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sICAM-1)的水平,探讨sICAM-1与粥样斑块破裂的关系,评价sICAM-1水平作为粥样斑块破裂的血清学指标的意义.方法:选择ACS患者5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30例,并选择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比较ACS组与SAP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清sICAM-1水平的差异. 结果:ACS组血清sICAM-1水平高于SAP组及正常对照组,SAP组血清sICAM-1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sICAM-1水平与粥样斑块破裂有关,可作为判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 反应蛋白(CRP)和D 二聚体测定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前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于早期发作时测定血浆CRP及D 二聚体,缓解后再次检测;并选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32例患者心绞痛早期发作时,血浆CRP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 <0 .0 5 ) ,而D 二聚体无明显变化(P >0 .0 5 )。缓解后,CRP迅速下降(P <0 .0 5 ) ,而D 二聚体却明显增高(P <0 .0 5 )。结论:CRP和D 二聚体水平变化可以反映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因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1)基因第4外显子G241R(721G→A)与第6外显子K469E(1405A→G)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Graves病(GD)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检测了202例中国北方汉族人的血清sI-CAM-1水平和ICAM-1基因第4外显子G241R(721G→A)与第6外显子K469E(1405A→G)多态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其中初诊Graves病患者139例,按发病年龄分为早发GD组(发病年龄〈40岁,78例〉和晚发GD组(发病年龄≥40岁,61例)两个亚组;健康对照组63例。应用统计软件SPSS11.0分析,各组间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比较用卡方检验。结果①ICAM-1基因第4外显子721G→A多态位点存在G、A两种等位基因和GG、GA、AA三种基因型;②ICAM-1基因第6外显子1405A→G多态位点存在A、G两种等位基因和AA、AG、GG三种基因型;③ICAM-1基因第4外显子721G→A多态位点的A等位基因和GA基因型频率在早发GD组高于晚发GD组和健康成人组。结论①中国北方汉族人ICAM-1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721G→A多态,A等位基因可能是早发GD的易感等位基因;②中国北方汉族人ICAM-1基因第6外显子存在1405A→G多态,但这种基因多态变化与GD患者发病年龄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肝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肝癌患血清中的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sICAM—1)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分别测定原发性肝癌患和对照组血清中sICAM—l的水平,并同时比较其不同分期的变化。结果 肝癌患sICAM—1含量显高于正常人,且Ⅲ和Ⅳ期肝癌患显高于I期和Ⅱ期患。结论 测定血清中sICAM—1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并可预测肝癌的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5.
细胞间粘附因子-1在非小细胞肺癌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因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 olecule-1,ICAM-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肺癌组织中的ICAM-1的表达,用χ2检验分析其表达与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生存分析用Kaplan-M 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结果肺癌组织ICAM-1表达率为37.21%,鳞癌表达略高于腺癌;淋巴转移的肺癌组织ICAM-1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Ⅰ期肺癌中ICAM-1阳性率高于Ⅱ期,Ⅱ期高于Ⅲ期;术后转移组ICAM-1的阳性表达率低于无转移组;ICAM-1阳性表达患者术后转移率低于阴性患者;ICAM-1阳性表达的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ICAM-1阴性表达患者。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ICAM-1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与病理分期、淋巴转移呈负相关;与术后患者血行转移和生存时间呈负相关。ICAM-1是判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转移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对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s 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分为孟鲁司特钠治疗组(观察组,26例)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4例)。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缓解情况与不良反应情况,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IL-4、s ICAM-1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2%)明显高于对照组(7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皮肤紫癜、关节疼痛、腹痛与蛋白尿等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4、s ICAM-1表达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有1例患儿出现心悸,对症处理后好转,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治疗过敏性紫癜患儿能有效抑制机体血清IL-4与s ICAM-1表达,促进临床症状的缓解,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液D-二聚体的对病情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心功能的减退,D-二聚体水平增加,D-二聚体与心功能等级呈正相关(F=32.193,均P<0.05)。结论 D-二聚体及心肌损伤指标关系密切,表明炎症与血栓形成及心肌损伤关系密切;D-二聚体与心功能等级密切相关,心功能不全可能是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8.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类风湿关节炎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测定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探讨sICAM-1与病情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3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与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sICAM-1的水平.用全自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类风湿因子(RF)和C反应蛋白(CRP).用魏氏法测定血细胞沉降率(ESR).结果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sICAM-1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各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sICAM-1水平与RP呈正相关(r=0.252).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sICAH-1水平显著升高,sICAM-1可能参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过程,且类风湿关节炎病情越重sICAH-1的水平越高,sICAM-1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张华清  张祎萍 《海峡药学》2011,23(12):113-11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辛伐他汀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硝酸酯类、抗凝、抗血小板聚集、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钙拮抗剂等常规治疗。辛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舒降之)20mg.d-1,每晚睡前口服,连用8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TC、TG、HDL-C及LDL-C水平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辛伐他汀组治疗8周后,患者TC、TG及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hs-CRP和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患者血浆hs-CRP和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或P〈0.05),且辛伐他汀组下降的幅度更明显(P〈0.05)。结论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降脂,抗炎和抗血栓作用,能改善血管内斑块的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推测辛伐他汀可阻断和逆转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80例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它的浓度与血管病变支数成正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与D-二聚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赵大印  辛虹 《河北医药》2012,34(15):2295-2297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 (soluble CD40 ligand,sCD40L)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水平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择年龄、孕周、产次相匹配的轻度子痫前期患者40例(MPE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40例( SPE组),正常孕妇40例(对照组) 为研究对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组研究对象血浆中的sCD40L和sICAM-1水平.结果 SPE组和MPE组患者血浆sCD40L、sI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组与MPE组相比,两指标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组和MPE组患者血浆sCD40L水平分别于sICAM-1成正相关,而在对照组中sCD40L和sICAM-1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血浆sCD40L、sICAM-1水平明显升高,可能参与了子病前期的发病机制.血浆sCD40L与sICAM-1水平与子痫前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交连后再经纤维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项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的有价值的指标,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我们对脑梗塞急性期病人及正常人空腹血清中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药科学》2017,(23):38-4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肾小球肾炎大鼠血栓调节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及细胞间粘附因子-1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实验室饲养雌性3月龄、24月龄Wistar大鼠各3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A、B,脂多糖诱导模型组A、B,低分子肝素治疗组A、B,每组12只。于建模成功后12、24、48h分别取大鼠断头取血测定其血浆血栓调节蛋白(PTM)、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A、B相比较,脂多糖诱导模型组A、B各时间点血浆调节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细胞间粘附因子-1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肾小球肾炎大鼠模型诱导成功;经治疗低分子肝素治疗组A、B24h及48h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细胞间粘附因子-1明显降低,P<0.05。24h及48h低分子肝素治疗组A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细胞间粘附因子-1水平显著低于低分子肝素治疗组B,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有效改善肾小球肾炎大鼠的炎性反应,低龄大鼠48h的改善效果最佳,低分子肝素的炎症抑制作用最明显,增龄可阻碍低分子肝素对肾小球炎症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血栓患者静脉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ACL TOP 700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测定90例血栓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D-二聚体值.结果:血栓患者组D-二聚体阳性率为92.2%;对照组中D-二聚体阳性率为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以高度的敏感性和阴性预示能力,在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的排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溶栓治疗监测等方面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探讨偏头痛与心脏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 RLS)、D-二聚体(D-dimer, DD)的关系。对偏头痛组45例、紧张性头痛组40例及同期体检健康者对照组35例采用发泡试验(cTCD)诊断心脏RLS,并测定3组的D-二聚体水平,分析偏头痛与心脏RLS、DD的关系。偏头痛组、紧张性头痛组及对照组的RLS发生率分别是42.22%、15.00%及14.29%,偏头痛组RLS发生率较紧张性头痛组及对照组高(P<0.01),紧张性头痛组与对照组RLS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间DD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偏头痛与心脏右向左分流有关,心脏RLS可能是偏头痛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进展期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功能状态变化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分组对照方法检测10例良性手术和10例进展期大肠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DD含量。结果围手术期血浆DD水平呈动态变化。手术后,2组DD含量比手术前均明显上升,良性手术组于1周左右恢复,大肠癌手术组未恢复(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浆DD水平,寻找有效手段控制凝血功能异常,对术后肿瘤复发有一定的预测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血浆中D-二聚体(D-D)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结果窒息新生儿血浆的D-D值均有不同程度增高,重度窒息组升高更为显著,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P<0.01)。窒息后并发器官功能损害新生儿较无并发症组血浆的D-D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 D-D明显升高者常合并组织器官损害。测定窒息新生儿血浆中D-D指标对窒息后新生儿临床选用抗凝药物治疗及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M-CSF和sICAM-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病史、症状、心肌酶、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选取研究对象143例,进行分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9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25例。选取健康体检者(N)22例为正常对照组。入院24 h内或接受体检当时采集血标本分装两个试管,分别离心、冻存待一次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测定外周血sICAM-1和M-CSF水平。比较三组对象外周血sICAM-1和M-CSF水平的差异;分析sICAM-1与M-CSF的相关性;对UA患者进行TIMI危险评分,按评分将患者分为高、中、低三组,比较各组间的sICAM-1和M-CSF水平。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3组实验对象外周血sICAM-1和M-CSF水平的组间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01),稳定型心绞痛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②M-CSF与sICAM-1呈明显正相关;③不同TIMI危险积分组的组间比较,sICAM-1和M-CSF水平随TIMI危险积分的增高而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ICAM-1和M-CSF共同参与冠脉斑块的形成,并相互促进对方的表达,二者均可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王剑  蒋理 《河北医药》2001,23(5):333-334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病人 (CRF)外周血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SVCAM 1)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检测正常人和慢性肾衰病人 (CRF)外周血中SICAM 1、SVCAM 1在血液透析前后的含量。结果 CRF病人在血液透析前SI CAM 1、SVCAM 1分别为 (5 0 5± 86) μg L、(1167± 12 5 ) μg L ;在血透后分别为 (3 5 0± 95 ) μg L、(884±13 1) μg L。透析前SICAM 1、SVCAM 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SICAM 1(3 0 4± 78) μg L ,SVCAM 1(85 1± 114 ) μg L] ,透析后与透析前相比较有显著降低 (P <0 .0 5 )。结论 由于SICAM 1、SVCAM 1具有与炎症反应有关的免疫功能 ,因此SICAM 1和SVCAM 1血清浓度的降低对CRF病人的治疗可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和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了解这两种因子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将100例糖尿病患者按有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分为2组: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患者38例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患者62例,另选健康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浆TM浓度及D-D浓度,观察各组变化,同时研究TM与D-D有无相关性。结果1糖尿病组血浆TM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且合并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组血浆TM水平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糖尿病组(P<0.05),2无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组D-D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合并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组D-D水平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3血浆TM与D-D呈显著正相关(r=0.583,P<0.001)。结论 1检测血浆TM水平可以帮助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情况;2随着糖尿病患者病情加重,微血管病变的出现,血中D-D水平升高,提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和继发纤溶亢进;3糖尿病患者血浆TM与D-D密切相关,表明TM也反映体内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