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林洪启 《新医学》2009,40(6):396-398
目的:观察七氟烷预处理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2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分为预处理组和对照组各10例。预处理组于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转流前持续吸入2%~3%七氟烷30min,随后肺部快速充氧气进行气体交换10min。对照组不给予七氟烷预处理。2组均在心脏停跳或不停跳下行二尖瓣瓣膜置换术。测定2组术前1d、术后1d、术后3d的QT离散度和校正后QT离散度,并进行比较。结果:2组术后1d、术后3d的QT离散度和校正后QT离散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预处理组QT离散度和校正后QT离散度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七氟烷预处理能缩短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患者的QT离散度和校正后QT离散度,降低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记录94例冠心病患者术前及术后第7天的12导同步心电图,对QT、QTc及QTd进行测量及分析。结果:术后QTd及QTcd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差别有高度显著意义。结论:体外循环下CABG术后QTd及QTcd均明显小于术前。QTd和QTcd可作为观察CABG病人疗效和判断预后的便捷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的变化与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脏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将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根据其是否再通分为两组,分别观察溶栓治疗前后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记录其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溶栓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通者29例,未通者19例。溶栓再通组于再通后24h内QT离散度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未通组于溶栓治疗后7d方逐渐接近正常水平。溶栓治疗第3d末,再通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2.825,2.719,P均<0.01),未通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2.713,2.941,P均<0.01)。心脏事件发生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均极显著高于未发生组(t=2.819,2.691,P均<0.01)。结论QT离散度与心肌梗死后局部心肌复极电活动的不均一性有关;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越大,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何玉娟  崔永生  高巍  田艳萍 《临床荟萃》2003,18(19):1120-1121
近年来 ,QT离散度 (QTd)的意义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本研究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onocyticleukemia ,AMI)患者QTd的测定 ,观察AMI患者的变化及 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对它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自 2 0 0 0年 10月至 2 0 0 2年 10月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住院的初次AMI患者 5 5例。所有患者均为窦性心律 ,并除外窦缓、房室及束支传导阻滞、电解质紊乱及服用影响QT间期的药物者。患者发病至入院均 <12小时 ,血压≥ 10 0 / 6 0mmHg(1mmHg =0 .133kPa) ,入院前无临床心功能不全症状。入院后随机分成两组 ,常规治疗组 …  相似文献   

5.
6.
心脏突发事件的预测-QT离散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毅  鲁云敏 《临床荟萃》1999,14(1):39-40
在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QT间期存在导联间的差异已发现数十年,但一直未引起重视,直到1990年Day等证实QT离散度(QTd)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才否定以往认为QT间期差异为记录伪差的观点。目前QTd已涉及到心脏病领域的多个方面,特别是预防心脏的猝死。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病变部位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l)患者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correcteqd QT dispersion,QTcd)的影响.方法 对确诊的130例AMI患者于入院第5~10天行PCI治疗,其中单支血管病变68例(包括左前降支30例、右冠状动脉20例、左回旋支18例),多支血管病变62例,与100例同期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分析术前1 d和术后1 d的标准18导联同步心电图QTd及QTcd.结果 AMI患者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延长(均P<0.05),且多支血管病变组QTd、QTcd较单支血管病变组延长(均P<0.05).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对QTd和QTcd无明显影响(均P>0.05).PCI术后QTd和QTcd较术前缩短(均P<0.05),而单独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对QTd、QTcd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AMI患者QTd、QTcd明显高于正常人,且随着血管病变范围增大而变异增大,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对QTd、QTcd无影响.成功的PCI能显著减小AMI患者QTd以及QTcd.  相似文献   

8.
β1 受体阻断剂对扩张型心肌病 (DCM)的肯定疗效已为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所证实。本研究对比观察了 DCM患者与健康成人 QT离散度 (QTd)的差别及美托洛尔治疗对 DCM患者QTd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选择我院 1 998~ 2 0 0 1年住院确诊 (符合 1 995年WHO/ ISFC标准 )的 DCM患者且随访证实已服用美托洛尔治疗 3个月以上。病例入选时及以往服用美托洛尔前 (应有资料证实 )有以下情况者除外 :1电解质紊乱 ;2房颤 ;3长 QT间期综合征。且未服或停服地高辛或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 5个半衰竭以上。共筛选了符合条件的患者 35例 ,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许多流行学及临床资料表明社会心理应激在室性心律失常 (VA)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1]。 QT间期离散度 (QTd)与 VA又有明显相关关系 [2]。我们自 1997年以来就精神刺激对 VA和 QTd的影响进行了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所有病例来自 1997年以来我院到急诊室就诊的患者。选取条件: (1)平时身体健康,无心血管疾病史、内分泌代谢疾病史,无神经系统及精神疾病史。 (2)有明确受到精神刺激病史,如打架、争吵、恐惧及情绪冲动等。并在受到精神刺激当时或半小时内就诊的患者。 (3)有心悸、胸闷及周身不适等自觉症…  相似文献   

10.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 5 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结果显示 ,溶栓再通组QT离散度较溶栓未通组QT离散度显著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且再通组QT离散度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而溶栓未通组其溶栓前后QT离散度值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因此 ,QT离散度可作为溶栓再灌注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为阐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我们记录并分析了我院24例冠心病患者(心绞痛2例,陈旧性心肌梗塞19例,冠心病心力衰竭3例)行CABG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心电图,测算其QTd和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同时观察其心绞痛缓解程度、心功能改善状况及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显示:术前病人QTd、QTcd(91.47±27.57、96.76±25.88ms)均明显高于正常(40~50ms),而术后dl即明显减小(64.80±23.38、76.18±21.12、P<0.001),术后10d基本恢复正常(35.91±11.59、40.19±9.83),且这一结果与其它临床指标明显相关。结论:CABG能有效地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提高心功能;QTd、QTcd无论在CABG术前病情判断还是在术后疗效观察中,都是一项可靠而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对小儿心肌保护作用。方法:6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均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回顾性分析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转机时间最长为58 min,最短为29 min,平均转机(36.86±21.14)min。全组无1例手术死亡。所有患者均手术后2~3 h清醒、术后3~10 h撤离呼吸机,全组无脑气栓和传导束损伤发生。患者1 d后拔出引流管可以自由活动,术后住院3~6 d出院时心功能均恢复至Ⅰ级。结论:不阻断升主动脉,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术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矫治,心肌保护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PHC)对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患者肺氧合和血清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体外循环二尖瓣瓣置换术(CPB-MVR)患者59例,随机分为PHC组(n=31)和对照组(C组,n=28),麻醉诱导前10min分别静注PHC0.02mg/kg和等体积生理盐水。于麻醉诱导后10min(T0)、转流30min(T1)、停机稳定后10min(T2)、5h(T3)和24h(T4)等5个时点采集桡动脉血检测患者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血清SP—A;记录转流前后潮气量(VT)、气道峰压(Ppeak)和气道平台压(Pplat),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氧合指数(IO)、动态顺应性(pre/posCdyn)和静态顺应性(pre/postC—sta);记录患者苏醒时间(PD)、ICU生命支持时间(SD)和住院时间(HD)。【结果]CPB开始后两组PaO2均降低,复温后逐渐回升但低于T0,PaCO2变化相反,两者组间、组内比较均有差异(P〈0.05或0.01);IO及A—aDO2和血清SP—A变化趋势分别与Pa02和PaCO2相似,组间、组内比较均有差异(P〈0.05),PHC组优于C组;两组posCdyn、posCsta以及转流前后差值(pos—pre)比较有差异(P〈0.01),PHC组优于C组;两组患者PD、SD和HD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能够改善CPB-MVR患者肺换气功能,提高机体氧舍,增加肺顺应性,降低血清SP—A水平,减轻体外循环导致的肺损伤,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减少ICU生命支持时间和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总结20例成人重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体外循环(CPB)管理方法、脑保护及血液保护措施。方法20例成人重症紫绀型心脏病矫治术患者采用深低温低流量CPB方法,适当血液稀释,提高胶体渗透压,应用超滤技术,加强脑、肺、肾保护。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脱机。无1例院内死亡,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合理的CPB技术、围术期的良好的器官保护是成人紫绀型心脏病矫治手术成功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Minimally-invasive surgery is increasingly being utilised in patients with isolated valve disease who do not require concomitant coronary bypass. Minimally-invasive valve surgery has been performed at the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Harvard Medical School since July 1996 and has now been used in over 273 mitral valve operations, primarily valve repairs. The incisions used have evolved; we used a right para-sternal approach at first and have now changed to a lower mini-sternotomy. The operative techniques employed through this incision are identical to those used in a complete sternotomy. Operative mortality in our mitral valve series is zero. There have been five re-operations.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amount of blood utilised are both less than with a complete sternotomy. Most importantly, the patients' return to normality after complete recovery was quicker by approximately 2 weeks versus the conventional sternotomy. Minimally-invasive mitral valve surgery is a technique that can be utilised reproducibly for all techniques of repair or replacement.  相似文献   

16.
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旨在介绍可简化心内直视术操作,缩短心肺转流时间的心脏不停跳法。对不停跳法心内直视术的应用机制,优缺点和适应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消化道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2001年3月至2008年7月我院16例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总结其诊治经验。结果: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中消化道出血发生在服用华法令后3天~5年,平均147.53±136.71天。其中,上消化道出血12例,下消化道出血4例;保守治疗11例,内窥镜治疗4例;死亡2例(DIC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各1例),病死率12.5%(2/16)。出血组患者术中转流时间(142.73min±49.81min)明显长于对照组(98.27min±39.52min)(P〈0.05),华法令平均用药量(2.46±0.53mg/d)与对照组(2.38±0.69mg/d)无明显差异(P〉0.05),国际标准比值(INR)均值(2.79±0.57))明显大于对照组(1.49±0.58)(P〈0.05)。消化道出血治疗期间停用华法令5~19天,平均13±2天,所有痊愈患者消化道出血治疗期间及出院后随访3月内均无栓塞及消化道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1)、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3月内)抗凝治疗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术中转流时间过长和抗凝强度过大(INR〉2.0),晚期则可能与合并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有关;(2)、消化道出血治疗期间,华法林停用2周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8.
122例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创心脏手术中体外循环管理策略,总结新型手术中体外循环的初步经验。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8月122例病人实施微创心脏手术,其中男性54例,女性68例,年龄14-65(36.7±14.5)岁,体质量31-76(57.3±10.6)kg。61例采用常温非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非停跳组),其余病例于浅或中低温体外循环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术(停跳组)。术式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成形术,三尖瓣成形术,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左房黏液瘤摘除术。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病例采用股动脉插管、二级股静脉插管建立循环回路,必要时加用上腔静脉插管引流。其余病例均采取股动脉插管、同侧股静脉插管及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回路。停跳组阻断升主动脉后,顺行灌注4∶1冷血停搏液,行浅或中低温高流量灌注。必要时配合超滤。结果体外循环时间20-161(72.4±27.9)min,最低鼻温27.7-35.4(33.0±1.9)℃,最低肛温31-35.7(34.1±1.3)℃。停跳组61例病例中,升主动脉阻断时间17-107(49.9±21.0)min,其中36例病人心脏自动复跳,自动复跳率为58.9%。转中常规超滤3例,超滤液量1 500-3 000ml;平衡超滤8例,超滤液量2 000-7 000ml;常规超滤±平衡超滤6例,超滤液量3 800-6 500ml。122例患者均安返监护室,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4-18(6.5±2.5)h。监护室停留时间为13-37(19.0±4.8)h,术后胸腔引流量50-420(150±203)ml。术后住院时间为6-21(7.2±2.0)天。治愈出院121例,死亡1例,死亡率为0.8%。结论综合而全面的进行体外循环管理对微创心脏手术是有效而必要的,同时还应注重与术者及麻醉师等相关手术人员的有效配合与沟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手术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2005年5月—2010年3月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老年患者65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13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68.1±3.2岁。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31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功能不全34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瓣膜成形术17例,合并心瓣膜置换术48例,其中合并带瓣人工血管置换(Bentall手术)3例。平均每例作冠状动脉远端吻合口1.96±0.85个。结果:术后早期病死8例(12.3%),共出现并发症17例(26.2%);住院病死患者中2例死于低心排血量,2例死于呼吸衰竭,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2例死于重症感染引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再次开胸止血3例。57例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心脏功能明显改善。手术后随访48例,失访9例,随访时间1-67个月,平均随访32.2个月,随访期间病死2例,均为非心源性病死。其余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老年患者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植入术 (stenting)后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的变化。方法 :对 6 8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75 %而成功行PTCA和stent植入术前 ,术后 (4h、2 4h、1周 )进行同步 12导联心电图检查 ,测量QTd和QTcd ,还同期测量了 6 2例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术前、术后 (4h、2 4h、1周 )的QTd和QTcd。结果 :(1)冠状动脉造影组 :冠状动脉造影后 (4h、2 4h、1周 )与冠状动脉造影前的QTd和QTcd比较均无明显改变 (P >0 .0 5 )。 (2 )PTCA和stent植入术组 :PTCA和stent植入术后 (4h、2 4h、1周 )与术前的QTd和QTcd比较均明显缩短(P <0 .0 5 ) ,但术后 4h、2 4h、1周之间的QTd和QTcd比较均无明显改变 (P >0 .0 5 )。亚组分析表明 :多支病变组QTd、QTcd较单支病变组明显延长 (P <0 .0 5 )。单支病变组术后 (4h、2 4h、1周 )与术前QTd、QTcd比较均明显改善 (P均 <0 .0 5 ) ,但术后 4h、2 4h、1周QTd、QTcd相互比较无明显变化 (P均 >0 .0 5 )。单支病变组术后 (4h、2 4h、1周 )与术前比较QTd、QTcd改善率为 78% ,恶化率 15 % ,无变化者 7%。多支病变组术后 (4h、2 4h、1周 )与术前比较QTd、QTcd均无明显变化 (P均 >0 .0 5 )。多支病变组术后 (4h、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