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采用经侧脑室灌注25℃林格氏液的方法对实验动物创伤性脑损伤进行亚低温治疗,观察其疗效并初步探讨相关治疗机制。方法共选取21只新西兰兔,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颅脑外伤组及亚低温组。颅脑外伤组及亚低温组选用重物自由落体撞击方式制作脑损伤模型,对亚低温组实验动物脑损伤部位给予亚低温干预(经侧脑室灌流25℃林格氏液)。待治疗结束后提取各组实验动物损伤灶脑组织,分别检测其水、Na^+、K^+含量,同时观察神经细胞病理形态学改变情况。结果颅脑外伤组与亚低温组神经元损伤数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但亚低温组神经元损伤数量显著少于颅脑外伤组(P〈0.01);颅脑外伤组与亚低温组脑组织水分、Na^+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但亚低温组水分、Na^+含量均显著低于颅脑外伤组(P〈0.01);颅脑外伤组与亚低温组脑组织K^+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但亚低温组K^+含量显著高于颅脑外伤组(P〈0.01)。结论经侧脑室灌流25℃林格氏液进行亚低温干预对实验动物创伤性脑损伤具有显著疗效,能减轻脑水肿,抑制神经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C4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及补体C3、C4进行监测,与相关指标正常值进行比较,并依据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分析免疫功能状态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gG、IgM较正常值明显下降(P〈0.01).补体C3、C4则明显升高(P〈0.01)。预后评估重残+植物生存+死亡组较恢复良好+中残组早期免疫球蛋白抑制更严重,补体系统则过度激活。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免疫球蛋白抑制及补体系统过度激活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早期监测外周血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使用适当抗生素和免疫调节药物时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婉娣 《护理研究》2009,23(9):2479-2480
[目的]观察亚低温脑保护对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5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给予控制血压、脱水、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32℃~35℃亚低温下给予控制血压、脱水、营养脑细胞等治疗。[结果]观察组中19例(67.86%)、对照组11例(39.29%)恢复良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死亡4例(14.29%),对照组中死亡9例(32.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改善颅脑损伤病人神经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将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28例与对照组26例,对照组在常温下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亚低温组采用亚低温治疗及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亚低温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认为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患儿T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指标,观察其免疫功能的变化以探讨毛细支气管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对67例毛支组患儿、40例健康对照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T细胞亚群,定时散射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补体。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毛支组CD3^+(%)与CD8^+(%)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CD4^+(%)与CD4^+/CD8^+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血清IgA降低、IgM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IgG降低(P〈0.05);血清C3、C4降低(P〈0.01)。结论婴幼儿感染毛细支气管炎后免疫功能发生紊乱和异常,其细胞免疫在感染后可能发挥主要的抗病毒作用,从细胞免疫角度进行研究可能更有利于疾病的严重性判断和更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进行亚低温治疗后的疗效观察,探讨围术期亚低温疗法对此类患者的脑保护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3—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患者伤后入手术室行亚低温治疗,脑温控制于32℃~35℃;对照组行常温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和颈静脉血气、电解质变化、颅内(ICP)和脑组织氧分(PbtO2)PEA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GOS评分。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患者的脑氧摄取(CEO2)和脑动静脉氧压差(A—VDO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4.89、10、19,P均〈0.05);亚低温治疗组患者的高ICP于术后3、7d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79,6.89,P均〈0.05);亚低温治疗纽患者的PbtO2于术后3d起就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11、6.90,P均〈0.05);经GOS预后评分,亚低温治疗组患者中恢复良好67.86%(19/28)与对照组39.28%(11/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2,P〈0.05);死亡率为14.29%(4/28),与对照组32.14%(9/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1,P〈0.05)。结论围术期亚低温治疗能降低脑外伤后升高的ICP,提高PbtO2,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能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恒温保温毯在血管内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49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6例病人采用普通被盖法覆盖身体皮肤,观察组23例采用36.5℃恒温保温毯法覆盖。均于颅脑损伤后12h内采用血管内温度控制系统CoolGard 3000进行血管内亚低温治疗,体内核心温度控制在33~35℃,持续4~7d。在降温过程中利用床旁寒战评估量表(The Bedside Shivering Assessment Scale,BSAS)评估两组发生寒战的分级,并记录抗寒战药物使用种类及剂量。结果(1)观察组寒战发生率及级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抗寒战药物使用情况。其中哌替啶及丁螺环酮用量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咪达唑仑使用量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3)达到目标温度所用时间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在维持温度稳定性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稳定(P〈0.05)。结论在血管内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过程中应用恒温保温毯能有效降低寒战发生级别,减少抗寒战药物的使用剂量,对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无影响,并且波动小,是一种安全方便的血管内低温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及比较腹腔镜和开腹胆囊切除术后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及T淋巴细胞含量的变化情况.研究两者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60例(LC及OC各30例)胆囊结石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第5天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6+56及CD19)、免疫球蛋白(IgO、IgA、Iga、IgE)及补体C3、C4含量并进行时照研究。结果LC及OC组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均低于术前,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OC组血清C3及IgG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且下降幅度与L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OC组术后CD3(总T淋巴细胞)、CD4(辅助/诱导T细胞)较术前明显下降,CD4/CD8较术前也明显下降,术后第5天未能恢复正常,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而LC组术后第1天仅轻度下降,术后第5天基本恢复术前水平,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LC及OC术后早期免疫功能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LC组的免疫功能抑制程度较OC组轻,表明LC时机体的免疫功能影响比OC小。  相似文献   

9.
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脑肿胀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弥漫性脑肿胀的疗效。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6例分为亚低温组25例及对照组21l例,比较两组患者环池形态变化及预后。结果亚低温疗效优于对照组(Z=-2.895,P=0.004),环池形态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弥漫性脑肿胀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中、重度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包括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亚低温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处理,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5d后均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SS)进行评分;同时于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血浆及脑脊液中的ET、一氧化氮合酶(NOS)及vWF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亚低温组经治疗后,其ET及vWF含量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0.01),而NOS含量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同时亚低温组的CSS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亚低温治疗具有内皮细胞保护功能,对中、重度脑梗死患者的脑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活性物质NO、ET、神经肽AVP及自由基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 78例脑出血患者分为局部亚低温组 38例和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 4 0例 ,治疗组在药物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 ,对照组为单纯药物综合治疗 ,动态观察两组血浆NO、ET、AVP、MDA的变化及治疗 2 1d脑水肿带的变化和治疗 30d后临床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治疗 15d ,局部亚低温组ET、AVP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P <0 0 1) ,NO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 ,血浆MDA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 (P <0 0 5 ) ;治疗 2 1d ,局部亚低温组脑水肿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小 (P <0 0 5 ) ;治疗 30d后局部亚低温组临床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局部亚低温治疗能明显抑制血管活性物质ET、AVP、MDA的过高分泌 ,调节NO分泌的减少 ,减轻脑出血患者脑水肿 ,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为单纯药物综合治疗。72h和7d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脑梗死体积及瘫痪肢体神经功能缺损评定。结果 治疗72h、7d后,观察组患者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的瘫痪肢体神经功能评分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以减轻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口水膀,有脑保护作用,为应用低温治疗脑梗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观察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 ( 2 0例 )和对照组 ( 2 0例 )。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 ,对照组为单纯药物综合治疗。 7天后两组进行脑水肿体积对比及瘫痪肢体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结果 7天后 ,观察组脑水肿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 (P <0 .0 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提高 (P <0 .0 1)。结论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以减轻脑出血患者的脑水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16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亚低温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第14天和第30天进行NIHSS神经功能评分,并检测NSE浓度和SOD活力。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第14天和第30天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NSE浓度降,SOD活力升高;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呼吸、脉搏、血钾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促进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脑梗死病人血清S-100b蛋白的影响。方法将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1:1配对分为亚低温治疗组(26例)和常规治疗组(26例),EHSA法检测血清S-100b蛋白含量。同时检测26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清S-100b蛋白含量。结果脑梗死病人血清S-100b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亚低温治疗组病人血清S-100b蛋白含量明显低于非亚低温治疗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S-100b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因此S-100b蛋白可作为脑梗死病情观察指标。2局部亚低温治疗能降低脑梗死病人血清S-100b蛋白水平,提示局部亚低温能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亚低温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HIE患儿分为观察组(42例,亚低温+m NGF疗法)和对照组(42例,亚低温疗法)。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PT、NBNA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ESR、FIB、S100B、NSE、MB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和mNGF联合治疗能改善HIE患儿的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促进患儿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17.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监测和护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和监测方法,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方法通过对4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亚低温治疗及监护,观察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死亡率。并与未使用亚低温治疗的3 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一简要对照。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未使用亚低温治疗组。结论亚低温治疗及监护能明显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效果,且设备简单,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8.
高压氧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初步探讨高压氧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选择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n=52)和对照组(n=28);对照组接受常规综合治疗,亚低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早期高压氧联合亚低温治疗。治疗前后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患者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期平均血液流速(Vm)、血液流速(Vs)和搏动指数(PI)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浆内皮素(ET)的变化,并分析患者的预后。结果治疗后,亚低温治疗组患者MCA的Vm、Vs及PI均有下降,Vs及PI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ET值明显下降,与同期对照组比较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预后的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高压氧能明显缓解原发脑损伤导致的脑斑管痉挛,减轻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况,降低颅内压,改善伤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对老年人急性脑出血患者应激激素及应激性疾病的影响。方法将96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局部亚低温组47例和常规治疗组49例,常规治疗组仅采用药物综合治疗,局部亚低温组在药物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2组入院时、治疗后1周血浆CRH、ACTH、Cor、AVP的变化以及应激性疾病的改变。结果2组患者治疗1周后,应激激素(CRH、ACTH、Cor、AV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应激性疾病(高血压、高血糖和应激性溃疡)明显好转(P<0.05),且局部亚低温组应激激素水平和应激性疾病的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颅脑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显著抑制脑出血的应激反应,稳定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改善应激性疾病,是亚低温治疗的另一条脑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