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氏骨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提出“治骨先治肉”这一独特的治疗大法,丰富了中医骨科学的理论。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认识“治骨先治肉”的理论根据。第一,从骨伤的致伤机理来看,由于外力的作用,损伤必然表现为由外及内、由“肉”及“骨”的过程,即  相似文献   

2.
目的内外兼治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迟缓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内外兼治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4例的临床效果。结果随访2年,骨折全部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内外兼治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盛病防危、新愈防复五个方面,即预防为主、早期治疗,掌握疾病发展趋势、控制病情恶化。骨质疏松症属中医“骨萎”、“骨痹”的范畴,病因主要归于肝肾亏虚、脾虚、血瘀。以“治未病”的理论指导来提高峰值骨量、延缓骨量的丢失,以期达到降低骨质疏松发病率,减少患者骨痛和骨折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骨科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科感染包括开放性骨折及软组织的化脓感染。过去我们在“先治伤口,后治骨畸形”的原则束缚下,将骨、肉分期施治。全身应用大量的抗菌素,伤口采用严格的无菌换药,待伤口愈合保持半年以上,再二期手术治疗骨折的畸形。因此,不仅治疗困难,疗程长,而  相似文献   

5.
据统计,5%~10%的骨折可因各种原因发生骨折的迟缓愈合和不愈合,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骨科并发症。中医中药对促进骨折愈合有一定的优势,文章主要阐述以治未病理论为基础的疏风清热法促进早期骨折愈合,疏风以通络,清热以解毒,先安未受邪之地。  相似文献   

6.
曾宪斌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2):2119-2119
“治风先治血”这一治则不应仅限于治行痹 ,可扩大运用于病机涉及到血的较多病证。  相似文献   

7.
许鸿照教授于1965年自河南平乐正骨学院毕业后,一直在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正骨科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在治疗创伤疾病等方面有许多独特之处。提出了“治血重治水”,正骨“扶骨捋筋,扶骨抚肉”等学术观点,倡导微动逐步复位法治疗骨折等,现就其创伤“治血重治水”的学术思想和经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盛病防危、新愈防复五个方面,即预防为主、早期治疗,掌握疾病发展趋势、控制病情恶化.骨质疏松症属中医"骨萎"、"骨痹"的范畴,病因主要归于肝肾亏虚、脾虚、血瘀.以"治未病"的理论指导来提高峰值骨量、延缓骨量的丢失,以期达到降低骨质疏松发病率,减少患者骨痛和骨折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以膝骨关节炎的临证诊治思维从“骨病治骨”到“骨病治筋”的转变。为立足点,诊治膝骨关节炎应以“骨病治筋”为要,从筋骨肉整体观、筋骨力学平衡、五脏相关理论-肝脾肾与筋肉骨相关性等角度分析,为膝骨关节炎的中医药防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治未病”观的治则。基于此,针灸治未病得到发展。从治疗效应角度对针灸治未病机理解析为:整体性调整是治未病针灸术适应症广泛的理论基础,双向性调整作用是针灸治未病的独特优势,针灸调整作用的生理性揭示针灸治疗作用是有限的。治未病针灸术是自然疗法,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治未病"的预防医学观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内经》、《难经》“治未病”思想是张仲景预防医学观的理论基础《内经》有三处明确提出“治未病”一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成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内经》中除上述三段明确…  相似文献   

12.
谈谈“治未病”理论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理论首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前贤“治未病”法内容有三:一指未病先防;二指既病防变;三指病后防复。简而言之,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复发。中医“治未病”理论不仅是一种预防思想,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治疗思路。笔者将“治未病”理论运用于肿瘤临床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下面结合临床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以“肾主骨”理论为指导,通过系列动物实验、采取半自动骨组织图象分析技术研究探讨性激素水平下降引起骨组织结构改变的机理,及补肾药物对促进骨折愈合和对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基础。结果表明:性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量丢失、关节软骨变性,是由于骨吸收抑制因素减少,骨吸收活动增强,骨形成相对不足而使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迟缓。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通过揭示历代医家对“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认识,摸清其内涵不断充实、发展的经过,阐述了其所治之风有广、狭义之分,即包括内风和外风,治血之法有直接,间接疗法等,从而得出了它是经得起临床检验的治法准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高建辉 《河北中医》2014,(4):534-535
骨折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骨折后大部分患者经正确治疗均能在预期的时间内愈合。而当骨折愈合时间超过平均愈合时间1倍以上时,就称为骨折迟缓愈合,若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骨不连现象,影响患者生活。临床一般采用切开复位、植骨或内固定等治疗,但手术创伤较大,且术后还有可能再次发生迟缓愈合或不愈合,给患者带来痛苦。笔者采用骨愈汤治疗骨折迟缓愈合42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黄帝内经》中对“治未病”理论有着详细的概括和总结,对临床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时至今日,治未病仍然是健康的主流理念。治未病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囊括了人体疾病的未发状态、已发状态、病后状态,疾病全面调理,人体整体调理。“健康中国”的建设更强调“治未病”。通过浅析《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探讨治未病理论在肿瘤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心系疾病、亚健康、失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儿童哮喘缓解期等的防治应用,进一步证实“治未病”理论思想具有高度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未病先防”与产后摄身、“既病防变”与妇女亚健康两方面应用举隅,阐述了“治未病”理论在妇产科领域疾病防治过程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院骨科教研室主任宋贵杰教授,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教学工作40余年。宋老师在其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发挥了中医骨伤科临床治疗骨折愈合期短、骨折愈合后关节功能恢复快、伤筋症疗效确实等现代医学所不及的优势。笔者随师待诊多年,就其治病的经验总结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1 中西合璧治骨折各有侧重宋师在中医骨伤科临床中,衷中参西,对“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等非常重视,并有自己的见解。如治前臂双骨折,宋师非常重视骨间膜及前臂所特有的旋转功能,主张手法上应先采用“分骨”法,认为在分骨力的作用下,桡尺二骨远近折端相互稳定,断端间自然相等,各自成为一个单位,这  相似文献   

19.
从学术源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愈后防复等方面总结了邓运明教授“治未病”学术思想。邓运明教授认为“治未病”与“治已病”相辅相成,“治未病”的重点是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应加强养生保健、按摩导引在临床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骨折术后长期卧床容易继发骨质疏松,一般现代医学主张在负重解除,下地行走后,慢慢恢复。中医学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根据骨折后继发骨质疏松的原因,遵循调养精神、合理食养、尽早运动、骨折三期辨证给药等原则,可以有效预防骨折后骨量丢失,从而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