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妇女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臭气异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带下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生殖器感染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等,本病主要由于湿邪影响任脉、带脉,以至带脉失约,任脉不固形成,湿邪有内外之别,外湿指外感之湿邪。內湿,一般指脾虚失运,肾虚失固所致。故临床带以脾虚、肾虚、湿热三者来分析。  相似文献   

2.
自拟宫炎宁散治疗慢性宫颈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宫颈炎的发病机理是因湿邪为患,影响任、带二脉,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而为病。湿邪的产生或因脾虚失运,水湿不化;或因肾虚失固,封藏失司;或因摄生不慎,感受外来湿邪;宫炎宁散配合灌洗中药有除湿敛疮、化腐生肌、清热解毒、杀虫止痒敛带等作用,且无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治疗方法简单易行,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3.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1]。临床上常见带下过多,其发病的主要病机是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所致。湿邪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治疗主要以除湿止带为主。但是对于带下病病程较久的病例,临床一味采取除湿止带法疗效较差。笔者采用少腹逐瘀汤治疗病程较久的带下病患者1例,收效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带下治验     
湿邪是带下的主要病因。带下病主要是由于湿邪影响任、带,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致。《傅青主女科》:”夫带下俱是湿症,而以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湿邪有内外之别。外湿是指外感之湿邪(包括湿  相似文献   

5.
白带,指从妇女阴道内流出的一种白色分泌物。若这种白色分泌物比正常的多,或气味、色质发生变化,则称之白带病。带症的形成与带脉、任脉有密切关系。若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湿浊下注,即成带下。临床中白带的病因很多,但脾肾虚与湿热所引起的较为多见。笔者在临床用自拟五白龙牡汤治疗  相似文献   

6.
<正> 带下病,是以妇女阴道分泌物量多,绵绵不断,或色、质、气味异常改变,或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妇科疾病。其病因主要由于湿邪影响任、带两脉,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形成。湿邪有内外之别,外湿,指外感湿邪;内湿,一般指脾虚失运,肾虚失固所致。所以,在带下病的辨证施护过程中,要着眼于湿,分清寒与热;要立足脾肾,明辨气血阴阳。如此,才能根据不同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达到预期护理目标。现将护理体会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白带乃妇科常见病,主要由湿邪影响任、带,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形成。临床中以妇女阴道内流出的带下量多,绵绵不断,或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症状者可诊断为白带。笔者受业于成都市名老中医范仲良老师门下。范老亲口传授隐白穴治疗白带有较好疗效。临床资料本组75例,年龄18~55岁,其中18~  相似文献   

8.
带下病的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本病系由湿邪影响冲任,事带脉失约,任脉失固,导致阴道分泌物量多世界形势色质气味改变  相似文献   

9.
李瑞芹  李翠萍 《光明中医》2011,26(11):2212-2213
带下病是妇科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带下病的产生主要是脾虚湿滞而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傅青主女科》探究带下病之源在于重视湿邪,其治不拘于古,治病求本,组方精妙,审因论治,使湿邪得解。  相似文献   

10.
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对妇女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对于本病的治疗,历代医家有很多论述,治法众多,有从湿论治者,有从脾论治者,有从肾论治者。我认为本病是一个虚实挟杂的病证,主要与脾虚失运,中气不足,湿浊下注有关,其治疗应当从脾虚论治。《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本病因湿邪为患,影响任、带二脉,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而成。湿虽有内  相似文献   

11.
带下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指带下量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主要病机为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胞脉气血失和,常常合并有月经不调、阴痒、阴痛、不孕等。笔者从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在门诊采用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带下病8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汪辉东 《陕西中医》1991,12(12):529-530
我省著名老中医牛东生,从事中医五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卓著,尤长于内科和妇科。五年前,我们曾对其辨证治疗带下病的经验进行了临床观察和系统总结。牛老认为,带下的病机是湿浊内停,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以治法多端,当以祛湿为先,只有通过健脾、温肾、疏肝,才能使水湿清者输布,浊者排泄,水液代谢恢复正常,湿祛则带止。湿邪抑遏阳气,郁久化热生虫,故清热利湿、解毒杀虫也为本病所常用。带下质稠气秽,多以芳淡宣化以祛湿,参以外治;赤带多以苦寒燥湿,参以活血化瘀摄血;久带正虚,  相似文献   

13.
复方乌鸡口服液治疗带下病的疗效观察朱令元方铝(江西省药物研究所南昌330029)妇女体虚、脾虚失运、肾虚失固致内湿加重,使带脉失约,任脉不固,带下量明显增多,称虚证带下病。以江西泰和乌鸡为主要原料的乌鸡白凤丸,具清虚热,补气血之功,用于虚证带下病疗效确切。但由于大蜜丸具有体积大,不便服用之缺点,江西省药物研究所和江西泰和制药厂将其改剂型为口服液。为了比较新剂型与原剂型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于1989年4月至1990年6月在....  相似文献   

14.
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笔者临床对该病略有体会,现介绍验案3则如下. 1 病机概要 带下病形成的病因病机虽很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1)脾虚肝郁:《傅青主女科》谓:"凡脾气之虚,肝气之郁,皆能致之."即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影响脾的运化水湿功能,脾虚不运,水谷精微不能上输而化生气血,反聚为湿流注下焦,伤及冲任二脉,带脉失约.或因脾虚湿盛,反而侮肝,肝郁生热,湿热下注而形成白带.(2)肾气不足:下元亏损,房事多劳、纵欲无节,伤及肾气,而使带脉失约、冲任不固而形成.(3)或因感受湿毒而引起者,如《巢氏诸病源候论》谓:"带下者由劳伤过度,损伤经血,致令体虚受风冷,风冷入胞络,波其血元所成也."《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谓:"若有带下如泔水腥秽臭者,湿热盛也."论证了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或洗洁用具不洁,湿毒之邪乘虚内侵,损伤任、带二脉,而为带下病.  相似文献   

15.
生殖道感染是引起继发性不孕的重要因素之一,属于祖国医学"带下病"的范畴。蔡小荪教授认为,生殖道感染性不孕的主要病机是寒湿外侵、劳倦内伤或肾虚气化失司,影响任带二脉,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在治疗上,蔡老师采用疏经通络、活血祛瘀、下利通幽的方法,以求畅达。  相似文献   

16.
白崩是指阴道内不时有透明粘液或米泔样液流出,量多似崩的症状,属带下病范畴,主要病机为脾、肾受病或邪气侵犯冲任、胞宫、阴器,使任脉失固,带脉失约,以致带下量明显增多,临床此病较为少见,笔者曾治疗2例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中医整体观念及六淫致病的学说,探讨中医治疗"带下病"的具体运用。方法通过对感受湿邪影响任、带二脉,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引发的带下病进行分析,根据病人的症状、全身情况、舌象、脉象,通过八纲辨证,辨析其湿热及寒湿之别。结果分别运用清热燥湿、温化寒湿、固摄止带的治疗方法,对处于生育期及围绝经期的患者,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结论中医中药诊治"带下病",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解除了许多患者的难言之隐,现总结临床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刘某,42岁,工人。1989年1月11日初诊。症见带下量多,淋漓不断月余。色白、质稀、无臭味。伴有腰痛,小腹凉,尿频,恶风怕冷,面色(白光)白,舌质淡、苔白,脉象濡细。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畅,宫颈光滑,子宫常大、后倾位,活动性良,双侧附件软、无压痛。阴道分泌物色白、量多。查霉菌(一)、滴虫(一)。本例系肾气不足,阳虚内寒,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致带下量多、淋漓不断;肾虚,命门火衰,胞宫  相似文献   

19.
介绍魏绍斌教授治疗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的经验。魏教授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思想为指导,提出该病病机主要是正虚邪犯,伤及任带二脉,使得任脉不固,带脉失约。临证治疗当辨明发作期与缓解期,总以益气健脾化湿兼以疏肝为治疗大法,发作期加用燥湿止痒之品,方选古方四逆四君玉屏风散加减化裁,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傅山认为带下病病因以湿邪为主,主要病机为湿邪流注下焦、损伤任带,任带失约,带脉不固,而发带下病;提出"将带下病分为白、青、黄、黑、赤五类,辨证论治"的独到见解,分别予以健脾益气,利湿止带佐以疏肝;疏肝清热利湿;清热补虚祛湿;清热解毒利湿;养血清肝祛湿等辨证施治,疗效显著。《傅青主女科》最能反映其学术思想,影响最大,一直为临床所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