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3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Frankel’s分级:A级3例,B级5例,C级11例.D级9例,E级10例。3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5例单纯AF器械撑开复位,13例同时行椎板切除减压,椎管内骨块打压复位。术后随访平均1年。结果:Frankel’s分级A级2例无进展,其余均有1~2级进步,C级以下均完全恢复正常功能。13例Cobb’s角度丢失大于5度。结论:AF内固定系统能达到精确复位、内固定及椎管有效减压作用,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理想方法。但椎体骨折后愈合强度不够,出现断钉、弯钉,造成脊柱Cobb’s角度丢失,可通过伤椎骨替代物植入术解决。  相似文献   

2.
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估AF的内固定对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主前按Frankel分级说不定损伤程度。怀根内固定的进钉点。行AF内固定。术后以上述分级方法再次对40例患者进行评平,并作X线、CT检查对AF疗效进行分析,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结果:术前Frankel分极B~D级者均获1~2级的进步。全部病例无医源性神经根受损或断钉。X线随访示36例患者椎体序列恢复正常。有3例术后6个月后发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随着脊柱外科的不断发展 ,SF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已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它具有复位满意 ,固定牢靠 ,可早期活动 ,预防并发症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等优点。我科自 2 0 0 1年 9月以来采用SF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30例 ,经全面的临床护理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临床资料本组 30例 ,男 2 2例 ,女 8例 ;年龄 17- 6 8岁 ,平均 39.3岁。骨折部位 :T12 3例 ,L114例 ,L2 2 9例 ,L3 3例 ,L41例。骨折类型 :压缩型 11例 ,爆裂型 17例 ,脱位 2例。其中截瘫 5例 ,不全瘫 8例。治疗效果 :本组患者均得到满意或较满意复位 ,不全…  相似文献   

4.
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评价不同内固定器械的三维稳定性和对椎管的减压作用,为今后临床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13例中、重度胸腰段脊信爆裂骨折标本进行不同内固定器械的固定,判断和观察脊柱节段的三维稳定性、椎管减压情况和椎间植骨的固定作用。结果:Steffee,Kaneda器械可使重度爆裂骨折在屈曲、后伸及侧弯方向上较好地恢复脊柱的稳定性;Harrngton在后伸时可保持稳定,在前屈、侧弯时虽优于  相似文献   

5.
脊柱爆裂型骨折占所有脊柱骨折的14%[1],以胸腰椎多见,多为不稳定性骨折,常合并脊髓损伤,危及患者生命或遗留终身残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脊柱前路使用固定器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搜集广东省河源市人民医院126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将经脊柱前路使用固定器治疗的63例命名为前路组,将经后路固定器治疗的63例命名为后路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治愈,两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后路组出血量较前路组少;前路组神经功能恢复、随访情况均优于后路组.结论经脊柱前路使用固定器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加速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GSS—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GSS—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11例,椎体的复位控制在伤椎原有高度的90%左右。结果 平均随访6个月,11例均固定坚固,无断钉断棒及松动发生,骨折均一期愈合,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GSS—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操作简单,可实施三维矫正固定并可定量调节复位,固定坚固。椎体的复位控制在伤椎原有高度的90%左右,可减少伤椎椎体内的空隙,有利于骨折愈合,增加前柱、中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钱普键  林钢  李德祥 《河北医学》2001,7(2):143-145
我院自 1998年采用自行研制的脊柱前路固定器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器械结构新型固定器由钢板、螺钉及固定螺母三部分组成 ,其特点是钢板开有相平行的通长槽 ,螺钉中部有一凸块。在应用时螺钉通过钢板能槽植入椎体 ,钉—板借助螺母锁定形成牢固的框架结构 ,实施对脊柱的三维固定。1.2 使用方法以胸1骨折为例 ,拟固定胸12 —腰2 。侧卧位手术显露胸12 —腰2 椎体侧方 ,胸12 及腰2 各选两点 ,四点相连呈前长后短的梯形 ,在两椎体背侧点钻孔、置钉、上钢板 ,螺母固定 ,再通过钢板滑槽在椎体腹侧两点定…  相似文献   

9.
脊柱内固定器治疗爆裂骨折稳定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后路短节段内固定器Steffee钢板,前路Kanecla器械,后路节段性钢丝固定哈氏撑开棒3种手术在植骨状态下,治疗脊柱爆裂骨折提供的生物撂学稳定能力。方法 利用传感器及电测技术,对13例新鲜人体胸腰段脊柱标本、计算平均顺应系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采取不同内固定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2月于本院骨科进行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采取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椎板间植骨治疗方案。两组患者均于术后3周后进行相关肢体功能锻炼活动,禁止负重行走,术后随访10个月,记录和统计患者骨折恢复和椎管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前后缘高度和Cobb角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前后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1级和2级的人数分别为11例和22例,良好率高达66%,而对照组患者分别为5例和12例,良好率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有2例出现切口感染的现象,观察组有1例患者愈合不良,经治疗后无恙,无任何患者出现断钉和螺钉松动的情况。结论:针对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采取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椎板间植骨治疗方案效果显著,提高了术后良好率,帮助患者恢复脊髓正常功能,临床价值高。  相似文献   

11.
经椎弓根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方法 应用短节段钉棒系统经椎弓根复位、固定,Ⅰ期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2例.有神经损伤或压迫症状者,术中椎管造影,如确定后突骨块复位不满意者,行半椎板切除,椎管扩大减压,椎体间植骨.结果 术后29例基本解剖复位,3例大部分复位,并恢复了正常的脊柱力线.不全瘫者10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完全瘫者3例,2例功能无恢复.26例经随访1~3年,矫正角度基本未丢失,未出现断钉、脱棒等现象,23例植骨融合,融合率达88.5%.结论 该手术方法复位满意,固定可靠,对椎管的间接减压是有效的,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未损伤的运动节段功能,但患者需另取髂骨,部分患者供区遗留顽固性疼痛.  相似文献   

12.
13.
孙江波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3):285-287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减压固定的可能性。方法2001年5月 ̄2005年1月,收治32例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其中T1212例,L117例,L23例。按Franke1分级评定:A级6例,B级5例,C级7例,D级14例。手术均行前路减压内固定术。结果32例术后影像学检查胸腰椎生理弧度基本恢复正常。均获随访10~51个月,平均17.9个月。神经功能除2例脊髓完全损伤无恢复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未出现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继发性脊柱后突及节段性不稳等并发症。结论前路减压内固定修复重建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减压彻底、植骨充分及内固定牢固等特点,有助于椎体高度恢复和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通过25例应用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体征、椎体高度变化和椎管恢复情况。结皋:25例患者椎体前后缘高度恢复,后凸侧弯畸形及侧方移位纠正,瘫痪恢复按Fankel分级:A级中2例无变化,其余23例均提高1~3级。结论:AF内固定系统能达到精确复位固定及椎管有效减压,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单向长尾椎弓根螺钉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择26例伤后1周内无明显脊髓神经损伤的Altas A、B、C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使用单向长尾椎弓根螺钉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经椎弓根行伤椎植骨。手术前、后通过X线片及CT扫描测量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及椎管矢状径,并进行比较。术后12个月复查X线片,比较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的变化。结果 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周复查X线片和CT扫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及椎管矢状径分别为(95.1±4.7)%、(3.2±2.3)°及(89.7±6.5)%,与术前的(57.5±11.9)%、(14.7±5.9)°及(67.8±10.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11例患者于术后12个月复查X线片,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分别为(94.7±4.4)%、(4.0±3.1)°,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椎管侵占率由术前的(32.2±10.3)%降至术后的(10.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部位及不同类型骨折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改善率、Cobb角改善率及椎管矢状径改善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对Altas A、B、C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单向长尾椎弓根螺钉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手术安全可靠,疗效满意,但操作技术要求高,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李伟  潘显明  邓少林  廖冬发 《四川医学》2012,33(9):1554-1556
目的前入路减压伤椎内固定术式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可行性分析及效果评价。方法对3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行前路减压,切除后突的椎体骨块,解除对硬膜的压迫,于伤椎及其上椎体间隙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9个月,神经功能平均有1级以上的恢复。植骨块全部融合,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椎管容量扩大,无骨片残留。结论该术式疗效肯定,但要严格掌握手术要点、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56-59
目的比较研究融合与非融合手术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内固定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接受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共78例。研究组采用非融合手术方式共35例,对照组采用融合手术方式共43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以及1年后伤椎Cobb角,判断矫正丢失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腰部功能情况。结果经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1.42±0.20)h]少于对照组[(1.60±0.40)h](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263±51)m L]与对照组[(290±94)m L]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即刻伤椎Cobb角度数方面[(6.23±2.61)°]与对照组[(6.44±1.70)°]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1年,研究组的伤椎Cobb角度数[(11.83±3.91)°]大于对照组[(8.78±2.86)°](P0.05),矫正度丢失[(5.45±0.82)°]也大于对照组[(3.02±0.71)°](P0.05),研究组的VAS评分[(1.77±0.62)分]与对照组[(1.65±0.49)分]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后路内固定手术时,无需常规进行融合,可缩短手术时间,避免取骨区并发症及减轻费用,且可获得与融合手术相似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赵万恒  罗成辉  王国新 《四川医学》2009,30(9):1436-1437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经前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3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的患者,并分析前路手术的优缺点、适应证及内固定的选择。结果所有患者脊髓均获得有效减压,15例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3.5年,发现植骨块融合良好,伤椎高度基本恢复,Cobb s角由术前平均170°恢复到50,°Frankel分级恢复一级者5例,恢复二级者5例,无变化者5例。结论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是集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一次完成的有效方法,但手术创伤大,出血较多,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F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后路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22例病人行AF固定,仔细处理骨床并植骨融合。术后随访3个月~2年,平均14个月。全部病例均于术前、术后X线检查,术前行CT检查,记录伤椎前、后缘高度、Cobb氏角。结果:术前、后相比伤椎前后缘高度平均纠正35.2%和10.8%,Cobb氏角平均纠正11.3%。术后断钉2枚、松动1枚。结论:后路AF冶疗胸腰椎骨折有良好的伤椎复位、纠正脱位、稳定脊柱作用。仔细处理植骨床、植骨愈合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08年2月~2013年1月于我院行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患者51例,随访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中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术后切口愈合良好,并且患者的神经症状有所缓解。随访后动力位X线片显示固定段无异常活动,椎体高度较术后平均改变0.5%,同时未发现椎弓钉松动、断裂。结论: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是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是集减压、复位、内固定于一体的手术方式,但手术造成的创伤大,因此应合理把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