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几种少见脾病变的CT表现,提高脾脏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采用CT(PICKER-1200EX型CT),对6例脾梗塞、5例脾转移瘤、1例脾原发淋巴瘤进行平扫和增强,均经手术病理和治疗随访观察证实。结果、脾梗塞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区,病变无强化,脾转移瘤为囊状低密度肿块,单发或多发,病灶呈小结节状或环形强化,脾原发恶性淋巴瘤,叶局灶性低密度区和不均匀强化。结论 上述几种脾病变有一定的CT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脾脏淋巴瘤的CT资料,探讨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13例继发,1例原发。弥漫粟粒型5例,增强扫描见脾脏弥漫或粟粒状低密度影;多发肿块型7例,表现为脾内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灶,直径1.6~6.5 cm;单发肿块型2例,表现为脾脏内单发肿块,轻度强化,其中1例可见钙化及坏死。12例伴有脾外淋巴瘤。结论 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腹腔内脾外病变的CT表现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单发小脑转移瘤的CT表现。方法:对2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单发小脑转移瘤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病灶16例位于小脑半球,4例位于小脑蚓部;其CT表现为:(1)平扫呈低、等或稍高混合密度,瘤内有坏死囊变区。(2)增强扫描呈不均匀环状或不规则结节状强化;(3)瘤周水肿轻或无,但均有程度不同的占位效应。结论:根据小脑转移瘤的CT表现,结合患者年龄,临床病史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脾脏肿瘤性病变的影像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脏肿瘤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5例脾脏肿瘤其中转移瘤3例,原发淋巴瘤4例,血管瘤5例,错构瘤2例,白血病1例。分析其CT与MRI资料,包括大小、轮廓、病灶数目、密度和边界等。结果:脾脏转移瘤为不均匀增大,病灶多发或单发边界欠清。不均匀轻度强化。原发性淋巴瘤脾脏不均匀增大,边界不清呈不规则强化。错构瘤有脂肪和钙化的特征性。血管瘤常多发,有边缘强化特征。结论:良性脾脏肿瘤性病变有一定影像表现特征,能做出正确诊断。恶性肿瘤性病变较难鉴别。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MS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MSCT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9例甲状腺结节性病变CT表现。结果本组149例中,甲状腺瘤5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63例,甲状腺癌31例;单发结节89例,其中甲状腺瘤5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8例,甲状腺癌28例;多发结节60例,其中甲状腺瘤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55例,甲状腺癌3例。术前CT诊断符合率:甲状腺瘤为84.31%,结节性甲状腺肿为75.64%,甲状腺癌为75.00%;良性病变诊断符合率为79.10%,恶性病变诊断符合率为75.00%。甲状腺瘤典型CT表现为单发密度均匀、边界光整的低密度结节,显著均质强化,周边光整环状强化;结节性甲状腺肿典型CT表现为多发密度不均的低密度结节,可有宽大的岛状壁结节,外形多不规则,实性结节中度强化,边缘可见厚薄不均强化环,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晰;甲状腺癌典型CT表现为单发的低密度结节,密度不均匀,肿瘤壁不规则,边界模糊不清,形态多不规则,内部细沙砾状钙化,增强环不完整呈"强化残圈征",突破甲状腺包膜呈"节段缺损征"和转移。结论掌握各种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CT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以及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腮腺少见疾病CT及MR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30例腮腺少见疾病的CT和MR资料,包括腮腺肌上皮瘤2例、基底细胞腺瘤1例,良性淋巴上皮病2例;脂肪瘤2例;双侧对称性脂肪瘤病1例;腮裂囊肿2例、潴留囊肿1例;腮腺结核2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血管内皮瘤1例;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例;转移瘤5例;淋巴瘤6例。结果:腮腺少见病变CT和MR表现为腮腺区肿块影或腮腺区肿大,肿块位于腮腺内或腮腺旁,单发或多发,单侧或双侧,囊性、囊实性或弥漫性。腮腺脂肪瘤与腮腺良性对称性脂肪瘤病可见脂肪成分;腮裂囊肿与潴留囊肿呈囊性无强化肿块;婴儿血管内皮瘤呈多灶性,病灶强化与血管强化一致;弥漫性血管瘤沿腮腺颌面间隙蔓延,可见血管流空;良性淋巴上皮病呈弥漫性肿大伴多发囊性和实性肿块,或表现为单发肿块;腮腺结核肿块呈花环状强化;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表现为腮腺弥漫性肿大并肿块,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伴颈部淋巴结肿大;淋巴瘤CT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缘清楚肿块,肿块大而无坏死或仅有少量坏死,多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转移瘤可见原发肿瘤表现。结论:部分腮腺少见病变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根据CT和MR表现,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肠腺癌肝转移瘤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搜集原发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大肠 现有肝转移的病人49例(直肠腺癌23例,结肠腺癌26例),其中14例肝转移灶经病理证实。结果:大肠腺癌肝转移瘤CT表现特点;(1)多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病变,平扫CT值多在30Hu以下、增强扫描工强化;(2)中心怀低密度区CT表现为瞳孔征、厚环征、薄环征或不规则形、较具特征;(3)表现;巨块病灶、高密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颅内原发淋巴瘤的影像表现,探讨误诊原因,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颅内淋巴瘤误诊病例影像资料,并结合有关文献复习。结果病灶单发3例,多发1例,共有6个病灶,其中位于大脑半球深部4个,灰白质交接区2个,累及胼胝体2个,影像学形态多为类圆形团块或结节,占位效应及瘤周水肿轻。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团块状或结节显著强化。术前误诊为炎性肉芽肿或转移瘤。结论颅内原发淋巴瘤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正确地分析影像资料,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发生。  相似文献   

9.
脾原发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超声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原发脾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超声表现以提高对脾脏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脾肿瘤19例和肿瘤样病变11例的超声表现,并与病理表现对照.结果5例原发恶性淋巴瘤表现为脾脏增大,脾内有低回声肿物或结节,边界不规则,脾门淋巴结受侵;4例脾血管肉瘤表现为脾内肿物,边界不规则,回声不一.2例脾结核表现为脾内多发边界不清的低回声结节,其余10例良性肿瘤和9例肿瘤样病变均表现为边界光整的肿物或(和)结节.结论超声在鉴别脾脏原发良、恶性病变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肿物边界光整提示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19例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资料,其中脾转移瘤6例,脾血管瘤5例,脾结核2例,脾恶性淋巴瘤2例,脾囊肿2例,脾淋巴管瘤1例,脾错构瘤1例。结果CT对脾脏肿瘤检出率高,对病变大小、形态、密度及脾周围组织器官的显示较其他影像学检查更准确。结论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脾脏淋巴瘤的CT特征,为临床分期、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脾脏淋巴瘤患者CT图像。结果 16例脾脏淋巴瘤中,均匀弥漫和粟粒结节型2例,表现为弥漫性脾肿大,密度正常或略低,呈较均匀强化;多发肿块型6例,表现为脾脏内多发结节状及类圆形低密度灶,密度均匀,呈轻度均匀强化;巨块型8例,表现为脾脏内单发巨大低密度肿块,呈不均匀强化。16例中,10例伴有脾外淋巴瘤表现。结论 CT检查对脾脏淋巴瘤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脾结核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脾结核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改变,评价CT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搜集8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追踪证实的脾结核,8例均作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8例中6例CT平扫表现为脾内多发性大小不等的类圆形、稍低密度或等密度灶,病灶高于水样密度。其中4例增强扫描病变无强化,与周围脾脏比较呈明显低密度,类似囊性病灶;2例增强扫描病变周边呈环形强化。1例CT平扫为单发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不清,增强扫描边缘及内部分隔明显强化。1例CT表现为脾脏、腹腔淋巴结多发钙化影。8例中7例同时伴有肝门、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少数有融合,增强扫描表现为周边环状强化而中央无强化。结论CT平扫脾脏内多发大小不等的结节状稍低或等密度(高于水样密度)病灶,而增强扫描却完全不强化,与周围脾脏比较呈明显低密度,类似囊性病灶的征象,是脾结核的相对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3.
脾脏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 7例经病理证实的脾脏淋巴瘤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结果  4例显示为多发结节或肿块 (2~ 10cm ) ,平扫低密度 ,无明显强化 ;3例显示为巨块型 (>10cm) ,平扫密度欠均匀 ,有不均匀强化 ;6例继发 ,1例原发。结论 CT对脾脏淋巴瘤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脾血管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脾血管肉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例肝脾血管肉瘤中,肝脏3例,脾内2例,肝、脾内均发1例。1例为单发肿块型,1例为多发结节型,1例为巨块型,1例巨块结节混合型,1例为弥漫结节型,另有1例影像学检查仅见脾大,未见明显结节及肿块。有2例病灶内出现T1WI高信号出血灶,1例主病灶周围有多发子灶。5例CT/MRI增强扫描中,均表现为不均匀向心性、延迟性强化,其中1例弥漫结节型呈结节、网格样持续强化并向内部充填,1例多发结节型,结节信号不一,强化方式不一,部分出现向心性渐进强化的特点,部分呈环形强化,其余3例表现为病灶边缘不均匀向心性、延迟性强化。病理示肿瘤细胞多呈条索样、上皮样、巢瘤样,可见大小不等的血管腔相互吻合,肿瘤细胞沿血管腔生长,部分可见乳头状结构,部分肿块内可出现出血、坏死。结论:肝脾血管肉瘤平扫常表现为混杂密度/信号肿块,病灶内常见囊变、出血,CT/MRI增强扫描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多表现为病灶边缘或中心动脉期环形或不规则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有向心性或离心性渐进强化。  相似文献   

15.
肝脾外伤破裂的CT分析(附3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肝脏及脾脏外伤性破裂的CT诊断水平。方法:39例经CT扫描诊断的肝脾外伤破裂病例,将CT所见与手术、临床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肝脾外伤的CT改变主要分两种,肝脾撕裂伤表现为肝脾实质片状高密度灶7例,带状低密度影4例,片状不规则低密度区18例,其内可见多发斑点状高密度影11例;肝脾包膜下血肿表现为肝脾缘等或低密度新月形灶15例,部分新鲜血肿可为高密度灶。结论:肝脾外伤性破裂有诊断价值的CT征象主要有:①肝脾脏内不规则形高、低密度出血灶;②肝包膜下新月形低密度血肿;③腹农会内积血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脏继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肝脏继发性淋巴瘤患者,其中20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为霍奇金病。所有病例均接受腹部CT扫描,并有16例接受增强扫描。结果 22例肝脏继发性淋巴瘤中,结节(肿块)型19例,弥漫型2例,混合型1例;其中多发性占位15例。CT平扫所有病变均为低密度影;增强后1例病变呈环状强化,3例中度强化,5例轻度强化,其中6例出现血管漂浮征;7例无明显强化。结论 多发占位、密度较均匀、少血供、不侵犯血管为肝脏继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对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脾淋巴瘤的超声诊断价值及其分型.方法 对31例脾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超声表现与病理进行对比分析,并行超声分型.结果 31例脾淋巴瘤中,超声提示脾淋巴瘤3例,淋巴瘤脾累及5例,诊断正确率为25.8%.31例脾淋巴瘤超声表现可分为四型:①弥漫肿大型,占12.9%(4/31),肿大的脾内未见团块或结节;②粟粒结节型,占16.2%(5/31),脾内见大小不一的低回声结节(直径≤3 cm);③巨块型,占29.0%(9/31),肿块单发,直径大于3 cm,伴或不伴中心坏死;④混合型,占41.9%(13/31),脾肿大,内可见大小不一的低回声结节与团块.结论 超声对脾淋巴瘤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必要时可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脾结核诊断与分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穿刺活检病理证实或抗结核治疗治愈而确诊的29例脾结核,分析其彩色多普勒声像特征及临床分型。【结果129例患者中粟粒型8例,脾实质回声弥漫性增强,彩色多普勒示脾门及脾实质内血流丰富,血彩明亮;结节型11例,脾内单发或多发的弱回声结节,血流信号不丰富;脓肿型4例,脾实质内圆型低回声,内部无血流信号,周围脾实质内血管受压、推移,血流指数增高;钙化型6例,脾内散在分布多发点状或片状强回声钙化灶,血流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为脾结核的诊断与分型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TL)超声和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诊断为PTL的39例超声和21例CT影像学表现。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5岁。超声表现:弥漫型PTL 10例,其中8例甲状腺肿大,9例腺体回声不均匀性减低,8例腺体后方回声增强,2例腺体内出现钙化;结节型PTL 29例,其中19例出现甲状腺回声不均匀性减低和腺体后方回声增强,26例结节回声减低,3例结节内出现钙化;39例PTL中26例颈部淋巴结肿大;CT表现:弥漫型PTL 4例,2例病灶呈低密度,1例病灶内出现钙化;结节型17例,14例病灶呈低密度,2例病灶出现钙化,以上21例PTL的CT在分型与超声分型呈现对应关系,8例颈部淋巴结肿大,4例上纵隔淋巴结肿大。在14例增强CT中10例为轻中度强化,9例为均匀强化。结论:PTL超声与CT表现各自具有特征性,两者可相互补充,有助于PTL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