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β淀粉样蛋白1-40对大鼠皮层神经元凋亡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1,35(4):311-314
目的观察Aβ1-40对大鼠皮层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方法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分别采用AO-EB染色、TUNEL染色和DNA凝胶电泳,观察不同终浓度的Aβ1-40对培养的神经元凋亡的诱导作用. 结果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经AO-EB染色后凋亡的神经元胞核染色质着绿色荧光呈固缩状、圆珠状或新月状,Aβ1-40三个浓度(20,40和80 μg/ml)作用不同时间的凋亡率依次为24 h 20.17%±0.76%, 25.17%±3.82%, 28.33±2.84%;48 h 22.33%±1.44%, 38.83%±1.26%, 36.67%±1.04%;72 h 17.50%±1.80%, 26.50%±1.32%, 30.67%±1.26%.TUNEL染色结果显示胞核内散在分布断裂的DNA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呈现典型的"梯状"带等细胞凋亡的特征性改变. 结论 Aβ1-40可诱导大鼠皮层神经元凋亡,以40 μg/ml作用48 h的诱导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新一代β受体阻断剂卡维地洛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 I)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将冠状动脉结扎术后24 h存活的雌性SD大鼠(83只)分为AM I对照(M I组,43只)和卡维地洛(10 mg.kg-1.d-1)治疗组(C组,40只),另设假手术组(S组,27只)。各组再按观察时点分为48 h和4周两个亚组。C组于术后24 h直接灌胃法给药。用TUNEL法和DNA凝胶电泳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用免疫组化方法和W estern印迹法检测“抑制凋亡复合基因”bc l-2/bax的表达。结果(1)M I组梗死/瘢痕区、梗死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48 h 21.2%±15.6%、19.8%±12.0%和6.3%±4.5%;4周23.5%±13.0%、8.0%±4.4%和3.2%±1.6%)高于假手术组(48 h 1.3%±1.1%,4周1.2%±0.3%,均P<0.05);凋亡促进基因bax的表达M I48 h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但“凋亡抑制基因”bc l-2仅在M I48 h组梗死区心肌细胞中表达增加;bc l-2/bax的比值M I48 h组(1.06)低于假手术组(1.87)。(2)C48 h组3个区域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与M 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梗死区及边缘区bc l-2的表达均增加;C4周组梗死/瘢痕区及边缘区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4.0%±2.0%,2.9%±1.6%)均低于M I组(23.5%±13.0%,8.0%±4.4%,均P<0.05),且瘢痕区心肌细胞中bax的表达亦明显降低,但bc l-2的表达均无明显变化;C组大鼠48 h和4周时的心肌细胞bc l-2/bax的比值(1.72,2.23)高于M I组(1.06,1.8),与假手术组(1.87,2.25)相当。结论大鼠出现AM I后,长时间(4周)用卡维地洛治疗能有效防止梗死/瘢痕区及其边缘区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并使bc l-2/bax的比值增加。  相似文献   

3.
β淀粉样蛋白1-40对大鼠皮层神经元凋亡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 Aβ1 - 40 对大鼠皮层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方法 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 ,分别采用AO- EB染色、TU NEL染色和 DNA凝胶电泳 ,观察不同终浓度的 Aβ1 - 40 对培养的神经元凋亡的诱导作用。 结果 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 ,经 AO- EB染色后凋亡的神经元胞核染色质着绿色荧光呈固缩状、圆珠状或新月状 ,Aβ1 - 40 三个浓度 (2 0 ,4 0和 80μg/ml)作用不同时间的凋亡率依次为 :2 4 h 2 0 .17%± 0 .76 % ,2 5 .17%± 3.82 % ,2 8.33±2 .84 % ;4 8h 2 2 .33%± 1.4 4 % ,38.83%± 1.2 6 % ,36 .6 7%± 1.0 4 % ;72 h 17.5 0 %± 1.80 % ,2 6 .5 0 %± 1.32 % ,30 .6 7%± 1.2 6 %。 TUNEL染色结果显示胞核内散在分布断裂的 DNA片段 ;琼脂糖凝胶电泳呈现典型的“梯状”带等细胞凋亡的特征性改变。 结论  Aβ1 - 40 可诱导大鼠皮层神经元凋亡 ,以 4 0μg/ml作用 4 8h的诱导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蒋智  李茂秦  曹小平 《四川医学》2012,33(12):2052-2055
目的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度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健康SD大鼠制成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S)、未输液组(NF)、大量液体复苏组(AR)、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LR),分别于实验的30、90、150、270、510min时间点采血检测血清ALT水平,并处死大鼠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的病理改变,计算各组大鼠尾部继发性出血量、后续输液量、存活时间和存活率。结果 LR组大鼠尾部继发性出血量低于NF组和AR组(P<0.05);LR组大鼠后续治疗所需液量明显少于AR组和LR组(P<0.01);创伤急救期给予不同方式处理,各时间点不同组别ALT水平比较,LR组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hypertonic sodium chloride hydroxyethyl starch 40,HHS)对未控制出血性休克(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UHS)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修订的Capone等方法制备创伤UHS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SD大鼠分为3组(n=10):正常对照组(NC组)、生理盐水复苏组(NS组)、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复苏组(HHS组)。NS组及HHS组大鼠经动脉放血,使血压降至40 mmHg,然后断尾75%,造成活动性出血。分别给予生理盐水(NS)和HHS输注,使MAP维持在50 mmHg。复苏1后,两复苏组均给予手术止血、回输血液及给予足量的液体输注,保持MAP 0 mmHg。持续监测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室压力最大上升及下降速率(±dp/dt max)及左室舒张末压(LVEDP);分别于伤后0(T0)、30(T1)、90(T2)、210(T3)min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及肌钙蛋白I(cTnI)浓度;观察实验结束时心肌组织超微结构改变;于T3时点处死大鼠,制备心肌组织匀浆,检测MDA、SOD、TNF-α及IL-6水平;经TUNEL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HHS组复苏后心功能指标较NS组明显升高(P<0.05);HHS组CK-MB、LDH活性及cTnI浓度明显低于NS组(P<0.05);HHS组心肌组织超微结构损伤比NS组明显减轻;HHS组心肌匀浆MDA、TNF-α及IL-6浓度均显著低于CON组,心肌匀浆SOD活性显著高于CON组(P<0.05);HHS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NS组(P<0.05)。结论 HHS对UHS大鼠心肌有保护作用;减少氧自由基释放和SOD消耗,降低炎症因子的产生以及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中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大鼠脾损伤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模型探讨低压及低压扩容复苏治疗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的可行性。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 5 0只 ,在大鼠脾损伤模型复制成功后随机等分为 5组 ,组 1 :假手术组 ;组 2 :休克未处理组 ;组 3:常压复苏组 (急救期控制MAP在 80mmHg以上 ) ;组 4 :低压复苏组 (急救期控制MAP在 6 0mmHg±5mmHg) ;组 5 :低压扩容复苏组 (急救期输入硝普钠 5 μg·kg- 1 ·min- 1 ,同时输液控制MAP在 6 0mmHg± 5mmHg)。结果  1~ 5组平均存活时间 (min)分别为 1 80、73.5 0± 8.0 4、1 1 4 .30± 31 .33、1 4 6 .70± 2 8.0 7和 1 71 .6 0± 1 5 .74 ,除组1、组 5外 (P =0 .0 6 71 ) ,其余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2~ 5组的急救期出血量 (ml·kg- 1 )分别为 :3.79± 1 .39、1 7.4 1± 8.88、8.6 7± 4 .5 9、1 0 .33± 4 .31 ,其中组 3出血量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1 ) ;组 4、组 5与组 2比较出血量明显增多 (P <0 .0 5 )。结论 在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治疗中 ,低压及低压复合适量硝普钠扩容复苏方法可改善组织代谢 ,提高生存时间 ,是更为理想的复苏方法  相似文献   

7.
Xu LT  Fan H  Tan QH  Hu B  Wang CH  Tang CW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2):832-836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时中性粒细胞凋亡延迟的潜在原因,以增加对全身炎症反应内源性保护机制的认识。方法对照组、实验组各5只弥猴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其外周血、肠黏膜生长抑素浓度;生长抑素与猕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共同孵育后,观察猕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电泳分析中性粒细胞DNA断裂片段,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系统检测中性粒细胞上生长抑素受体(SSTR-1、SSTR-2)。结果猕猴肠缺血再灌注后,猕猴外周血及小肠黏膜中生长抑素含量均明显下降;中性粒细胞凋亡率由阻断前的15.4%±1.4%,显著降低至3.5%±0.5%(P<0.05);腹腔巨噬细胞凋亡率由阻断前的14.1%±1.7%增加至20.2%±1.8%(P<0.05);体外实验表明,生长抑素可使中性粒细胞体积缩小,细胞质密度增加,染色质固缩,细胞核变小;中性粒细胞凋亡率(50.2%±1.8%)明显高于对照组(20.0%±2.2%,P<0.01);中性粒细胞的DNA片段断裂分析电泳可见Ladder带。中性粒细胞上生长抑素受体能与生长抑素受体SSTR-1抗体、SSTR-2抗体发生结合反应,其特异结合量分别为(548±20)RU/m l及(28±21)RU/m l。结论生理状态下,生长抑素通过猕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上生长抑素受体介导,诱导其凋亡;肠缺血再灌注后猕猴外周血及小肠黏膜中生长抑素含量明显下降,这使中性粒细胞凋亡延迟,从而推动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慢性脑缺血痴呆大鼠额叶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常明则  王新来  吴海琴  赵英贤 《疑难病杂志》2008,7(11):648-650,F0003
目的探讨额叶细胞凋亡在慢性脑缺血所致大鼠痴呆中的作用。方法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模型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CCA)永久性阻断法(2-VO)建立血管性痴呆(V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暴露双侧CCA而不予结扎。采用暗回避反应法测定学习记忆能力,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TUNEL法检测大鼠额叶Bcl-2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模型组术后1周和3周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减退,潜伏期分别为(232±13)s和(220±14)s,而假手术组均为(300±0)s,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大鼠额叶Bcl-2的表达及凋亡细胞分别为(28.5±2.1)个/视野和(65.2±9.7)个/视野,假手术组分别为(2.6±1.0)个/视野和(4.3±1.4)个/视野,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额叶神经细胞凋亡参与了慢性脑缺血后痴呆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重症失血性休克及复苏过程中大鼠小肠及血清中血管黏附蛋白1(VAP-1)的表达和活性变化,探讨抑制其功能对休克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休克复苏组、复苏对照组和复苏实验组,每组10只.建立重症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大鼠模型,采用蛋白质印迹和real-time RT-PCR法检测假手术组、休克组、休克复苏组休克前、休克1h、复苏1h时小肠组织中VAP-1表达及其编码基因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VAP-1含量及其活性.复苏实验组加用20 mg/kg 2-溴乙胺,复苏对照组加用1 mL/kg生理盐水,比较两组复苏后的血压、复苏24 h后小肠黏膜损伤情况(Chiu's评分)和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TUNEL),并比较大鼠24 h生存率.结果 重症失血性休克组大鼠小肠组织VAP-1蛋白水平以及其编码基因mRNA水平、血清中VAP-1含量及其活性均较假手术组升高(均P<0.05),复苏后上述各值均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组.相对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休克复苏后1h和24 h使用20 mg/kg2-溴乙胺的复苏实验组大鼠血压升高(P值分别为0.010和0.039),且复苏实验组Chiu's评分及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均低于生理盐水复苏对照组(P值分别为o.022和0.002),休克大鼠24 h生存率也高于复苏对照组(90%vs 60%).结论 重症失血性休克能使大鼠VAP-1的表达、活性增高,而液体复苏能减轻这种增高;抑制其活性能改善重症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后的低血压以及小肠黏膜的损伤和细胞凋亡,提高大鼠24 h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孟鲁司特对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预防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半胱氨酸白三烯 ( Cys L T)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作用和评价其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预防效应。方法 将 3 0只雄性 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低氧组和孟鲁司特预防组 ,以常压低氧复制肺动脉高压模型 ,采用酶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浆中白三烯 C4( L TC4)含量 ,对大鼠肺组织切片采用 HE染色 ,经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大鼠肺小动脉管壁厚度的变化。结果 低氧组大鼠右心室肥厚指数〔 RV/( L V+ S)〕、肺小动脉管壁厚度指标〔管壁厚度占外径的百分比 ( WT% )和管壁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 ( WA% )〕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RV/( L V+ S) :3 0 .85 %± 1.44 % vs2 0 .75 %± 1.97% ;WT% :2 3 .5 4%± 4.43 % vs13 .17%± 3 .67% ;WA% :72 .76%± 9.2 8% vs5 0 .41%± 6.3 7% ,P均 <0 .0 1〕,血浆中 L TC4浓度 ( 2 3 95 .40± 193 .86pg/m l)也高于正常对照组 ( 10 0 6.5 0± 193 .17pg/ml,P<0 .0 1) ;经孟鲁司特处理的低氧大鼠其 RV/( L V+ S)为 2 4.0 9%±1.0 9%、WT%为 15 .44 %± 4.72 %和 WA%为 5 1.98%± 12 .18%均低于低氧组 ( P<0 .0 1) ,而血浆中 L TC4浓度( 2 70 6.2 5± 3 5 0 .49pg/ml)与低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低氧刺激血浆 L TC4的合成和释放 ,Cys L T参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限制性输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采取限制性输液和大量输液两种不同输液方法复苏大鼠失血性休克,对比各组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出血量、输液量并计算生存率。结果 休克模型120 min后,与大量输液组比较,限制性输液组的呼吸、心率降低显著,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明显升高 (P<0.05);休克急救期,限制性输液组失血量少于大量输液组(P<0.05),输液量明显低于大量输液组(P<0.05);休克后24 h和72 h生存率比较,限制性输液组高于大量输液组(P<0.05)。结论 限制性输液能明显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减少失血量以及输液量,提高生存率,是复苏失血性休克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韦启鹏 《海南医学》2012,23(13):39-41
目的探讨胸腹部联合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选择胸腹部联合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129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方法包括稳定生命体征、手术止血及液体复苏,观察组患者选择延迟液体复苏,对照组患者选择即刻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水平、凝血酶原时间、血乳酸及碱缺失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治愈率为92.54%,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及血小板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复苏30min及复苏60min,观察组患者血乳酸水平及碱缺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腹联合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病情危重,应该早期诊断并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以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复苏液体对"失血性休克 内毒素"二次打击致大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影响。方法: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乳酸林格液复苏组和高渗盐水复苏组3组,每组各30只。先采用通过颈动脉插管放血的方法复制大鼠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35~40mmHg1h后进行液体复苏,乳酸林格液复苏组用乳酸林格液复苏,高渗盐水复苏组用7.5%高渗盐水复苏。复苏成功后30min腹腔注入内毒素复制大鼠MODS模型,分别在注射内毒素后24h和36h取血和收集相关标本,观察各组大鼠主要器官功能指标、MODS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的变化。结果:乳酸林格液复苏组、高渗盐水复苏组2组氧分压(PaO2)、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和肌酸激酶(CK)等主要器官功能指标在24h和36h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高渗盐水复苏组PaO2、ALT、BUN和CK在24h和36h(除PaO2)高于乳酸林格液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ODS发生率高渗盐水复苏组为20.8%,较乳酸林格液组(41.7%)明显降低(P<0.05)。高渗盐水复苏组大鼠48h内死亡率为14.2%,较乳酸林格液复苏组(28.6%)明显降低(P<0.05)。48~72h高渗盐水复苏组大鼠死亡率为21.4%,明显低于乳酸林格液复苏组(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7.5%高渗盐水复苏失血性休克可明显减轻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大鼠再次予以内毒素打击时所引起的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并且可明显降低MODS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等容血液稀释和肝出血自体血复苏中不同溶液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8只新西兰家兔建立等容血液稀释和肝出血自体血复苏模型,根据手术中输注的不同等容血液稀释溶液随机分为羟乙基淀粉130/0.4组(H组)、琥珀酰明胶组(G组)和乳酸钠林格液组(RL),每组6只。于家兔麻醉后血液稀释前(T0)、等容血液稀释后10min(T1)、肝出血自体血复苏后60min(T2)抽取动脉血样,行常规凝血功能和凝血弹性描记仪(TEG)指标检测;并观察肝出血自体血复苏120min内各组家兔的生存情况和失血量。结果与T0时间点比较,H组T1、T2时间点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T1时间点比较,H组T2时间点TEG各项指标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H组家兔的生存时间更短,失血量更多。肝出血自体血回输期间,H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呈下降趋势,与G组和R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乙基淀粉130/0.4较琥珀酰明胶和乳酸钠林格溶液的凝血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HOME注射液(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溶液,HH40)复苏失血性休克兔对其平均动脉压、电解质和血气影响。方法:新西兰白兔36只随机等分为3组:HH40组、HTS(7.5%高渗氯化钠溶液)组、LRS(林格液)组。采用Wigger’s改良法制作失血性休克模型,休克60min后分别用5mg/kg的HH40、HTS、LRS复苏。于放血前、输液前、输液后10min、60min、180min分别记录平均动脉压(MAP),检测其动脉血的血气分析、电解质值。结果:HH40和HTS可以使休克兔的MAP升高,并维持时间较长;动脉血氧分压(PaO2)有所回升,动脉血pH、血液碱剩余(BE)、标准碳酸氢盐(SB)等指标下降趋势减慢,且给药后血Na+升高不明显。结论:HOME注射液是抢救失血性休克有效的新药。  相似文献   

17.
李宇  孙晓滨  史维  唐宇  奚卫东 《吉林医学》2010,31(27):4646-4648
目的:研究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介入治疗相关变量对住院时间和输血量的影响,以便更好利用住院资源。方法:对91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相关变量(内镜治疗方式、治疗时机、患者年龄、发病时血压、心率、疾病性质、患者合并疾病)进行统计,研究各因子的变化与住院时间和输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单一方法止血组和钛夹联用注射止血组分别在住院时间和输血量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过48h行介入治疗组与24h以内介入治疗组在输血量上也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和60~80岁组间在住院时间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80岁和>80岁组间在输血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收缩压>100mmHg和心率<100次/min的患者在住院时间和输血量上少于收缩压>100mmHg和心率>100次/min的患者,并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性质在住院时间和输血量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有心脑血管性合并疾病在住院时间和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内镜下联合止血方案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并且入院时心率和血压的严格观察给予及时补液稳定生命体征和内镜治疗能减少输血量和缩短住院时间,节约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在失血性休克兔休克复苏过程中作为输血指标与传统输血指标的比较。方法选择新西兰纯系家兔24只,随机分为3组,A、B两组为观察组,C组为对照组,每组8只。A、B、C三组分别以ScvO2≤70%、ScvO2≤75%、血红蛋白(Hh)≤8g/dL为输血指征。从股动脉放血,10min内使MAP降到约(40±5)mmHg,并维持血压60min,建立失血性休克兔的动物模型。然后开始复苏,用胶体液和晶体液基本按1:2的比例输注,输注速度约为(10—15)mL/(kg·h),根据血压、心率适当调节,并按照每组的不同要求进行输血。监测基础值、休克时、休克治疗30、60、120、180min各个时间点的各项指标以及失血量、输血量、输晶体液、胶体液量等。结果A组在休克治疗观察后期血压、pH、BE、HCO3-、O2ER等明显与其他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同时间点各组监测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输血量C组最多,与其他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输胶体液、晶体液量明显多于C组(P〈0.05),各组失血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ScvO:用于失血性休克兔复苏监测可能比血红蛋白值更敏感和精确,能达到同样的休克复苏效果,并且能减少输血,节约血资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氯氰菊酯(CP)慢性染毒后大鼠全血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120只80~100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花生油)、低剂量组(40 mg/kg CP)、中剂量组(80mg/kg CP)和高剂量组(160 mg/kg CP),每组30只.灌胃给药28次,每日1次,共28 d,每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拟用失血性休克模型来研究盐酸戊乙奎醚是否对肠黏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n=8):对照组、休克组、小剂量盐酸戊乙奎醚组(0.15 mg/kg)和大剂量盐酸戊乙奎醚组(0.30mg/kg)。盐酸戊乙奎醚或等量生理盐水在休克前30 min通过尾静脉注入大鼠体内。除对照组外,其他三组经15 min股动脉缓慢放血使大鼠平均动脉压达(40±5)mm Hg(1 mm Hg=0.133 kPa)诱发失血性休克,通过放血或输血维持大鼠休克状态60 min。休克结束30 min内输注大鼠自身血液和林格液(32 mL/kg)进行复苏。复苏4 h之后检测肠黏膜pH(pHi)、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戊二醛(MDA)及钙离子(Ca2+)的含量,并观察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休克组比较,大剂量盐酸戊乙奎醚组NO、MDA及Ca2+的含量显著降低;而SOD活性和pHi增高。与此相应的是肠黏膜细胞凋亡及组织病理学评分降低。结论大剂量盐酸戊乙奎醚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死亡和保存细胞抗氧化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