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正常血糖到确诊糖尿病(DM)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此期间机体存在胰岛素抵抗(IR)、胰岛细胞功能进行性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等已有一段时间,尤其对于同时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胰岛细胞更是饱受"糖毒性"和"脂毒性"损害,面临细  相似文献   

2.
瘦素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瘦素是肥胖基因编码的一种蛋白质产物,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分泌,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发挥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的生物学作用.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瘦素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内皮功能异常、胰岛索抵抗有关.本文就瘦素在2型糖尿病及其心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1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高。除高血糖外,血脂异常、纤溶平衡紊乱等都是促进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疾病、脑卒中及血管病变相关  相似文献   

4.
106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对称分为治疗组(格列美脲+二甲双胍)和对照组(格列吡嗪+二甲双胍)为期6月治疗,观察BMI、FPG 2、hPG、HbA1c、FINS、HOMA-IR变化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组BMI、FPG、2hPG、HbA1c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性明显(P0.05),组间无差异(P0.05);治疗组FINS、HOMA-IR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低(P0.01)。结论格列美脲较格列吡嗪,节约内源性胰岛素,改善胰岛素抵抗,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肥胖T2DM患者联合应用格列美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6例血糖控制不佳的肥胖T2D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联用格列美脲),进行12周临床观察。结果两组平均HbA1c及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显著下降,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治疗组空腹胰岛素(Fins)和HO—MA-IR较治疗前下降,体重、BMI及胰岛素用量均显著减少;治疗组有1例患者发生一般性低血糖事件1次,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肥胖T2DM患者早期联用格列美脲,可有效降低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水平,有利于患者实现HbA1c达标;同时可显著降低胰岛素用量,提高治疗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的安全性以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人数均为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低精蛋白锌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血糖控制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治疗组为8%,二者具有明显的临床差异,统计差异不明显(P〉0.05)。血糖控制方面,观察组患者在各个时段的血糖达标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组(P〈0.05)。结论长效胰岛素类似物联合格列美脲对2型糖尿病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且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值得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  相似文献   

7.
1二甲双胍是药物治疗糖尿病的基石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经典降糖药物之一,二甲双胍的使用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二甲双胍凭借自身独特降糖机制,目前的使用量已位居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之首。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于2005年在其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指出二甲双胍是治疗2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格列美脲+沙格列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期间临沂市兰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平均分成两组,使用沙格列汀治疗的53例患者为对照组,使用沙格列汀+格列美脲治疗的53例患者为研究组,持续用药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血糖、胰岛素抵抗以及血脂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血糖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PG、2 hPG、HbA1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各项胰岛素抵抗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INS高于对照组,HOMA-I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各项血脂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TC、LDL-C、TG均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格列美脲和沙格列汀可显著改善患者血糖、血脂水平,且有利于降低患者胰岛素抵抗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甘精胰岛素(来得时~(R))与格列美脲(亚莫利~(R))联合应用治疗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诺和灵N)平行对照和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122例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睡前注射一次甘精胰岛素(n=62)或低精蛋白胰岛素(n=60),清晨口服3mg格列美脲两组,进行为期24周的观察.结果 (1)基线时除甘精胰岛素组口服降糖药物使用的时间显著长于低精蛋白胰岛素组之外,两组其他指标相似;(2)24周时,甘精胰岛素组与低精蛋白胰岛素组的平均HbA_(1C)分别下降了1.38%和1.41%,平均空腹血糖分别从12.30和11.90 mmol/L降至6.05和6.19 mmol/L,日平均血糖降幅分别为5.28和4.56 mmol/L;(3)试验结束时,甘精胰岛素组和低精蛋白胰岛素组分别有46.8%和71.1%的患者发生症状性低血糖(156次和293次),其中严重低血糖事件分别为3.2%和15.0%(2次和21次),夜间低血糖分别为37.1%和61.7%(87次和229次),两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4)甘精胰岛素组与低精蛋向胰岛素组的日平均胰岛素剂量分别从9.7 IU和9.8 IU增至32.5 IU和29.5 IU.结论 与低精蛋白胰岛素比较,睡前注射一次甘精胰岛素和清晨口服3 mg格列美脲联合应用可使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得到良好控制,且严重低血糖和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降低;作为基础胰岛素治疗,甘精胰岛素优于低精蛋白胰岛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在磺脲类药物用至足量后血糖控制不佳而改用胰岛素疗法后续用格列美脲的作用。方法 80例口服足量磺脲类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先均改用格列美脲(3 mg,1次/d)8周,如血糖仍不达标者再改用胰岛素疗法(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30 U,2次/d)。随机分为续用格列美脲组和不续用格列美脲组,观察两组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等变化。结果治疗28周及48周时,两组FPG、2hPG均较用胰岛素前明显下降。从第8周到28周,续用格列美脲组HbA1c从(9.2±1.1)%降至(7.9±1.0)%,并于48周进一步降至(7.1±0.6)%,不续用格列美脲组HbA1c从(9.1±1.0)%降至(8.3±0.9)%,但48周时HbA1c为(8.4±1.1)%。结束观察时续用格列美脲组日用胰岛素量比不续用格列美脲组少,分别为(0.21±0.12)U/(kg·d)和(0.34±0.13)U/(kg·d)。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糖的患者,续用格列美脲组9例,不续用格列美脲组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结论在改为胰岛素治疗时,续用格列美脲药物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更有效地控制血糖,而不增加低血糖风险。  相似文献   

11.
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酸(UA)是体内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当体内UA生成增多和(或)排泄减少时则出现循环血UA含量增高.近年来, 高UA血症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2].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UA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高尿酸血症与许多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老年、男性、高血压、糖尿病、高三酰甘油血症、肥胖、胰岛素抵抗等相关联,通过相互作用或独立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4,6]. 对高尿酸血症进行早期干预,可能是预防和治疗与其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 评价新一代磺酰脲类药物格列美脲 (商品名亚莫利 ,Amaryl,安万特公司 )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无磺酰脲类药物继发失效的 2型糖尿病患者 10 4例 ,以 2 :1的比例随机分入格列美脲组和格列苯脲组 ,观察时间为 16周 (8周剂量调整期 ,8周维持期 )。结果格列美脲降血糖的有效率为 88.7% ,格列苯脲组为 83.3%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格列美脲组在降低空腹血糖、餐后 2小时血糖和HbA1c方面和格列苯脲同样有效。格列美脲对于餐后 2h血清胰岛素和C肽的升高作用低于格列苯脲 ,但空腹胰岛素及C肽水平两组相似。格列美脲组对肝肾功能和血压无不良影响 ,低血糖的发生率低于格列苯脲组 (18.2 %vs 33.3% ,P <0 .0 5 )。结论 格列美脲治疗 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72例胰岛素联合两种非促泌剂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胰岛素组)和研究组(胰岛素+格列美脲组),对照组根据血糖情况继续增加胰岛素剂量至血糖控制理想,研究组在原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格列美脲,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和格列美脲的剂量。治疗1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HbA1c变化、低血糖事件、胰岛素日剂量、体重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血糖均较治疗前下降,研究组血糖控制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胰岛素剂量明显降低(P〈0.01),体重低于胰岛素组(P〈0.05),但两组间低血糖事件无差异(P〉0.05)。结论:对次大剂量胰岛素联合两种非促泌剂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格列美脲片能较好控制血糖,且胰岛素用量减少,低血糖事件未见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单纯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82例,均全部停用口服降糖药。所有患者均于每天早餐前口服格列美脲治疗,同时每天21:00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据FBG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治疗目标为5.5mmol/L  相似文献   

15.
对于年轻爱美的女孩,吃减肥药的目的是保持苗条消瘦的身材。而对于因肥胖而导致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血压升高,从而使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人群,医生开处方应用减肥药的目不是为了让病人看起来更符合目前流行  相似文献   

16.
甘精胰岛素是第一个模拟人生理基础胰岛素分泌的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作用平稳。血药浓度无峰值,能有效、平稳地降低血糖[1-2]。低血糖(尤其是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低[3]。格列美脲是新一代磺脲类降糖药,动物和人体试验均证实具有明显的胰外降血糖作用[4]。本观察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降糖治疗,观察控制血糖的疗效,低血糖发生情况等。1对象及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格列美脲治疗老年糖尿病(D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该院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DM疗法,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格列美脲。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指标变化及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血糖达标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酯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和血糖达标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率为68.89%(31/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44%(20/45)(P<0.05)。结论格列美脲能显著提高老年DM患者的降糖效果,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小,降糖安全性高,而且并不增加体重,非常适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6月—2011年12月接受治疗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的变化数值。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体重、胰岛素的用量、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胰岛素的分泌情况也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也比较高,具有临床价值意义,可以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达格列净与格列美脲对血糖控制、胰岛素抵抗和白细胞介素34(interleukin 34, IL-34)、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烟台市蓬莱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达格列净组和格列美脲组,各40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格列美脲组IL-34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格列净组IL-34水平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格列美脲和达格列净均能显著改善血糖控制及胰岛素抵抗,并降低NT-p...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T2DM)的基本病理生理为胰岛素抵抗(IR)及胰岛素分泌缺陷,其病死率与并发微血管及大血管病变有关,肥胖及久坐的生活方式更易发生T2DM和心血管病(CVD).我国现有糖尿病病人约4000万,其中90%为T2DM,其患病率随年龄的递增而增加,患病率峰值为60~70岁人群,约65%的T2DM患者死于心血管事件,其中心肌梗死(MI)、周围动脉病变及中风的相对危险增加2~4倍.美国NIH报道T2DM病人80%死于心脏并发症,其中75%死于冠心病(CHD).2001年我国糖尿病学会对近10年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4个城市的10家医院糖尿病住院并发症的调查显示:糖尿病病人并发CVD的比例高达93%,这表明心血管事件是我国糖尿病病人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