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调查东莞地区TTV感染流行情况和基因分型。方法:选以G1,G2,G3,G4,G5,G6同源性极高的系列nt2160-nt2196作包被探针,异源性大于20%的序列作显色探针G1,G2,G3,G4,G5,G6,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对410例肝功能损害的肝炎患者血清进行TTV检测及TTV基因分型研究。结果:检出66例TTV阳性患者,检出率为16.0%,对66例TTV进行基因分型,G1型47例,G2型6例,G1,G2混合型感染11例,G3,G4各1例,尚未发现G5,G6型。结论:在东莞地区的肝炎病人中,TTV的感染率为16.0%,TTV基因型主要为G1型,其次为G2型,未发现G5,G6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不同肝病患者血清中HBV-DNA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即采用PCR将患者血清标本扩增后,与两条特异性探针夹心杂交,然后通过酶联显色对37例急性肝炎、58例慢性肝炎、22例肝硬化、1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HBV DNA进行定量检测.结果13例HBV-DNA阳性急性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浓度为105.0±60.3pg/ml,40例HBV-DNA阳性慢性肝炎为1 88.8±1 02.6pg/ml,1 4例HBV-DNA阳性肝硬化为98.4±57.2pg/ml,10例HBV-DNA阳性原发性肝癌为96.8±59.3pg/ml.血清中HBV-DNA的检出率以急性肝炎最低,浓度以慢性肝炎最高.结论不同肝病患者HBV的复制状态不同,HBV的持续复制是导致慢性肝炎反复发作和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证实在不明原因的肝炎患者血清中一种新型病毒(TTV)在存在,分析其感染特征。方法:用地高辛素标记基因探针,斑点杂交法检测未知和已知病原的肝炎患者75例,正常对照17例。结果:92例血清TTV DNA总检出率为23.91%(22/92)。其中非甲~非戊型肝炎病人组检出率为35%(7/20),甲~戊肝组21.81%(2/5),肝硬化中15.79%(3/19)。结论:TT病毒可能是导致病毒性肝炎的一种  相似文献   

5.
6.
乙型肝炎病毒对拉米夫定耐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人抗病毒效果及YMDD变异株的发生情况。方法:观察拉米夫定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肝功能(ALT)及免疫学指标的变化,并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检测HBV DNA含量及YMDD变异株(包括YIDD及YVDD突变株)。结果:47例HBV DNA阳性的乙肝病人口服拉米夫定治疗9个月后74%的病人血清HBV DNA水平转阴(<1pg/ml血清),伴有ALT水平正常。有17%的病人出现HBeAg血清转移(e抗原转阴、e抗体转阳)。另有15%病人单纯HBeAg阳转阴。共有19%的病人出现YMDD变异株,分别于服药前3个月后1例,服药6个月后3例,服药9个月后又5例。其中有3例病人在服药期间出现YMDD耐药株,经加大拉米夫定用药3个月后,YMDD耐药株消失。仅1 例病人加大用药剂量后耐药株不消失。结论:口服拉米夫定9月,大多数病人血清HBV DNA转阴(<1pg/ml),17%部分病人出现e抗原血清转移;19%的病人出现YMDD耐药。而e抗原血清转移绝大多数发生于HBV DNA低于100pg/ml血清的病人。  相似文献   

7.
深部白色念珠菌感染临床株基因分型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天津地区院内深部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好发部位 ,分析危险因素 ,研究其基因分型及不同基因型药敏分析。方法 收集深部白色念珠菌感染病例及临床分离株 ,应用 PCR方法扩增白色念珠菌2 5 S r DNA基因内含子区 ,内含子大小及其中可转座 型内含子片段的缺失或插入作为分型依据。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不同基因型白色念珠菌进行药敏分析。结果 深部白色念珠菌感染以肺部感染为主 ,老年患者居多 ,均有基础疾病 ,抗生素、激素的大量使用、各种侵入性操作及免疫功能低下是重要危险因素。临床分离的 2 5株白色念珠菌经 PCR分为三型 :A型 12株 (45 0 bp) ,B型 10株 (84 0 bp) ,C型 3株 (45 0 bp、84 0 bp)。A、B型为主要基因型 ,其药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必须重视院内深部念珠菌感染的预防和监控。PCR方法快速简捷、特异性强、重复性好 ,比较适合临床白色念珠菌的分型研究。  相似文献   

8.
丙型肝炎病毒Simmonds基因分型法酶切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基因分型在临床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面有重要意义。以多聚酶链反应的方法扩增HCV的5’-非编码区第28至284区段(HCV-J株),并以复合限制性内切酶水解的方法按Simmonds基因分型的标准,将HCV分为6型和若干亚型。结果:检测标本38份,均为1b型,与以往的检测结果类似。  相似文献   

9.
40例丙型肝炎病毒RNA阳性血清基因分型的初步研究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030001)赵和平,张玲荣,王勤英,郭慧安有资料表明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与疾病的严重性有关,对于扰素治疗的敏感性有差异,且其分布有一定的地区差异。作者对我省45例输血...  相似文献   

10.
腮腺炎病毒的基因分型及当前疫苗的免疫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导致的急性全身性传染病。腮腺炎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目前基于其SH基因序列的差异可以区分出A~K 11个基因型。一般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与逆转录酶(RT)-PCR分子生物学方法来研究病毒的基因。不同疫苗株的免疫效果有区别,1剂接种与2剂接种的效果也在监测中。已初步建立动物模型可供病毒致神经毒性研究。有报道认为病毒基因型之间存在抗原性差异,但病毒各基因型间有交叉保护作用存在,所以目前使用的疫苗都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了解临床肺炎支原体(MP)分离株的临床分型以及验证获得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毒素(CARDS TX)的基因序列保守性。方法:收集本院2019年的儿童感染MP的呼吸道标本165例,使用液体培养分离获得MP菌株,并快速循环聚合酶链反应(Rapid-Cycle PCR)鉴定MP的分型和验证CARDS TX基因。通过比对CAR...  相似文献   

13.
腮腺炎病毒的基因分型及当前疫苗的免疫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导致的急性全身性传染病。腮腺炎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目前基于其SH基因序列的差异可以区分出A~K 11个基因型。一般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与逆转录酶(RT) - PCR分子生物学方法来研究病毒的基因。不同疫苗株的免疫效果有区别,1剂接种与2剂接种的效果也在监测中。已初步建立动物模型可供病毒致神经毒性研究。有报道认为病毒基因型之间存在抗原性差异,但病毒各基因型间有交叉保护作用存在,所以目前使用的疫苗都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引起非妊娠成人患者血流感染的无乳链球菌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和 分子分型研究。方法 收集上海市某三甲医院2012—2020年分离的引起非妊娠成人患者血流感染的无乳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临床菌株,通过病例系统收集相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MALDI-TOF MS对菌株进行鉴 定;采用Vitek-2 Compact联合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PCR方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进行与菌株黏附、 侵袭和免疫逃逸相关的毒力基因检测;采用多重PCR方法进行血清学分型;采用MLST方法进行分子分型研究,分型结果采用 Bionumeric 8.0软件分析菌株间亲缘关系。结果 2012—2020年共分离到13株符合入组条件的GBS菌株,相应患者人群以中老 年为主,占92.4%;男女比例为3.3:1,且大部分患者有心律失常、糖尿病或肝硬化等基础疾病。药敏结果提示菌株对氨苄西 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青霉素、头孢曲松、替加环素等抗菌药物仍然保持高度敏感,对克林霉素耐药率最高达84.6%,其 次是四环素(61.5%)和红霉素(53.8%)。黏附作用相关基因中fbsB、pavA基因携带率100%,而菌毛编码基因gbsPC1的携带率最低 (46.15%);侵袭力相关基因中cylX、cylD、cylG、acpC、cylZ、cylA、cylB、cylE、cylF、cylI、cylJ、cfb、hylB和bca基因的携 带率100%,cylK和spb1的携带率较低分别为7.69%和38.45%,rib基因在13株菌种均未检出。免疫逃避相关基因中cpsF、cpsE、 cpsD、cpsB、neuA、neuD、neuC、neuB和pbp1A的基因携带率为100%,bac、cpsJ、cpsI、cpsG的携带率较低。菌株的血清学分 型以Ⅰb型为主,占38.5%(5/13);13株菌共分为10种ST型,同源性分析显示菌株亲缘关系较远。结论 无乳链球菌引起非妊娠 成人患者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可能为高龄、男性以及心律失常等基础疾病,菌株对克林霉素、四环素耐药率较高,且携带较多 毒力基因,血清分型以Ⅰb型为主,但ST分型较为分散,未出现暴发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5.
张宏伟  苏东 《河北医药》2005,27(4):243-245
目的 对烧伤感染阴沟肠杆菌进行种以下的鉴定,了解其在烧伤感染中的变化特点。方法 利用生物学分型、药敏谱分型及质粒分型对住院烧伤患者烧伤创面分泌物、血液、静脉导管尖端、尿液、粪便、空气、痂下组织中分离的阴沟肠杆菌进行分析。结果 生物编码为30317703620和34307723620两种生物型分离率为最高。分出44种药敏谱型。分离出11种质粒谱型,质粒谱分型较为集中。结论 烧伤感染阴沟肠杆菌可能仅是由少数型别菌种播散而来,生物分型、药敏谱模式分型不同是由于表型异质性而造成或存在流行质粒在烧伤感染阴沟肠杆菌不同型别间传播。阴沟肠杆菌的粪便.伤口传播可能是除了肠源性感染以外的一个很重要的传染途径。  相似文献   

16.
韩驰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6):164-165
目的:评价妇女宫颈疾病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亚型的感染状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35例不同程度患者进行HPV检查。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735例宫颈疾病患者脱落细胞中HPV-DNA进行分型检测,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共检出13种HPV基因型别,包括4种低危型别HPV6、11、42、CP8304和9种高危型别HPV16、18、31、33、56、51、52、58、59。单一型别阳性检出率为67.1%,混合型感染阳性检出率为32.9%,其中以感染HPV16+52为主。结论:宫颈疾病患者的生殖道HPV感染情况普遍,CIN与宫颈炎患者HPV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对宫颈疾病患者HPV基因型别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分析山西地区血液病患者人类血小板抗原(HPA)基因分型及其多态性,为HPA基因库建设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为本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的血小板(PLT)有效输注建立理论和临床基础。方法:选取血液病住院患者97例,分为输注有效组(52例)和输注无效组(45例),提取全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PCR-SSP)进行HPA-1~6,15抗原系统基因分型。结果:输注有效组HPA-1,4,5,6主要以aa型为主,HPA-3和HPA-15杂合度较高。输注无效组HPA-1,4,5,6主要以aa型为主,HPA-2,HPA-3,HPA-15杂合度较高。结论:山西地区人类血小板同种抗原血型系统基因多态性表现出人群特点。人类血小板抗原血型中a基因频率明显较高;血液病患者HPA-2,HPA-3,HPA-15抗原对配偶不配合比例高。提示临床治疗中对于反复输注PLT的血液病患者需高度关注HPA-2,HPA-3,HPA-15基因型,并对其进行检测,尽量同型输注,避免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  相似文献   

18.
DNA-DNA 杂交法在生物学和医学方面应用的前景核酸杂交法是当代生物学最革命和公认的方法之一。它是建立在分子的单链互补生成双链杂交特性的基础上,杂交可以在溶液中或固体底垫如硝基纤维或尼龙膜上进行,在后一种情况下,需将 DNA 或消化及游离出核酸的细胞悬乳液固定在膜上,将双链的DNA 变性,生成的单链分子与膜共价结合。当加上 DNA 探针即标记的变性核酸分子时,则在有一定同源性的探针与固定在膜上的DNA 之间产生杂交。探针可以应用研究者感兴趣的基因或任何其它的 DNA 片段,以及基于已知核苷酸序列的 DNA 片段而合成的寡核苷酸。采用大小为10~40个核苷酸组成的合成寡核苷酸可以绝对准确地判断存在于生物材料中的必需基因或核苷酸都份。DNA 探针在不同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得  相似文献   

19.
伤寒沙门菌PFGE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1979-2005年间河南省分离的伤寒沙门菌菌株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基因型,探讨河南省伤寒沙门菌的分布、流行及变异情况。方法伤寒沙门菌单个菌落增菌后定量,制备琼脂糖菌体包埋胶块,蛋白酶K等消化处理,限制性内切酶XbaΙ酶切,制备琼脂糖凝胶,脉冲场凝胶电泳获取菌株指纹图谱,图谱条带进行分子量标化,用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以80%相似度为标准,235株伤寒沙门菌被分成69个不同的PFGE基因型。各地区间和不同年份间基因型既有交叉,又存在差异,2005年有新的基因型出现。结论PFGE基因分型技术在确定菌株之间的分子流行病学关系方面是一种有效、稳定的方法。河南省伤寒沙门菌PFGE基因型别呈现多样性,地区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沈阳地区丙型肝炎患者的HCV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沈阳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HCV基因分型情况,为丙型肝炎病毒的诊断和预防提供有力依据。方法根据丙型肝炎病毒RNA全序列,在5NCR区设计引物,通过套式PCR扩增,特异性产物测序分型。结果检测HCV感染样本75例,共检出4种基因型,分别为1a,1b,2a和3a型,其中1a占2.7%,1b占54.6%,2a占32%,3a型占10.7%。结论沈阳地区HCV基因型主要为1b型,其次为2a型,与中国其它地区HCV基因型分布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