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表型转化是血管重塑的细胞学基础。收缩表型和合成表型VSMCs反映不同的功能,且两者之间可相互转化。笔者就大隐静脉源性VSMCs表型转化的概念及特点、表型标记物、细胞增殖和迁移,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细胞凋亡、表观遗传学与其表型转化的关系等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叙述,旨在为寻找防治静脉曲张相关的药物作用靶点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曲张大隐静脉源性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表型与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13例曲张大隐静脉(曲张组)与15例正常大隐静脉(正常组)标本,分离和培养两组标本中的VSMCs。检测两组VSMCs的增殖、迁移、黏附、衰老与骨架蛋白表达,以及凋亡相关因子与细胞外基质代谢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VSMCs比较,曲张组VSMCs骨架蛋白F-actin表达增加;增殖能力与迁移、黏附、衰老细胞数均明显增加(均P0.05);促凋亡因子Bas与凋亡执行因子caspase-3的mRNA、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凋亡抑制因子Bcl-2的mRNA、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1、TIMP-1)的mRNA、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曲张大隐静脉源性VSMCs有明显去分化现象,其增殖和合成能力增强,VSMCs表型和功能的异常可能是静脉曲张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管组织工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的有效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取3cm左右人大隐静脉,采用机械刮除、差异贴壁等手段进行组织贴块法原代培养,胰蛋白酶消化传代,高糖DMEM中加入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进行培养。用倒置显微镜和即用型SABC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对细胞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化鉴定,RT-PCR法检测α-SMA和calponin1的表达。结果镜下可见培养细胞呈典型的"峰""谷"生长;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胞浆内α-actin阳性表达,RT-PCR法检测α-SMA和calponin1呈阳性表达。结论联合应用PDGF和高糖DMEM培养基差异贴壁法;可获纯度高、结构和功能良好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  相似文献   

4.
腺病毒载体转染人大隐静脉平滑肌细胞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提高静脉壁通透性对腺病毒为载体向人大隐静脉平滑肌细胞转外源基因效率的影响。方法 人体大隐静脉经机械拉伸、腔内加压灌注携 β 半乳糖酶基因的腺病毒溶液。器官培养 0、2d后 ,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机械因素对静脉组织形态的改变、鉴定转基因靶细胞成份、比较各组平滑肌细胞的转染率。 14d时 ,进行核增殖抗原免疫组织化学和弹力纤维染色 ,比较各组平滑肌细胞增殖指数和内膜增生程度 ,观察机械因素对培养静脉的远期影响。结果 机械牵拉和加压灌注后 ,静脉形态结构完整 ,内皮未受损伤 ,细胞间出现微小孔隙。中膜平滑肌细胞的转染率达到 ( 2 1.1± 3 .8) %。对照组静脉内皮细胞间无间隙 ,仅 ( 0 .8± 0 .2 ) %中膜平滑肌细胞表达 β 半乳糖酶。培养 14d后平滑肌细胞增生指数和内膜增生程度在各组间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提高静脉通透性可提高腺病毒载体对中膜平滑肌细胞的转基因效率。  相似文献   

5.
人大隐静脉内皮细胞种植人工血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人自体静脉内皮细胞移植到人工血管上的可行性。方法 将人大隐静脉内皮细胞在体外扩增培养13 .08 ±1 .24 天, 将扩增培养的内皮细胞衬里用于纤维蛋白胶预衬的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trafluorethylene patch 〔GoreTex〕R, ePTFE) 人工血管继续培养9 天。结果 所培养的细胞为二倍体细胞,纯度为99 % 。原代及传代细胞培养上清液中6酮前列环素(6ketoPGF1α) 和Von Willebrand 因子(v WF) 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5) 。细胞种植后第9 天人工血管腔面见一层均匀的基质,其表面有一层连续的内皮细胞单层,内皮细胞排列紧密,呈梭形,形态饱满。结论 人自体大隐静脉内皮细胞可有效地移植到人工血管,为人自体细胞内皮化人工血管应用于临床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兔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的新西兰白兔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 ,对兔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进行活细胞观察 ,并测定其细胞生长曲线、贴壁率、细胞分裂指数。 结果 :①兔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为梭形 ,呈长轴平行排列 ,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②体外贴壁快 ,生长迅速 ,体外培养的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在合适的传代条件和比例下能够生存并保持其稳定的生物学特性。 结论 :体外培养的兔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模型可用于检测某些药物对阴茎勃起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人大隐静脉在器官培条件下是否发生内膜增生。方法 取30条人大隐静脉段进行器官培养14d,冰冻切片,苏木素-伊红(HE)、弹性纤维染色以及抗α-肌动蛋白(α-actin)、增殖细胞核搞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不增养的对照组进行组织形态学比较。结果 增养14d后内膜显著增厚,增厚内膜层中细胞为平滑肌细胞,增殖率为45%。结论 体外培养的人体大隐静脉将出现内膜增生。内膜增生是由于中层  相似文献   

8.
体外培养人大隐静脉新内膜形成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了更好地研究静脉再狭窄的机制及预防治疗 ,建立一种人的大隐静脉体外培养模型 ,并对新内膜进行初步研究。 方法 取 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大隐静脉 ,体外培养 14天 ,常规病理学染色 ,图象分析 ;通过α-平滑肌细胞骨架 (α- ac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内膜增生细胞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 d UTP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方法检测内膜凋亡细胞。 结果 培养的大隐静脉在 14天后有新内膜形成和显著的中膜增厚 ,与正常血管相比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新内膜细胞α- ac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呈阳性细胞 ,较正常血管内膜明显增多。在新内膜中荧光和核边聚分裂数目极少 ,与正常血管相比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在人的大隐静脉体外培养中有新内膜形成和中膜增厚 ,增生的细胞可能是肌成纤维细胞 ,故抑制肌成纤维细胞增生迁移的同时 ,促进凋亡将是静脉移植血管病变潜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人大隐静脉培养过程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mRNA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人大隐静脉器官培养过程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 用内参照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研究大隐静脉器官培养 1 4d后ACEmRNA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静脉内膜厚度为 (3 .5± 2 .0 ) μm ,ACEmRNA水平为 0 .347± 0 .1 58;培养 1 4d后内膜厚度为 (47.0± 9.3) μm ,ACEmRNA水平 0 .777± 0 .1 4 3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人大隐静脉器官培养过程中ACEmRNA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0.
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对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并观察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胫骨、比目鱼肌血供的关系。结果由近及远,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来自隐动脉3~5支,外径0.7±0.4mm;膝下内动脉皮支,外径0.7±0.2mm;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7支,外径1.0±0.2mm,其肌支营养比目鱼肌内侧半;骨皮穿支1~2支,外径1.3±0.3mm;踝前内侧穿支,外径0.6±0.2mm;踝上穿支,外径0.8±0.3mm。各穿支穿深筋膜时,发出深筋膜支、骨膜支、皮支和神经静脉血管,构成骨膜、深筋膜和皮神经浅静脉3个层面的血管丛。结论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及皮营养血管同源,是构成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let-7a对体外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迁移和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大鼠胸腹主动脉VSMC,并传代培养。将培养的VSMC通过慢病毒表达载体分别转染let-7a模拟物(实验组)及其阴性对照物(阴性对照组),或不做转染处理(空白对照组)。通过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估计转染效率;用real-time PCR检测各组细胞let-7a的表达水平;用细胞划痕试验和CCK-8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及增殖情况。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96 h后细胞的转染效率达85%以上;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实验组VSMC的let-7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P<0.01);细胞划痕试验与增殖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细胞迁移数及增殖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P<0.01)。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间上述项目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let-7a对体外培养的VSMC迁移与增殖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曲张大隐静脉管壁细胞的凋亡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21例曲张大隐静脉(观察组)与12例正常大隐静脉(对照组),分别采用TUNEL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各自上、中、下3段管壁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观察组管壁(内膜和中膜)偶见单个凋亡细胞,且3段分布基本相同,对照组管壁(内膜和中膜)各段则见较多凋亡细胞,且上段较下段更为明显.定量分析显示,观察组各段的内膜或中膜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相应区域(均P<0.05);两组组内各段间细胞凋亡率比较,部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总体趋势,上段高于下段,内膜高于中膜.结论:曲张大隐静脉管壁细胞凋亡明显下调,且无正常大隐静脉管壁凋亡水平的节段间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与迁移的机制。方法:检测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HA-VSMC)与HMGB1孵育后增殖与迁移的活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与P38MAPK表达改变,以及RAGE抗体、P38MAPK抑制剂SB203580预处理的影响。结果:HMGB1孵育后,HA-VSMC增殖与迁移活性、RAGE和P38MAPK的表达均明显增加(均P0.05),且均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用RAGE抗体和SB203580预处理后,HMGB1促进HA-VSMC增殖及迁移的作用均被明显抑制(均P0.05),RAGE抗体预处理后,HMGB1对P38MAPK表达的诱导作用明显抑制(P0.05)。结论:HMGB1可能通过与细胞表面RAGE受体结合,激活P38MAPK表达进而促进VSMC的增殖及迁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静脉管壁在高流体静力压下细胞凋亡变化及机制。方法:收集高压性病脾静脉(DSV)与曲张大隐静脉(VGSV)标本,分别以正常脾静脉(SV)、正常大隐静脉(GSV)标本为对照。采用TUNEL、免疫荧光观察静脉管壁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xl表达,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各自的对照比较,DSV和VGSV管壁(内膜和中膜)凋亡细胞比率明显降低(均P0.05);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减少,抗凋亡蛋白Bcl-xl表达增加,Bax/Bcl-xl比值明显降低(均P0.05);DSV和VGSV的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出现线粒体嵴模糊、髓样变、核染色质边集。结论:不同的静脉管壁在高流体静力压下均存在相同的经线粒体通路细胞凋亡失调,这可能是导致相关疾病状态下静脉管壁扩张和增厚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流体静力压对大隐静脉和脾静脉管壁滋养血管的影响。 方法:收集曲张大隐静脉和高压性脾静脉标本(疾病组),以及正常大隐静脉和脾静脉标本(正常对照组)。采用CD34免疫组化染色与Masson染色,计算各组管壁滋养血管的数量和平均截面积,并定量分析。 结果:形态学观察显示,两个疾病组管壁滋养血管均较各自的对照组明显增生。定量分析显示,两个疾病组的滋养血管数量、平均截面积在中膜或外膜,均明显大于各自的正常对照组(均P<0.05);脾静脉外膜滋养血管数量疾病组与其正常对照组差值明显大于大隐静脉,大隐静脉外膜滋养血管疾病组与其正常对照组平均截面积差值明显大于脾静脉(均P<0.05),但两种血管间以上差值在中膜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高流体静力压下大隐静脉和脾静脉管壁滋养血管明显增生,两者变化存在异质性,大隐静脉中以管径增大为主,脾静脉中以数量增多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新西兰白兔阴蒂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及生物学特性。方法:取兔阴蒂海绵体,采用酶消化法进行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状况、形态特征及贴壁过程;用计数法测定细胞贴壁率;用MTT法描绘原代培养细胞的生长曲线;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平滑肌细胞特征性标记物α-actin表达。结果:培养的兔阴蒂海绵体平滑肌细胞具有典型的平滑肌细胞形态特征,为梭形,呈长轴平行排列,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体外贴壁快,生长迅速,体外培养的阴蒂海绵体平滑肌细胞在合适的传代条件和比例下能够生存并保持其稳定的生物学特性。结论:体外培养的兔阴蒂海绵体平滑肌细胞模型可用于进一步研究阴蒂组织细胞学、分子生物学机制以及受体介导的平滑肌收缩信号转导机制及药理学作用等。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血管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可危及全身各个器官,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常规治疗手段对严重的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效果有限。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在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通过调控VSMC来逆转糖尿病血管病变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笔者就VSMC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糖尿病中的表型转换特点与VSMC调控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