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规律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7年2月至2012年2月使用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致白细胞减少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75%(9/12)的病例白细胞减少发生在治疗开始的第2~3个月;全部病例白细胞减少均发生在甲巯咪唑15~45mg/d治疗阶段;口服抗白细胞减少药物及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的有效率为83.3%(10/12)。结论甲巯咪唑药物可导致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用药前后应密切监测血常规,掌握白细胞减少的情况,如明显减少应及时停药,予以升白细胞药物对症治疗,必要时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我院1例甲巯咪唑致甲亢患者严重粒细胞缺乏症及肝功能损害的诊治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停用抗甲亢药物甲巯咪唑,及时给予升白细胞药物、保肝药物、激素等综合措施,病情稳定后予碘131治疗.结果:甲巯咪唑导致的粒细胞减少及肝损害可以有效治疗.结论:抗甲亢药物首次服用后,应短期内密切观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肝功能,及时防止严重粒细胞缺乏症及肝功能损害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Graves病合并粒细胞减少症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raves病(GD)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合并粒细胞减少症在临床上并非罕见,尤其是合并粒细胞缺乏时会继发感染、脓毒血症、败血症甚至甲亢危象.因此,维持粒细胞正常水平是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安全线和生命线.然而,长期以来对于此病的治疗却没有定论.1996年1月-2002年12月共收治GD甲亢并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患者32 例,其中伴粒细胞缺乏、昏迷3 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合并甲亢危象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抢救治疗水平。方法:对2003年9月至2009年12月我院住院的符合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合并甲亢危象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男2例,女5例,粒细胞计数:0.01~0.1×10 9/L,Burch甲亢危象定量评分:55~95分,所有病例停用甲巯咪唑,并予碘剂、心得安、广谱抗生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5例治愈,1例失访,1例死亡。结论:①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合并甲亢危象病情重,死亡率高,抢救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停用抗甲状腺药物,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并及时应用碘剂、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控制感染及升白细胞治疗。(参甲亢治疗初期应密切监测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相似文献   

5.
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粒缺)属临床内科急症之一,其发生率低,但病死率极高。本文按照粒细胞缺乏的诊断标准[1],将2001~2005年我院血液科收治的4例甲巯咪唑所致粒细胞缺乏患者的资料报道如下,供临床参考。1临床资料4例均为女性甲亢患者,年龄19~60岁,入院前均予甲巯咪唑片治疗,给药剂量15~30mg/d,分3次口服,用药时间22 ̄720d。入院时4例患者均为急性病容,均有高热、寒颤及不同程度扁桃体肿大化脓,外周血象示:WBC总数均<2.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3例为0,1例为0.48×109/L。入院后均实行单间消毒隔离、输液等支持疗法。全程使用抗菌…  相似文献   

6.
《中南药学》2014,(9):928-931
目的探讨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某大型综合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因使用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症3例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甲巯咪唑所致的粒细胞缺乏症多出现于用药的13个月内,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乏力等症状,严重的出现败血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经验性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升白细胞药物能提高抢救成功率。结论甲巯咪唑可导致白细胞和粒细胞减少;用药前后应密切监测血常规,一旦出现粒细胞缺乏,立即停药,并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郭正端 《贵州医药》2003,27(8):718-719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采用他巴唑药物治疗 ,有的可引起患者的白细胞减少 ,甚至出现粒细胞缺乏症的严重毒副反应 ,危及病人生命。本文分析我院自1 991年 8月至 2 0 0 2年 1 2月因他巴唑引起甲亢患者粒细胞缺乏症而住院的病人 ,现就有关治疗体会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  2 0例病人均符合下列条件 :(1 )初诊时确诊为毒性甲状腺肿并甲亢 (Grave病 ) ,有明确他巴唑服用史。 (2 )服药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4 .0× 1 0 9/L ,粒细胞绝对值 >1 .0× 1 0 9/L。 (3)入院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3.0× 1 0 9/L ,粒细胞绝对值 <1 .0× 1 0 9/L。 …  相似文献   

8.
抗甲状腺药物是治疗甲亢基本的有效方法 ,治疗过程中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甚至粒细胞缺乏 ,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会增加患者感染机会 ,甚至因败血症而危及生命。本文介绍我院 1 991年— 2 0 0 0年 1 5例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粒细胞缺乏患者临床资料和疗效情况 ,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诊断标准 本组 1 5例甲亢病人 ,入院时均有高代谢率的临床表现 ,并对甲状腺功能进行了全面检查 ,其中血清TT3、TT4 高于正常 ;血清TSH低于正常 ;血清促甲状腺 (TSH)受体抗体 (TSAb)阳性 ,临床诊断为Graves病。合并粒细胞缺乏时 ,粒细胞绝…  相似文献   

9.
邱越  袁军  郑韬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4):2152-2153
目的 探讨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的治疗方法.方法 13例患者均停用甲巯咪唑,给予普萘洛尔、广谱抗生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糖皮质激素等治疗.结果 12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 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多于服药后3~8周内发生,一旦发现立即停药并给予综合治疗是治愈的关键;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初期应及时监测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甲亢患者口服甲巯咪唑联合比索洛尔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某院甲亢患者6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甲巯咪唑联合比索洛尔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和甲巯咪唑单独治疗组(单独治疗组)各30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甲状腺素水平、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SH、FT3、FT4、T3、T4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TSH、FT3、FT4、T3、T4水平均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6.67%(29/30)高于单独治疗组73.33%(22/30)(P<0.05).联合治疗组和单独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33%(10/30)、40.00%(12/30),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甲亢患者口服甲巯咪唑联合比索洛尔的治疗效果较单独口服甲巯咪唑好,且不会提升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陈海燕 《海峡药学》2015,(3):143-144
目的比较甲硫咪唑与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副反应发生率和临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0例甲亢患者,随机分为甲硫咪唑治疗组(MMI组)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组(PTU组)各3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安全性和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甲巯咪唑组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皮疹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丙硫氧嘧啶组(P<0.05);甲巯咪唑组引起的ALT、AST、TBIL、和DBIL异常发生率均低于丙硫氧嘧啶组,甲巯咪唑组肝功能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丙硫氧嘧啶组(P<0.05)。结论在甲亢的治疗过程中,不同药物有不同的副作用,甲巯咪唑易引起的血细胞减少及皮疹等,而丙硫氧嘧啶易引发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外文数据库,比较1994-2014年关于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出现粒细胞减少、肝损伤、皮疹主要不良反应的RCT,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研究,涉及病例数1 660,Meta分析显示甲巯咪唑在治疗甲亢时引起粒细胞减少和皮疹的发生率与丙硫氧嘧啶无差别 [RR=0.61,95% CI (0.25,1.51),P=0.28;RR=0.88,95% CI (0.66,1.17),P=0.38],但肝损伤的发生率比丙硫氧嘧啶低 [RR=2.21,95% CI (1.27,3.83),P=0.005]。结论:甲巯咪唑治疗甲亢引起粒细胞减少和皮疹的风险与丙硫氧嘧啶相当,但肝损伤的风险比丙硫氧嘧啶低。  相似文献   

13.
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简称甲亢 )有近 5 0年的历史 ,至今仍是治疗甲亢的基本措施 ,但约 3%~ 14 %的患者服药后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减少 ,尤以粒细胞减少为甚。本研究采用益气养血法辨证论治本症 36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36例患者均  相似文献   

14.
蔡成才 《中国医药》2012,7(4):423-425
目的 分析一组临床常用药物致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的临床表现,提高对药物所致血液系统损害的认识,促进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方法 收集1990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我院血液科诊治的66例药物性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6例药物性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患者中,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所致者16例,占24.2%,抗菌药物9例,占13.6%;抗精神病药物9例,占13.6%;抗癫痫病药物9例,占13.6%;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6例,占9.1%;抗痛风药物4例,占6.1%;降糖药物3例,占4.5%;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损害的药物3例,占4.5%;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药物2例,占3.0%;解热镇痛药物2例,占3.0%;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复发的抗雌激素药物2例,占3.0%;口腔科治疗牙痛的中成药制剂1例,占1.5%.临床表现有:白细胞下降(54例,81.8%),粒细胞缺乏(12例,18.2%),骨髓造血功能停滞(3例,4.5%),高热(23例,34.8%),皮肤损害(10例,15.1%),继发各种感染(58例,89%),重症感染(10例,15.1%),感染性休克(3例,4.5%),真菌性败血症(2例,3%),肝功能衰竭(1例,1.5%),肾功能衰竭(1例,1.5%),死亡(3例,4.5%).结论 临床部分常用药物可致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而继发各种感染,可导致病情急剧变化,甚至危及生命,所以要高度重视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他巴唑致Graves病患者粒细胞减少或缺乏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卫中  周红 《河北医药》2002,24(9):731-731
Graves病 (GD)患者在应用抗甲状腺药物 (ATD)治疗过程中可以发生外周血白细胞减少甚至缺乏[1 ] 。我院 1995~ 2 0 0 1年收治应用他巴唑而致粒细胞减少或缺乏GD患者 2 3例 ,其中并发败血症 6例。现综合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根据初诊时甲状腺功能及临床症状、体征而确诊为GD ,均服用他巴唑治疗 ,治疗前白细胞数均在正常范围。治疗中出现粒细胞减少 15例 ,男 2例 ,女 13例 ,年龄 2 0~71岁 ,平均 ( 4 4.8± 12 .9)岁 ,发生粒细胞减少时服药剂量 15~ 3 0mg d ,服药时间 1.5~ 7.0月 ,平均 ( 3 .6±…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45岁,慢性乙肝(重度)合并肺部感染,住院期间因“甲状腺功能亢进”使用初始剂量为“30 mg/d”的甲巯咪唑治疗,1个半月后实验室检查甲状腺功能指标逐渐好转,剂量减为“15 mg/d”.用药期间定期复查血常规,前期未发现异常情况,但用药2个月时连续2次隔日复查血常规均提示白细胞明显减少伴中性粒细胞缺乏,最低至白细胞0.5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6.9%);并出现高热、畏寒、寒战、腹痛.遂停用甲巯咪唑,并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鲨肝醇、地榆升白片”升高白细胞,同时加强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措施,2周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逐渐升至正常范围,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甲亢药物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合并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5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25例和B组20例,A组使用甲巯咪唑、泼尼松、利可君治疗;B组使用甲巯咪唑、利可君治疗.观察2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好转率为80%高于B组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精神障碍、糖尿病、消化道出血、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B组治疗期间睡眠欠佳8例,胃肠道反应6例,无骨质疏松患者.结论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甲亢药物治疗Graves病合并白细胞减少症效果满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陆秀文 《北方药学》2016,13(5):86-87
目的:探讨甲巯咪唑联合比索洛尔治疗甲亢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甲亢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6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23~55岁,平均年龄(35.5±3.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甲巯咪唑,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比索洛尔,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7%,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到94%.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个甲状腺素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巯咪唑联用比索洛尔治疗甲亢具有良好的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1例使用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的甲亢患者进行药学监护,临床药师与临床医生密切配合,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预估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愈后终点,合理选择并调整抗菌药物的治疗方案以及对患者进行用药宣教.结果:患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病情好转并稳定后顺...  相似文献   

20.
1例21岁女性患者,2年前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规律服用甲巯咪唑30 mg·d-1治疗。1年前因发热停用甲巯咪唑,改用丙硫氧嘧啶治疗,因效果不佳,近3周重新应用甲巯咪唑30 mg·d-1治疗。2 d前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查血常规白细胞明显减少伴中性粒细胞缺乏,最低至白细胞0.3×109·L-1,中性粒细胞0.04×109·L-1,伴高热,诊断为"粒细胞缺乏症"。遂停用甲巯咪唑,并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鲨肝醇、利可君"升高白细胞,同时积极给予抗感染等治疗。治疗9 d后,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逐渐升至正常范围,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