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超声显像分级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对206例急性、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进行肝纤维化超声分级诊断,同时检测其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超声诊断急性血吸虫病(急血)组和对照组均为0级,慢性血吸虫病(慢血)组主要为级,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组主要为级;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以晚血组最高,慢血组次之,急血组最低;超声分级级别越高,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含量越高。结论血吸虫病肝脏超声分级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相一致,两者结合检测,能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血吸虫病和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关系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少国内外学者发现血吸虫病,尤其是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较易感染乙肝,血吸虫病合并乙肝后,使乙肝迁延慢性化,甚至发展成门脉性肝硬化,结果导致比单纯血吸虫病昜为严重的后果。一、流行病学血吸虫病与乙肝的关系最初由Barbotin提出。1973年Saimot发现在法国的非洲移民中,曼氏血吸虫病和埃及血吸虫病患者的血清  相似文献   

3.
晚期血吸虫病和慢性血吸虫病患者HBV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和慢性血吸虫病(慢血)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26例晚血和427例慢血患者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等,HBV感染检测5项指标(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采用ELISA法。结果除HBsAg外,晚血患者的HBsAb、HBcAb、HBeAg、HBeAb、“大三阳”、“小三阳”的阳性率和各年龄组的HBV血清标志物阳性率均与慢血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晚血患者与慢血患者之间HBV感染率总体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慢性血吸虫病(慢血)、晚期血吸虫瘾(晚血)和一组自然人群的血清HBV五项标志——HBsAg(RPHA)、抗-HBs(FHA)、抗HBc(ELISA)、HBeAg和抗HBe(ELISA)的检测结果,同时作肝功能与免疫功能检查,以讨论血吸虫病与HBV的关系。晚血(231)、慢血(232)和自然人群(557)的HBV感染率(任何一项指标阳性)分别为54.55%、15.52%和8.08%。晚血明显高于慢血、自然人群(P<0.001),后两者亦有明显差异(P<0.001)。五项指标中,  相似文献   

5.
血吸虫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血吸虫病流行区较为常见,并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尤以晚期血吸虫病(晚血)与乙型肝炎(乙肝)的关系报道颇多,而对隐匿性血吸虫病(隐血)与乙肝的关系尚少报道.目前随着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达到消灭或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的地区不断增加,但在这些地区依然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隐血患者,为了观察隐血与乙肝之间的关系,以及病原治疗后HBV阳性的变化情况,对泰兴、昆山两地的182例隐血患者,进行了有关的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6.
据国外报道,肝脾型曼氏血吸虫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 等五项指标检测结果显著地高于献血员。国内亦有报道指出,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晚血)患者 HBsAg 阳性率显著地高于正常人。本文检测慢性早期日本血吸虫病(慢血)、晚血患者和一组自然人群的 HBV血清标志物,同时作免疫功能与肝功能检查,从而探讨血吸虫病与乙型肝炎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检测了17例急性血吸虫病(急血)、14例慢性血吸虫病(慢血)和19例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经脂多糖(LPS)诱生白细胞介素1(IL-1)的水平。结果急血组明显升高,且与体温呈正相关;慢血组和晚血组均显著下降,以晚血组尤为显著。经消炎痛阻断前列腺素合成,3组患者的IL-1水平均显著提高,而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表明IL-1在介导急血患者发热和炎症反应以及慢血感染阶段的免疫调节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血吸虫病中IL-1活性的改变可能与前列腺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各期血吸虫病患者心电图QTc间期变化。方法 2004~2005年对临床诊断为血吸虫病的患者按急性血吸虫病(急血组)、慢性血吸虫病(慢血组)、脑型血吸虫病(脑血组)和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组)分组;治疗前进行心电图检查,测量QT间期,应用Bazett公式计算QTc,同时对各组QTc延长患者进行血清电解质检测。结果 晚血组QTc间期延长率为58.82%;急血组和慢血组分别为17.14%和5.00%;脑血组无一例延长。28例QTc延长者的血清电解质检测,晚血组20例中1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电解质紊乱;急血组6例中2例异常;慢血组2例无异常。结论 血吸虫病患者的QTc间期延长与临床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9.
HBsAg阳性(1:32以上)给人第一印象就是患“乙型肝炎”或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因此,随着人群HBsAg阳性率有上升之势,人们对血吸虫病与HBsAg阳性反应间的关系甚为关注,有关研究屡有报道。诸如急血患者血清中存在有嗜异性抗体(刘中起,1985),当用绵羊红细胞(SRBC)为载体的诊断用品作RPHA法检测HBsAg时,易致假阳性反应,高达70.73%(高晓敏,1988)。笔者亦曾带着在改用“O”型人红细胞致敏的诊断用品检测出的HBsAg阳性与血吸虫病患者有否相关的疑问,作过近900例的统计学分析,结论是否定的。为了解HBsAg阳性率在急血、慢血和晚血间有无差异的问题,笔者就  相似文献   

10.
目前,有关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和慢性血吸虫病(慢血)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报道较多.对隐匿性血吸虫感染者(隐血)感染HBV的调查尚未见报道.为了解隐血者感染HBV的情况,我们于1989—1990年在已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的泰兴市和已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的昆山市作了此项调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和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 )水平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检测 30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 (晚血组 )和 11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 (急血组 )血清 G- CSF和 TGF- β1 水平 ,并与 1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 )作对照。结果 晚血组和急血组血清 G- CS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P<0 .0 5 ) ;急血组血清 TGF- β1 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而晚血组升高不明显 (P>0 .0 5 ) ;急血组 G- CSF与 TGF- β1 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r=0 .7118,P<0 .0 5 ) ,晚血组则无显著相关 (r=0 .1982 ,P>0 .0 5 )。结论 血清 G- CSF能反映晚血患者合并感染 ,而血清 TGF- β1 不能反映晚血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晚期和慢性血吸虫病合并HBV(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即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CIII)、Ⅳ型胶原(IV.C)、层粘蛋白(LN)含量的变化。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25例晚期血吸虫病中26例合并"大三阳"、48例合并"小三阳",51例未合并HBV感染;145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中25例合并HBV"大三阳"、35例"小三阳"、85例未合并HBV感染者的上述4项指标;对照组50例正常人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的含量。HBV标志物采用ELISA一步法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晚血患者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晚血并HBV"大三阳"明显高于晚血并小三阳患者(P<0.01);晚血并HBV"小三阳"与晚血未感染HBV者无差异(P>0.05)。慢血并HBV"大三阳"与晚血并"大三阳"组比较,除HA外,其余3项指标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1);慢血并HBV"小三阳"与慢血并"大三阳"组比较,HA、IV.C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1),LN前者低于后者(P<0.05),PCIII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血未感染HBV组高于对照组(P<0.05);慢血并HBV"小三阳"组与慢血未感染HBV组比较,前者HA、PCIII明显高于后者(P<0.01),LN、IV.C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血未感染HBV组与控制组比较,除LN外,前者高于后者(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病合并HBV感染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均增高,合并HBV"大三阳"者较合并HBV"小三阳"者增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检测了95例各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浆纤维连接素(FN),水平,并对22例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脾切除两周后的血浆 FN 水平进行对照观察,同时测定了17例急性血吸虫病(急血)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生白细胞介素1(IL—1)的水平。急血患者血浆 FN 浓度显著升高并与 IL—1诱生水平明显呈正相关;慢性血吸虫病(慢血)患者血浆 FN 水平正常;晚血组的血浆 FN 浓度明显降低,脾切除后两周血浆 FN 水平显著升高,但仍然明显低于正常水平。提示急血和晚血患者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分别被激活和受到损害,急血患者血浆 FN 水平的变化可能与 IL—1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γ干扰素 (IFNγ)及I型γ干扰素受体(IFNγR1)在慢性血吸虫病(慢血)及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中表达水平,探讨IFNγ和IFNγR1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和肝纤维化的关系。 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慢血及晚血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IFNγR1的表达水平;用ELISA法检测慢血及晚血患者血清IFNγ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A)、Ⅳ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等肝纤维化指标。采用对比分析,观察IFNγR1、IFNγ及肝纤维化指标在慢血及晚血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 结果 慢血患者IFNγR1和IFN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晚血未切脾患者IFNγR1表达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而IFNγ增高(P<0.01);晚血切脾患者此两项指标又恢复正常;IFNγR1和IFNγ与HA、ⅣC、LN、PCⅢ之间无相关性(r分别为0.19、0.20、0.14、0.21)。结论 IFNγR1和IFNγ之间存在相互对应关系 ,IFNγR1的表达与血吸虫病的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15.
晚期血吸虫病与乙型肝炎关系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00例临床诊断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肝活组织病理检查、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检查结果对照分析,发现100例中病理诊断为单纯血吸虫病仅12例,血吸虫病伴有乙型肝炎(乙肝)53例,单纯乙肝35例。血清HBV标志阳性率为67.1%,肝活组织地依红染色HBsAg阳性38%,提示临床诊断晚血的绝大多数患者伴有HBV感染。  相似文献   

16.
对2,335例晚期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的病案资料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晚血流行病学因素与发病的关系。治疗对晚期发病的影响,以及影响晚血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晚期日本血吸虫病的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1∶ 1、1∶ 2配对病例 -对照研究。对照组为健康人 ,慢性血吸虫病 慢血 )患者 ,每组调查 2 13例。调查内容包括 :血吸虫病患病史、治疗史、疫水接触史、社会经济状况及营养状况等。检测细胞、体液免疫水平、 5项乙肝血清标志物 HBVMs)和 ABO血型及 B超等。用 SAS软件 ,以 1∶ 1、1∶ 2配对单因素和逐步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血吸虫病检查次数 OR=1.16 8~ 1.311)、首次患血吸虫病距末次治疗间期 OR=1.14 2 )和距本次调查间期 OR =1.0 89)、HBs Ag+ OR=4 .6 83~ 10 .75 9)、HBc Ab+ OR=2 .873)、HBs Ag+ +HBe Ab+ +HBc Ab+ OR=7.6 0 4 )为晚血发病危险因素 ;晚血患者人均住房面积较小、年均收入较低 ;未发现晚血与 ABO血型的关联性。 结论 晚血的发生与血吸虫的反复感染、血吸虫病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及感染间期长有关 ,合并乙肝感染、社会经济状况差及细胞免疫水平降低可增加其发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对60例晚期血吸虫病(下称晚血)病人进行了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调查,并与60例慢性血吸虫病(下称慢血)患者心身疾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晚血病人对生活缺乏信心,觉得生活无意义的占81.67%,慢血组的占23.33%;晚血病人在思想情绪方面感到心情压抑、沮丧、焦虑、恐惧等占58.33%,慢血占20.00%;晚血病人在行为中表现自暴自弃、自责与家人关系不和谐等占70.00%,慢血占13.33%。  相似文献   

19.
报道102例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与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之间临床和肝活组织病理学的联系。全部病人来自血吸虫病流行区,均无明显肝炎病史,其中有输血史者23例;因巨脾、脾功能亢进而住院作脾切除术。临床方面包括临床表现、肝功能、血象等。78例作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检测。结果,全部病人均有慢性肝病表现。血清乙肝标志一项以上阳性者,78例中有51例(65.38%)。病理学方面结果,诊断为血吸虫病者65例,其中单纯血吸虫病12例,血吸虫病并发肝炎者53例。诊断为肝炎者88例,其中单纯  相似文献   

20.
晚期血吸虫病与HBsAg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由于近年来血吸虫病的回升,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也有增多,临床上晚血病人合并乙型肝炎(下简称乙肝)的经常可见,且转归又差。为此1990年和1991年我们对633例晚血病人乙肝表面抗原(HBsAg)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对象来源于临床确诊的晚血病人,诊断分型按《血吸虫病防治手册》标准进行,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厚型(简称结增型)、侏儒型4型。 对确诊的每一个晚血病人进行HBsAg的定性检测,方法为RPHA法。 结果与分析 共检测晚血病人633例,其中男性412例,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