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浅析放免法与酶标法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五项指标检测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01月-2011年01月期间诊治的4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同期收集40例健康体验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免法与酶标法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肝纤维化血清五项指标检测。结果:放免法与酶标法都能较为准确的检测出五项指标(P0.05)。结论:放免法检测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五项指标效果良好,且其使用试剂和仪器相比酶标法要便宜,因此对患者而言放免法更加实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方法对1 000例体检者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的1 000例体检者中总感染人数为309例,总感染率为30.9%。结论:检测乙肝两对半是预防和诊治乙型肝炎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乙肝五项检测与HBV-DNA定量的相关性对乙型肝炎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乙型肝炎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乙肝五项检测与HBV-DNA定量检测,对2种方式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本组200例患者血清乙肝五项检测显示存在不同指标阳性,有34例患者为HBsAg、HBeAg、抗HBc 3项(1,3,5)阳性,其中有32例HBV-DNA阳性,阳性率94.12%;有88例患者为抗HBe、抗HBc 3项(1,4,5)阳性,其中有32例患者为HBV-DNA阳性,阳性率为38.36%。1,4,5阳性组与1,3,5阳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32例患者HBsAg,抗-HBc 2项(1,5)阳性,其中有14例HBV-DNA阳性,阳性率为43.75%,与1,3,5阳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患者HBsAg、HBeAg二项阳性(1,3)阳性,其中有16例HBV-DNA阳性,阳性率为88.89%,与1,5阳性组和1,4,5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3,5阳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五项检测与HBV-DNA定量的相关性对乙型肝炎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某地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方法调查2007年1~6月在某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人群的3250例血清乙肝五项标志物检测结果,采用ELA法试剂盒检测。结果共检测出8种感染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占总检测人数的5.96%,其中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者(大三阳)占0.98%,HBsAg、HBeAb、HBcAb均为阳性者(小三阳)占3.2%。结论继续加强乙肝五项标志物的普查和乙肝疫苗的接种,对乙肝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乙肝)五项测定对于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200例疑似乙型肝炎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及乙肝核心抗体(抗-HBc)进行检测,分析HBV-DNA定量结果,观察乙肝五项对于乙型肝炎的诊断意义。结果本研究200例患者中,均显示不同指标阳性,其中HBsAg阳性率最高,为95.5%(191/200);其次抗-HBc 阳性率为81.0%(162/200)。患者30~39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结论乙肝五项对于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侵入性诊疗前血清学感染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胶体金法初筛、酶联免疫吸附法复检,对我院3 260例进行侵入性诊断、治疗的患者,检测甲型肝炎(HAV)抗体、丙型肝炎(HCV)抗体、梅毒螺旋体(TP)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抗体和乙型肝炎五项检测。结果经胶体金法初筛、酶联免疫吸附法复检,双阳性患者476例(14.6%),其中:HAV抗体阳性22例(0.7%),HCV抗体阳性56例(1.7%),TP抗体阳性68例(2.1%),HIV(1+2)抗体阳性2例(0.0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328例(10.1%)。结论进行侵入性诊疗的患者进行相关血清学感染指标检测,可明确患者感染状况,杜绝医源性传播疾病而引起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张泓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125-126
目的:了解我市部分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方法:调查2007年1~6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人群的3 250例血清乙肝五项标志物检测结果,采用ELISA法试剂盒检测。结果:共检测出8种感染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占总检测人数的5.96%,其中,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者(大三阳)占0.98%,HBsAg、HBeAb、HBcAb均为阳性者(小三阳)占3.2%;结论:继续加强乙肝五项标志物的普查和乙肝疫苗的接种,对乙肝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玉树地区藏族居民乙肝五项组成模式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玉树地区495例藏族居民乙肝五项进行检测.结果:495例乙肝五项检测结果归纳为18种模式.第1组全阴及第2组②为健康人群常见的两种模式.其中2组②单HBsAb(+)达60.74%,与近年来接种乙肝疫苗的普及有关.第3组①③⑤(+)(大三阳)、第4组①④⑤(+)(小三阳)占总病例的13.94%,为乙肝患者的两种主要常见模式.其它与乙肝患者相关的模式有:5组①⑤(+)、6组①③(+)、7组①④(+)、8组②④(+)、9组②④⑤(+)、13组②⑤(+)、10组④⑤(+)、11组④(+)、12组⑤(+)等反映了HBV感染的不同情况.另外(15~18)组为少见或罕见模式,其出现率<0.5%.结论:不同组合模式反映了HBV感染的不同情况,对HBV感染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与转归的判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某地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方法:调查2007年1~6月在某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人群的3250例血清乙肝五项标志物检测结果,采用ELA法试剂盒检测。结果:共检测出8种感染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占总检测人数的5.96%,其中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者(大三阳)占0.98%,HBsAg、HBeAb、HBcAb均为阳性者(小三阳)占3.2%。结论:继续加强乙肝五项标志物的普查和乙肝疫苗的接种,对乙肝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即"乙肝五项")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用EL ISA法检测457例HBsAg(+)血清,分析其"乙肝五项"与前S1抗原之间的关系。结果: 前S1抗原与"乙肝五项"有不同的相关性,其具有独立的检测价值。结论: 前S1抗原作为HBV感染、复制的指标较HBeAg更敏感,与乙型肝炎的活动性有关,对"乙肝五项"检测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我院28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液五项检测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3月-2010年10月期间来我院检测的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检验结果.结果 本研究280例乙型肝炎患者中,都显示不同指标阳性,其中HBsAg阳性率最高,为95.3%,30-40岁年龄段更容易患乙肝.结论 乙肝五项是肝炎防治依据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的高流行区之一.为了探讨乙肝五项指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 e抗体(抗-HBe)和核心抗体(抗-HBc)此五项检查简称为乙肝五项指标检查中出现任何1项阳性时对于筛选传染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重要作用,现将我院采用FLISA法检测的1 560例乙肝五项指标阳性标本(受检患者的乙肝五项指标结果中至少有一项为阳性)结果报告如下.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乙肝患者乙肝五项的临床化验结果。方法:从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院所接收的乙型肝炎患者中随机选取260例作为本研究病例,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乙肝五项化验检测,将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列举260例乙型肝炎患者均显示各指标呈阳性状况,其中阳性率最高的为HbsAg,为95.6%,其次为抗-HBc,阳性率79.62%。本研究所列举的患者年龄在7-79岁,从年龄分布上来看,占比最高的年龄组为30岁,占比为33.85%,其次为50岁组,占比为24.23%,60岁以上年龄和10岁以下感染可能性均较小。结论:分析乙肝患者乙肝五项临床化验结果对疾病治疗存在较大有利作用,可作为疾病治疗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4):135-138+封三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复制与肝纤维化五项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N端肽(PⅢPN)、Ⅳ型胶原(CⅣ)、层粘连蛋白(LN)、甘胆酸(CG)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在汉川市人民医院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按HBV DNA的载量,将研究对象分为低载量组(104copy/mL)39例,中载量组[(104~106)copy/mL]33例,高载量组(106copy/mL)37例,对照组(500 copy/mL)40例。分别检测HBV DNA和肝纤维化五项,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低载量组和中载量组肝纤五项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载量组肝纤五项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HBV DNA载量的增加,肝纤五项各检测指标的数值也在增加。肝纤五项(HA、PⅢPN、CⅣ、LN、CG)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56、0.763、0.742、0.420、0.695,其中PⅢPN的AUC最大,表明PⅢPN比其他指标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最高;LN的AUC最小,0.5,表明其单独诊断的准确率低。结论 HBV DNA载量与血清肝纤维化五项指标联合检测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监测的一个良好指标,临床应及时关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与肝纤维化水平,延缓肝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彭瑶  胡立  蒲虹 《中国热带医学》2019,19(7):696-699
目的 分析HBV患者YKL-40、CA19-9、GP73水平差异及与患者病情轻重程度的相关性,探讨HBV患者病情的判定指标。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0例HBV患者,其中慢性HBV感染组40例、慢性乙型肝炎组36例、HBV相关肝硬化组24例,同期选择我院健康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患者血中YKL-40、CA19-9、GP73水平;分析HBV感染患者血清YKL-40、CA19-9、GP73水平与病情轻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慢性HBV感染、慢性乙型肝炎及HBV相关肝硬化患者血中YKL-40水平分别为(36.38±4.19)ng/mL 、(49.02±4.32)ng/mL、(65.14±5.21)ng/mL ,CA19-9分别为(12.03±1.03)KU/L、(13.84±0.98)KU/L、(16.94±0.81)KU/L,GP73分别为(47.22±5.38)ng/mL 、(98.53±10.24)ng/mL 、(229.85±12.19)n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19±3.27)ng/mL 、(7.34±0.92)KU/L 、(30.93±3.89)ng/mL,均P=0.000 0。随着慢性HBV感染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不同HBV相关肝硬化患者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加重,患者血中YKL-40、CA19-9和GP73也随之显著增加,均P=0.000 0;YKL-40、CA19-9和GP73均是影响HBV感染患者体内炎症坏死及肝脏纤维化的独立性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患者血清中YKL-40、CA19-9、GP73水平是HBV感染患者病情轻重程度的独立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门诊和住院的谷雨转氨酶(SGPT)大于40单位的1297名肝炎患者中进行了乙型肝炎五项(HBV—M)检测,检测出受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983例.对其结果及临床意义做以下小结分析,现将分析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990年4月至1992年5月,对门诊和住院的SGPT>40单位的1297名肝炎患者进行HBV—M检测.其中983人发生过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含量与其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的关系。方法:采用微板核酸杂交技术对200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阳性的患者和20例正常健康人群,进行HBV-DNA PCR定量检测。结果:根据血清学标志物分为五组,HBs Ag、HBe Ag、抗-HBc均阳性患者HBV-DNA含量高于其他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 Ag、抗-HBe、抗-HBc均阳性患者与HBs Ag、抗-HBc均阳性患者DNA拷贝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作为乙肝病毒有无感染的指标不能完全反映患者体内HBV的复制情况,HBV-DNA定量检测对监测乙肝病毒感染的病情发展及抗HBV复制药物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FP动态监测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敏  刘涛  孙波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8):3858-3859
目的:动态监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变化及肝功能指标,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各模式与AFP定量变化及肝功能改变的关系,高度警惕肝癌的发生。方法:对18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同时用ELISA法进行乙型肝炎五项血清学标志物、用RIA法进行AFP检测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胺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水平检测。AFP升高者分别作B超、CT检查,排除肝癌后每2个月复查1次AFP、肝功、B超,连续进行2a~5a追踪随访。结果:189例中146例AFP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升高。随访中HBsAg、抗-HBe及抗-HBc3项阳性(即"小三阳")中发现AFP稳定上升型的11例(15.5%)均发展为肝癌;HBsAg、HBeAg及抗-HBc3项阳性即"大三阳"中发现AFP稳定上升型的3例(4.8%)发展为肝癌;HBsAg、抗-HBc2项阳性组中1例AFP稳定上升型发展为肝癌。一过性升高和一直未升高型均未出现肝癌。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小三阳感染模式动态监测AFP变化,对早期发现肝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丁媛  吴智慧 《热带医学杂志》2021,21(2):226-229,237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肝五项指标与肝硬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7月-2019年7月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82例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标本,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乙肝五项: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HBs...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我院收治 1 1 8例患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 ,层粘蛋白 ,Ⅲ型前胶原 ,Ⅳ型胶原和甘胆酸水平进行检测 ,探讨其对肝纤维化及肝损伤程度观察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本组 1 1 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系我院住院病人 ,男 78例 ,女 4 0例 ,年龄 1 7~ 6 7岁 ,平均 38.5岁 ,其中急性乙型肝炎 2 0例 ,慢性乙型肝炎轻度 2 4例 ,慢性乙型肝炎中度 2 4例 ,慢性乙型肝炎重度1 8例 ,肝炎后肝硬化 32例。诊断及临床分型符合1 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对照组 31例均为健康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