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重症监护室(ICU)护理床头交接班时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428例ICU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交接班模式,观察组利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床头交接班。比较两组护理隐患与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对病人"十知道"掌握情况、交接班时间。[结果]观察组护理隐患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3%,对照组护理隐患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对病人"十知道"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且交接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SBAR沟通模式开展ICU护理床头交接班工作,可有效减少护理差错与不良事件,提升护理人员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丰富护理内涵。  相似文献   

2.
乔文清 《妇幼护理》2024,4(7):1601-1603
目的 探索 SBAR 沟通模式联合规范护理实施于新生儿科护理床头交接班的价值。方法 选取 2021 年 6 月至 2023 年 2 月 在我院的新生儿科室收治的 70 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5 例。对照组采 取规范性护理方法,观察组采取 SBAR 沟通模式联合规范护理的模式。分析比较两组的床头交接班满意度、患儿不良症状的发 生率、并发症出现概率观察指标及临床观察指标 。结果 实验组患儿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 验组护理人员在患儿六项基础信息提供、护理人员负责评分、患者配合度评分、交班质量效率评分和患者安全评分明显高于对 照组(P<0.05)。实验组患儿日增长体质量、日增长奶量大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生儿科护理的床 头交接班环节实施 SBAR 沟通模式联合规范护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改良早期预警的事情-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内科溶栓患者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内科溶栓患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交接班,选取同期神经内科溶栓患者53例为观察组,采用基于改良早期预警的SBAR沟通模式交接班。观察2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由于病情变化的ICU转入率。结果观察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由于病情变化的ICU转入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在神经内科溶栓患者的护理中使用基于改良早期预警的SBAR沟通模式进行交接班,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由于病情变化的ICU转入率。  相似文献   

4.
张珊珊  马夏云  陆燕英 《妇幼护理》2022,2(8):1899-1901
目的 分析 SBAR 沟通模式应用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床旁交接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19 年 2 月至 2020 年 2 月我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的 50 例患儿及 10 例护理人员为参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床旁交接班。选取 2020 年 3 月至 2021 年 3 月我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的 50 例患儿及 10 例护理人员为观察组,实施 SBAR 沟通模式的护理床旁交接班。分析对比两组护理 人员对病情的掌握情况、交接班评分、交接班时间以及患儿临床不良时间的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护理人 员对病情掌握评分均比参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比参照组低(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交接班 评分及交接班时间均比参照组优(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护理满意度及依从率均比参照组低(P<0.05)。结论 SBAR 沟通模 式应用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床旁交接班中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提高交接班工作的质量,保证患儿治疗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及 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卢妙娟  石宏英  陈丽君 《齐鲁护理杂志》2021,27(5):165-166,F0003
目的:探讨思维导图联合SBAR标准沟通模式在降低急诊科护士交接班缺陷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1日~2020年6月30日收治的急诊抢救、留观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105例和对照组9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交接班模式交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思维导图联合SBAR标准沟通模式交接;比较两组护士交接班质量、交接时间、交接班缺陷率、不良事件和投诉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交接班信息质量、行为规范及互动支持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交接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交接班缺陷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和投诉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科护士交接班中应用思维导图联合SBAR标准沟通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护士交接班的质量和效率,还能降低交接班的缺陷率及不良事件和投诉事件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肺癌术后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1月80例肺癌术后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交接班模式。选取2016年1月—11月103例肺癌术后患者为观察组,采用SBAR沟通模式交接班。观察2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2组护理人员对交接班的满意度以及对患者病情"九知道"的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抽查的103例和80例次,观察组次交接班满意度(100.0%vs.51.3%)和病情"九知道"知晓率(100.0%vs.46.3%)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在肺癌术后交接班中采用SBAR沟通模式,有助于护理人员充分掌握患者病情,确保护理工作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框架制定的转运交接单在重症监护室(ICU)后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6月我科ICU转出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使用本院原有转运交接单进行交接;选取2017年7—12月我科ICU转出患者25例作为观察组,使用基于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标准制定的转运交接单进行交接。比较两组护理人员交接班评价满意度及患者转科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9个条目交接班评价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对责任护士知晓、护士病情观察和巡视频率、整体护理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使用SBAR标准制定的转运交接单交接后,提高了病房护理人员交接班评价满意度,为ICU转科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连续性护理,也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病区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SBAR沟通模式建立"急诊病区交班模板",规范护理床边交接班的顺序和内容。结果因交接不良导致的交接遗漏和信息传递不清等问题在使用SBAR沟通模式交接后已明显减少;应用SBAR沟通模式后,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优于应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SBAR沟通模式前护士对交接现状的满意度为82.3%,应用后满意度为9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SBAR沟通模式规范交接班顺序及内容,能使护士全面掌握患者的整体病情,并快速明确后续治疗及护理重点,从而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王琳  张亚铮  袁媛 《护士进修杂志》2022,37(10):938-942
目的 探讨改良SBAR床旁交接班在心脏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6月监护室24名护士交接的120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床旁交接模式;选取2019年7-12月相同护士交接的120例患者为观察组,基于SBAR沟通模式设计床旁交接班核查单,应用改良SBAR床旁交接班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床旁交接班时间、护士交接班漏项情况、因漏项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护士交接班质量,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患者对交接班模式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床旁交接班时间短于对照组,护士交接班漏项率、因漏项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交接班评价量表各条目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交接班模式的满意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SBAR的改良床旁交接班模式可有效缩短护士的床旁交接班时间、减少交接班时的信息遗漏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护士的交接班质量及临床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患者对交接班模式的满意度,改进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危重患者床边交接班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收治的90例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沟通模式,观察组采用SBAR沟通模式;比较两组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完整率、病情掌握评分、护理交接班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完整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般资料、病情诊断、主要病情、治疗、专科护理、整体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促进有效沟通、确保高效沟通、识别患者病情变化、预防患者的安全隐患、提高交接班中团队协作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危重患者床边交接班,可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同管理模式联合现况-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实施常规院内转运的40例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作为管理前组,将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实施多学科协同管理模式联合SBAR沟通模式管理的41例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作为管理后组;管理前后均为同一批医护人员,共31名,岗位无变动;比较管理前后两组交接时间、护士救治能力、不良转运事件及患者家属满意度情况。结果:管理后组检查等待时间、交接耗时、接收科室转运时间及转运总时间均短于管理前组(P<0.05);管理后组理论知识掌握、救治主动性、伤情观察判断、操作技能及医护配合沟通评分均高于管理前组(P<0.05);管理后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管理前组(P<0.05);管理后组医患沟通、转运过程护理、科室间合作及接诊科室护理评分均高于管理前组(P<0.05)。结论:将多学科协同管理模式联合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护理质量,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家属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危机管理配合SBAR沟通模式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两组分别纳入8名护理人员实施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危机管理配合SBAR沟通模式。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护理人员危机意识、工作能力及沟通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差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危机管理配合SBAR沟通模式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危机意识、工作能力及沟通能力,促进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情改善,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标准化 “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ituation,background,assessment,recommendation,SBAR)沟通模式下设计的精神科无抽搐电痉挛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护理交接记录单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186例在某院精神科进行MECT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3月—5月进行治疗的93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将2017年9月—11月进行治疗的9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自行设计的SBAR模式下MECT护理交接记录单进行交接,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交接模式。比较两组治疗前交接时间、治疗后交接时间、交接问题发生率。结果 运用SBAR模式下MECT护理交接记录单后,两组治疗前交接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组的治疗后交接时间分别为(43.68±6.41)s、(41.18±6.19)s,试验组、对照组的交接问题发生率分别为8.6%、22.6%。结论 应用基于SBAR模式下的MECT护理交接记录单,降低了交接问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模式在护理优良事件管理中应用的效果,提高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水平。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住院患者65 355例作为护理优良事件分享学习实施前临床资料,采用传统护理不良事件及优良事件管理,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住院患者145 747例作为护理优良事件分享学习实施后临床资料,其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基础上,建立标准化护理优良事件管理制度,并将SBAR模式用于优良案例的汇报和学习。比较实施前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优良事件上报率及患者对护理安全满意度等。结果 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护理优良事件上报率和患者对护理安全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 采用基于SBAR模式在护理优良事件分享学习管理中的应用,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优良事件上报率及患者对护理安全满意度,有效提升护士病情观察评判能力,进而提升了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医护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在泌尿系结石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2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术期护理,研究组实施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医护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复发率、心理状态及疼痛评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SAS、SDS、NR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医护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应用于泌尿系结石患者围术期,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情绪与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BARR沟通模式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患者床旁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6—12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EICU收治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患者交接班中采用传统沟通模式,试验组在患者交接班中采用SBARR沟通模式,比较两组交接班时间、护士对交接班的评价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床旁交班时间较短,试验组的交接班效率与效力、促进患者参与、确保合作安全、增进护士合作与责任、提供患者所需信息评分较高,试验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ARR沟通模式能够有效减少护士在EICU患者交接班的耗时,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士交接班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国内外医疗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热点,为今后国内开展相关实践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与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中关于SBAR沟通应用医疗领域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7月13日,利用VOSviewer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发表时间、发文机构、期刊和关键词进行提取,并生成高频关键词的聚类网络图。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938篇,其中中文文献834篇,英文文献104篇,国内医疗领域SBAR沟通模式研究热点涉及交接班、转运交接、病情汇报、护理临床带教等;主要应用对象为危重患者、新生儿、护生;主要评价指标为满意度、患者生活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国外医疗领域SBAR沟通模式研究主要应用范围为临床交接班、转运交接、模拟教学等;主要应用对象为危重患者、新生儿、护生;主要评价指标为各类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论 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医疗领域的相关研究较多,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质量有待提高,今后可深入探索适合各专科的SBAR沟通模式,加强各机构间的合作,进行多学科、多中心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基于电子病历信息的优质护理在晚期乳腺癌患者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18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晚期乳腺癌术后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患者142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优质护理,观察组给予基于电子病历信息的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护理干预1个月后的舒适状况量表评分和非计划性拔管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前两组舒适状况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舒适状况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期间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患沟通、护理服务和护理环境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制度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乳腺癌患者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期间接受基于电子病历信息的优质护理不仅可改善舒适度,还可减少非计划性拔管、不良反应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患者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骨科创伤患者不良事件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骨科创伤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50例,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ESCA、STA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ESCA评分均较护理前升高,STAI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应用于骨科创伤患者中能够显著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及自我护理能力,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在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我科就诊的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70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奥马哈系统护理。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焦虑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对照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从健康咨询、治疗、个案管理和监督四个方面改善患者对疾病和自身的认识,患者焦虑程度明显降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