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范新兰  徐令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8,12(51):10025-10027
背景:已证实细胞可以向肝细胞分化。目前的研究集中在诱导分化上,对分化的肝细胞进行分选和进一步扩增研究较少。 目的: 比较不同的培养体系对胚胎干细胞源性的肝细胞生长的影响。 设计:对比观察。 材料:ES-D3细胞由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丛笑倩教授提供。 方法:采用半固体培养D3小鼠胚胎干细胞系,形成胚胎体。将来源于18 d的胚胎体用胰酶消化为单个细胞,在胶原处理过的培养皿中贴壁2 h,分别采用Novastem培养体系、肝细胞培养液培养体系和普通培养体系培养3 d。前2种培养体系又各分为含去除肝脏小鼠血清、含正常小鼠血清和无血清组3组,普通的培养体系分为含正常小鼠血清和含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2组。每组细胞均加入20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20μg/L表皮生长因子。 主要观察指标:细胞计数法分析细胞的增殖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白蛋白的表达以及有限稀释聚合酶链反应法半定量检测胚胎源性肝细胞的含量。 结果:①胚胎干细胞源性的肝细胞在不同的培养体系中,生长速度和肝细胞的含量不一样,在加有正常小鼠血清的Novastem培养基中,细胞增殖最快,在无血清的Novastem培养体系中,胚胎干细胞源性的肝细胞含量明显增高。②除了DMEM+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组未检测到外,其他组均检测到了白蛋白表达。③在无血清Novastem培养体系中,肝样细胞含量明显增多。 结论:无血清的Novastem培养体系能分选和扩增分化的肝细胞,提高肝细胞纯度。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针对肝癌是起源于成熟肝细胞的去分化还是肝干细胞的成熟受阻这一问题仍存在争议。 目的:观察胚胎肝干细胞癌变的可能性。 设计、时间和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1/12在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6~8周龄BALB/c雌性小鼠70只,体质量20~25 g,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10只、模型组30只、实验组30只。另取孕14 d胎鼠用于制备胚胎肝细胞。 方法:3组小鼠麻醉后均行2/3肝切除。模型组诱导肝癌,在饮水中加入100 μg/L二乙基亚硝胺,连续饮用12周。实验组在诱导肝癌的基础上行肝干细胞移植,即分离的胚胎肝细胞经肠系膜静脉注射到肝脏,每只小鼠移植1×106个细胞。空白对照组仅行肝干细胞移植,同时饮正常水。6个月后处死小鼠,制备肝脏标本,取肝癌结节做连续切片进行指标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免疫组化或免疫荧光方法检测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域蛋白、甲胎蛋白、胎盘型谷胱苷肽转移酶或细胞角蛋白19的表达,以分析肝癌的细胞来源和特征。 结果:6个月后,实验组有8只小鼠成功诱癌,其中7只为肝细胞性肝癌,1只为胆管细胞性肝癌;模型组有7只小鼠成功诱癌,其中6只为肝细胞性肝癌,1只为胆管细胞性肝癌;两组诱癌率、肿瘤病理类型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 > 0.05)。实验组17.1%的肝细胞癌结节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域蛋白染色阳性,胆管细胞癌结节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域蛋白染色均为阴性。肝细胞癌结节表达甲胎蛋白和谷胱苷肽转移酶,而不表达细胞角蛋白19;胆管细胞癌结节不表达甲胎蛋白和谷胱苷肽转移酶,而表达角蛋白19。 结论:在诱导肝癌过程中移植的肝干细胞有癌变的潜能,并保持了胚胎肝干细胞未成熟的特征,仍表达谷胱苷肽转移酶和甲胎蛋白。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研究认为在胚胎发育后的多种组织中存在一类干细胞群体,可分化为不同胚层的组织细胞;但又不同于胚胎干细胞,随着妊娠期间胚胎的发育胚胎干细胞会逐渐失去部分分化潜能,会出现一些特殊表型或分子标记,如CD105,称其为胚胎后亚全能干细胞。 目的:根据胚胎后亚全能干细胞表达CD105的特性分离胎儿骨髓源性胚胎后亚全能干细胞,经体内外诱导使其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并检测其功能。 设计、时间及地点:动物随机分组,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于2003-03/2005-03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卫生部人工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 材料:取22周龄左右胎儿股骨和胫骨骨髓分离出胚胎后亚全能干细胞。以雌性成年SCID鼠作为干细胞移植的受体。CD105免疫磁珠为德国Miltenyi Biotec产品。鼠抗人白蛋白抗体为美国Sigma产品。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为英国PEPROTECH产品。 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免疫磁珠方法分离胎儿骨髓CD105(+)胚胎后亚全能干细胞,体外培养,用含30 μg/L肝细胞生长因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诱导培养基将其向肝细胞样细胞诱导分化。将24只SCID鼠随机分为干细胞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均按800 mg/kg的剂量向腹腔内注射D-氨基半乳糖制备肝损伤模型。造模次日,干细胞移植组鼠在肝原位输注106左右CD105(+)细胞,对照组分别输注106左右的CD105(-)细胞或同等体积的培养液。 主要观察指标:于干细胞移植后2,7 d,1,3个月对肝脏组织行免疫组化检测人源白蛋白表达。 结果:免疫磁珠筛选后的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检测CD105呈弱阳性表达;细胞在对数生长期的倍增时间为30 h左右;约传10代后进入衰退期。SCID鼠移植胚胎后亚全能干细胞3个月后在小鼠肝脏中可见有点状或小灶状的人白蛋白表达,对照组未见表达。 结论:来源于胎儿骨髓的胚胎后亚全能干细胞可以在肝脏微环境下转化为肝细胞样细胞。  相似文献   

4.
学术背景:肝干细胞能够被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移植肝干细胞可以修复受损肝组织,代偿部分肝功能。 目的:介绍体内外诱导肝干细胞分化为成熟肝细胞的研究现状。 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2000-01/2007-10期间相关文献,检索词“liver stem cell,differentiation”,并限定文献语种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1/2007-10期间相关文献,检索词“肝干细胞,分化”,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纳入标准:文章内容与肝干细胞诱导分化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 文献评价:就检索到的100余篇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以肝干细胞诱导分化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献38篇,以近年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其中关于细胞分离培养及增殖的5篇,体外诱导分化的22篇,体内诱导分化的11篇。从筛选到的30余篇文献中进一步对关于向成熟肝细胞分化的文献进行归纳及整理,选择其中28篇作为参考文献进行综述。 资料综合:肝脏干细胞根据起源不同,可分为肝源性肝干细胞和非肝源性肝干细胞,前者包括卵圆细胞、分化的肝细胞、胎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后者包括胚胎干细胞、骨髓造血干细胞、胰腺上皮祖细胞及肠上皮细胞等,均具有多向性演变的特性。肝干细胞的诱导分化:①体外诱导分化:可以是不同细胞因子或化学剂或病理微环境为主的细胞诱导培养体系,能使肝干细胞定向转化为肝细胞。②体内诱导分化:通过不同途径将肝干细胞植入体内,能够改善肝功能和受损肝脏的组织结构。 结论:肝干细胞研究仍处于理论和实验阶段,应进一步加强对干细胞诱导分化机制的研究,防止向肿瘤细胞分化,促进其分化为成熟肝细胞,推进肝干细胞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肝功能衰竭研究中,文献报道黄芪制剂可刺激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在体内外促进脐血干细胞向肝细胞的分化,以及增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肝衰竭的效果。 方法:取传至三四代的人脐血干细胞,药物筛选实验设立4组,分别加入0,40,200,400 mg/L黄芪,筛选适宜脐血干细胞生长的黄芪浓度;干细胞分化实验设立2组,分别加入肝细胞生长因子10 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10 μg/L+黄芪200 mg/L。采用腹腔内注射D-氨基半乳糖法制备大鼠肝衰竭模型,建模48 h后仍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6组:模型对照组、黄芪组、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组、联合组、联合+环磷酰胺组、联合+地塞米松组。RT-PCR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甲胎蛋白及白蛋白mRNA的表达,观察相关肝功能指标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不同质量浓度的黄芪制剂对人脐血干细胞生长影响不同,200 mg/L黄芪最适宜细胞生长和增殖。与单纯加入肝细胞生长因子的人脐血干细胞比较,另加入200 mg/L黄芪的人脐血干细胞白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 < 0.05)。随干预时间的延长,联合组、联合+环磷酰胺组、联合+地塞米松组肝脏组织白蛋白mRNA的表达均强于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组;而甲胎蛋白mRNA的表达在早期均强于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组,在后期则表达消失。干预7 d后,联合组、联合+环磷酰胺组、联合+地塞米松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总胆红素下降幅度均明显大于模型对照组、黄芪组、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组(P < 0.05),而此3组间各项指标的变化无明显差异(P > 0.05)。提示200 mg/L黄芪在体内及体外均可以促进人脐血干细胞生长并分化为肝细胞,减轻肝脏损害,增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肝移植存在供体短缺、手术损伤、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以及费用高昂等问题,而肝干细胞移植为终末期肝病的治疗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目的:介绍肝干细胞的来源与分类、肝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研究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展望了其临床应用前景。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9/2009)和Medline database数据库(1999/2009)相关文献,检索词分别为“肝干细胞,肝脏疾病,移植”和 “hepatic stem cells,liver disease, transplantation”,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共检索到87篇文章,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筛选,选择具有原创性,论点论据可靠且分析全面的与肝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密切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及质量较差的文献,最后纳入30篇进行总结综述。 结果与结论:肝干细胞可分为肝源性和非肝源性。肝源性肝干细胞包括肝卵圆细胞、成熟肝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等,非肝源性肝干细胞主要来源于胚胎干细胞、骨髓造血干细胞和胰腺干细胞等。目前肝干细胞治疗肝病的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从肝干细胞的发现到分离、纯化、全面鉴定、体外培养、定向分化及临床试验等,仍存在许多难题需要研究解决。不过作为一种新兴的种子细胞来源,肝干细胞不但可替换受损组织,而且可刺激受体组织再生以达到自身修复的目的,所以相比现在临床常用的原位肝移植和生物人工肝而言,肝干细胞在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疾病中都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a背景:精原干细胞移植对男性不育的治疗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但移植后干细胞体内迁移、增殖、分化的过程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目的:观测精原干细胞移植后的体内迁移、增殖和分化过程。 方法:以出生后6~10 d的雄性C57BL/6小鼠为供体,通过复合酶消化、差速贴壁结合非连续性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获取精原干细胞;以出生后6周的雄性C57BL/6小鼠为受体,腹腔注射白消安,破坏其内源性生精功能。实验组采用曲细精管微注射法将供体精原干细胞移植入受体睾丸内,对移植后细胞进行PKH26-GL荧光追踪分析,观察其体内迁移过程,以Western Blot和RFQ-PCR法检测睾丸组织α6-Integrin,c-kit,SCF蛋白及mRNA的变化。以未接受化疗和细胞移植的正常同系生小鼠作为阳性对照组,以单侧睾丸曲细精管微注射移植细胞递质作为阴性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PKH26-GL荧光追踪移植细胞,移植后1周部分精原干细胞已向曲细精管基底膜迁移,移植后1个月精原干细胞已从曲细精管管腔迁移至曲细精管基底膜,并分裂增殖,移植后3个月曲细精管管腔内可见大量精子细胞形成。移植后1,2,3个月,各组α6-Integrin,c-kit蛋白表达均呈增加趋势(P < 0.01),阴性对照组、实验组SCF蛋白表达有增加趋势(P < 0.05);各组α6-Integrin,c-kit,SCF mRNA的表达均有增加趋势(P < 0.05)。提示大剂量化疗后,生精上皮内仍存在一定数量的Sertoli细胞,这种精子发生的微环境并未完全破坏,外源性精原干细胞移植后能在受体Sertoli细胞所提供的微环境中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胚胎干细胞移植至AD小鼠脑内后的分化情况和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变化情况.方法 C57BL/6AD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4组:(1)痴呆组(n=14),采用Ibotenic毁损右侧基底巨细胞核(NBM);(2)假手术组(n=14),于右侧NBM注射PBS;(3)移植组(n=12),于NBM毁损后4周移植胚胎干细胞;(4)正常对照组(n=14),不作任何处理.移植组额叶和顶叶皮质移植小鼠胚胎干细胞,术后12周应用HE染色和HuC/D-绿色荧光蛋白、GFAP-绿色荧光蛋白免疫双标染色观察胚胎干细胞的分化情况,以8方向迷宫评价小鼠的学习、记忆变化情况.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各移植点胚胎干细胞均发展为恶性畸胎瘤,以额叶部位最为巨大;免疫双标染色未见HuC/D、GFPA表达.痴呆组小鼠的工作记忆错误(WME)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30,P=0.000).而移植组小鼠的WME值又较痴呆组小鼠明显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60,P=0.000).各组小鼠的参考记忆错误(RW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44,P=0.065).结论 胚胎干细胞移植至AD小鼠脑内移植未分化为神经元或胶质细胞,相反均发展为恶性畸胎瘤,小鼠的近事记忆损害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胚胎干细胞移植至AD小鼠脑内后的分化情况和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变化情况.方法 C57BL/6AD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4组:(1)痴呆组(n=14),采用Ibotenic毁损右侧基底巨细胞核(NBM);(2)假手术组(n=14),于右侧NBM注射PBS;(3)移植组(n=12),于NBM毁损后4周移植胚胎干细胞;(4)正常对照组(n=14),不作任何处理.移植组额叶和顶叶皮质移植小鼠胚胎干细胞,术后12周应用HE染色和HuC/D-绿色荧光蛋白、GFAP-绿色荧光蛋白免疫双标染色观察胚胎干细胞的分化情况,以8方向迷宫评价小鼠的学习、记忆变化情况.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各移植点胚胎干细胞均发展为恶性畸胎瘤,以额叶部位最为巨大;免疫双标染色未见HuC/D、GFPA表达.痴呆组小鼠的工作记忆错误(WME)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30,P=0.000).而移植组小鼠的WME值又较痴呆组小鼠明显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60,P=0.000).各组小鼠的参考记忆错误(RW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44,P=0.065).结论 胚胎干细胞移植至AD小鼠脑内移植未分化为神经元或胶质细胞,相反均发展为恶性畸胎瘤,小鼠的近事记忆损害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肝干细胞尚无特异性标志物,故其分离、培养尤其是纯化技术尚不成熟。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小鼠胚胎肝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向肝样细胞的诱导分化能力。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1/06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SPF级BALB/c胎鼠20只,13.5 d龄,由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方法:无菌操作取出胎鼠肝脏,用细胞刮梳理后用IV型胶原酶消化。取分离纯化后的第2代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细胞培养到第3代时,分别用3 mmol/L丁酸钠盐与0.1% DMSO进行诱导,5 d后收集细胞进行Western blotting实验。 主要观察指标:胚胎肝干细胞的形态及表面分子的表达,诱导后胚胎肝干细胞mRNA与蛋白水平的变化。 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第2代即可得以纯化,呈克隆样生长,高表达白蛋白、甲胎蛋白、C-met及角蛋白19,且多数细胞共表达白蛋白与角蛋白19、C-met与角蛋白19,双阳性率约80%。细胞诱导后肝细胞标志物白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而作为不成熟肝细胞的经典标志物甲胎蛋白表达减少,同时干细胞标志物 c-kit mRNA水平也明显下降,角蛋白19水平无明显变化。 结论:胚胎肝干细胞具有双向分化潜能,经丁酸钠盐与DMSO诱导后可以向肝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骨髓干细胞分化为肝干细胞的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用其作为生物人工肝或肝细胞移植的供体细胞,以解决供体缺乏,同时自体细胞还可免除异基因或异种细胞所致的许多问题。为此,实验模拟肝脏发育的微环境,观察体外诱导分化大鼠骨髓干细胞为肝干细胞的可行性及特征。 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8在解放军第一二三医院南京军区肝病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动物: SPF级SD大鼠,2月龄,体质量(200±20) g,雌雄不拘,购于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公司。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采用密度梯度分离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干细胞,并设诱导组和非诱导组,应用25 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10 μg/L成纤维生长因子-4、10 μg/L干细胞生长因子共同诱导。③实验评估:于诱导第0,7,14,21,28天,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甲胎蛋白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白蛋白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表达阳性细胞比例。 结果:①诱导培养的骨髓干细胞呈卵圆形或圆形的肝干细胞样改变。②放射免疫法检测到诱导组细胞甲胎蛋白浓度逐渐升高,第14天达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与非诱导组相比,除第0,7天无差异,其余各时间点差异均显著(P < 0.05)。③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到诱导组细胞特异性表达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及白蛋白,非诱导组不表达3种蛋白。④流式细胞分析诱导组甲胎蛋白阳性细胞比例为66.20%、细胞角蛋白19阳性细胞的比例为44.96%。 结论:在实验建立的诱导培养体系中,骨髓干细胞在体外能分化为肝干细胞样细胞,诱导细胞有分泌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白蛋白的特征性功能。  相似文献   

12.
背景:胎肝细胞可能具有比骨髓干细胞等更强的增殖分化能力和更低的免疫原性,但目前涉及胎肝干细胞直接分离、培养的报道甚少。 目的:拟在体外分离培养小鼠胎肝干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鉴定。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3/06在重庆市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SPF级13.5 d龄昆明种胎鼠9只,由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方法:采用胶原酶+EDTA联合消化法与差速贴壁法体外分离胎鼠肝干细胞,按2×108 L-1接种,待细胞80%~90%汇合后消化传代。采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物技术对原代接种后5 d的贴壁细胞进行多种肝干细胞表面标志物的标记。 主要观察指标:原代胎肝干细胞形态变化,胎肝干细胞的传代扩增情况,胎肝干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 结果:原代培养24 h细胞贴壁,呈致密圆形,边缘清楚;3 d左右部分细胞呈梭形,7 d后细胞铺展呈上皮样;传代后细胞扩增速度无明显变化,至第5代仍保持较均一的上皮细胞状。原代接种后5 d的贴壁细胞,人干细胞因子受体与甲胎蛋白呈阳性表达,白蛋白与细胞角蛋白19呈阴性。 结论:胎肝干细胞原代培养早期表达甲胎蛋白与人干细胞因子受体,不表达白蛋白和细胞角蛋白19,提示所分离的胎肝干细胞可能是一种较原始的干细胞,尚处在未分化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3.
背景:细胞移植是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而理想的细胞源和最佳的移植途径一直是各实验室不断研究的目标。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功能重建的影响和最佳移植途径。 方法:以D-氨基半乳糖胺作为肝脏毒剂,构建雌性SD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以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细胞源,通过腹股沟静脉和脾内移植两种途径植入肝衰竭大鼠,动态检测多项肝功能血生化指标。并以sry基因为分子标志,采用PCR技术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脏内的存活状态。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腹股沟静脉和脾内移植均可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提高白蛋白合成能力,改善肝功能,降低动物死亡率。经腹股沟静脉移植组死亡率低于经脾内移植组。移植后7~30 d在受体大鼠肝脏内均能检测到sry基因阳性细胞的存在,而相应对照组未能检测到sry基因阳性细胞。结果表明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受体肝脏内存活。③经腹股沟静脉移植操作简便易行,死亡率较低,是较好的细胞移植途径  相似文献   

14.
肝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诱导分化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璐  刘军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8,12(12):2355-2358
摘要:近年来,肝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肝干细胞可分化为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已经得到了共识。目前多用两步胶原酶灌流消化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离心淘洗技术、荧光激活细胞筛选法及免疫磁珠细胞筛选法进行肝干细胞的分离纯化。然而肝干细胞的定向分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在一些细胞内外因素及肝脏微环境的作用下完成的。肝脏微环境有利于干细胞的生长、分化与功能发挥。肝细胞生长因子能够促进肝干细胞生长增殖,并且促进其向成熟肝细胞分化,肝细胞转录因子在肝干细胞的分化调控中也起重要作用。肝癌可能是肝干细胞分化不全或分化异常所致,肝干细胞可望作为靶向基因治疗肝癌极具潜力的载体细胞。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对于移植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组织中的分化途径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修复损伤的肝细胞等问题,尚未达成统一共识。 目的:观察经尾静脉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中的定植分化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对照观察,于2007-12/2008-06在兰州大学中心实验室地点完成。 材料:清洁级6~8周龄雄性SD大鼠47只,取5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剩余42只随机分为3组:肝正常细胞移植组15只、肝损伤细胞移植组14只、肝损伤盐水对照组13只。 方法:肝损伤细胞移植组、肝损伤盐水对照组大鼠通过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后24 h,肝损伤细胞移植组、肝正常细胞移植组经尾静脉注入BrdU标记的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L,含(1.5~2.0)×106个细胞;肝损伤盐水对照组大鼠同法注入等量生理盐水。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肝功能恢复情况,肝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结果:与造模后24 h比较,移植后2,3周肝正常细胞移植组、肝损伤盐水对照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无明显变化(P > 0.05);肝损伤细胞移植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P < 0.05),肝功能恢复较好。与肝正常细胞移植组比较,肝损伤细胞移植组Brdu+细胞数明显增多(P < 0.01),多分布在汇管区及中央静脉周围,但随着时间延长BrdU+细胞数逐渐减少。 结论:经尾静脉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急性肝损伤大鼠的肝功能恢复,并能够在受损肝脏及正常肝脏中定植分化,且定植与分化的程度可能与肝脏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活体肝移植仍面临很多问题:如供体的匮乏、移植后的免疫排异反应及其高额的费用等,因此使其在临床上的开展受到限制。 目的:说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以分化成熟肝细胞而替代受损的肝脏组织发挥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方法:利用计算机在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检索2000-01/2010-12关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相关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用“骨髓干细胞;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肝硬化”或“Bone marrow stem cell,autologous bone marrow stem cell,hepatic cirrhosis”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与骨髓干细胞移植相关的文章内容,同一领域文献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235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0篇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通过对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从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的了解,说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在对肝硬化的治疗方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肝纤维化尚没有公认的特效疗法,近年来骨髓间质干细胞应用于肝纤维化的治疗已取得一定效果,但具体机制仍不明确。 目的:体外探讨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对肝星状细胞的调控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6/12在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骨髓来源于青年健康志愿者髂骨,人肝星状细胞购自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人正常肝细胞系L-O2购自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方法:将分离提纯的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在6孔Transwell板上建立上下共培养体系,接种密度均为2×104cells/well。另设L-O2代替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阴性对照,单纯培养的肝星状细胞为空白对照,培养72 h。 主要观察指标:肝星状细胞形态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肝星状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肝星状细胞活化标志α-肌动蛋白的表达。 结果:倒置显微镜下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呈扁平状,胞浆内缺乏脂肪滴,α-肌动蛋白位于肝星状细胞胞质内,呈高张力纤维状分布。与L-02+肝星状细胞组、单纯肝星状细胞组比较,骨髓间质干细胞+肝星状细胞共培养组的肝星状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 < 0.05),α-肌动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 结论: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可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促进其凋亡,这可能是骨髓间质干细胞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背景: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肝纤维化的疗效已得到很多实验的证实,但其机制仍不明确。 目的:实验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后肝星状细胞的凋亡情况,初步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肝纤维化的机制。 方法:连续8周皮下注射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造模成功后,2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经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DMEM培养液。于移植前,移植后第3,7天分别处死大鼠,取其肝脏行羟脯氨酸的检测,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α-SMA及α-SMA+TUNEL双染反映肝星状细胞活化及其凋亡情况。 结果与结论:造模8周后,大鼠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明显升高,病理呈进展性肝纤维化表现。移植7 d后,实验组大鼠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降低,肝纤维化有所缓解,而对照组的肝纤维化程度继续加重。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Cl4注射8周后,α-SMA阳性细胞大量增生,移植后第7天,实验组α-SMA阳性细胞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移植后第3天,实验组肝星状细胞凋亡明显较对照组增加(P < 0.05)。结果提示,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有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骨髓间质干细胞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可能是其治疗肝纤维化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