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北京市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适合流动人口特点的孕产妇保健管理模式,保障流动人口的母婴健康,减少流动人口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方法 选择北京市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5个社区为研究组,对流动人口孕产妇进行系统的保健及社区综合管理干预研究.选择另外5个社区为对照社区.结果 研究组流动人口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低于对照地区.孕产妇系统保健模式效果评价,研究组产前检查4次,对照组产前检查8次;两组的产妇并发症和新生儿体重、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阴道分娩费用≤1 000元,对照组>1 000元,两组母婴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保健和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对保障流动人口母婴健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2.
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虹  罗晓航  吴学颖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2):3083-3085
目的对北京市朝阳区2001~2004年流动人口中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干预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执行北京市孕产妇死亡报告及评审制度,统计学方法应用卡方检验。结果流动人口孕产妇分娩数占分娩总数的58.73%,死亡率为58.22/10万,以农民、低文化层次孕产妇为主,家庭接生率高,均无孕期系统保健,第1位死因为产科出血。结论我区流动人口分娩数占分娩总数的比率逐年上升,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居高不下,说明尚无对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的有效办法,提出以卫生、计生共管的综合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流动人口中孕产妇死亡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大批农工流入城镇,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但他们中的多数,由于生活不稳定、经济及文化水平偏低,缺乏社会保障等因素,造成孕产妇的死亡.现将湖州市1996~2003年流动人口中孕产妇死亡状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2004年绍兴县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医疗卫生水平和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绍兴县作为全国十大经济强县之一,本县常住人口的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一直处于全省、乃至全国较低水平。但是近年来,随着绍兴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流动人口涌人绍兴,其中包括大量的育龄妇女。  相似文献   

5.
石嘴山市1995~2004年孕产妇死亡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严清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7):908-909
对宁夏石嘴山市1995~2004年孕产妇死亡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0年中孕产妇死亡率呈波动下降趋势,但明显存在着不稳定因素。以5年为一阶段统计,后5年死亡率较前5年明显下降了23·84%(P<0·01),城市和农村有明显差异(P<0·01)。后5年总体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为40·4/10万,城市孕产妇死亡率为8·9/10万,农村是城市的5倍,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死因构成看,10年中内科合并症导致的死亡居第一位,且农村和城市的死因居第1位的均是内科合并症。前5年死因占前3位分别是内科合并症、产科出血、妊高症,后5年死因占前3位分别是内科合并症、羊水栓塞、产科出血。不可避免死亡占35·3%,从死亡率和死因构成的变化趋势来看,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孕产妇死亡率不仅是妇幼保健的工作之一。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解我市孕产妇死亡状况及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状况,分析原因构成特点及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制定有针对性地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特别是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的干预措施.现将我市2003—2008年17例孕产妇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24例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市24例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上海市妇女保健所200040高晓玲上海是一个开放的大城市,流动人口多,其中有一定数量的孕产妇。本文对本市1984~1992年24例外来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分析,以探讨如何降低这一特殊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北京市1996-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死因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北京市1996-2010年孕产妇死亡病例资料及评审结果、WHO十二格表进行分析.结果 (1)北京户籍及外来人口孕产妇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1996-2000年北京户籍孕产妇死亡率为20.2/10万,外来人口孕产妇死...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鞍山市1995~2004年孕产妇死亡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经验与教训,探讨今后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1资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1995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在鞍山市有正式户口的产妇,包括计划外妊娠。资料来源于鞍山市所辖7县区基层保健单位提供的《围产保健登记薄》、《孕产妇保健手册》、《高危妊娠登记薄》、《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孕产妇死亡入户调查报告》以及《妇幼卫生监测报表》等。1·2方法。查阅各项登记本、监测报表及死亡评审材料;深入医院及死者家中做全面调查核实;每年一次深入防疫站…  相似文献   

10.
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依据2001-2006年福建省孕产妇死亡监测资料,通过流动人口与同期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比较,探讨流动人口孕产妇的死亡原因。[结果]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具有计划外妊娠多、经济水平低、非住院分娩多、孕期接受保健比例低等特点。[结论]政府相关部门应通力合作,制定具体措施,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流动人口产妇在京分娩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颖  宋世琴  沈汝冈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5):2016-2018
目的:了解海淀区流动人口孕产妇在北京分娩状况及分娩费用,为提高流动人口孕妇住院分娩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海淀区两个乡卫生院保健科,对630名产妇进行问卷。结果:630名流动人口产妇的住院分娩率为79.2%,Logistic回归分析后产妇文化程度和产次对住院分娩有影响,随着产妇文化程度提高住院分娩率提高,随着产次增加住院分娩率降低。住院产妇阴道分娩的平均费用为2 274元,剖宫产的平均费用为4 915元,非住院分娩的产妇分娩费用平均为456元。131名产妇在家(或私人诊所)分娩的原因中70.2%(92名)是因为“经济困难,”15.3%(20名)是“认为没必要到医院分娩”。结论:经济因素是影响流动人口住院分娩的主要因素;要提高流动人口孕妇的住院分娩率必须要对医院的收费进行限定;要做好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必须要政府参与,多部门协作。  相似文献   

12.
王惠英  王菁  姜梅芳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0):2769-2771
目的:通过对孕产妇死亡相关资料的分析,总结孕产妇保健管理的经验教训,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完善妇幼卫生工作制度制定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对苏州市1999~2004年的孕产妇死亡个案进行分析。结果:6年来苏州孕产妇死亡率平均为16.9/10万,并有所波动,在死亡的孕产妇中流动人口及未接受过孕产期保健的人员比例逐年上升,前3位死因分别为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高征及妊娠合并心脏病。死亡孕产妇中产时及产后死亡占71.1%,家中分娩者占28.1%。结论:苏州市的孕产妇死亡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要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必须加强基层产科的建设,加强对孕产妇中流动人口的孕产期保健管理,杜绝非法接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上海市闵行区和松江区流动孕产妇利用保健服务的障碍因素。方法:定量调查:以上海市闵行区和松江区各1个计划免疫门诊作为研究现场,调查当天3岁以下外来儿童的母亲共195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编问卷调查其孕产期保健状况。定性访谈:对流动人口特约分娩点4名医护人员、4名流动妇女和2名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访谈。结果:56.4%的调查对象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家庭人均月收入在上海市最低工资水平以下的占40.0%,61.0%的调查对象参加了不同形式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障计划。产前建卡率为74.9%,产前检查率为97.9%,产前检查9次完成率为42.1%;孕期并发贫血的患病率为36.4%;住院分娩率为98.5%,但剖宫产率高达44.6%,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为2.6%;合格产后访视率仅为18.5%。政府对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提出一系列优惠政策,但73.3%的调查对象对所有优惠政策都不知晓。结论:流动人口孕产妇接受保健服务的障碍因素:①流动人口孕产妇相对较低的文化水平导致保健意识较弱;②社会保障不足,政策宣传和实施不到位;③基层卫生人员缺乏,无法满足流动人口日益增高的卫生保健需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描述1991—2005年中国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和特征,为有关部门制定孕产妇保健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和升降趋势检验法对1991~2005年我国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全国、城市和农村的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幅度明显。1991~2005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由80.0/10万降为47.7/10万,下降幅度为40.4%;农村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由100.0/10万降为53.8/10万,下降幅度为46.2%;城市孕产妇死亡率由46.3/10万降为25.0/10万,下降幅度为46.0%。结论1991—2005年全国及城乡孕产妇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农村孕产妇死亡率显著高于城市,下降空间大,国家应加大农村孕产妇保健的力度。  相似文献   

15.
王斌  刘英惠  郭岩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3):1759-1762
目的:利用全国妇幼卫生监测数据库,比较1996~2006年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孕产妇死亡率及公平性变化情况。方法:分别计算1996~1998年、1999~2001年、2002~2004年和2005~2006年城市和农村地区、东中西部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并计算率差、率比、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集中指数和绘制集中曲线图,比较4个时间段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孕产妇死亡公平性变化。结果:孕产妇总死亡率由1996~1998年的91.8/10万下降到2005~2006年的28.1/10万。农村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高于城市,西部地区高于中部,中部高于东部。农村和城市地区的孕产妇率差为13.1/10万~44.6/10万,率比为1.2~2.7,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为10.7%~51.3%;西部与东部的率差为54.5/10万~150.1/10万,率比为4.2~4.8;中部与东部的率差为24.4/10万~48.9/10万,率比2.1~3.0;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为51.4%~61.1%。无论是城乡比较还是东中西部比较,4个时间段的集中指数均为负值,且变化不大;集中曲线均位于平等线之上。结论:1996~2006年,城市和农村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孕产妇死亡存在不公平,且未见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北京市孕产妇死亡时间变化趋势及孕产妇死亡原因、分娩地点等因素对孕产妇死亡时间的影响。方法 通过北京市三级妇幼保健网络收集报表及孕产妇死亡病例资料(包括孕产妇原始个案调查资料)。每季度组织北京市级专家对孕产妇死亡病例进行评审,明确疾病诊断和死亡原因。将北京市1995-2010年全部372例孕产妇死亡病例资料录入,对死亡时间、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进行x2检验。结果 北京市孕产妇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95-2000年平均死亡率27.9/10万,下降到2006-2010年的14.8/10万(120/812 457),降幅46.9%。1995-2010年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导致的24h内孕产妇死亡106例,占133例产后24h内死亡总数的79.7%。随着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死因构成比由1995-2000年的47.8%(64/134)下降到2006-2010年的37.5%(45/120),产后24h内死亡比例也由40.2%(54/134)下降到28.3% (34/120),死亡时间的变化与直接产科死亡原因的下降趋势一致(x2=59.109,P<0.05)。2006-2010年间接产科因素死亡如妊娠合并心脏病、脑血管疾病、肺栓塞死亡构成呈上升态势,其53.2% (33/62)的死亡发生在产前或产后120 h以后。市级医院分娩产妇24h内死亡占其死亡总数的29.0%(29/100),而家中或私人诊所分娩52例,其中43例(82.6%)为产后24h内死亡,分娩地点选择与产后死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4.500,P<0.05)。结论 北京市孕产妇死亡时间已由产后24h逐渐转变为产前或产后更长时间,孕产妇死因构成以及服务提供如住院分娩是影响孕产妇死亡时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孕产妇死亡影响因素与干预措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邱艳  熊庆  肖兵  梁娟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2):3046-3049
目的:分析孕产妇死亡现状、了解相关因素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系,探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2000~2004年我国孕产妇死亡数据及全球154个国家的孕产妇死亡数据,用直线相关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孕产妇死亡相关因素。结果:人均国民总收入(r=-0.389)、享有足够的环境卫生设施的人口百分比(r=-0.664)、女性成人识字率(r=-0.722)、城市化人口百分比(r=-0.593)、采用避孕措施的比例(r=-0.742)、产前保健覆盖率(r=-0.473)、分娩时有专业医护人员护理的比例(r=-0.705)等因素与孕产妇死亡率呈负相关,总和生育率(r=0.336)与之呈正相关。不同水平的孕产妇死亡率,其影响因素各有不同。结论:我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重点在边远地区和农村,孕产妇死亡率水平不同的沿海、内陆、边远三类地区,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做好围产保健、计划生育、住院分娩等工作,以降低我国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io,MMR)至今在全球诸多地区仍高居不下.据WHO估计,全球每年约529 000名孕产妇在妊娠、分娩或产后期死亡[1].每分钟全球就有1名妇女死于与妊娠或分娩有关的并发症,并且几乎99%的孕产妇死亡在发展中国家,其中有88%~98%的孕产妇死亡是可以避免的[2],这使得MMR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差异最大的卫生指标.在西非,每12名妇女中就有1名死于妊娠、分娩有关的原因;而在北欧,这一比例仅为1/4000[3].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孕产妇死亡率、死亡原因,制定相应干预措施,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北京市西城区2006-2010年户籍孕产妇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年内西城区户籍孕产妇死亡率平均为16.15/10万,死亡原因以间接产科原因为主,西城区户籍孕产妇死亡主要与医疗保健因素尤其医疗保健人员的知识技能、管理有关。结论加强人户分离孕产妇的保健管理,提高产科技术人员的水平,提高妊娠合并症的综合救治能力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非北京户籍重复人工流产妇女避孕状况及影响因素,探讨针对流动育龄妇女的宣教内容及形式。方法:2011年10~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18个区县中抽取6个区县18家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机构,对在门诊行早期人工流产的非京户籍重复流产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95例调查对象中32.4%调查对象存在人工流产的高危因素。本次人工流产原因59.9%因为避孕失败,而其中32.6%使用的是传统避孕方法。前次人工流产后首次性生活38.4%未采用避孕措施,其中70.9%的人认为不会妊娠。人工流产后首次性生活是否避孕与对该次流产服务的满意度及避孕宣教有关,对服务不满意者、流产后未被告知需避孕是没有使用避孕措施的危险因素。有50.4%的人在使用避孕方法时遇到过问题。结论:北京地区非京户籍重复人工流产者高危流产比例高,避孕知识缺乏,因此应开展多种形式针对流动育龄妇女能接受的健康宣教形式,内容上应更注重具体的避孕方法,保证避孕措施落实,减少重复人工流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