气管内插管。结论食道-气管联合导气管使用的方法简单易行、操作迅速,能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复苏成功率高。气道管理方便、快捷,值得广泛应用于院前急救中紧急气道救援。  相似文献   

12.
唐小平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4):3758-3758
1资料来源急诊ICU 2006年1~11月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使用机械通气的病人共38例,男30例,女8例,年龄20~87岁,开始时间为机械通气当日,持续到脱机后能自行进食为止。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早期和晚期行气管切开术对 ICU 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80例危急重症患者随机分为早期(4d 以内)气管切开组105例和晚期(10d 以上)气管切开组75例。比较2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 ICU 住院时间。结果2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 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实行机械通气的成年 ICU 患者中,早期气管切开与晚期气管切开,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作用方面,早期气管切开术无优势。对于需要机械通气支持拟行气管切开术的危重症患者,除非患者需要机械通气支持的疗程能被准确的预测,应尽量避免早期(4d 以内)气管切开术,建议机械通气10d 后再考虑行气管切开术。  相似文献   

14.
预防性气管插管在抢救钩吻中毒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钩吻中毒的急救方法。方法在急诊中应用预防性气管插管抢救钩吻中毒患者20例。立即给予呼吸、心电、血氧饱和度等监护。均予预防性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通气模式SIMV,呼吸频率16~18次/min,潮气量6~8ml/kg,3例肺水肿者加用PEEP5~10cmH2O。在稳定呼吸循环的同时,14例给予清水洗胃20%甘露醇导泻,6例仅予20%甘露醇导泻。结果本组经1~3周治疗,治愈出院18例,死亡2例。治愈者均顺利脱机,机械通气时间(4.6±2.2)d。2例死亡患者食物残渣显色反应均为强阳性,直接死亡原因均为呼吸衰竭。结论预防性气管插管是抢救钩吻中毒的首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徐小云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6):2299-2300
无创呼吸支持是指除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以外的无创伤的机械通气,适应证广,优点主要有:(1)可间歇通气;(2)无需插管;(3)可应用不同通气方法;(4)能正常吞咽饮食和湿化;(5)容易脱机;(6)生理性加温和湿化气体。现将其护理方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经口气管插管建立起来的人工气道除了与呼吸机连接用于机械通气外 ,其它均用于紧急抢救、麻醉插管以保持气道通畅。现将我院脑外科自 1999年 9月以来 4 0 0余例病人的气管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气管插管位置的确定接到术后带气管插管直接回到病房的病人 ,护士应首先检查并确定气管插管是否在位。正常情况下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 ,插管过深使导管误入一侧主支气管 ,则对侧呼吸音消失 ;插管过浅则易脱出。气管插管开口位置应在气管隆突上 1— 2 cm,插管深度 2 2— 2 4 cm。( 1 )护士应用胶布及布带妥善固定 ,并记录和标明插管顶端至门齿的距离 (…  相似文献   

17.
杨春红  张纳新 《河北医药》2012,34(15):2279-2281
目的 评估气管切开时间对ICU住院天数和住院病死率及气管切开后拔管时机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ICU 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住院行气管切开患者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研究终点为ICU和住院病死率,ICU和住院天数,以及机械通气持续时间,气管插管带管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中患者的上机至气管切开时间与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ICU住院时间及平均总住院时间呈正相关并随着气管切开时间早晚逐渐增加(P<0.01).拔管患者总住院时间比未拔管患者长(P<0.01).结论 气管切开时机是机械通气时间的独立预示因子,但不是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的预示因子.  相似文献   

18.
预见性护理在防止气管插管意外拔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意外拔管是指无拔管指征的病人,人工气管意外脱出,是气管插管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病人可因失去有效呼吸通道而发生窒息,完全依赖机械通气的病人则出现呼吸暂停,有自主呼吸的病人可能出现肺泡低通气等^[1]。无论出现哪种情况.均可危及生命。2000年以来,我们针对气管插管病人意外拔管这一现象,在护理过程中不断总结,建立了一套预见性护理措施,收到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急性喉炎是引起婴幼儿呼吸道梗阻的常见疾病,及时进行雾化吸入和口服或静脉用药后梗阻多能缓解,但个别患者喉梗阻可进展达Ⅲ度或Ⅳ度持续不缓解,引起严重通气和氧合障碍而危及生命,需要气管切开。以往,麻醉科对于急性喉炎喉梗阻需要气管切开的患儿拒绝给予全麻及气管内插管。近年来,由于观念上的转变,我院麻醉科对11例急性喉炎、喉梗阻拟行气管切开的患儿实施了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术,其中6例气管插管后常规行气管切开,5例患儿(为近期的病例)气管插管后,转入ICU行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避免了气管切开。这些病例均痊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气管内插管吸痰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气管内插管实施机械通气或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工作中,排尽吸除气管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非常重要的。若操作不当可引起缺氧或低氧血症,吸引时间过长、压力太高或吸引管太粗可能引起肺不张、气管痉挛、心率失常、血压变化、颅内压上升或气道损伤。吸痰前后有时还需使用徒手操作的换气囊(MRB)给病人供氧。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