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和MRI在胼胝体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1例胼胝体损伤的患者行CT和MRI检查,对比分析胼胝体损伤的CT和MRI表现.结果 胼胝体损伤的颅脑CT和MRI表现特点:①胼胝体出血性损伤23例和非出血性损伤18例,以膝部与体部多见,压部少见;② 30例合并弥漫性脑肿胀;③ 31例常合并颅脑其他部位损伤.18例胼胝体非出血性损伤中,MRI均清晰显示,常规CT仅显示2例,经过精确概率法检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3例胼胝体出血性损伤,MRI均清晰显示,常规CT显示20例,经过精确概率法检验,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6个月后随访,MRI发现胼胝体体积缩小28例、软化灶15例、胶质增生30例,CT仅发现脑软化灶8例.结论 对于胼胝体非出血性损伤病灶和随访复查,MRI较CT检查有明显优势;对于胼胝体出血性损伤病灶,MRI和CT均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及MRI在腔隙性脑梗死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间神经内科诊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及MRI检查,于后处理工作站分析CT及MRI数据,全面观察病变的大小、部位、数量、形态、边缘、密度/信号等特点。结果 MRI共检出81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包括额叶11处,顶叶8处,颞叶6处,枕叶4处,基底节17处,丘脑14处,脑干15处,小脑6处。CT共检出35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χ2=64.2414,P<0.01)。腔隙性脑梗死发病部位以基底节、脑干及丘脑多见(46例),其中39例为单发病灶,21例为多发病灶,病灶最大径线<5 mm者25例,5~10 mm者38例,10~15 mm者18例。CT图像上,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呈低密度或略低密度。MRI图像上,病灶呈等或略长T1信号,略长T2信号,T2FLAIR呈高信号,DWI序列呈明显高信号。结论 MRI对腔隙性脑梗死检出率高,能清晰显示病变的特点,应该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多发性硬化脑内磁共振病灶分布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病灶特点。方法:选择确诊的缓解-复发型MS患者203例,每6个月检查头领MRI一次。结果:①203例MS患者中,172(84.7%)例脑MRI显示脱髓鞘病灶。其中有胼胝体病灶者90例(52%),有脑干病灶者106例(62%),有小脑病灶者46例(28%),有与脑室联结的病灶者157例(91%),有典型的卵圆形病灶者98例(57%),病灶长轴与侧脑室切线垂直的病灶占总病灶一半以上的130例(76%)。②203例MS患者中,大脑半球内和脑内无病灶者分别为41例(20%)和31例(15%)。仅脑干有病灶者6例(3%),仅小脑有病灶者2例(1%),脑干和小脑都有病灶者2例(1%)。③203例共检查827次MRI,有活动病灶者77例(41%),共有活动病灶261个,分布在大脑、小脑和脑干者依次为223、10和28个结论:①在确诊MS患者中,多数脑MRI有脱髓鞘病灶。②脑内有病灶者中,小脑有病灶者,较欧美报道为低。③T1像发现活动病灶的机率不高,名次复查能提高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angiomas,CA)的临床与其MRI,CT和DSA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影像学综合诊断(30例CA全部做MRI检查,26例同时作CT检查,12例同时作DSA检查)的CA30例。结果27例脑内型CA患者CT共发现病灶25个。CA的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9个,高信号7个,混杂信号3个;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8个,26个病灶周围伴有低信号环,无占位效应;单发23例,占76.6%。病灶分布:颞叶7个,额叶9个,枕叶2个,顶叶1个,脑干1个,小脑半球1个,左侧侧脑室前角处1个,海绵窦3个,本组首发癫痫19例(63%),出血8例(27%),视蒙5例,反复出血者7例。本组手术切除病灶病理证实18例,在外院行λ刀治疗1例,术后癫痫有效控制6例,治愈出院12例。结论CA临床表现显示该病青中年较多,起病急且易复发。CA有典型影像表现,CT和MRI平扫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优于CT,是首选和最佳影像学方法。除对于无症状CA患者行保守治疗外,有症状的患者一经诊断,可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影像学表现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21例,21例均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结果 CT发现22个病灶,MRI发现23个病灶,多发者5例,病灶位于皮层及皮层下区共18个。16个病灶具有典型脑内型CA的MRI表现,即由低信号环围绕的混杂信号团块。结论 MRI是脑内型CA最佳检查方法,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成人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的MRI表现及其特征。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治的18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的临床与MRI资料,包括9例男性,9例女性;年龄19~73岁,中位年龄43岁;病程1天~21个月。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缺血缺氧后予以MRI检查。结果 18例患者中有17例MRI检查发现脑内异常信号,累及部位包括:大脑皮层、皮层下白质、深部白质、侧脑室周围白质、胼胝体、基底节、海马、丘脑、桥脑及小脑;其中9例患者出现全脑萎缩,5例T1WI显示高信号,9例DWI显示扩散受限,5例行MRI增强检查的患者中1例大脑皮层见脑回样轻度强化。1例患者在MRI上未见明显病变。结论 缺血缺氧性脑病MRI检查绝大多数可以发现脑内异常信号,且累计多个脑区,也可表现为正常。MRI检查结果不仅可以反映脑缺血缺氧的严重程度,还可预测和评估患者的预后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3):533-534
回顾性分析院内收治的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行CT/MRI影像学检查并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76例患者中CT检查显示61例存在颅内异常,脑实质病灶共计43例91处;MRI显示63例存在颅内异常,脑实质病灶共计59例123处,两种影像学对颅内病灶的检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处于颅脑损伤恢复期的患者而言,行MRI检查比CT检查可更加有效的发现病灶和颅内异常,临床诊断和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8.
笔者对6例临床确诊为单纯疱疹性脑炎病人进行了MRI检查,其中5例初次MRI检查有阳性所见。在MRI的T_1WI上病变为低信号区,T_2WI为高信号区,可侵犯四个脑叶,其中最常侵犯颞叶。脑岛、基底节及脑白质也可受累。4例出现轻度肿块效应。与CT比较,MRI在诊断单纯疱疹性脑炎方面优于CT,可显示CT未能发现的隐匿病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颌骨牙源性粘液瘤的螺旋CT及MRI的影像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0例牙源性粘液瘤患者, 40例均行CT检查,其中11例行CT增强检查;5例行MRI检查,其中2例行MRI增强检查。观察40例的病灶部位、大小、内部结构、密度、信号、强化特点。 结果:40例中女22例(55%),男18例(45%),年龄10~66岁,平均(33.5±13.5)岁;上颌骨11例,下颌骨29例;临床表现为颌骨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29例 72.5%);主要影像学表现:40例均呈膨胀性改变,2例呈局灶性骨质破坏。特征性表现为多房伴垂直或成角分隔(21例52.5%),分隔朝向肿瘤周边。邻近牙齿脱落(18例45.0%)多见。CT增强上多数病灶可有边缘强化,MRI检查对病灶范围及成分的显示具优势。 结论:牙源性粘液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联合MRI检查对颌骨OM病变诊断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硬化的MRI诊断(附4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总结49例多发性硬化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1995~2002年49例脑与脊髓多发性硬化的病人,都有临床资料,包括脑干听诱发电位与视诱发电位检查。49例均做了脑MRI检查,10例加做了脊髓MRI检查,29例做了MRI增强扫描,17例首次检查后30d内进行了复查。结果47例有脑病灶,主要累及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小脑及脑干,病灶为斑点状、斑片状及斑块状,最大斑块达到2.2cm×5.0cm,2例仅有脊髓病变,病灶至少累及2个脊髓节段,4例有脑和脊髓的联合病变。2例MRI首次诊断脑炎,1例脑干肿胀,并有斑块状强化,MRI诊断为肿瘤,1例除有脑病灶外,还表现为视神经异常。29例增强扫描中,7例未发现强化,22例显示强化,20例有斑点及斑片样强化,2例呈环形强化。17例复查MRI均显示病灶吸收好转。结论MRI可以清楚显示脑与脊髓的MRI病灶,对非典型病灶,需要密切结合临床,系列MRI检查亦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磁共振波谱(MRS)表现,探讨MRS技术在DAI诊断和伤情评估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30例DAI患者及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1H-MRS扫描,测定脑组织中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等代谢物水平,结合患者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及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AI组较正常对照组的NAA峰下降、Cho峰升高;NAA/Cho、NAA/Cr值下降,Cho/Cr值上升。NAA/Cr、NAA/Cho、Cho/Cr值变化与DAI患者GCS、GOS存在相关性。结论:MRS能定量测定DAI患者脑组织代谢状况,对DAI程度的判断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DTI探讨急性酒精中毒对大鼠脑干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影响。材料与方法 85只雄性大鼠,分对照组(N组),急性酒精中毒组(A组),DAI组(T组)和急性酒精中毒合并DAI组(AT组)。对照组和各实验组动物(模型制作成功后1 h、3 h、6 h、12 h、24 h)进行MRI检查,并取脑干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急性酒精中毒合并DAI组脑干ADC值于伤后1 h开始降低,6 h达最低点,此后ADC值逐渐升高,24 h达到最高;FA值1 h即降低,随时间逐渐降低,24 h达到最低值。急性酒精中毒合并DAI组伤后各时间点FA值低于单纯DAI组,伤后3 h、6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 h内ADC值低于单纯DAI组,24 h后高于DAI组。结论急性酒精中毒可以加重DAI后脑水肿及轴索损伤,DTI能更敏感地检测到常规MRI不能发现的急性酒精中毒合并DAI后脑干部位脑水肿及轴索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脊柱挫伤的影像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60例脊柱外伤患者行X线、CT和MRI检查,对其三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椎体骨折45例:X线显示椎体骨折41例,累及115节椎体(90.6%),伴附件骨折32处(61.5%).CT显示椎体骨折45例,累及127节椎体(100.0%),伴附件骨折52处(96.2%),脊髓损伤3例,硬膜外下血肿2例.MR显示椎体骨折44例,累及123节椎体(96.9%),伴附件骨折48处(92.3%),韧带损伤16处,脊髓损伤10例,硬膜外下血肿6例.椎体挫伤15例:MRI显示23节椎体挫伤,伴附件挫伤7处;X线和CT均未发现异常.结论:显示骨折CT敏感度优于MRI和X线平片,显示骨挫伤和韧带、脊髓损伤MRI明显优于CT和X线平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DAI患者(DAI组)及1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测量胼胝体压部、丘脑及额叶白质的表面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和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进行比较.结果:DTI显示,与对照组比较,DAI组胼胝体压部、丘脑及额叶白质FA值和ADC值均较低(P<0.01),胼胝体FA值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正相关(P<0.01).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用于诊断和评估DAI非常敏感,并可动态观察DAI的临床转归过程,有助于提示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可复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MRI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临床和影像学诊断的PRES患者的MR影像资料,全部患者行常规MRI平扫和DWI检查,5例同时行MRV检查,11例患者对症治疗后行MRI复查。结果病变多发,16例患者MRI平扫共检出73个病灶,多位于皮层下白质,表现为T1WI稍低、T2WI稍高信号,于T2-FLAIR上呈高信号。最常累及顶、枕叶(88.5%),其次为额叶(61.3%),小脑半球(31.3%),颞叶(30.1/%),基底节(28.7%),脑干(17.3%)。1例患者伴有脑内多发出血灶。除出血灶外,余病变于D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多数于ADC图上呈高信号;仅于胼胝体压部发现一病变于ADC图上呈低信号。5例颅脑MRV检查均未见确切异常。经治疗后11例患者行MRI复查,显示病变数目较前明显减少,残余病灶ADC值[(0.937±0.086)×10–3mm2/s]较前次检查[(1.036±0.186)×10–3mm2/s]减低(P=0.005),更接近正常脑组织ADC值[(0.832±0.078)×10–3mm2/s]。结论 PRES的颅脑MRI表现较具有特征性,DWI及MRV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复查对PRES疗效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的MRI表现与伴随征象。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内4540例膝关节MRI数据库,所有MRI检查由2台1.5 T磁共振机检查完成。由2名有多年经验的骨放射医师依据先前的MRI表现和关节镜结果诊断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韧带腱鞘囊肿、骨内腱鞘囊肿,评价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的MRI特征表现以及与伴随征象的共存性。结果在所有4540例膝关节MRI中,34例(34/4540,0.7%)诊断为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13例(13/34,38%)为前交叉韧带单独黏液样变性,21例(21/34,62%)为黏液样变性伴有韧带腱鞘囊肿,腱鞘囊肿最大直径平均为16 mm (最小6 mm,最大30 mm),18例(18/21,86%)发生在近端,2例(2/21,9%)发生在远端,1例为近端与远端均有(1/21,5%)。24例(24/34,71%)伴有骨内腱鞘囊肿。11例(11/34,32%)伴有严重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结论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在MRI上表现为特征性的“芹菜梗”征,多伴有韧带腱鞘囊肿和骨内腱鞘囊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场MRI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临床诊断为HIE的新生儿的低场MRI表现。结果: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损害,其中广泛性脑水肿14例,颅内出血6例,皮质下及脑室旁白质损害21例,单纯白质水肿8例,丘脑、基底节区和脑干背侧损害13例。结论:低场MRI对新生儿HIE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I在诊断脑损害后锥体束Wallerian变性中的应用。方法对22例脑损害后锥体束Walle-rian变性患者均行MRI检查。常规行快自旋回波序列(FSE)横断位T1WI(TR 2 286ms,TE 19.6ms)、T2WI(TR4 300ms,TE 113ms)和T2Flair序列(TR 8 502ms,TE 133ms)。视野(FOV)24cm,矩阵320×256,激发次数(NEX)1~2,层厚6mm,层间距1mm,层数21层。22例患者均加扫横轴位DWI(b值为1 000s.mm-2),其中10例另加扫3D-TOF-MRA(TR 26ms,TE 6.8ms)检查。结果 22例患者中,12例患者在脑损害≥4周~≤12个月后行常规MRI检查,主要表现为病变同侧的锥体束呈长T1、长T2信号并同侧大脑脚及桥脑体积稍萎缩;2例患者在脑损害<4周行常规MRI检查,主要表现为病变侧锥体束稍长T1、长T2信号;8例患者在脑损害>1年行常规MRI检查,主要表现为原发病灶、大脑脚及桥脑萎缩并T2Flair像呈现散在斑片稍高信号影。结论 MRI可明确显示脑损害后锥体束Wallerian变性,有助于临床医师对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伴有内侧半月板半脱位的膝关节MRI影像学改变,探讨内侧半月板半脱位与膝关节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内侧半月板半脱位的膝关节MRI表现。结果:①韧带损伤:26例前交叉韧带断裂(4例完全断裂、22例部分断裂),与关节镜诊断完全符合率为88.8%;26例后交叉韧带断裂(3例完全断裂、23例部分断裂),与关节镜诊断完全符合率为95%;17例内侧副韧带损伤(1例Ⅲ级损伤、13例Ⅱ级损伤、3例Ⅰ级损伤);13例外侧副韧带损伤(8例Ⅱ级损伤,5例Ⅰ级损伤);与关节镜诊断完全符合率为90%。②半月板损伤:73例内侧半月板损伤(50例Ⅲ度损伤、13例Ⅱ度损伤、10例Ⅰ度损伤);30例外侧半月板损伤(10例Ⅲ度损伤、8例Ⅱ度损伤、12例Ⅰ度损伤);MRI对半月板诊断结果与关节镜诊断完全符合率为90.5%;46例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与关节镜诊断完全符合率为92.21%。③软骨损伤:68例软骨损伤(1例4级损伤,21例3级损伤,46例2级损伤);与关节镜诊断完全符合率为73%。④骨质增生:40例骨赘形成。结论:半月板半脱位是膝关节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软骨损伤及骨质增生的重要间接征象。重视MRI内侧半月板半脱位,对于上述膝关节损伤的检出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防止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弥漫性轴索损伤是外伤性脑损伤的严重形式之一,是造成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影像学诊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磁共振(MRI)硬件设备及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本文就MRI的各种序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应用价值及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