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模拟社会生活区中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和社会功能康复效果。方法:选择于2004-02/2005-06上海市民政第一精神病院住院的18例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并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拟社会生活组(模拟组)10例,对照组8例,历经16个月。改建后的模拟区位于医院的园中园内,有幽雅的户外环境和家庭化、现代化的居室,个人生活全部自理,与职工共餐,同浴室洗澡。每天工作6h,定期参加本院开展的各项体娱乐康复活动,空余时间可与职工聊天、打牌、下棋等活动;或在家属的同意下可假出院,浏览市容,采购物品等与社会广泛接触。对照组,不参加模拟社会活动,仍住普通病房生活、治疗。于模拟社会生活治疗前后分别使用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评估。结果:参加对照观察的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8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模拟社会生活治疗16个月后模拟组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总分和因子分除退缩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尤其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精神病表现、抑郁以及总估计评分有非常显著性进步和改善(P<0.01)。②模拟组患者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表的总分和因子分均有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③模拟组患者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表中自身照料能力无明显改善,工具操作能力、日常需求和规范、总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1)。④模拟组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的阳性症状改善较对照明显(P<0.05~0.01)。结论:模拟社会生活有利于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和社会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社会生活技能训练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作用。 方法:应用行为干预、心理疏导、物质奖励等强化措施,对5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社会、生活功能的强化训练,疗程2个月;采用阳性症状量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康复状态量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进行训练前后的自身对照比较。结果:训练后患者在情感反应(t=5.30,P<0.01)、言语表达(t=4.32,P<0.01)和社交兴趣(t=4.36,P<0.01)等阴性症状方面较训练前有明显改善;其社会能力(t=2.62,P<0.05)、社会兴趣(t=4.12,P<0.05)及退缩行为(t=4.30,P<0.05)有较大提高,日常生活能力(t=6.21,P<0.01)得到明显改善,与训练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总体康复效果明显(t=3.20,P<0.01)。 结论:多方位的社会、生活功能训练配合正性强化措施,对提高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及精神病残留症状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职业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6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参加系统职业治疗,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caleforassessmentofnegativesymptoms,SANS)、住院精神病人康复评定量表(inpatientpsychosisrehabilitationobservescale,IPROS)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elf-ratedhealthmeasurementscale,SRHMS)于治疗前后分别评定。结果:经过职业治疗后,SANS,IPROS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分均低于治疗前(t=15.6,15.8,P均<0.01),而SRHMS量表总分和各子量表分高于治疗前(t=7.5,P<0.01)。结论:职业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有明显疗效,可改善患者阴性症状,提高其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高云  王坤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2):176-177
选择2001-10/2004—06入住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治疗,住院期间曾接受过职业治疗训练,病情稳定后出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36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以自愿为原则、经家属同意参加利康中心活动18例患者为研究组,活动内容有电脑培训、手工艺制作、文娱活动、日常生活技能、社会交往(如乘搭公交车、去商店购物、外出看电影等),社交技能、解决具体困难的心理教育训练等;另参与一般社区活动的18例患者为对照组。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6个月使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世界卫生组织社会功能筛选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定两组患者康复情况。结果①两组患者出院时,3种量表总分评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阴性症状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9.05&;#177;2.21,11.42&;#177;4.17;18.50&;#177;5.50。29.50&;#177;6.50。t=2.56,8.66。P〈0.01)。③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阳性阴性症状量表总分、阴性症状分、世界卫生组织社会功能筛选量表总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1.58&;#177;4.24,34.52&;#177;4.2l;7.47&;#177;1.12。10.13&;#177;4.66:5.54&;#177;2.11.8.90&;#177;4.31:14.66&;#177;2.02,28.43&;#177;7.00,t=3.68~7.95,P〈0.01)。提示利康中心的社区康复训练能有效地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如何对出院后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并形成行之有效的操作体系,同时分析训练效果。 方法:选择2005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参加康复训练的总病程少于5年的门诊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38例为观察对象。进行系统康复训练,内容包括:“生存”能力训练、问题解决训练、认识自我的训练、同理能力的训练。采用小组训练的方法,患者和监护人均自愿参加,前3个月每月训练1次,以后每3个月训练1次。训练总时间2~9个月,完成小组集中训练2~5次,平时个别训练由家属监督进行。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对康复效果进行评价。每次训练前由监护人和患者共同评定。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由躯体生活自理量表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组成,共有14项,采用4级评分。总分最低16分,为完全正常,大于16分表示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最高64分。单项分1分为正常,2~4分为功能下降。凡有2项或2项以上≥3分,或总分≥22分,为功能有明显障碍。 结果:因入组时间前后不同,第一次参与训练38例,第二次参与训练33例,第三次参与训练27例,第四次参与训练12例,第五次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干预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总分下降明显;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分量表分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躯体生活自理分量表分无明显改变。②第一次训练后38例患者中有5例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总分≥22分;第二次训练后33例患者中有4例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总分≥22分;第三次训练后26例患者中有1例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总分≥22分;第四、五次训练后患者中没有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总分≥22分者。5次测定结果经分布检验:χ^2=3.907,P〉0.05。即5次测定每次总分≥22分的人数分布没有差别。③5次测定量表项目评分≥3分的项目全部集中在做饭菜、做家务、洗衣、处理钱财4个方面。 结论: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自理缺陷主要集中在工具性生活能力方面。通过生活技能训练,在短期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应该强调个性化的训练方式和家属的积极参与及监督。  相似文献   

6.
选择2001-10/2004-06入住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治疗,住院期间曾接受过职业治疗训练,病情稳定后出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36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以自愿为原则、经家属同意参加利康中心活动18例患者为研究组,活动内容有电脑培训、手工艺制作、文娱活动、日常生活技能、社会交往(如乘搭公交车、去商店购物、外出看电影等),社交技能、解决具体困难的心理教育训练等;另参与一般社区活动的18例患者为对照组。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6个月使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世界卫生组织社会功能筛选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定两组患者康复情况。结果①两组患者出院时,3种量表总分评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阴性症状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9.05±2.21,11.42±4.17;18.50±5.50,29.50±6.50,t=2.56,8.66,P<0.01)。③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阳性阴性症状量表总分、阴性症状分、世界卫生组织社会功能筛选量表总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1.58±4.24,34.52±4.21;7.47±1.12,10.13±4.66;5.54±2.11,8.90±4.31;14.66±2.02,28.43±7.00,t=3.68~7.95,P<0.01)。提示利康中心的社区康复训练能有效地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职业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6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参加系统职业治疗,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cale for assessment of negative symptoms,SANS)、住院精神病人康复评定量表(inpatient psvchosis rehabilitation observe scale,IPROS)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elf-rated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SRHMS)于治疗前后分别评定。结果:经过职业治疗后,SANS,IPROS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分均低于治疗前(t=15.6,15.8.P均&;lt;0.01),而SRHMS量表总分和各子量表分高于治疗前(t=7.5,P&;lt;0.01)。结论:职业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有明显疗效,可改善患者阴性症状,提高其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如何对出院后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并形成行之有效的操作体系,同时分析训练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参加康复训练的总病程少于5年的门诊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38例为观察对象。进行系统康复训练,内容包括:“生存”能力训练、问题解决训练、认识自我的训练、同理能力的训练。采用小组训练的方法,患者和监护人均自愿参加,前3个月每月训练1次,以后每3个月训练1次。训练总时间2~9个月,完成小组集中训练2~5次,平时个别训练由家属监督进行。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对康复效果进行评价。每次训练前由监护人和患者共同评定。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由躯体生活自理量表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组成,共有14项,采用4级评分。总分最低16分,为完全正常,大于16分表示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最高64分。单项分1分为正常,2~4分为功能下降。凡有2项或2项以上≥3分,或总分≥22分,为功能有明显障碍。结果:因入组时间前后不同,第一次参与训练38例,第二次参与训练33例,第三次参与训练27例,第四次参与训练12例,第五次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干预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总分下降明显;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分量表分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躯体生活自理分量表分无明显改变。②第一次训练后38例患者中有5例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总分≥22分;第二次训练后33例患者中有4例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总分≥22分;第三次训练后26例患者中有1例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总分≥22分;第四、五次训练后患者中没有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总分≥22分者。5次测定结果经分布检验:χ2=3.907,P>0.05。即5次测定每次总分≥22分的人数分布没有差别。③5次测定量表项目评分≥3分的项目全部集中在做饭菜、做家务、洗衣、处理钱财4个方面。结论: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自理缺陷主要集中在工具性生活能力方面。通过生活技能训练,在短期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应该强调个性化的训练方式和家属的积极参与及监督。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状况与护理管理模式的关系。方法使用修订的“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对住院的13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社会功能缺陷的评定,并对开放管理组与非开放管理组进行了比较。结果住院的慢性精神病患者在对职业和工作(t=4.61,P<0.05)、社会性退缩(t=7.92,P<0.05)、家庭外的社会活动(t=6.75,P<0.05)、个人生活自理(t=8.64,P<0.05)、对外界兴趣和关心(t=8.07,P<0.05)、责任心和计划性(t=7.96,P<0.05)等6项因子分,开放管理患者与非开放管理患者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社会功能方面存在着高缺陷率,开放管理与药物紧密结合,有利于住院患者社会功能的全面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住院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了解长期住院相关因素。结果:对精神分裂症缺乏正确认识,不规律用药及停药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住院的主要原因。结论:有针对性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及个体化治疗非常必要,尤其是加强患者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社会生活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社会生活技能训练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1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生活技能训练、社会技能训练、健康教育等.对照组维持原药物治疗,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以NOSIE-30及SANS量表对两组进行同步性比较研究并采用生活质量评定综合问卷(GQOLI-74)评价两组的生活质量.结果 在NOSIE-30测查中的总积极因素增分值及总消极因素的减分值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ANS评分研究组(经治疗后)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减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三个维度得分分别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社会生活技能训练对改善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促进其康复具有积极作用,提高了患者的住院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社会交往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82例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传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为期12周的社会交往技能培训。在治疗和护理前及12周后,采用大体评定量表、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和护理12周后,大体评定量表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症状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总分、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领域上的得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会交往技能训练能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社会生活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将7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社会生活技能训练时间为期6个月。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进行评定。结果:6个月后,训练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总分、阴性因子分、一般病理症状分明显低于训练前(P<0.01),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心理健康维度及社会功能维度训练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量表总分、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总积极因素训练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会生活技能训练能够改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社会功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 方法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6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4个月的社会功能训练,用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和阴性症状量表(SANS)于训练前后分别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患者经过社会功能训练后,IPROS量表和SANS量表各项分值均低于训练前。 结论 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社会功能训练,对其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的改善、社会功能的恢复均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交往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系统治疗,常规护理,工娱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开展交往训练,干预时间为12周.用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分别评定患者病情和社会功能的变化.结果 两组干预方法对SDSS和PANSS评分存在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干预后评分低于干预前,多个因子分和总分、干预与时间存在交互效应且存在组间差别(P<0.01或P<0.05).同期对照比较,SDSS除社会退缩、社会活动、自我照顾3因子外(家里活动因子在出院后1个月末),其余各因子分和总分,出院后1、6个月束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PANSS阴性因子积分和总分,出院6个月末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交往训练有利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和保持,有利于保持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16.
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技能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目的:探讨社会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象取自无锡市4个街道中病程5年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13例。随机分配到社会技能训练组(以下简称“训练组”)50例和对照组63例。对训练组按顺序进行药物处置能力训练、社交技能训练、职业培训和俱乐部活动。全疗程13个月。结果:社会技能训练前两组的精神症状、住院率、肇事率、社会功能和生存质量满意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期间训练组住院次数、住院天数和肇事率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t=3.358,P〈0.01;t=2.954,P〈0.01;t=2.891,P〈0.01)。训练组的PANSS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3.300,P〈0.001),其中阴性症状分和一般病理症状分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t=3.272,P〈0.001;t=3.123,P〈0.01;),阳性症状分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训练组的SDSS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106,P〈0.05),GAF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154,P〈0.05)。训练组WHOQOL-BREF总分及4个单项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回归分析显示,GAF分与参加训练次数呈正相关(R=0.2891,F=4.3788,P=-0.0417)。结论:社会技能训练能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社会功能和生存质量,降低或延缓精神残疾,降低复发率和肇事率,是当前较为有效的精神康复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角色扮演法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良认知和情绪,提高社交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方法: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80名随机分为扮演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扮演组分别在人际交往技术、解决问题技术、医患关系处理技术、扮演残疾人生活、家庭雕塑等5个主题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角色互换、录像、交流等方法进行10周的角色扮演训练。用SCL-90、SST和SSPI 3种量表,分别于训练前后对每个患者各评定1次。结果:训练10周后,扮演组SST和SSPI评分均较训练前及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SCL-90评分仅抑郁症状因子分明显低于训练前及对照组(P<0.05);治疗作用于第4周起效,效果随时间继续提升。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色扮演法在提高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交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缺陷,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6个月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维持原药物治疗,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选用住院护士观察量表(NOSIE)评估。结果: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社会能力、社会兴趣呈现较普遍的提高,激惹、抑郁、迟缓和精神病表现亦有相应改善。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综合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改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有肯定协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