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元代著名医学家危亦林及其著作《世医得效方》的现代研究情况进行概括评析.根据中国知网、维普、中医药在线及万方等医药期刊数据库,以“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主题词入口,共检出自1983年到2011年相关文献共30篇,按照现代对危亦林及《世医得效方》学术思想的评价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综合.发现危亦林在世界上首创悬吊复位法,发明架复位法,创新了麻醉方药;在骨伤科用药上具有特色,骨折康复和伤科预后卓有贡献,在针灸、刮痧疗法、眼科及杂病治疗方面颇有特色;方剂学方面取得成就,参附汤、天王补心丹、玉屏风散、归脾汤、二妙散等活跃在现代临床;《世医得效方》早年就传至日本、朝鲜并对其骨伤学形成了影响,脊椎骨折复位及固定术技术等使中医正骨在中世纪流传至西方.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突出成就主要是骨伤科方面的贡献,其中还有的是当时国际领先的成就,在中外形成了重大影响.现代学者对此作出探讨,对发掘医学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世医得效方》伤科证治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医得效方》系元代骨伤科医家危亦林所著,其对骨伤科病症的治疗,最重要贡献是悬吊过伸复位法治疗脊柱屈曲骨折。而在伤科方药应用方面,危氏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不但载有经验古方,而且详述了家传秘方及医疗绝技,有很多独特的见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故笔者试就其在伤科用药特色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熊延熙  丁舸 《光明中医》2016,(20):2944-2946
总结文献资料,阐明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的学术特色。元代旴江医家危亦林实践经验丰富,临床辨证精准,诊治技术全面。危氏承前继后,勇于创新,既奉献家传秘方,又结合临床用方,著成《世医得效方》一书,书中对骨伤科治疗和预后上卓有贡献;组方用药配伍精当;在眼科、喉科等疾病的治疗及灸法、敷药等方面也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4.
以《世医得效方·卷十七口齿兼咽喉科》为数据源,选用Microsoft Excel2010软件建立药物性味、归经、功效等数据库,对《世医得效方》治疗口齿咽喉疾病115首方剂用药进行频数分析。发现危氏治疗口齿咽喉疾病頻用甘草,善用解表药、攻下药,重视活血药、理气药应用,用药主归脾、肺、胃经,性味多偏辛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世医得效方》中治伤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世医得效方》中第18卷"正骨兼金镞科"中的治伤方剂,建立标准化方药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统计纳入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功效、药性、药味及归经,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其中的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Statis...  相似文献   

6.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骨伤科学术内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世医得效方》有关内容,结合临床阐述了危亦林骨伤科整复、麻醉、手术、用药方面的学术内容和成就。  相似文献   

7.
《世医得效方》为元代医学家危亦林所著.亦林出身于中医世家,其伯父熙载精于眼科,亦林得其真传,因而在《世医得效方》中列“眼科”,一卷,以明后学,影响极大,兹就是书有关眼科论述作一探讨,举其要者于后,冀为研究眼科的形成与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骨伤科用药独具特色,不仅灵活运用续筋接骨药物,有针对性地治疗骨伤科疾病,还根据药物不同性味,扩展骨伤科方药的应用配伍。在《世医得效方》第十八章"正骨金镞科"中,巧妙运用半夏的性味特点,内服与外治并用,独具一格,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眼科疾病处方用药的数据整理、归纳、分析,探寻其治疗眼科疾病的用药特点,处方以解表药、补气药为主,善用归肝经药,巧用甘、苦、寒药,为临床眼科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世医得效方·卷第十四》产科兼妇人杂病科中属于月经病的内容进行研究,从月经病的辨证和治疗特点入手,总结《世医得效方》对月经病的诊治特点。我们发现,危氏认为月经病皆为血病,皆以“调气为上,调经次之”为治疗原则,在用药上以偏苦、甘、辛、温药为主,以补血调血药为核心,并多空腹温酒送服,还论述了香附子对治疗月经病的重要性,在古人的思想上批判继承提出的新思想为后世治疗月经病有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11.
心痛宁冲剂系中药川芎一味组成。川芎为血中气药,既有活血又有行气作用。《集效方》中明确记载:川芎可治疗一切心痛。川芎是冠心Ⅱ号方中的主药。在七十年代西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曾用川芎片、川芎总碱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较好的疗效。实验研究也证明了川芎对冠心病心绞痛有效的作用机理。因此我室进一步将川芎改革剂型,制成冲剂,研究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脊柱病的治疗以保守疗法为主,中医主要为中药、针灸、手法三大类,其中整脊手法因其疗效颇佳、安全性高、经济适用等优势被患者所广泛接受。整脊手法的核心手法是旋转手法。旋转手法是指以解剖学和运动力学为基础,通过脊柱的被动旋转调整关节的错位,以达到脊柱平衡、缓解疼痛的治疗手法[1]。《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世医得效方》《伤科汇纂·上髎手法图》  相似文献   

13.
《世医得效方》一书是元代著名医学家危亦林(公元1277年-1347年)于1337年写成,1345年初刻刊行的.危亦林,字达斋,江西省南丰人,出身于世医之家.他从小勤奋好学,弱冠而继承祖业,学有渊源,博览医经,深通医术,精通各科,擅长正骨科,曾授于南丰州医学教授,撰有《世医得效方》一书.  相似文献   

14.
玉屏风散组成考查及联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馥馨  高晓山 《中成药》1995,17(4):45-46
玉屏风散出处记载不一,最常见说法为出自《世医得效方》,但传世该书无此方;其次,《丹溪心法》中有此方,但朱丹溪之前几十年的《究原方》(1213年)已有玉屏风散,还有记载出《景岳全书》者,但在该书之前,文献中已多次出现玉屏风散。也许不同来源是玉屏风散组成各异的根源。考查40部文献,仅黄芪、防风、白术三药比例,即有12种之多。称出《世医得效方》9部文献中,三药比例却有5种。实际药引、服法以及剂型也有许多变化。近人研究,用药比例不同,药效也有不同,但众多的比例变化还没有进行系统的药效学比较。泛泛地谈论玉屏风散组成比例,似乎并不符合中医实际。不同组成比例的玉屏风散似非单一方剂,而是一组类方。  相似文献   

15.
玉屏风散是固表止汗的常用方。关于此方的来源,有注为《世医得效方》,也有注为《丹溪心法》。现经作者查阅中医文献,肯定本方出自宋·张松《究原方》,以供研究本方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中药药性理论为基础,从性味归经的整体层面研究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治疗骨折的内服方剂用药规律。方法:选用《世医得效方》所记载的治疗骨折的内服方剂11首作研究载体,建立"病症-方剂-药性组合"数据库。应用关联规则中的Apriori算法从药性、中药、方剂和病症等层面进行数据挖掘。结果:支持度为80%及以上的药性组合模式都是温性药物组成,药味多为辛、苦,药物归经偏重于脾、心、肝经。结论:数据挖掘的药性组合模式符合中医药骨折伤损的治疗原则,可以进一步分析配伍规律,深入研究地方医学流派,作临床用药配伍参考。  相似文献   

18.
危亦林为元代旴江名医,其伤科名著《世医得效方》中艾灸疗法内容丰富,运用于内、外、妇、儿诸科。危氏急症宜灸,热证可灸的主张,扩大了艾灸的临床应用范围;其辨证施灸、喜重灸、脐灸与隔物灸的方法,提高了艾灸的临床疗效。且其重视灸法治未病、灸后调养等思想,为灸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 魏指薪教授创立的魏氏伤科,是上海市近代伤科八大名家之一。魏氏伤科十分推崇清·钱秀昌著《伤科补要》。内治辨证常按其“治伤法论”中:“夫跌打损伤,坠堕磕碰之证,专从血论”的学术观点,故处方用药选用“血家百病此方通”的《局方》四物汤(当归、地黄、芍药、川芎)为基础方,并据根伤员的体质强弱、伤势轻重、损伤新久、部位高低等不同情况,进行加减化裁。笔者在2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遵循师训,灵活运用,取效显著。现  相似文献   

20.
川芎玉桂汤出自《东垣试效方》。用川芎玉桂汤加味,治疗腰肌劳损、腰麻术后腰痛、痹证等风湿寒挟瘀、湿邪外袭,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