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更科学地探讨不同因素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及自制调查问卷对儿童的行为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2%,身高、家务劳动、父母与孩子谈心、父母管教态度和父母关系等对儿童行为问题有影响。[结论]典型相关分析法科学可靠,可为分析儿童行为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苏州市7月~4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和抚养人行为的调查状况分析。方法 采用专人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苏州市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儿童抚养人的喂养行为问题。结果 42%的儿童有饮食行为问题,其中26% 的儿童“强烈偏爱某种食物”;抚养人不同育儿类型中溺爱型(“允许儿童随意选择食物”38.5%);专制型(“要求必须吃完盘子里所有食物”36.5%);忽视型(“进餐时少有感情交流”6.5%),均对儿童饮食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 苏州市7月~4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较高。研究不同育儿类型的抚养人行为对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以期今后在苏州市的儿童保健工作中开展儿童饮食行为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以沈阳市3所小学3~6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进行家庭环境调查;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教师版)对儿童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流动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7.12%;行为问题流动儿童家庭环境组织性低于非行为问题流动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问题流动儿童家庭环境与非行为问题常住儿童相比较,矛盾性高、组织性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环境是流动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3~12岁儿童睡眠状况与行为问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静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6):1093-1094
目的探讨儿童睡眠状况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从秦皇岛市3个行政区随机抽取939名3~12岁儿童,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睡眠现状调查问卷进行儿童睡眠状况调查,并采用Achenbach(CBCL)量表对儿童行为进行评估。结果本次调查的939例儿童中,睡眠问题检出率28.65%;睡眠问题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睡眠问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9,P0.01);男童睡眠问题组9个行为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男童无睡眠问题组;女童睡眠问题组除交往不良和分裂样因子外,其余行为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女童无睡眠问题组(P0.01)。结论儿童睡眠状况与行为问题相关,对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应关注其睡眠状况。  相似文献   

5.
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以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105名儿童的行为及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家庭精神环境特征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影响男性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特征有矛盾性、知识性;影响女性儿童的家庭特征有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组织性成功性和娱乐性。结论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有重要影响。在进行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时,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作用,并要注意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苏州市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更有效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儿童行为问题的现状及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以苏州地区小学生2669名为调查对象。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表,CBCL)调查儿童的行为问题,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调查儿童的家庭环境。结果男生行为问题中,分裂样8.7%居最高,抑郁1.2%居最低。女生行为问题中,性问题9.3%居最高,攻击性行为和违纪行为均为1.9%居最低。父母亲的教育程度都对小学生的行为问题有显著的影响,以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的作用更具有统计学意义。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成功性和知识性对小学生行为问题有影响。其中亲密度、情感表达和知识性是小学生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矛盾性和成功性是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行为问题在小学生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家庭环境因素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母亲养育方式和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为指导家庭养育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2~3岁儿童行为量表”和“母亲育儿状况调查问卷”对110对母子的母亲养育方式和儿童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结果 儿童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30.9%,各行为因子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交退缩、抑郁、攻击、睡眠问题、破坏、躯体不适;母亲养育方式中的反应敏感性、干预控制和育儿焦虑与行为问题的各项因子及总分均存在负相关。结论 进行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时,要注意对母亲的反应敏感性、干预控制和育儿焦虑的关注,重视对母亲的支持和引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郊区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自制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问卷,调查郊区学龄前儿童433名。【结果】郊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9.56±1.39)%。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家庭因素、父母因素、疾病因素。【结论】郊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
儿童行为问题已经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Tick等[1]对荷兰1983,1993和2003年的6~16岁儿童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我国研究者对北京和南京地区20世纪80和90年代学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显示,10~15 a间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上升[2-3].  相似文献   

10.
龚研宁  吴清  俞红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3):1845-1848
目的:了解佛山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及行为问题的内容,探讨对学龄前儿童早期心理干预的效果,减轻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危害。方法:使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4~5岁540名儿童进行基线调查后,对整个社区的儿童分完全干预和有限干预两组进行了心理干预,并调查干预1年后的效果。采取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behaviorchecklistCBCL)和忻仁娥制订的中国常模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4~5岁儿童行为问题总粗分阳性率男童为19.5%,女童为18.5%。行为问题前3位因子男孩依次为违纪、攻击、抑郁,女孩为多动、分裂、攻击。干预后儿童行为问题阳性率明显低于干预前,总粗分排序从低到高依次为完全干预组、有限干预组和干预前,方差分析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早期心理干预可以取得明确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罗湖区4~5岁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市4~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主要行为问题,为早期实施适宜的心理保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及家长和幼师调查问卷,调查罗湖区2 641名4~5岁儿童的行为发育和相关社会因素,将被调查儿童分完全干预和部分干预两组进行了心理干预,并调查干预1年后的效果。【结果】部分干预组行为问题检出率与干预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9.83和5.74,P均0.05);完全干预组行为问题检出率与干预前、对照组和部分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59.95、58.13、32.41,P均0.01);干预后儿童行为问题各因子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4~5岁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早期心理干预对控制行为问题发生可以取得明确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2.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学习和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晓莉  姜峰  任丽丽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0):1325-1327
目的:调查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现状,探讨感觉统合失调与儿童行为问题和学习不良的关系。方法:整群抽取太原市某小学427名学生,进行感觉统合能力、行为问题及学习成绩的调查。结果: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为40.75%,以前庭失衡和学习能力发展不足的发生率较高,感觉统合失调有性别差异,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不显著。行为问题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明显高于无行为问题儿童。感觉统合能力与行为问题呈显著负相关。学习成绩差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明显高于中等水平以上儿童。结论:感觉统合失调与儿童行为问题和学习困难密切相关,早期干预对促进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减少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早产儿小学阶段感统失调及行为问题,以便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高早产儿心理健康水平。方法整群抽取九江市城区2所中等规模小学中的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2014人,以感觉统合诊断表和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调查并评定学生的行为问题及感统失调发生情况。共调查早产儿167名,足月产对照1957名,对两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和行为问题的检出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早产儿小学阶段行为问题及感统失调发生的检出率较足月产对照儿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会对小学阶段儿童的行为问题产生不利影响,有必要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早产儿学龄期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儿童行为问题状况。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调查表父母问卷和康纳父母评定量表 ,随机抽取广州市越秀区 1 42例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5 9 86%的儿童社会能力低下 ;3 9 49%的儿童存在行为问题 ;可疑为注意力障碍的儿童占 7 70 % ;有注意力障碍的儿童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注意问题、违纪问题、社交问题和攻击行为方面。结论 儿童注意力障碍和儿童行为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疾病患儿与正常儿童在行为问题方面的差异。方法:根据病例对照研究原则,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调查表分别对80名慢性疾病患儿及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慢性疾病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现在退缩、焦虑或抑郁、社交问题、躯体主诉、违纪行为5个行为因子。结论:慢性疾病儿童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可预防和矫治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干预措施。方法选择湛江市320例3~6岁在园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调查儿童行为问题,采用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因素。结果 320例儿童检出行为问题儿童67例,检出率为20.94%;经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教育方式、儿童睡眠时间、胎儿窘迫以及父亲抽烟程度为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教育方式、儿童睡眠时间、胎儿窘迫以及父亲抽烟程度是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佛山地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特点,探讨儿童行为问题形成的各种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家长用)、自制儿童心理卫生调查问卷,对1 800名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4~16岁儿童行为进行评定分析。结果 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1.8%,男女儿童的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及各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儿童行为问题受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教养方式、父母间关系和社区环境等有关等因素影响。 结论 降低儿童问题的发生率必须采取综合干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的相关行为问题,为流动儿童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对南宁市536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流动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5.20%,高于非流动儿童组的18.40%(P0.05);公立小学流动儿童组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私立小学(P0.05);流动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转学次数、搬家次数为流动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结论流动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流动频率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有饮食行为问题儿童微量元素的缺乏情况,探讨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有效的解决方法。方法在儿童健康体检门诊采用爱饭达(IMFeD)诊断方法筛选出1~4岁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共94例,其中男孩50例,女孩44例。分成两组,综合干预组(以IMFeD策略为主进行综合干预)59例,常规干预组35例。通过基线调查问卷、为期6个月的随访干预问卷和终末调查问卷分析统计,对两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基线调查问卷时对94例儿童全部进行微量元素检测和骨密度测量。结果通过对两组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进行干预,两组干预方法均有效。但对于儿童不良进食习惯、儿童父母过度关心儿童饮食、儿童害怕进食等问题,经对两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发现,综合干预组终末调查的分数低于基线调查分数,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常规干预指导组变化不显著。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其微量元素铁缺乏和锌缺乏检出率分别为50.00%和51.90%,明显高于在儿童健康体检门诊就诊的儿童(18.98%、2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钙缺乏和骨密度低的发生率也较高,但与儿童健康体检门诊就诊的儿童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与常规干预方法相比,以"IMFeD"干预策略为主的综合干预方法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有更好的作用,干预效果更显著。建议综合干预应在常规指导基础上采用"IMFeD"干预策略,同时应考虑微量元素的检测和补充。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地区3~6岁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黔南州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家庭因素。方法:使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及家庭调查问卷。调查黔南州1140名3~6岁儿童的行为问题和相关家庭情况。结果: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1·23%。A行为检出率为14·74%;N行为检出率为10·88%;M行为检出率为5·61%。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有显著影响的家庭因素有不同年龄组、民族、父亲职业、妊娠时间、管教方式、儿童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收入等(P<0·05或P<0·01。结论:黔南州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近几年全国其它地区文献报道为高,揭示在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