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新陆 《中医教育》2009,28(3):8-11
本文全面总结了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教育办学的经验和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开设了七年制传统型中医方向班,分析了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实施中医人才培养的基因工程。同时对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高等中医院校传统型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注重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已经成为共识,高等中医院校也积极采取措施以适应这个趋势。其中,部分院校开始着手传统型人才的培养,即恢复师承教育,开办试点班。试点班以中医课程为主,培养方向是中医特色临床。在师承教育试点班里,初步把传统型人才和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相对分开。培养传统型人才是一个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对推进院校教育结构调整,完善教育体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如何发挥高等中医院校的科技优势与教育优势,并使这两种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工作中经常思考的问题。受省中医管理局的委托,去年我们承担了“县级中医医院专科专病技术骨干培训班”理论培训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实践,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导报》2006,12(11):I0002-I0002
为了适应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学校正在上规模,上水平。图为学校领导班子在现场办公,描绘新的蓝图。  相似文献   

5.
赖小君 《中医教育》2003,22(3):35-36
对“纯中医”教育发展的研判,应从目前高等中医药教育内外环境的具体分析来进行。众所周知,医生的职业迁移性小,要求高。而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调整合并、长学制医学教育的确立、医生职业门槛的提高,向我们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医学教育仍是精英教育。国际上培养一流医生的基本条件是最好的生源、最好的培养条件、最长的学制、最高的学位。培养一流的医生难,培养一流的中医生更难。因为中医药学有关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等每一部分理论都渗透着古代人们对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生物、物理、心理以及哲学的理解,中医现代化就必须综…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中医未来,本刊由今年起另辟“二○○○年的中医”专栏,研讨战略性问题。本期先刊登俞长荣同志这篇文章作为抛砖引玉。希望省内外专家、学者及关心中医事业的人士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7.
培养跨世纪中医药人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出师大会,我有机会参加这次会议,感到非常高兴。四年来,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各方支持,管理落实,特别是由于各位老中医药专家和学术继承人,怀着振兴祖国中医药事业的责任感,认真教学,使这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及时、有效地继承了一批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学术和技术骨干,在中医药行业弘扬了尊师重教、勤奋治学、敬业乐业的精神,这是十分可喜可贺的事。首先,我代表国务院,向四年来精心授业的各位老中医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经过勤奋学习结业出师的学术继承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四年来在这项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致以亲切的慰问!  相似文献   

8.
浅论中医高等人才之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医高等教育的现状,指出中医高等人才存在专业思想不牢固、理论基础薄弱和临床实践不足等问题,强调中医高等教育要重在强化专业思想、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正>关于事业、人才、教育三者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古人早有明训,宋人胡瑗曰: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借用到亟待继承创新的中医学界,则可以说致中医之兴者在人才,成中医之才者在教化。毋庸置疑,中医人才的健康成长是中医药事业  相似文献   

10.
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护理人才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继红 《中医教育》2009,28(6):66-68
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2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但是,如何发挥中医护理的特色和优势,怎样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一直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探索和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护理人才应该抓住以下几个环节,即夯实西医基础,突出中医特色,树立先进理念,重视实践环节。  相似文献   

11.
叶新苗 《中医教育》2010,29(2):59-62
阐述了明清时代自发形成的极具中医特色的,由钱塘医派举办的侣山堂中医教育的过程。分析了传统中医教育的不足,及其对后世中医教育、教学的影响。同时体现了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特色,提出了值得今天中医教育、教学、学习与借鉴等8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科学内涵的医学科学,文化是其根本来源和学科灵魂,只谈技术不讲文化的中医学将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医院校应加强中医文化教育,首先,加强中医文化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中医兴趣,还有利于学生储备专业知识、提升中医思维;其次,加强中医文化教育也是加强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再次,加强中医文化教育对于促进中医创新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医院校应当考虑并高度重视在中医学教育中纳入中医文化教育。而关于中医文化教育的结构体系,则可以围绕培养兴趣、积累知识、提升思维、增强医德等方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3.
中药药性与中药药性物组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刘培勋  龙伟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4):1769-177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精髓,对中药药性理论加以现代诠释,让全人类共享中华文明的成果,是当务之急。作者首次提出中药药性物组学的新概念,认为中药药性物组学是研究中药药性物质组组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并对中药药性物组学的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相互关系等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中药药性的科学研究,最终阐明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王广平  宋金奇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2):1644-1648
基于中医药基础理论的中药产业技术标准,是阐明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中药产业发展内在联系的纽带。本文从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中药临床使用标准化等几个方面对中药产业的标准化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中药产业的技术标准要基于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以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中医的角度阐述IGT的病机,认为IGT的病机为禀赋不足、饮食失宜、情志失调、过度劳累所致阴虚、气阴两虚、痰瘀内阻,并以此分别建立益气养阴、补气健脾、祛瘀化痰、滋阴补肾等治则,同时配合针灸推拿进行干预,同时文献报道此中医药于预糖耐量减低方式,显示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刘延颖  满斌  颜红 《天津中医药》2013,30(8):479-481
从中医心理治疗学的渊源开始,论述了当代中医心理治疗学发展,并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理疾病提出了展望.指出中国传统医学与新医学模式本质上同构,中国古代的传统心理学理论,以现代医学心理原理去评价仍富科学性,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理疾患极具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医的角度阐述IGT的病机,认为IGT的病机为禀赋不足、饮食失宜、情志失调、过度劳累所致阴虚、气阴两虚、痰瘀内阻,并以此分别建立益气养阴、补气健脾、祛瘀化痰、滋阴补肾等治则,同时配合针灸推拿进行干预,同时文献报道此中医药于预糖耐量减低方式,显示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肥胖是由于摄入能量大于消耗能量导致脂肪异常堆积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与遗传、免疫、情绪、环境、内分泌等多种因素有关。肥胖增加了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骨关节炎和慢性肾病的风险,已经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公共卫生面临的主要挑战。目前市场上的减肥药有两大类,胰脂肪酶抑制剂和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食欲抑制剂,治疗措施虽有效,但是存在许多不良反应,不能确定其安全性。中药及中药复方治疗肥胖的疗效在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中得到广泛验证,以中药及中药复方治疗肥胖为线索,阐述中药及中药复方治疗肥胖的理论基础,从脂肪组织形成和代谢的关键因子角度,总结中药及中药复方治疗肥胖的作用靶点,提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瘦素(Leptin)、解偶联蛋白1(UCP1)为其共性作用靶点,旨在为今后中药及中药复方治疗肥胖的实验设计和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药制剂现代化发展,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已成为当前中药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中药多成分复杂性、物质基础不明确等问题,至今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中药现代剂型研究系统思路。现代中药制剂必然要考虑中药多组分的性质和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作用特点。作者提出针对中药组分的性质和作用特点,采用多元化的制剂技术和层次化的释药方式构建中药多元释药系统。该文深入阐述了中药多元释药系统构建思路、理论依据、制备技术和评价体系以及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期构建以提高中药组分生物利用度为核心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理论与技术平台,为中药制剂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吴丹  孟永海  杨炳友  孙延平  王秋红  匡海学 《中草药》2020,51(21):5405-5413
脂质组学是对生物体中脂质的种类、功能和代谢途径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比较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脂质代谢网络的变化,发现疾病或药物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机制。脂质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药的整体观及系统理论相契合,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有力工具。主要对脂质组学技术进行简述,总结近年来脂质组学技术在中药药效、作用机制和毒性研究中的应用概况,并结合其他学科在中药药性理论和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的应用成果,为拓展脂质组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思路,推动中医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