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鞍上肿瘤的MRI诊断(附2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MRI对鞍上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3例鞍上肿瘤患者临床及头颅MRI资料,其中颅咽管瘤8例,脑膜瘤5例,室管膜瘤和生殖细胞瘤各3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和表皮样囊肿各2例。结果颅咽管瘤边界光整,肿瘤以囊性或囊性成分为主;囊性部分呈短T1、长T2信号5例,长T1、长T2信号2例,等T1、长T2信号1例;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显著强化。5例脑膜瘤4例起源于鞍结节,1例起源于前床突,肿瘤边界光整:平扫呈等T1、稍长T2信号;增强后均匀显著强化,可见“脑膜尾征”。室管膜瘤形态极不规则,2例侵犯额叶,1例侵犯丘脑;肿瘤呈长T1、长T2信号;1例见有团块状钙化(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显著强化。生殖细胞瘤形态较规则,肿瘤沿垂体柄向鞍内生长,致垂体柄增粗,T1、WI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1例表现颅内多发病灶;2例平扫呈长T1、稍长T2信号,1例呈长T1、长T2信号,瘤内有较多数量小圆形囊变区;增强扫描肿瘤强化明显。2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呈浅分叶状,肿瘤沿视路生长,1例肿瘤跨越前、中、后颅窝,1例显示一侧视神经增粗:平扫肿瘤呈长T1、长T2信号,边缘见有多个新月状囊变区;增强扫描肿瘤显著强化。2例表皮样囊肿形态不规则,肿瘤向后蔓延生长至环池和桥前池:呈长T1、长T2信号,内见线样间隔;增强后无强化。结论不同类型鞍上肿瘤MRI表现不同.MRI对鞍上肿瘤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49岁。因头疼伴双眼视力下降半年,加重1月入院。查体:双眼视力0.1,左侧同向性偏盲,双侧视乳头水肿,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头颅MRI示:左侧侧脑室三角区可见一不规则分叶状异常信号影,T1、T2相均呈等信号(图1),大小约5.8cm×5.0cm×4.8cm,其内信号欠均匀,可见斑点状长T1长T2信号影。行颞中回入路全切肿瘤。术后病理检查示混合型脑膜瘤(图2)。免疫组化染色示:波形蛋白(vimentin,VIM)(+),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垂体瘤患者瘤体质地的软硬度与M R扫描T2加权像上信号强度的关系,为预测手术风险及手术效果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8例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手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的质地软硬和T1加权像上扫描结果无明显关系(P>0.05);T2WI瘤体白质信号比值与瘤体质地呈明显相关性(P<0.05)。瘤体质地软的患者平均胶原含量显著低于瘤体质地韧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质地软的瘤体 T2WI瘤体与白质信号比值显著高于瘤体质地韧的患者(P<0.05),T2 WI瘤体与白质信号比值与瘤体胶原含量呈负相关(r=-0.794,P<0.05)。结论垂体瘤患者中肿瘤的质地决定了手术切除的理想程度;通过M R信号强度分析判断肿瘤的质地,可预测手术效果。而M RI中T2 WI瘤体与白质信号比可作为术前评估垂体瘤质地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
实质型脑囊虫病的MRI分期诊断与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实质型脑囊虫病的MRI表现与病理改变的对应关系,旨在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对50例临床、病理证实的脑囊虫病患者的MRI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 (1)活虫期:MRI表现为囊状长T1长T2信号,囊壁光滑且与头节均呈等T1等T2信号;(2)变性死亡早期:MRI表现为虫体周围见长T1长T2信号水肿带,囊壁增厚、头节可见,增强后可出现环状增强;(3)变性死亡后期:MRI表现水肿范围缩小或消失,头节消失,囊壁增厚;(4)钙化纤维化期:虫体死亡并钙化,MRI表现为长T1短T2信号灶。结论 实质型脑囊虫病的MRI分期诊断对临床治疗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腺垂体增生     
患者女性,23岁。主诉右侧面部麻木感1年伴阵发性针刺样头痛2个月,无头晕及恶心、呕吐等症状。MRI检查鞍内呈团块状软组织影,T1WI呈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图1);CT检查鞍内扁圆形高密度影。临床拟诊为垂体腺瘤。实验室检查:血清催乳素(PRL)3.17nmol/L(↑).促甲状腺激素(TSH)〉150mU/L(↑),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23岁。因双侧胸肋部疼痛8个月,双下肢无力2个月并进行性加重人院。检查:双下肢肌力Ⅳ,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双下肢巴氏征(+),双下肢共济运动差,闭目难立征(+)。T6-8椎体水平有束带区痛温觉减退。脊髓MRI:T4-4椎体水平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可见肠管状短T1长T2异常信号灶,信号均匀,几乎占据局部整个椎管。诊断:k4-7椎体水平脊髓脂肪瘤。取背部正中切口,上至第三胸椎,下至第八胸椎,打开椎板见脊髓无搏动,  相似文献   

7.
1病历摘要 男,40岁;因"言语不利1年,头胀痛1个月"入院。曾行抗生素试验治疗2周(具体不详)无好转。头部CT示:左额颞低密度占位。MRI示(图1)左额颞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大小约2.1 cm×2.0 cm×1.5 cm,壁呈等T1、等T2信号,周围可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增强呈明显环形强化。  相似文献   

8.
患者 女性,66岁。因阵发性头痛2年,步态不稳4个月入院。入院查体:神志清,左侧胸锁乳突肌萎缩,左侧耸肩力弱,左侧轻瘫试验阳性,双侧Romberg sign(+)。头颅MRI:平扫左桥小脑角区见一较大范围不规则长T1长T2信号,中间夹杂片状更长T1长T2信号。向前压迫桥前池,向后压迫左小脑半球,小脑蚓及小脑扁桃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分析TNF家族成员LIGHT及其受体疱疹病毒侵入介体(herpesvirus entry mediator,HVEM)与多发性硬化(MS)的关系,尝试性地研究了MS患者外周血T细胞LIGHT和HVEM的表达。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LIGHT和HVEM在未治疗MS、免疫抑制治疗MS、脑卒中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4^+、CD8^+T细胞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比较.免疫调节治疗MS患者表达HVEM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CD4^+和CD8^+T细胞明显增多(分别为P〈0.001、P〈0.01和P〈0.001)。LIGHT尽管在未治疗MS组CD8^+T细胞的表达呈增高趋势.但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LIGHT上调可能与CD8^+T细胞的表达相关,LIGHT和HVEM之间是否存在调节性反馈环路尚需探讨。  相似文献   

10.
病例资料 病史患者女性,30岁。阵发性抽搐伴头痛3年。头痛进行性加重伴呕吐18h就诊。影像学表现MRI示右侧顶叶异常信号灶,形态不规则。TIWI呈低信号为主,混杂少许高信号(图1A),T2WI以不均匀高信号为主,周围可见低信号环(图1B),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呈低信号,且较常规MRI显示增大(图1C)。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23岁。因头痛1年,左侧肢体无力2个月伴抽搐发作于2005年3月26日入院。3个月前在外院诊断为颅内多发脑膜瘤直接行γ-刀放疗,放疗后症状加重要求手术治疗入我院。辅助检查:CT:右侧额叶及窦汇区等高密度病灶,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中线向左侧移位;MRI:肿瘤有两处,一处位于右侧额叶,另一处位于窦汇区,呈等T1长他信号,增强呈较均匀一致强化;MRV示窦汇不全性闭塞。故决定分二期手术,一期行右额叶肿瘤切除及去骨瓣减压术;二期行窦汇区肿瘤切除术。术中所见:肿瘤基底位于右矢旁硬膜,质地硬,有钙化,与脑组织边界欠清,术中全切,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病理镜下所见:短梭形瘤细胞呈束状密集排列,核有异形,见核分裂相,瘤组织内见大量CD34和CD31标记阳性血管裂隙,网状纤维异常丰富,部分区域见未成熟软骨成分及片状钙化;免疫组化:瘤细胞:EMA(-),SMA(-),S100(-),Des(-),Vimentin(+/-),MIB-1 L15%。病理诊断:(右额叶)间叶性软骨肉瘤。  相似文献   

12.
颅内巨大蛇形动脉瘤(GSA)非常少见,我院经治2例此病病人,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   例1,男,55岁。主诉复视3年,右侧肢体活动不利6个月。查体:神清语利,右眼外展受限,右侧肢体肌力Ⅳ~Ⅴ级,Babinski征(±),Romberg征(+),左侧肢体正常。MRI及MRA显示基底动脉延长增粗,流空信号呈“蛇形”,约1.9cm×6cm大小,内有环形及月牙形短T1短T2血栓信号。脑干受压变形(图1~4)。诊断:基底动脉巨大蛇形动脉瘤。病人拒绝手术,保守观察。随访21个月,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加重,出现轻度声嘶、呛咳。复查MRI、MRA,见脑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RES )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PRE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原发病为慢性酒精中毒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余10例均与妊娠相关,其中7例原发病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临床主要表现为癫痫发作(9例)、视力障碍(5例)、意识障碍(9例)、头痛(7例)、恶心呕吐(3例);10例患者存在肾功能损害。颅脑C T 及M R检查示病灶累及顶枕叶(10例)、额叶(3例)、基底节(3例)、小脑(2例)和脑干(2例),M RI均呈长T1长T2信号,T2 flair高信号,DWI等信号(7例)或略高信号(1例);颅脑CT 呈低密度(8例)或等密度(2例);边界欠清。经积极对因对症治疗,本组患者症状在中位数4d(QL3.25d,QU5d)后几乎完全缓解,影像学表现在中位数9 d(QL 7.25 d ,QU 10.75 d)后得到完全或大部分恢复。结论 PRES以癫痫发作、视力障碍、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以可逆的、多分布于后循环供血区的皮层下脑白质血管源性水肿为特点, MRI呈T1低信号、T2及T2 flair高信号,DWI等/略高信号,CT呈低/等密度。积极治疗后多数患者症状可完全缓解,影像学表现可完全或大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14.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颅内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病理学、影像学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手术全切除肿瘤,术后随访3个月,肿瘤无复发。MRI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低或者等、低混杂信号,增强后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周围伴有水肿。病理学示肿瘤有交替分布的细胞丰富区及细胞疏松区组成,细胞排列呈条束状,席纹装状或者无结构样;免疫组化示CD34(+)、AEl/AE3(一)、EMA(一)、S-100(一)、DES(一)、SMA(一)、Ki-67:5%(+)、ER(一);病理学诊断为左中颅窝底孤立性纤维瘤。结论颅内孤立性纤维瘤是一种少见疾病,仅靠影像学表现作出诊断较为困难,需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综合分析,作出准确的诊断,治疗以手术全切为主。  相似文献   

15.
1病历摘要(图1)男,49岁;因头痛1月,加重伴言语不清1d入院。查体:神志清,言语不清,双下肢肌力为Ⅳ级。MRI平扫示:左额叶可见一类圆形等T1、等T2信号病变,其中央可见结节状短T1、短T2信号区,其内散在点片状稍长T1、长T2信号改变,与前外侧壁呈蒂状连接;病变内下方亦可见片状与中央相同的信号影;病变周围环以长T1、长T2脑脊液样信号影,相邻脑实质受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明确诊断的10例颅内透明细胞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35.43岁,病程2个月。7年。肿瘤分别位于脑桥小脑角区(5例)、顶叶(1例)、鞍结节(1例)、颈静脉孔区(1例)、小脑幕(1例)和侧脑室(1例)。首发症状与病变部位相关,主要表现为头痛(4例)、步态不稳(2例)、耳鸣或听力减退(2例)或视力下降和饮水呛咳(各1例)。结果CT平扫病灶主要呈高密度(6例)、等密度(1例)和等或高混杂密度(1例)。T1WI主要呈等信号(4例)、低或等混杂信号(4例)和高信号(2例);T:WI呈高或等混杂信号(7例)、低信号(1例)、等信号(1例)和高信号(1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强化(2例)或明显强化(8例)。病灶周围可伴水肿(7例)、硬脑膜尾征(5例)、囊性变(7例)、钙化(3例)、骨膜增厚(1例)或骨质破坏(5例)。7例肿瘤病灶经手术全切除、3例获次全切除;术后随访11~120个月,5例复发,平均复发时间为55.62个月。结论颅内透明细胞型脑膜瘤临床少见,好发于青年患者,无明显性别差异,脑桥小脑角区为好发部位。影像学表现为病灶明显强化、肿瘤灶周围组织水肿、囊性变及骨质破坏。患者预后与手术全切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患者 女性,78岁。主诉右侧颞顶部肿物7年余,左侧下肢无力4个月。入院后CT检查显示,右侧颞顶叶类圆形略混杂密度影,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晰、无钙化;肿瘤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带。占位明显,中线结构左移;骨窗观察颅骨厚薄不均匀,局部破坏,右侧颞顶叶头皮下可见软组织信号影(图1)。MRI检查显示.右侧颞叶不规则占位病变,T1WI呈略低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信号强度尚均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脑型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的MRI特征,探讨MRI对脑型 HL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52例脑型 HLD患者的颅脑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DWI成像。结果8例M RI平扫无明显异常,DWI呈等信号。38例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及丘脑对称性分布的稍长 T1、稍长 T2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其中11例累及中脑及脑桥,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4例双侧小脑齿状核呈长T2、长 T1信号影。6例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对称性短T1短T2信号,DWI呈稍低信号。36例见不同程度脑萎缩。结论 MRI对脑型HLD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影像检查首选方法,其信号变化可反映病程、判断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1病历摘要 男,43岁。9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锁骨区间断性麻木感,无明显规律。1个月前右上肢出现麻木感,活动后略好转,半个月前麻木感加重。体格检查:右侧枕、项、肩胛区、锁骨区、右上肢痛觉减退,四肢肌力正常。MRI检查:C5水平左侧髓内异常信号,T1呈等信号,T2呈稍高信号,肿瘤无强化(图1A~1C)。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58岁.左肩部疼痛2年,四肢乏力伴大小便困难10d,于2009年3月14日入院.查体:颈僵硬,感觉平面障碍位于C6~7平面,双下肢肌张力高,左肩部痛觉敏感,左侧霍夫曼征阳性.MRI:头颅未见异常,C3~4椎管内髓外硬膜下一约3.4cm×2.0 cm×1.0cm的肿块影,边界较清,包膜完整,内有流空影.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图1),术前诊断:①脊膜瘤;②神经鞘瘤.术中见C3~4髓外一黑色肿瘤3.0cm×2.5 cm×1.0cm,包膜完整,与硬脊膜粘连紧密.硬脊膜贴近肿瘤面呈暗黑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