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相关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观察组(疾病分期:高凝期26例,低凝期50例,纤溶期24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凝血检验。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不同分期患者的凝血检验指标[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TT、APTT、FIB、PT、INR、AT-Ⅲ、FDP、D-D分别为(21.66±2.46)s、(39.65±2.33)s、(1.65±0.42)g/L、(19.12±1.23)s、(2.07±0.52)、(70.23±19.23)%、(36.03±9.22)mg/L、(8.52±5.22)mg/L,对照组分别为(13.46±1.65)s、(28.15±4.74)s、(2.88±0.15)g/L、(12.22±1.20)s、(1.03±0.33)、(88.14±15.24)%、(4.23±0.22)m...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肝癌病人凝血及血浆D-二聚体(D-dimer)定量等指标的变化及其意义,对73例肝癌(原发性肝癌42例,继发性肝癌31例)和对照组30例进行凝血常规及D-dimer测定;凝血常规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癌PT、APT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D-dimer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继发性肝癌PT、APTT均明显延长,D-dimer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TT延长,FIB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肝癌病人血浆PT、APTT、FIB、TT及D-dimer参数均有变化,提示有不同程度凝血及纤溶异常。上述指标的检测可客观地评价肝癌病人凝血和纤溶功能状况,对于观察病情和判断疗效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妊娠期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在子痫前期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60例子痫前期孕妇取自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将其作为观察组,取同期健康孕妇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TT)。根据子痫前期病情轻重将观察组孕妇划分为轻、中、重子痫前期组,并针对不同子痫前期轻重进行D-二聚体、FIB,PT、APTT、TT等指标检测比较,分析凝血功能指标和子痫前期严重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D-二聚体、FIB水平比较,观察组显高,PT、APTT、TT水平比较,观察组显低(P <0.05);重度组D-二聚体、FIB水平均高于中度、轻度组,重度组PT、APTT、TT水平均低于轻度、中度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凝血功能指标和子痫前期孕妇病情轻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D-二聚体、FIB水平与子痫前期孕妇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826、0.763,均P <0.05),而PT,APTT则呈负相关、TT...  相似文献   

4.
探讨深静脉栓塞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深静脉栓塞(DVT)患者血浆中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对35例深静脉栓塞患者和35例健康者血浆(对照组),测定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深静脉栓塞患者PT、FIB、TT、D-dimer和FD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PTT延长不超过10秒,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深静脉栓塞患者血液存在明显的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在血栓形成过程机体呈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后机体继发纤溶亢进,各项指标可作为DVT患者安全、有效的筛查试验,D-二聚体和FDP对DVT的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及避免发生并发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抢救室查血D-二聚体浓度检测对诊断或排除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50例以"胸痛"为主诉,后经心脏超声、血管CTA、MRI或血管造影确诊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并选择同时期在急诊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进入急诊抢救室时抽血检测D-二聚体、肌钙蛋白I水平。结果 2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Stanford A型,22例B型。所有主动脉夹层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5000μg/L),均值(9500±3200)μg/L(5500~14 460μg/L),敏感性100%。自症状发作到D-二聚体测定的时间为1h~4d,D-二聚体升高的程度与病程呈负相关(r=-0.93,P=0.00)。病变范围越大,D二聚体水平越高,死亡组D-二聚体均高于10 000μg/L,提示D-二聚体升高对判断预后有指导价值。与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相比较,仅有7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血D-二聚体水平升高,且升高不明显(3000μg/L)。结论血D-二聚体阳性且达到一定水平有助于在急诊早期诊断或排除急性主动脉夹层。血D-二聚体升高对判断病变范围和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的实验室检测对肝硬化患者治疗、预后的意义。方法测定58例肝硬化患者血清γ-GT、CHE、TBA及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 IB)、D-二聚体含量,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γ-GT、TBA血清含量明显升高,PT、APTT、TT时间延长,D-二聚体含量增高,CHE、FIB血清含量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通过联合检测凝血功能、肝功能可以观察病情,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硫酸镁治疗早发型子痫前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5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硫酸镁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的变化,记录两组孕产妇的产后出血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的PLT计数、PT、TT、APTT、FIB及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治疗后,两组的PL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观察组的PT、TT、APTT较对照组延长,FIB及D-二聚体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产后出血量为(327.4±78.2)ml,对照组为(274.6±86.7)ml,两组的产后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硫酸镁治疗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且不会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栓前状态、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情况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127例MS患者(MS组)及正常健康人20例(对照组).MS组患者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又分为2组,Ⅰ亚组(无斑块)68例,Ⅱ亚组(有斑块)59例.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Ⅰ亚组和对照组比较,Ⅱ亚组IMT显著增大,PT、APTT及TT水平均缩短,FIB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亚组除FIB和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外,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检测血管内皮功能及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对于改善MS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肝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及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贝克曼ElitePr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迈瑞BC-550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40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和90例肝病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分布体积(MPV),并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肝癌患者的PT、APTT、TT延长,FIB降低,D-二聚体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与代偿期相比,肝硬化失代偿期也存在PT、APTT、TT显著延长,FIB降低,D-dimer升高现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失代偿期和原发性肝癌中PLT、PCT显著减少,MPV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肝病患者凝血、纤溶及血小板参数,对病情判断、出血抢救,治疗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出血量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术后急性期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8例,以同期到院体检的健康者55例为对照组。根据患者出血量分为30~60 mL组56例和>60~80 mL组52例,分别采取微创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入院时检测所有受试者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纤溶指标[D-二聚体(D-D)],术后第3、7天再次检测HICH患者上述指标并进行对比。术后1个月随访进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估,分析上述指标的变化,对比不同预后组患者的PT、APTT、TT、FIB、D-D水平。结果 30~60 mL组与>60~80 mL组患者入院时PT、APTT、TT、FIB、D-D水平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 d、7 d, 30~60 mL组与>60~80 mL组患者PT、APTT、TT、FIB、D-D水平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1.
郭先锋  何柳芳  郭长根  张玲  苑书华 《安徽医药》2015,19(10):1897-1900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凝血功能指标与新生儿危重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该院新生儿住院的脓毒症患儿共93例,按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将患儿分为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对入组的患儿在入院时及经治疗后72 h 采集患儿静脉血分别测定外周血中血小板(PL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和蛋白质 C(PC)。采用统计软件分析和比较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三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凝血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与非危重组比较,危重组、极危重组 TT 、PT、APTT延长(P <0.05),DD、FIB 水平升高(P <0.05),PC、AT-Ⅲ和 PLT 水平显著性降低(P <0.05)。与危重组比较,极危重组 PC、AT-Ⅲ和 PLT 水平显著性降低(P <0.05),DD 水平升高(P <0.05),PT、APTT、TT、FIB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急性期比较,危重和极危重组患儿经治疗好转后,恢复期 TT 、PT、APTT 缩短(P <0.05),DD、FIB 水平降低(P <0.05),PC、AT-Ⅲ和 PLT 水平升高(P <0.05);而非危重组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脓毒症患儿的凝血功能的异常与危重评分之间密切相关,与疾病的发展进程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TEG)联合常规凝血指标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发病早期临床救治中对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意义.方法 选取 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发病24 h内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73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华医学会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版)将患者分为轻症组33例(MAP组)、中重症组26例(MSAP组)和重症组14例(SAP组).完善相关检查,检测常规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描绘TEG[血凝时间(R)、血块成型时间(K)、α角、血块强度(MA)].记录24h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s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及48 h改良Marshall评分,分析监测指标在3组中的变化.结果 中重症组较轻症组PT、APTT、FIB、DD的水平轻度升高(P>0.05);与中重症组及轻症组比较,重症组PT、APTT、FIB和D-D均显著升高(P<0.05).3 组R值、K值、α角和M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症组R值、K值较中重症组和轻症组缩短,重症组α角、MA值大于中重症组和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症组R值、K值较轻症组缩短,中重症组α角、MA值大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和APACHⅡ及Marshall评分系统相关性分析:APACHⅡ及Marshall评分和R值及K值呈负相关(r=-0.127,-0.238,-0.459,-0.213);和α角、MA值呈正相关(r=0.439,0.267,0.379,0.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联合凝血指标可较真实地判断AP患者早期凝血纤溶状态,更准确地预测AP发病早期的严重程度,对临床救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和安  石全红 《中国医药》2011,6(8):955-956
目的 观察注射用血凝酶(巴曲亭)在脑外伤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以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脑外伤手术患者,ASA Ⅰ~Ⅲ级,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术前30 min肌内注射1 U注射用血凝酶,手术开始后静脉滴注注射用血凝酶2 U至术毕.对照组于手术开始后静脉滴注氨基氨甲环酸0.25 g至术毕.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和输血量,并检测术前及术终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对照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定量和PLT计数,常规术后随访1周.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以及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780±90)ml比(1150±150)ml,(120±15)ml比(155±18)ml,(600±50)ml比(900±60)ml,均P<0.01];2组FIB及PLT均减少,但观察组凝血状态未发生明显变化,对照组APTT、TT、PT均明显高于术前[(26.7±3.5)s比(22.5±2.0)s,(14.2±2.1)s比(12.1±1.3)s,(15.0±1.4)s比(11.9±1.2)s,P<0.01].2组患者术后1周均未发生脑血栓.结论 注射用血凝酶用于脑外伤手术可以明显减少出血量及输血量,并且能局部应用,不影响患者凝血功能,不会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hemostatic effect and influence on coagulation function of hemocoagulase during cerebral trauma operation. Methods Sixty patients ASA Ⅰ -Ⅲ with cerebral traum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hemocoagulase treatment group(n=30) and tranexamic acid treatment group(n=30). The volume of bleeding during the operation and the volume of postoperative 24-hour drainage and transfusion of blood were recorded in all the patients. Prothrombin time(PT),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thromin time(TT), fibrinogen level and blood platelet cou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surgery were also determined. All the patients were postoperatively followed up for 1 week. Results The volume of bleeding during the surgery and the volume of postoperative 24-hour drainage and transfusion of blood in the hemocoagulas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fewer than the tranexamic acid treatment group [(780 ±90) ml vs (1150 ± 150) ml, (120 ± 15) ml vs (155 ± 18) ml, (600 ±50) ml vs (900 ± 60) ml, P<0.01]. The levels of fibrinogen and blood platele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the surgery in both of the groups compare to preoperation (P<0.05).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in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coagulation function were observed in hemocoagulase treatment group compared to the preoperation, whereas the APTT, TT, PT in carbenzamin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fter the surgery than those before the surgery[(26.7±3.5)s vs (22.5 ±2.0)s, (14. 2 ±2.1)s vs (12.1 ±1.3)s, (15.0 ± 1.4)s vs (11.9 ±1.2)s, P<0.01]. The cerebral thrombosis did not occurred within 1 week after the operation in all the patients of both the groups. Conclusions Hemocoagulase treatment during the operation for cerebral trauma can reduce the volume of bleeding and transfusion of blood, and did not affect the coagulation function in the patients. Therefore, hemocoagulase can be used as a safe and effective hemostatic during the operation without increase in the risk of cerebral thrombosis.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肝衰竭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42例肝衰竭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bg)。结果治疗后PT、INR、AT-Ⅲ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Fbg、APTY、TT、PTA无显著改善(P〉0.05)。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能部分改善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早期凝血功能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20例不同程度窒息复苏后新生儿(轻度窒息组81例、重度窒息组39例)治疗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DD)、蛋白C(PC)、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另取同期出生的健康新生儿25例为对照组,对各组各项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窒息患儿的DD(t=17.65,P<0.01)、PC(t=7.22,P<0.01)、PLT(t重度=10.95,P<0.01;t轻度=4.12,P<0.01)、PT(t重度=13.01,P<0.01;t轻度=8.09,P<0.01)、APTT(t重度=12.70,P<0.01;t轻度=8.53,P<0.01)、TT(t重度=6.36,P<0.01;t轻度=3.20,P <0.01)及Fg(t =21.24,P<0.01)等指标均有明显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重度窒息组较轻度窒息组变化更大(均P <0.01).结论 新生儿窒息后存在凝血功能紊乱,且凝血功能紊乱程度与窒息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2007年5月至2012年4月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凝血功能异常新生儿病例(不良反应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儿一般情况、用药情况、临床症状、凝血功能检查[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和临床转归。用于对照的正常新生儿(正常对照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引自文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不良反应相关因素。 结果不良反应组共纳入新生儿36例(男19例,女17例),占同期应用该药新生儿768例的4.7%。正常对照组新生儿32例(男25例,女7例)。不良反应组APTT、PT、TT均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50.3±14.4)s比(42.5±6.4)s,P<0.05;(16.2±3.9)s比(13.4±2.6)s,P<0.01;(21.2±4.5)s比(16.3±3.7)s,P<0.01];而FIB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7±0.4)g/L比(2.0±0.6)g/L,P<0.05]。出生胎龄<34周、体重<2000 g、出生窒息史是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高危因素。停药并给予维生素K1等对症支持治疗后,34例(94.4%)凝血功能在7 d内恢复正常,2例(5.6%)因原发病恶化死亡。结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4.7%。早产、低体重、有窒息史是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51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及23例健康对照组进行研究,监测其伤后24h内体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PLT)的变化。结果将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监测数据与健康对照组患者以及中、轻型颅脑损伤组患者进行对比,重型颅脑损伤组患者伤后24h内体内血浆PT、APTT、TT、FIB和PLT分别为(16.565±3.563),(29.755±4.731),(18.009±0.627),(2.283±1.211),(142.900±30.675),其中PT、APTT、TT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FIB和PLT均减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可发生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早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早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8例窒息复苏后的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DD)、蛋白C(PC)水平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与20例正常新生儿比较。结果重度窒息组血浆DD值增高,PC值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或轻度窒息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轻度窒息组血浆DD值亦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PC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血浆PT、TT、及APTT均较对照组延长,比较差异具显著性意义(P<0.05和P<0.01);重度窒息组PT、TT及APTT与轻度窒息组比较,差异亦具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早期多数存在凝血功能紊乱,主要表现高凝状态,且凝血功能紊乱程度与窒息程度相关。对窒息新生儿复苏后早期进行凝血功能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兔羊水栓塞 ( AFE)后血浆凝血指标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怀孕家兔制作羊水栓塞动物模型 ,将不同性质的自身羊水注入兔血循环 ,分别在羊水注入前、注入后 5、45 m in从兔心脏取血 ,用血凝仪检测血浆中各项凝血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定量 ( FI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 PT)、凝血酶凝固时间 ( 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APTT)的动态变化。结果 注入羊水后 PT、TT、APTT时间显著延长 ( P<0 .0 1) ,FIB则显著降低 ( P<0 .0 1) ,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 ( P>0 .0 5 )。结论 凝血指标的动态变化表明羊水栓塞早期有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 DIC)的趋势 ,胎盘提取液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加重了 DIC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