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6-2018年四川省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蕈中毒事件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整理2016-2018年四川省毒蕈中毒事件相关信息,对其流行病学特征开展描述性分析,运用SPSS 17.0进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采用Map Info Pro 9.5绘制地图。结果 2016-2018年,四川省共报告毒蕈中毒事件318起,中毒病例1 180例,死亡22例。6-10月是毒蕈中毒高发期,该时期报告事件数占总数的95.28%。报告事件数排前5的市(州)依次为绵阳、广元、自贡、成都和宜宾,共报告195起事件,占总数61.32%。家庭是毒蕈中毒的主要发生场所,92.14%的中毒事件发生在家庭。74.07%的中毒病例临床症状为胃肠炎型,22例死亡病例均为肝肾损伤型。有2起事件开展了专业的毒蕈种类鉴定。结论毒蕈中毒是近年来四川省食源性疾病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在毒蕈中毒高发地区加强监管监测,通过针对性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加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毒蕈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09~2010年云南省毒蕈中毒发生的流行特点,为制定预防毒蕈中毒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云南省食物中毒调查资料和统计报告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2009~2010年毒蕈食物中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云南省2009~2010年毒蕈中毒共报告42起,中毒254人,死亡70人,病死率27.56%,年均死亡35人,分别占云南省2009~2010食物中毒总起数、总中毒人数和总死亡人数的30.43% (42/138)、5.73% (254/4430)、54.69%(70/128).毒蕈食物中毒好发于6、7、8月份;主要分布于文山、楚雄、和西双版纳所辖的山区县(区);中毒场所主要发生在家庭,病死率41.67% (50/120),分别占同期毒蕈食物中毒总中毒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的73.81%、47.24%、71.43%.结论 毒蕈中毒是食物中毒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6、7、8月份是毒蕈中毒的好发时间.家庭是毒蕈中毒的好发场所.根据毒蕈食物中毒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加强预防毒蕈中毒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提出预警、预报,避免误采、误食毒蕈是减少毒蕈中毒的有效措施,能有效减少毒蕈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20年四川省毒蕈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探索中毒事件的毒蕈种类分布,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毒蕈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对采集的毒蕈样品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020年全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44起,发病人数482人,死亡3人,年发病率0.6/10万,病死率0.62...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一起毒蕈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方法 对2018年7月山东省某地发生的一起毒蕈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同时对2例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本事件是由于居民误食毒蕈后引起的中毒事件,经鉴定本次事件中的毒蕈为鳞柄白鹅膏。2例中毒患者均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后期出现肝脏损害。经积极抢救与治疗,1例患者痊愈出院,另1例在治疗过程中发生急性肺栓塞,经介入溶栓及后续治疗后痊愈出院。 结论 本次事件系居民误食以鳞柄白鹅膏为主的毒蕈引起,经积极治疗均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中国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蕈中毒的预警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毒蕈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4—2011年全国共报告毒蕈中毒事件444起,累计报告中毒病例2 856例,死亡606例。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6—9月是毒蕈中毒事件的高发期。云南、广西、四川、贵州是毒蕈中毒的高发省份。通过监测报告发现的毒蕈种类有22种,其中导致毒蕈中毒事件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为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的致命白毒伞、毒鹅膏菌、角鳞灰鹅膏菌等6种毒蕈。家庭是毒蕈中毒的主要发生场所,占事件总数的85.1%。误将野生毒蕈当做可食用蕈是中毒的主要原因,占事件总数的96.8%。结论毒蕈中毒引起的死亡是造成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对高发季节和高发省份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分析四川省毒蕈中毒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蕈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整理2015 - 2018年四川省毒蕈中毒病例相关资料,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 - 2018年,四川省共报告毒蕈中毒病例8 566例,死亡7例。6 - 10月是毒蕈中毒高发期,该期中毒例数、死亡例数分别占总数的90.96%(7 792/8 566)、100.00%(7/7)。报告中毒例数排前5位的市(州)依次为凉山州、成都市、宜宾市、泸州市、攀枝花市,以上5个市(州)合计报告病例数占总数的48.37%(4 143/8 566)。农民是毒蕈中毒主要人群,占比为55.99%(4 796/8 566)。家庭是毒蕈中毒的主要发生场所,92.91%(7 959/8 566)的中毒病例发生于家庭。中毒病例临床症状以胃肠炎型为主,占比为72.52%(6 212/8 566);7例死亡病例均为肝肾损伤型。结论 应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加强重点地区食源性疾病监管、监测;提高相关专业机构对毒蕈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及对毒蕈中毒病例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8.
张强  陈顺安  刘志涛  张骏  万蓉 《实用预防医学》2016,23(11):1296-1298
目的 分析2005-2013年云南省蜂蜜中毒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开展针对性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05-2013年云南省各县(区)蜂蜜中毒事件报告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使用SaTScan软件进行空间聚集性分析。 结果 2005-2013年云南省共报告蜂蜜中毒事件12起,导致75人中毒,18人死亡;所有中毒事件均发生于5-8月,其中11起发生在西部地区,仅1起发生在东部地区。所有中毒事件中,仅2013年西部地区的一起经孢粉学鉴定确认中毒原因为昆明山海棠毒蜜,其余11起事件原因均不明确;SaTScan单纯空间扫描探测到一个在云南西部以北纬24.8度、东经97.9度为中心,半径为251.2 km的聚集区,该聚集区发生蜂蜜中毒的危险性显著高于其他地区(RR=49.85,LLR=15.57,P<0.05)。 结论 云南西部地区存在季节性蜂蜜中毒的高发区,中毒原因可能与昆明山海棠等有毒蜜源植物有关,应采取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广西2010-2017年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下一步预防和控制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广西2010-2017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资料数据,并按时间、地区、场所、中毒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7年广西共报告有毒动植物事件148起,其中有毒植物144起(97.3%),有毒动物4起(2.7%)。发生暴发最多的是第二季度63起(42.6%),发生起数最多的地区是南宁市29起(19.6%),发生起数最多的场所是家庭(62.2%),7~19岁青少年是主要中毒人群(37.5%),误食误用是中毒主要致病原因(81.8%),毒菌毒素(43.9%)和桐子酸及异桐子酸(27.0%)是主要致病因子。结论 广西有毒植物中毒问题仍较突出,应加强广泛宣传有毒植物中毒的预防知识,以有效地减少广西有毒植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正2011年8月1日,某部退休干部马某和女儿在住地附近公园草地里采摘了野蘑菇,食用后致1人发生肝损伤型中毒。经过治疗后,肝功能好转出院,随诊复查正常。现将此次误食毒蕈中毒事件的调查及处置情况报告如下。1流行病学调查(1)事件经过:2011年8月1日上午10时,某部退休干部马某和女儿在住地附近公园草地里采摘约500 g野蘑菇,回家后取200 g洗净加豆油、大蒜、猪肉炒熟。当天中午12时马某与妻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涪陵区明家乡发生一起家庭毒蕈中毒事件,基层医疗机构未及时上报,中毒者错失抢救良机造成2人死亡,证明医疗机构对食物中毒的报告是否及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启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云南省某三甲医院住院儿童死因的变化趋势,寻找死亡原因,为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儿童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云南省某三甲医院2007 - 2018年住院儿童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007 - 2018年12年间,住院儿童数由2007年的16 901例上升到2018年的61 415例,死亡率从0.56%下降到0.12%(P<0.05)。住院患儿中,男童死亡率为0.20%,女童死亡率为0.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住院患儿中,新生儿死亡率最高,为0.45%,学龄期组儿童死亡率最低,为0.10%;不同年龄组儿童死亡率不同(P<0.05)。死亡病例主要集中在入院后24 h~7 d内,占全部死亡病例的57.05%。疾病死因构成中:新生儿的第1位死因是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婴儿的第1位死因是呼吸系统疾病;幼儿、学龄前的第1位死因是传染病;学龄期与青春期的第1位死因是肿瘤。结论 随着年份的增加,该院住院儿童人数不断增加,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组儿童死亡率不同。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疾病是儿童的第1位死因。  相似文献   

13.
对某矿业公司近9年职业病确诊病例进行分析,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病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收集职业病报告系统中上报的2010-2018年某矿业公司职业病诊断资料,对全部资料进行录入、整理及汇总,并应用Excel软件程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新确诊尘肺病共158例,以矽肺为主.主要分布于矿山的采矿行业.提示,某矿业公司的尘...  相似文献   

14.
1990-2016年中国10~19岁青少年全死因死亡率从102.5/10万下降至41.2/10万,2016年青少年前5位死因为道路伤害、溺水、白血病、自我伤害和先天性出生缺陷[1],儿童青少年的死亡、死亡率及其伤害是一个地区卫生保健水平、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健康服务水平的重要反应指标.本研究调查云南省2014-2018年0~ 24岁儿童青少年死亡数据,了解云南省儿童青少年生命健康状况和造成死亡的原因,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2004-2010年新农合运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云南省新农合7年来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和成效,探索新农合制度建设模式。内容与方法:对2004年到2010年新农合统计信息报表用Exce l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年度基金使用率、受益率、次均补偿费用、实际补偿比等指标,对新农合运行情况、农民受益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成功经验进行推广。结果:云南省新农合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立和完善了全省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新农合运行情况良好,很多方面名列全国前茅,参合率、筹资标准、农民受益面和受益水平都逐年提高,初步解决了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结论:云南省新农合制度框架已建立,运行机制已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析华宁县辖区居民死亡水平、死因分布特征及减寿情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2年辖区户籍人口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2年华宁县居民全人群粗死亡率为619.31/10万,标化死亡率为604.48/10万,男性高于女性。全人群合计疾病死亡顺位在前5位的死因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恶性肿瘤、消化系统疾病,占报告死亡总数的86.65%。而潜在减寿年数顺位在前5位的分别是伤害、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华宁县居民的主要死因,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在降低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同时,积极消除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以期提高华宁县全人群的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18.
某市36起毒蕈中毒事件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长沙市毒蕈中毒发生情况,以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方法:统计了湖南省从1994-2000年的36起毒蕈中毒事件,并测定了主要毒蕈的毒素含量。结果:在中毒事件中,共有210人食用,205人中毒,中毒率为962%,83人死亡,死亡率为39.52%,引起中毒的主要毒蕈为:灰花纹鹅膏,鳞柄白毒鹅膏,亚稀褶黑菇,中毒多发生在6月至8月。结论:中毒原因主要是食用者缺乏对毒蕈的认识,中毒后死亡率高的原因是因为毒蕈含毒素量高,中毒后就诊确诊太晚和缺乏特效解毒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2005-2018年云南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扩大免疫规划实施前后疫情趋势。方法疫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8年云南省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48 64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3.0183/10万,各年度发病率逐年下降,扩大免疫规划实施前(2004-2008年)平均发病率26.5608/10万,高于实施后(2009-2018年)平均发病率21.6638/10万。高流行地区为迪庆州,年平均发病率为101.7079/10万,中流行地区为德宏州、丽江市和昆明市,其余州(市)为低流行地区。流腮疫情呈现双峰趋势,发病高峰时间分别为4~7月和10月~次年1月,病例数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1.64%和37.93%。高发年龄组为5~9岁组,年平均发病率为136.5696/10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点多为农村小学,占事件总数的70.05%。结论本自实施扩大免疫规划以来,云南省流腮疫情已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自2017年起再次出现小幅上升。针对现状,应适时改进目前的免疫接种策略,在流行季节、高发地区和场所采取重点防控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云南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该省手足口病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09 - 2018年该省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 - 2018年共报告手足口病648 748例,死亡145例,年均发病率138.88/10万,年均死亡率0.03/10万,病死率0.02%,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 69 017.871,P<0.001)。发病居前5位的州市:玉溪市(360.67/10万)、德宏州(281.02/10万)、昆明市(261.00/10万)、西双版纳州(195.85/10万)和丽江市(169.81/10万)。发病集中在4 - 7月(占52.03%),以5岁以下散居及幼托儿童为主(占88.39%)。男性发病高于女性(比例1.42∶1)。共检测96 641份标本,阳性57 383份,阳性率59.38%;以EV71和CoxA 16型为主,占68.72%;2009 - 2018年流行毒株由EV71和Cox A16型逐渐向其他肠道病毒型转变。结论 应加强重点地区(玉溪、德宏、昆明、西双版纳、丽江)和重点人群(散居及幼托儿童)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在高发期(4 - 7月)要加强对病原的检测,以及时掌握病原的流行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