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陈鸣  季峰 《临床骨科杂志》2021,24(2):274-277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治疗37例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测量手术前后膝关节站立负重位X线片胫股解剖角、髋—膝—踝角,记录手术前后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KOOS评分、KSS评分和疼痛VAS评分。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出现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腓总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截骨处愈合良好,患者膝内翻畸形情况均得到矫正。3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30(18.6±7.0)个月。胫股解剖角、髋—膝—踝角、KOOS评分、KSS评分、VAS评分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能够纠正下肢异常力线,缓解或者消除膝关节疼痛症状,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侧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手术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6—2018-05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26例膝内侧骨性关节炎,比较手术前后股胫角、胫骨近端内侧角、胫骨平台后倾角、疼痛VAS评分、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 2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2(24~46)个月。术后1周股胫角为170°~177°(173.21±2.52)°,较术前减小;胫骨近端内侧角为87°~92°(89.61±1.27)°,较术前增加;胫骨平台后倾角为8°~18°(13.32±4.64)°,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为0~3(1.90±0.57)分,较术前降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3~96(89.51±6.83)分,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于术后4个月出现术区感染,取出内固定物,清创、抗感染治疗6周后痊愈。1例出现胫神经损伤,表现为足底麻木,但踝关节与跖趾关节跖屈肌力正常,3年后复查时麻木感仍存在。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侧骨性关节炎可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术后膝关节疼痛及功能均获得明显改善,但是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有增大的趋势,术中应注意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张式胫骨高位截骨术(HTO)和花式HTO治疗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MCO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包括两组共30例MCOA患者,其中15例接受张式HTO,15例接受花式HTO手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等。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行疼痛视觉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此外,对患者进行影像评估。[结果]张式HTO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8.47±7.54) min,花式HTO组平均为(67.40±6.58) 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6~10个月的随访,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HSS评分及KSS评分均优于术前(P0.01),且术后随着时间推移评分存在逐渐好转趋势(P0.05),但各相应时间点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胫股角均较术前减小(P0.01),末次随访时张氏HTO组胫股角大于花式HTO组(P0.05)。[结论]张式HTO与花式HTO虽然在具体胫骨截骨位置,腓骨截骨与否,以及对力线恢复的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却取得了类似的早期手术效果,均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中长期临床效果,总结手术适应证并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1—2013-12于济南军区总医院行单髁置换术治疗的455例(533膝)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假体均为Biomet OxfordⅢ代膝关节内侧单髁系统。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膝关节HSS评分。结果 45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75.3(48~120)个月。随访期间18膝(3.4%)聚乙烯衬垫脱位,6膝(1.1%)假体无菌性松动,10例(1.9%)胫骨平台下沉,6膝(1.1%)膝关节长期活动疼痛;术后25膝(4.7%)行翻修手术,假体生存率95.3%。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为(126.3±10.9)°,股胫角为(177.5±14.7)°,KSS临床评分为(92.1±11.1)分,KSS功能评分为(89.6±9.0)分,膝关节HSS评分为(89.6±9.0)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患者可获得长期稳定的膝关节功能,减缓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进展,但衬垫滑脱及胫骨平台下沉发生率仍较高,需要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中长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 :分析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自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45例63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男10例(15膝),女35例(48膝);年龄45~64岁,平均(54.76±5.54)岁。术前常规行膝关节负重正侧位X线检查,准确测量股胫角大小,根据术前股胫角决定胫骨外侧截骨量,手术均在硬膜外麻醉下常规行胫骨高位截骨术,大部分行腓骨中段截骨,部分病例行上胫腓关节松解。术后第2天即行功能锻炼,2周开始无负重下床活动,术后8~10周开始负重。术后第2天、8~10周、半年、1年及以后每年1次拍片复查,对全部病例术前、术后3~5年、术后10~14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价膝关节疼痛、畸形、功能和运动范围。结果 :43例(61膝)进行了10年及以上的随访,全部患者手术切口Ⅰ期愈合,术后8~10周截骨处均达骨性愈合。术后10~14年HSS评分平均76.24±5.27,优27膝,良25膝,可7膝,差2膝。术前与术后3~5年、术前与术后10~14年VAS、HSS、KSS比较有差异,术后3~5年与术后10~14年各项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内侧间室关节炎)只要手术指征掌握适当,术后积极锻炼,其中长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HTO)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HTO治疗17例膝内侧骨关节炎患者(17膝).比较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HSS评分,测量膝关节下肢全长股胫角(FTA)和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5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开始负重时间3~4(...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清理联合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治疗膝外翻并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7-05采用关节镜清理联合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治疗的22例膝外翻并骨性关节炎。比较术前与术后胫股角、负重力线比值、股骨远端外侧角、疼痛VAS评分与膝关节HSS评分。结果 22例术后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5.2 (24~52)个月。术后2年取内固定物时关节镜下二次探查所有患者外侧间室磨损软骨Outbridge分级由Ⅳ级改善为Ⅲ级。术后1年股胫角、负重力线比值、股骨远端外侧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年、2年疼痛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术后1年与术后2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是膝外翻并骨性关节炎患者理想的保膝治疗手段,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中期临床效果,有利于膝关节外侧间室软骨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Oxford膝关节单髁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与胫骨高位截骨(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Oxford膝关节UKA与HTO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资料,其中UKA组65例,HTO组45例,对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血红蛋白下降量、住院时间进行比较;采用膝关节侧位片测量股骨胫骨角(FTA)、胫骨平台后倾角(PS)、Insall-Salvati(IS)指数、Blackbume peezh(BP)指数、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knee score,KSS)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2组术前、术后3月、术后1年情况。结果:110例均获得随访,UK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血红蛋白下降量及住院时间方面均低于HTO组(P0.05);UKA组和HTO组术后3月、术后1年FTA、PS、IS、BP、VAS、KS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xford膝关节UKA与HTO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前者更具有优势,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并内侧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4月~2009年12月在本院行膝关节镜并内侧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患者46例(64膝),平均随访32.4个月,分别测量患者膝关节术前及术后的股胫角,并对患者膝关节进行HS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股胫角术前平均内翻-4.44°±1.18°矫正到术后平均外翻8/37°±1.10°(P<0.001).HSS评分由术前的(54.25±5.40)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89.67±3.38)分(P<0.001).[结论]膝关节镜并内侧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足治疗轻中度膝关节单问室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手术方法,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6):1450-1454
[目的]研究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系统行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7月~2018年5月,79例(91膝)膝内侧室骨性关节炎患者在本科行固定平台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其中,男32例,女47例,平均年龄(57.39±4.64)岁。[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1.25±5.42)min,失血量(86.25±6.32) ml。术中无患者出现神经、血管损伤,1例患者术中胫骨开槽时,出现胫骨内侧平台斜形骨折,术中即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良好。79例中2例失访,其余77例平均随访(14.36±7.58)个月。KSS评分由术前(65.44±5.48)分,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97.31±1.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ROM由术前(108.41±2.63)°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124.22±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末次随访时患者股胫角、关节线匹配角和机械轴偏移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未见假体松动、移位,外侧室均无明显退变加重。[结论]应用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系统进行单髁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关节镜辅助腓骨截骨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临床疗效。 方法自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间陕西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15例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行腓骨截骨联合关节镜下清理术。纳入标准包括内侧膝关节痛,X线显示膝关节内侧间隙变窄;排除标准包括膝外翻或外侧间室病变、膝周韧带断裂等。其中男性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5±13)岁。左膝7例,右膝11例。所有患者均内侧间室膝关节炎患者。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统计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手术前,术后2 d,术后3月膝关节内外间室高度比,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膝关节评分(HSS)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 结果平均住院日(8.5±1.6)d,单膝平均手术时间(51±16 )min。其中1例患者出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治疗后好转。患者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VAS评分由术前(6.42±1.54)分降为术后2 d(3.12±1.87)分,术后3月(2.04±0.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91,P <0.05)。HSS评分:术前(56.63±6.45)分,术后2 d(70.35±4.27)分,术后3月(79.16±5.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58,P <0.05);KSS临床评分术前(62.28±9.15)分,术后2 d(68.36±11.50)分,术后3月(80.86±10.39)分,与术前及术后2 d相比,术后3月KSS临床评分有明显改善(F =3.04,P <0.05);KSS功能评分术前(37.59±7.13)分,术后2 d(41.30±10.15)分,术后3月(70.54±4.91)分,与术前相比,术后2 d及术后3月KSS功能评分有改善(F =2.76,P <0.05)。术后2 d的X线显示内外侧间室高度比较术前明显增加(Z=2.091,P <0.05)。 结论关节镜辅助腓骨截骨术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可有效缓解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并改善关节功能,早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随访10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5年6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螺钉钢丝内固定术治疗2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男3例,女17例,年龄43~76(57.80±8.05)岁。分别在术前,术后1、5、10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价膝关节疼痛、功能恢复情况,并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0例患者中16例获得随访,4例失访,随访时间9~11(10.0±0.8)年。VAS评分由术前的7.88±1.15降至术后1、5、10年的3.19±0.91、3.44±0.96、3.69±1.20,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SS临床评分由术前的61.94±5.74增加至术后1、5、10年的75.50±4.62、80.13±3.97、77.38±6.40,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SS功能评分由术前的62.81±13.03增加至术后1、5、10年的77.50±8.56、81.88±6.55、76.88±10.78,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腓总神经损伤及截骨不愈合的并发症。结论: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螺钉钢丝内固定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具有较好效果,可以阻止或延缓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展,长期随访能达到与关节置换相当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腓骨截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近期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腓骨截骨手术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自2015年1月起,收治以内侧间隙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2例(15膝);均为女性患者,平均年龄61.3岁。均采用腓骨截骨手术,对其膝骨性关节炎进行治疗。术后早期下地适当进行关节活动,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相应影像学评估,测量膝关节内外间室高度变化情况。观察并记录术前、术后2 d、术后2个月VAS、KSS、HSS评分,分析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患者住院天数(6.0±2.4)d;单侧手术时间(33.3±8.4)min,术中均无明显出血。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延迟愈合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于术后1 d下地行走,主诉原有膝关节内侧间隙疼痛明显好转或消失。患者手术后2 d与术前相比,VAS、HSS及KSS临床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手术后2个月与术前相比,VAS、HSS、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术后2 d复查膝关节负重位X线片,与术前膝关节负重位X线片比较,均出现不同程度膝关节内侧间隙增高。结论:腓骨截骨术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疼痛减轻明显,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治疗骨性关节炎膝内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胫骨内侧撑开楔形高位双平面截骨术(OWHTO)与Oxford Ⅲ代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及治疗费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内侧胫股关节炎患者共48例(48膝),除外感染性关节炎及外侧骨关节炎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胫骨内侧撑开楔形高位双平面截骨术组(截骨组)和单髁置换组(单髁组)。A组12例(12膝),男4例,女8例,年龄平均(58.3±3.5)岁;B组36例(36膝),男14例,女22例,平均年龄(59.4±4.5)岁。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并拍摄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膝内翻角度。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HSS评分,以及患者住院和术后康复费用。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平均(8.5±1.8)个月。截骨组患者VAS评分术前(7.62±0.51)分,术后(2.15±0.26)分,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P<0.05);单髁组VAS评分术前(7.73±0.64)分,术后(2.31±0.14)分,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P<0.05)。截骨组患者HSS评分术前(56± 5)分,术后(88±3)分,评分改善(t=24.11,P<0.05);单髁组HSS评分术前(57±6)分,术后(91±4)分,评分改善(t=26.75,P<0.05)。两组患者VAS、HSS评分无明显差异,而截骨组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单髁组(t=3.59,P<0.05)。 结论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早期疗效,但胫骨内侧撑开楔形高位双平面截骨术住院费用及术后康复治疗费用更少,同时又达到了"保膝"的目的,所以,对于两种术式均合适的患者,可以优先考虑胫骨内侧撑开楔形高位双平面截骨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胫骨高位截骨(HTO)联合关节镜治疗胫骨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回顾性研究收集了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上海长海医院接受治疗的20例膝内翻畸形合并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患者,男性7例,女性13例。纳入标准: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症状局限于膝内侧;膝关节内翻畸形,且胫骨近端内翻畸形。排除标准:膝关节外侧间室骨关节炎;外侧半月板损伤或有手术史;膝关节屈曲挛缩>10°;严重肥胖。手术方式为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关节镜手术。测量术前、目标及术后的机械胫股角(mTF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关节线会聚角(JLCA),测量术前及术后的Lysholm评分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本组20例患者,平均年龄(55±7)岁,平均随访(11±3)个月。术后mTFA、MPTA、JLCA及力线位置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Lysholm评分与HSS评分均高于术前[67(60,75) vs. 51(46,61)(Z=-4.22,P<0.001),67(59,71)vs. 55(49,59)(Z=-3.64,P<0.001)];术后mTFA、力线位置、矫正角度及撑开高度与术前规划目标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探查发现6例患者伴有内侧半月板撕裂(其中2例患者为内侧半月板后脚根部撕裂),5例存在内侧肥厚或纤维化的滑膜皱襞,4例股骨内侧髁明显骨赘增生,均予以相应处理。 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胫骨高位截骨能获得与术前力线矫正计划一致的精确性;关节镜探查时处理关节内半月板、滑膜及骨赘增生等病理性改变,改善内侧间室的局部环境,是提高胫骨高位截骨术疗效必要的操作。  相似文献   

16.
The high frequency with which medial compartment osteoarthritis is associated with patellofemoral osteoarthritis makes the addition of tibial tuberosity anteriorisation to high tibial osteotomy an appealing solution, despite the discouraging previously reported long-term results when tubercle anteriorisation was combined with a Coventry closed wedge technique. We conducted a prospective study of a new osteotomy combination: “the dual osteotomy”. An 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 was combined with 1- to 1.5-cm Maquet-like tibial tuberosity anteriorisation. Thirty-four knees in 30 patients underwent surgery, including ten knees in nine male patients and 24 knees in 21 female patients with a mean age of 45 years (age range 34−58 years). All patients had varus medial compartment osteoarthritis and patellofemoral osteoarthritis with preoperative anatomical tibiofemoral angle exceeding 5°. Twenty-four months after surgery, final evaluation detected improvement in the Knee Society clinical rating system function score from a mean of 61.3 (range 30−80) preoperatively to a mean of 87.3 (range 50−100) postoperatively and in the knee pain score from 27.3 (range 10−30) to 47 (range 30−50) postoperatively. Based on the rating system, at final follow-up, 70% of patients experienced no pain, 13% had mild or occasional pain, 10% had pain on stairs only, and 7% had pain during walking and on stairs. Anatomical tibiofemoral angles from 0 to 10° valgus were achieved in 91% of operated knees, and union was achieved in all cases within six to twelve weeks after surgery. The dual osteotomy was effective in the short term in cases of medial compartment osteoarthritis associated with patellofemoral osteoarthrit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侧固定平台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外侧单间隙骨关节炎手术策略及早期疗效。 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在济南军区总医院骨病科行膝关节外侧单髁关节置换术病人11人,纳入标准:外侧单间隙骨关节炎;无关节外畸形,不伴或伴轻度膝外翻畸形;前后交叉韧带及内外侧副韧带完整;共11膝,男性5人,女性6人。平均年龄(57±6)岁,身体质量指数为(29.5±2.7),术前行膝关节负重正侧位、双下肢全长正位及髌骨轴位X线片检查。行外侧单髁关节置换术,手术入路选择膝关节正中切口,沿髌骨外缘切开关节囊,清理外侧间室,胫骨行髓外定位进行垂直及水平截骨,股骨切除软骨至软骨下骨,调和骨水泥,安放假体。应用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系统(OKS)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系统(KSS)评价术后功能改善情况。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1名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5.0±1.1)月,术后OKS及KS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OKS评分(Z =-11.345,P <0.05)和KSS评分(Z =-15.54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膝关节功能良好,术后病人满意度改善。随访终点均未发现并发症。 结论外侧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外侧单间隙骨关节炎是1种有效的保膝治疗方式,可以有效保存膝关节韧带,减少截骨量,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1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采用VAS评分、HSS评分、KS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手术时间30~55(35±9)min,术中出血量17~30(22.6±3.5)ml,住院时间5~12(7.6±0.8)d。VAS评分术前3~9(7.1±2.4)分,术后0~4(1.6±1.4)分;HSS评分术前39~81(51.1±20.4)分,术后53~92(76.2±18.6)分;KSS临床评分术前22~71(46.3±23.7)分,术后51~96(74.8±21.9)分;KSS功能评分术前0~65(47.2±30.1)分,术后40~90(71.9±25.6)分。患者症状与功能均显著改善。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操作简单,早期效果明显,创伤小,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