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医药》2012,38(12)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低反应性与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的关系,评估氯吡格雷剂量加倍后的疗效.方法 连续入选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支架内血栓患者为观察组,连续入选100例接受支架植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用光学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A和PLADP).将PLAA>20%、PLADP>40%分别定义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对观察组氯吡格雷低反应者加倍剂量至150 mg/d,随访PLADP及临床事件.结果 观察组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00% vs.27%)(P<0.01);观察组PLAD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53.6±6.3)%vs.(31.9±14.0)%](P<0.01);观察组氯吡格雷剂量加倍后,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53.6±6.3)% vs.(37.0±10.9)%](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未检出阿司匹林低反应患者.结论 氯吡格雷低反应性是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氯吡格雷剂量加倍可显著降低残余血小板聚集率,可能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抗血小板的疗效与预后相关性。方法 入选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某院心血管内科CAD住院患者408例,行PCI术后予以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即规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75 mg/d。用药前及用药后均采用光学比浊法(LTA)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包括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反应性(LTAAA)及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LTAADP)。并根据PA结果进行分组,将LTAAA≥20%定义为阿司匹林抵抗(AR),LTAADP值≥7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CR)。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根据LTA法测定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CR组和非氯吡格雷抵抗(NCR)组,入选患者中无AR。其中CR组为101例,NCR组307例,CR发生率为24.8%。所有入院患者中共有46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CR组患者中心血管事件发生17例(16.8%),NCR组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低反应性与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的关系,评估氯吡格雷剂量加倍后的疗效。方法连续入选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支架内血栓患者为观察组,连续入选100例接受支架植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用光学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A和PLADP)。将PLAA>20%、PLADP>40%分别定义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对观察组氯吡格雷低反应者加倍剂量至150mg/d,随访PLADP及临床事件。结果观察组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00%vs.27%)(P<0.01);观察组PLAD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53.6±6.3)%vs.(31.9±14.0)%](P<0.01);观察组氯吡格雷剂量加倍后,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53.6±6.3)%vs.(37.0±10.9)%](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未检出阿司匹林低反应患者。结论氯吡格雷低反应性是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氯吡格雷剂量加倍可显著降低残余血小板聚集率,可能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蒋翎  徐尚誉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535-536
目的探讨AMI(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患者经标准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后的血小板反应性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9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全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在入院时给予300mg阿司匹林,氯吡格雷600mg负荷剂量口服,之后每天给予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使用电阻法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根据血小板聚集曲线了解血小板聚集的程度和速度。1个月和6个月后进行复检,一年后进行电话随访。结果对两种药物都有反应的患者只有7.7%发生MACEE(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但是,对一种药物低反应的发生MACCE有23%,对两种药物都抵抗的有44%发生MACCE(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与临床预后相关,与对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患者相比,对抗血小板药物反应良好者发生MACCE更少。  相似文献   

5.
氯吡格雷作为抗血小板药物,是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预防血栓事件的标准治疗药物之一。然而由于个体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反应性存在差异,部分患者在服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后存在抵抗现象而发生临床血栓事件。目前氯吡格雷抵抗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基因多态性被认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本文就转运体、药物代谢酶和受体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药动学、药效学和临床事件的影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氯吡格雷抵抗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吡格雷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发挥重要作用。氯吡格雷是血小板膜上P2Y_(12)受体的拮抗药。氯吡格雷抵抗包括对氯吡格雷无反应和对氯吡格雷低反应。氯吡格雷抵抗者血小板聚集率高,易发生心血管事件。本文对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氯吡格雷抵抗原因及治疗对策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抗血小板药物是目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常用药物,主要包括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但易发生氯吡格雷抵抗、阿司匹林抵抗,而它们同属于抗凝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的范畴。遗传因素对血小板高反应性的影响至关重要。目前对血小板高反应性的治疗策略主要以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为主,常用的药物包括替格瑞洛、αIIbβ3拮抗剂、中药。总结了血小板高反应性的遗传因素和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血小板高反应性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IAs)患者支架辅助栓塞术(SAC)术后氯吡格雷治疗时血小板高反应性(HTPR)的风险因素,并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该模型对IAs患者SAC术后氯吡格雷治疗时HTPR风险的预测.方法:入组160例SAC术后患者,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连续服用5 d,晨起抽取静脉血,检测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基因多态性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反应性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年1-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的ACS患者149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氯吡格雷相关基因型检测.术后规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经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的氯吡格雷药物低反应患者,换用替格瑞洛治疗后的血小板抑制情况。方法因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行PCI术的患者常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栓,经TEG筛选出53例氯吡格雷抑制不敏感、阿司匹林抑制正常的患者,换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使用TEG比较换药前后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及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经TEG检测的氯吡格雷药物低反应患者,在换用替格瑞洛后,由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升高[(41±8)%与(7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换用替格瑞洛前后由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血小板高反应性的患者,每天75mg氯吡格雷不能满足血小板抑制效果,换用替格瑞洛能够有效减低药物低反应的发生率,明显改善血小板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1.
氯吡格雷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但其临床疗效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除临床因素外,遗传因素为另一个导致氯吡格雷疗效个体差异性的因素。氯吡格雷血小板高反应性(HTPR)相关基因的突变频率存在显著的种族差异,东亚人群的相关基因突变频率高于西方人群。目前研究表明,东亚人群发生氯吡格雷治疗期间HTPR的比例为20%~30%,高于西方人群,且CYP2C19*2和*3为HTPR的独立风险因素。通过增加氯吡格雷剂量,三联抗血小板治疗或换用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等策略可改善患者HTPR,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正>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栓事件风险,国内外指南均将其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治疗的Ⅰ类推荐[1]。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已成为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常规的治疗方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均有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质子泵抑制剂(PPI)是预防和治疗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损伤的首选药物[2]。氯吡格雷与PPI联用可能会因竞争CYP2C19的同一结合位点而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吴瑕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622-3623
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是预防微血栓及血管再次闭塞的重要治疗措施[1-2].有研究表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在3%~4%的患者中未起到预期的抗血小板作用,称为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现象[3],引起了相关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笔者回顾性分析400例PCI术后应用氯吡格雷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1月至2011年10月河北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港口医院冠心病患者400例,男317例,女83例,年龄(62.4±14.3)岁.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心病诊断(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术前应用标准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并择期PCI术.所有患者既往无PCI术史,除外近期活动性出血、肝肾功能异常、药物禁忌、血液系统疾病、严重感染、肿瘤、免疫疾病、消化性溃疡患者,除外术中、术后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使用者、术后肝素使用患者及年龄>80岁者.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后发生血小板高反应性(HPR)的相关因素,为促进临床个体化选择抗血小板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5年1~2月入住某院心内科且诊断为ACS的患者301例,均应用氯吡格雷,根据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是否>55%分为氯吡格雷治疗后HPR组与低血小板反应(LPR)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导致HPR的危险因素,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观察相关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HPR组124例,LPR组177例。女性、纤维蛋白原升高、CYP2C19基因型中的中代谢型及慢代谢型与HPR发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发现纤维蛋白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0.618,最佳临界点为3.52 g·L-1,诊断的敏感度为71.8%,特异度为50.6%,约登指数为0.212)。结论:ACS患者中女性、纤维蛋白原升高、CYP2C19基因型中的中代谢型及慢代谢型为发生HPR的重要危险因素。该类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可能性大,需要增加氯吡格雷剂量或选择其他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试验比较氯吡格雷和替罗非班联用和单用氯吡格雷对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功能和血小板表面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32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时均接受负荷剂量300mg的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然后氯吡格雷组只接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替罗非班组患者除了接受氯吡格雷治疗外同时接受替罗非班治疗。在患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前和治疗后24h内(平均22h)分别采集血样进行分析。将血小板聚集确定为血小板止血的主要参数,用流式细胞计测定血小板表面抗原数量。结果本研究显示两组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治疗前后和治疗后组间无显著差别。替罗非班组经治疗后由腺苷和肾上腺素诱导的凝血时间分别显著延长120s和94s,但是氯吡格雷组的凝血时间没有显著变化。治疗后两组活化的血小板比例显著降低,但是治疗后组间有差异。替罗非班组CD41a表面抗原显著增加。结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氯吡格雷和替罗非班联合治疗相比单用氯吡格雷治疗GPIIb/IIIa受体数量的增加以及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作用更强,但是对凝血时间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冠心病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往往提示多支弥漫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的支架植入数目较单一冠心病患者为多,之前多个指南均推荐常规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咯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但在临床工作中,支架内再狭窄及堵塞的情况常有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发现,氯吡格雷反应具有个体差异性,糖尿病患者体内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部分糖尿病患者对氯吡格雷反应敏感性下降,血小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酶2C19基因(CYP2C19)681G/A多态性对氯吡格雷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HD)的影响。方法选取佛山市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CADH患者274例,其中130例口服氯吡格雷,选取佛山市111例调查的自然人群为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患者中52例进行了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比较氯吡格雷治疗后患者各基因型与实验室氯吡格雷抵抗之间的关系,并分别比较不同基因型组间血小板聚集率、实验室氯吡格雷抵抗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再发生情况。结果氯吡格雷治疗后CYP2C19681AA型平均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幅度最小,GA型次之,GG型最高;PCI患者CYP2C19681A等位基因携带者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率高、平均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幅度小、实验室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高。结论 CYP2C19681G/A突变是CAHD患者口服氯吡格雷治疗疗效及预后欠佳的主要影响因素,它减弱了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服用氯吡格雷治疗前后腺苷二磷酸(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同时观察临床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法:测定88名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102名ACS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前与服用后第5天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按照血小板聚集率的抑制程度分为无反应、低反应和正常反应组。同时观察单纯药物治疗和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患者1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服用氯吡格雷前,ACS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4±7.8)%US(56.2±12.1)%,P〈0.05]。ACS患者服用氯吡格雷的过程中,无反应患者、低反应患者的发生率分别是21.6%、27.4%。结论:ACS患者呈现出血小板高聚集状态。服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聚集率的抑制程度呈现明显个体差异。氯吡格雷无反应和低反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绞痛发生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正常反应患者(P〈0.05)。联合支架置入术患者心绞痛发生率低于单纯药物治疗患者(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氯吡格雷低反应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能否通过增加氯吡格雷维持剂量来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临床预后,从而为氯吡格雷低反应的ACS患者围手术期药物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诊断为ACS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208例。随机分为2组,A组(常规剂量组)PCI术前给予600mg氯吡格雷负荷量,术后给予75mg氯吡格雷维持剂量至少1年;B组(双倍剂量组)PCI术前给予600mg氯吡格雷负荷量,术后给予150mg氯吡格雷维持剂量30d,以后继续给予75mg氯吡格雷维持剂量至少1年。1血小板聚集率测定:测定各组患者入院时的基础血小板聚集率及氯吡格雷600mg负荷量用药4h、维持量氯吡格雷用药后7、14、30、90、180d的血小板聚集率。2临床随访:所有患者均在180d内进行随访,观察不同维持剂量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12组患者维持量氯吡格雷用药后7d的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30、90、180d的血小板聚集率双倍剂量组较常规剂量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随访180d结果显示双倍剂量组较常规剂量组MACE事件发生率有所减少,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I术后应用150mg氯吡格雷维持剂量与常规氯吡格雷维持剂量相比,可进一步降低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但是MACE事件发生率无明显降低,且不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观察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和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 25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国产氯吡格雷组563例,进口氯吡格雷组695例。两组患者术前1 d分别服用泰嘉或波立维300 mg,阿司匹林300 mg作为负荷量,以后泰嘉或波立维75 mg.d-1及阿司匹林100 mg.d-1两联抗血小板治疗,比较泰嘉和波立维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9个月的MACE事件、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以及两药在PCI术后抗血小板作用的安全性。结果: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及冠心病患者PCI术后MACE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均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临床疗效相似,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