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以成人多见。随着B超、CT及MRI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血管瘤为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肝内良性病变,它的重要性在于同肝脏原发或继发恶性肿瘤鉴别。作者通过对50例经B超、CT及MRI检查,并结合临床随访确诊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对照分析,来评价三者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48例影像学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of Liver,简称CHL)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 瘤,占全身肿瘤的20%[1],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发现率日益增多,为探讨 该病的诊断和选择治疗,现就我院经B超、CT、血管造影确诊为CHL者48例,以及正常对照组13例,对比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熊军 《包头医学》2015,(3):138-139
目的:对比B超和CT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本院2008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28例肝脏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B超进行诊断,实验组采用CT进行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率及诊断表现.结果:对照组的检出率、实验组CT增强扫描的检出率均高于CT平扫的检出率,且CT增强扫描对检出病灶能够进行定性诊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肝脏血管瘤进行诊断时,B超与CT增强扫描的检出率均比较高,且CT特异性更高,将两者联合使用,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B超和CT对诊断肝脏血管瘤的价值。方法104例肝脏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观察组采用B超诊断,对照组采用cT诊断,比较两组检出率及诊断表现。结果观察组检出率98.1%(51/52),其中3例未能定性诊断;对照组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出率分别为84.6%(44/52)和96.2%(50/52),且检出病灶均能定性诊断。结果表明,B超和CT增强扫描检出率接近;B超检出率高于CT平扫检出率(P〈0.05);CT增强扫描检出率高于CT平扫检出率(P〈0.05)。结论两种方法用于诊断肝脏血管瘤时,B超和CT增强扫描检出率高,CT特异性更高,二者综合使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6.
临床情况 患者女,8岁,以“右小腿胀痛,增粗2年”之主诉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腹未见异常。右小腿明显增粗,皮肤表面可见迂曲的血管,皮下可触及凹凸不平的结节,边界不清,压痛(+)。用东芝Power Vision7000彩色多普勒检查发现,右小腿腓肠肌前方数条静脉血管明显增强,站立时迂曲血管最宽达10.8mm;抬高患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特别是CT动态增强扫描在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12例,常规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2例肿瘤中10例显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2例肿瘤直径小于1.5cm,显示均匀强化。结论:渐进性强化是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特点,CT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诊断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8.
<正>肝血管瘤通常为肝海绵状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HCH),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直径超过5 cm者称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少见且诊断较困难,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捕捉到肝血管瘤各个时相不同表现,从而可显示病变强化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其敏感性为76%~90%、特异性80%以上。现回顾性分析17例巨大HCH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旨在提高对巨大HCH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有助于对巨大HC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6年2月—2012年10月经手术病理、穿刺病理、临床治疗及CT随访证实误诊的HCH 17例,男4例,女13例;年龄17~76岁,中位数32岁。直系女性亲属有  相似文献   

9.
B超与CT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智敏  温书泉 《海南医学》2010,21(7):105-106
目的评价CT与B超对照诊断肝血管瘤的价值。方法61例肝血管瘤病人经B超、CT平扫及增强CT对比检查。结果本组61例肝血管瘤病人B超检出率为100%,B超发现病灶不能定性者4例,平扫及增强CT分别有11例及1例病灶未检出,检出病灶增强CT全部给予定性诊断。结论B超诊断肝血管瘤检出率优于CT,价格便宜,适于普查;CT则特异性高,适于最后确诊,两者相结合,有很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0.
陈平聪  李轩然 《吉林医学》2011,32(14):2752-2754
目的:分析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特征性表现及其病理基础,以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螺旋CT资料,16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注射造影剂后分别于25~30 s行动脉期、60~70 s行静脉期、4~5 min行延迟期扫描,部分病例延迟至20 min扫描。结果:15例显示为球后密度均匀的肿块影,1例病灶内可见钙化;增强16例肿瘤动脉期周边或中央出现小片状或结节状强化,静脉期强化区域扩大,其中5例肿瘤呈均匀一致强化,4~5 min时未均匀一致强化的肿瘤内部达60%以上明显强化,其中10例肿瘤呈均匀一致强化,5例肿瘤持续性强化,CT值达70~110 Hu,甚至更高,20 min时另6例肿瘤亦呈均匀一致强化,但密度略有减低。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以很好地显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及其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渐进性强化"和"持续性强化"是具有诊断意义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1.
12.
患女 ,2 7岁。入院前半年无意中触摸腹部 ,感左下腹可触及一质硬随呼吸运动的包块 ,但无任何不适感觉 ,在当地医院就诊 ,B超及腹部 CT报告 :脾脏肿大。后来我院要求详细诊治 ,半年来未感特殊不适。查体 :心肺无异常 ,肝肋下未及 ,脾肋下 1 0 cm,表面光滑 ,边缘锐利 ,上极位于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肝血管瘤的B超声像图表现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 以2009年1月~2010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88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全部患者均进行B超检查,在进行检测前,患者取常规仰卧位,如情况需要,则取右侧卧位或深呼气,在检查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肝脏的形态、大小、回声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准确的进行了记录.结果患者肝血管肿瘤的直径在1.5~8.0cm之间,其中,单发78例,多发10例.回声稍强者有72例,回声稍低者有16例,全部患者均在经CT、MRI的隔期最终观察后证实.结论由于B超检测具有经济、无损伤、方便等特点,在肝血管瘤检查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B超引导下射频热毁损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0 引言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比较常见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 .近年来随着影象医学的发展其诊断率有了很大提高 ,但很多患者被这一病变所困扰 .我院自 1999- 10 /2 0 0 0 - 0 2利用国外射频热毁损治疗肝癌的先进技术 ,对 6例肝脏中小血管瘤患者进行了射频热毁损治疗获得良好结果 .1 临床资料  6例均系无症状 ,查体中发现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患者因担心血管瘤会长大或出血 ,要求进行适当的治疗 .其临床情况见表 1.表 1 患者的特点编号性别年龄诊断 肿瘤数(个 )直径(cm)治疗次数1女 32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2 <5 12女 43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3 <5 …  相似文献   

15.
刘岩 《中原医刊》2014,(11):90-91
目的:探讨术中B超定位下切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切除,研究组在B超定位下进行切除,比较两组术后头痛、癫痫发作情况、脑内肿胀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术后研究组头痛或癫痫发作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 d,1、2周研究组中重度脑内肿胀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两组日常生活、健康感受、生活感受评分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活动能力和家庭支持评分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术中B超定位下切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定位准确,创伤性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张霞 《广东医学》2002,23(11):1200-1201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子宫内膜癌的腹部B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对3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子宫内膜癌的腹部B超声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8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中,有19例诊断正确,诊断符合率为50%,其中17例子宫内膜有黏膜或肌层回声不均匀,诊断符合率82%(14/17);(2)16例单纯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的患者中仅5例诊断正确,诊断符合率为31%(5/16)。在38例中,无明显诱因的阴道流血或流液和月经紊乱共有36例(95%)。结论:B超诊断子宫内膜癌均应密切与临床表现参考,并通过宫腔镜和病理细胞学检查加以证实或排除。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7岁.因发热、乏力6个月,加重伴右上腹胀痛1个月入院.既往曾于当地医院在超声引导下行肝脏穿刺活检,病理提示:肝细胞浊肿坏死,肝细胞间毛细血管网形成,慢性炎细胞浸润;PET检查提示:肝脏恶性病变,伴肝内多发转移,肝右叶2个放射性缺失区考虑为血管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患浅表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声像图特征以及病理进行对照分析,从而了解超声诊断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超声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浅表海绵状血管瘤的18例患者资料,对患者声像图特征以及病理进行对照分析并记录。结果:位于头面部、颈侧及锁骨区、肩关节周围各3例,腰部、肘关节、手指、臀部、腹股沟、手背、窝区、足背以及会阴部各1例,二维超声多表现为瘤体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晰,瘤体内部呈管状、瘤样或梭形无回声或低回声,相互交通呈大小不等的网络状或蜂窝样分布。结论:通过使用超声对浅表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进行检查,能够对大多血管瘤做出定性、定位诊断,超声具有无创伤、简便、可重复、结果快捷等优势,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工作中。  相似文献   

19.
分析肝脏三种局灶性病变100例 B 超检查情况,其中肝癌72例,肝血管瘤19例,肝局限性脂肪浸润9例,病灶检出率100%,最小病灶0.7cm×0.7cm,总符合率91%(91/100)。总结了 B 超诊断价值及三种局灶性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和鉴别点,认为超声可作为诊断及鉴别上述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附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血管瘤是肝窦状系慢扩张而形成,其症状体征与瘤体大小呈平行关系,且其不呈肿瘤性生长,瘤体有纤维包膜,与肝实质易于分析,沿此分界很易将血管瘤摘除,不损坏或很少损坏肝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