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琳 《当代医学》2012,(35):50-51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症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2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7例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都有不同程度增大,病灶无明显边界,内部回声增强、不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病灶周围无血流环绕,可见点、条状血流信号.11例(40.74%)单纯性子宫腺肌症,子宫均匀性增大,形态规则,光点增粗,回声不均,内可见不规则低回声区,子宫内膜前移,CDFI示未见明显异常.3例(11.11%)子宫腺肌症合并子宫弥漫性增大,回声不均匀,但宫腔线基本居中,肌层内可见散在分布的低回声区.5例(18.52%)子宫腺肌症合并肌瘤,子宫增大、形态失常,子宫内出现椭圆形低回声区,向后壁隆起,可见假包膜,CDFI示可见环状血流信号.8例(29.63%)合并腺肌瘤,子宫肌层内见形态不规则,局限性低回声区,边界不清晰,周围无假包膜.结论超声对子宫腺肌症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4岁,妇科检查时发现盆腔包块1个月入院,专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式,阴道畅,黏膜正常,宫颈轻度糜烂,宫体增大如孕4个月大小,无压痛,双侧附件未见异常.盆腔B超检查提示:子宫127 cm×76 cm×75 cm大小,形态规则,前壁可探及一63 cm×70 cm大小的较强回声团,边界尚清,内部回声不均,提示:子宫肌瘤.  相似文献   

3.
患者,57岁,孕6产3,绝经9年。因阴道不规则流血2月余入院。妇科检查:外阴正常,少量暗红色血液来自宫腔,宫颈光滑,子宫大小正常、无压痛,未触及明显包块,双附件未触及异常。阴道超声示宫内膜线性;子宫前壁探及5.0 cm×2.3 cm实性高回声团块,突向浆膜层,彩色多普勒示可引出星点状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子宫前壁实性高回声团块(性质待查)。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示子宫右前壁可见一大小约1.8 cm×1.2 cm异常信号病灶,等T1、稍长T2信号,边界清晰,增强扫描病灶边界明显强化,病灶中央轻中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周边正常子宫实质。MRI诊断考虑良性子宫肌瘤。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 女,35岁,孕3产1,4年前曾行剖宫产手术.停经40天,阴道流血5天,增多1天,来我院就诊,患者平时月经规律,来院当日检查尿妊娠实验为阳性,阴道超声示:子宫前位,形态规整,表面光滑,大小8.0cm×5.9cm×4.5cm,肌层回声欠均匀,宫腔线居中,厚0.6cm,子宫下段近宫颈内口处偏前壁可见不规则,无回声,边界清,大小2.2cm×1.0cm,内见卵黄囊样结构,CDFI:无回声,周边探及丰富血流信号,PSV:14.3cm/s,RI:0.49.双侧卵巢大小、形态正常,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超声提示:子宫下段囊样结构,子宫瘢痕妊娠不除外.该患者保守治疗,两个月后超声检查显示子宫下段不均匀低回声0.8cm×0.8cm,月经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管春玲 《当代医学》2010,16(21):88-89
目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的二维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肿物中,均肿块位于腹壁切口处肌层内者10例,皮下脂肪层内者4例,肌层与壁层腹膜之间2例。肿块最大为4.8cm×3.5cm,最小为1.3cm×1.5cm,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内部多呈不均质低回声,无包膜。9例患者经期检查:肿物内部呈不均匀的低回声,均见一个或数个小的液性暗区,3例患者经前检查内部可见不均匀高回声,肿物外周有不完整的强回声环1例低回声内可见多发点状强回声(小钙化灶)。12例肿物后方回声增强,4例后方部分回声衰减。2例彩色多普勒显示肿物内部可见点状和/或条状血流信号,血流信号较少,为低速高阻的动脉血流。结论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腹壁内膜异位症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 病史摘要 女,23岁。产后7个月,月经紊乱2个月,伴腹痛。拟诊子宫肌瘤。妇检:宫体不规则增大为3个月大小,宫底部突起明显,双侧附件阴性。B超检查:子宫外形不规则.宫体前壁肌层内见大小不等实质性肿块多枚.直径1.7~4.7cm.后壁肌层内见类似肿块多枚.双侧附件未见异常。手术所见:子宫如孕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的超声表现,以及经阴道超声在两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6例子宫肌瘤和132例子宫腺肌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经阴道超声表现,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子宫肌瘤声像图为切面内见圆形等回声或低回声团块,边界清,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呈多样性不均匀,团块周边见环状或半环状血流,内部有时见棒条状血流;子宫腺肌症声像图为子宫不均匀性增大,形态饱满,子宫切面内见肌壁呈弥漫性或局灶性增厚较明显,呈粗糙光点回声增强,边缘不清、欠规则,病灶区内血流少,见稀疏的短条状血流.结论 经阴道超声可获得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图像,能比腹式更清晰地显示子宫肌壁内的细微改变、病变周围有无包膜以及病变区域的血流等情况,对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1典型病例患者女,23岁,50天前开始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量逐渐增多,并伴有轻微头晕、乏力、恶心,无腹痛,否认有组织物或大血块流出。妇检:外阴正常,阴道血染,宫颈光滑柔软,着色,无举痛,宫颈管膨大,宫颈外口扩张,见血性分泌物流出。血HCG(+)。超声所见:膀胱充盈好,子宫前位,宫体正常大小,轮廓清晰光滑肌层回声均匀,内膜带居中。宫颈处明显增大,于宫颈处可探及86 mm×60 mm偏强回声混合性光团,形态规则,边界欠清晰,其内可探及血流信号。双附件区未见明确异常回声。超声诊断:宫颈管内混合性团块,不排除宫颈妊娠,待除外宫颈残留胚胎组织。见图1…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1):98-100,封3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超诊断早期瘢痕妊娠及评价疗效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瘢痕妊娠患者50例,均行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 50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包块型29例,孕囊型21例。经阴道超声检出孕囊型18例,包块型30例,未检出2例,符合率为92.0%[(28+18)/50]。经阴道超声检查显示,包块型主要表现为形态多样,质地不均,界限不清,内膜形态失常,回声强弱不均。外周回声强,而中央以弱回声为主,部分患者中央可不见回声。峡部局部增大,与包块分界不清晰,和膀胱间肌层变薄,血流信号以低阻性为主。子宫下段切口有血流丰富的回声团块呈杂乱分布,回声紊乱。孕囊型主要表现为子宫下段切口有典型孕囊声像,子宫峡部前壁内出现明显血管搏动或明显的血流迹象。孕囊外周回声高,中央无回声,部分患者的孕囊较大,宫颈形态正常,且未发现妊娠物。结论经阴道超声可以准确检测瘢痕妊娠,观察妊娠囊位置、大小、形态及血流情况,为瘢痕妊娠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980535多发性卵巢演性畸胎瘤超声诊断1例/朱世华少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一1997,13(11)一52 患者20岁,左下腹隐痛二月余。B超检查:左附件区有10cm x gcm大小囊性无回声块,壁光滑,后方回声明显增强,右附件区有两个卵圆形强光团,大小分别为scm、4cm及舰rnx3cm,边界清楚,内有少许不规则低回声区,肿块后方回声减弱,子宫大小、形态、回声正常。B超诊断:“右附件多发畸胎瘤,左附件巨大囊肿”。手术所见及病理诊断证实。图2(冯碧玉)980536B超诊断巨大卵巢浆液性囊腺瘩并蒂扭转1例/邱勇玉岁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一1997,13(10)一34 患者47岁。腹部出现包块半…  相似文献   

11.
张玉仙 《吉林医学》2012,33(16):3417-3418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后子宫持续出血患者的超声图像特征、彩色血流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80例口服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片药物流产胚囊排出后10~20 d以上仍有子宫持续出血者进行经腹部+阴道子宫、附件超声检查。结果:药物流产胚囊排出后子宫持续出血患者的超声检查表现如下:①宫腔内有不规则的高回声或不均质的低回声团,形态不规则与正常肌层分界不清,部分病灶周边可探及短棒样、星点样血流信号;②经腹二维超声检查图像仅表现为内膜回声稍不均匀,呈不均质低回声斑,无明显宫腔内异常回声团,经阴道扫查不均质回声斑局部回声减低,与子宫肌层无明显界限;③子宫内膜粗糙,部分增厚,与肌壁分界清,部分伴宫腔内少量积液。结论:超声检查能根据声像图表现特征的不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的依据,以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终止子宫出血,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病历资料 患者,女,38岁.孕3产1,因下腹不适伴阴道少量流血半天就诊.既往史:8个月前顺产1男孩,2个月前断奶,生产后未来过月经.查体:贫血貌,下腹稍膨隆,压痛、反跳痛明显,有肌紧张.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提示RBC 2.5×1012/L,HGB 60g/L.彩超检查显示:纵切子宫见子宫前位,前后径约5.5cm,宫体完整,肌壁回声均匀;横切子宫见右侧宫角查见约2.8cm×3.5cm×3.0cm的回声杂乱团,形态欠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CDFI:团块内见点线状血流信号;宫腔内回声亦较杂乱,可探及深径约0.7cm的弱回声及无回声,内未见确切孕囊及胎儿声像图.  相似文献   

13.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9岁。主诉:发现子宫占位性病变2月。查经阴道子宫附件彩超:子宫前壁可见61 mm×45 mm低回声团,边界清楚,内部回声不均;宫颈后唇可见大小38 mm×29 mm低回声,边界清,内回声均匀。CDFI:未见异常血流信号显示。考虑肌瘤可能。妇科检查:子宫前位,增大如孕2+月,形态失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诊断子宫腺肌病采用阴道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取44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阴道超声检查的临床效果进行探析。结果:该病病灶回声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型、囊状无回声型、弥漫分布型及团块状混合回声型。通过超声检查发现片状低回声型与囊状无回声型四周及病灶内部均无血流信号,弥漫分布型与团块状混合回声型四周及病灶内部可以看见血流信号。结论:子宫腺肌病采用超声检查进行诊断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1临床资料患者,女,50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后腹胀,伴返酸烧心,食欲下降,偶恶心,无呕吐。外科检查:腹部稍膨隆,腹部触及巨大团块,上至剑突下,下至盆腔,形态规则,较光滑,边界触不清,有压痛,无反跳痛。超声检查:子宫后方及上方探及低回声团块,包绕子宫与子宫分界不清,上达剑突下,大小约23·0 cm×7·6 cm×8·7 cm,边界清,回声不均匀,内见不规则无回声。双卵巢显示不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团块内及周边血流较丰富,血流阻力指数(R I)0·36。超声提示:腹盆腔内巨大实质性占位性病变(不除外子宫肌瘤或卵巢肿瘤)。腹部CT示腹盆腔内见巨大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匀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69岁,主诉:绝经10余年,阴道排液4月,点滴流血40天来院就诊。妇科检查:阴道壁略充血,宫颈肥大、充血、水肿,子宫后位,如50d孕大、软、无触痛。双附件区未见异常。血常规检查正常。超声所见:子宫后位,体积增大,宫体大小为6.2cm×4.7cm×4.5cm,实质变薄,回声均匀,宫内探及4.4cm×3.9cm×3.5cm的高回声光团,边界尚清,内回声不均匀,可见散在的小低弱回声区。CDFI:其内部可见点状血流信号,R I为0.35。超声提示:宫腔内实性占位性病变—性质待定。手术所见:子宫如50d孕大,质软且脆,剖视子宫见宫腔右前壁肿物约4cm×4cm×4cm,蒂粗约1cm,肿…  相似文献   

17.
1病历报告 患者,女,64岁.无明显诱因发现腹壁肿块进行性增大3个月,1个月来出现腹部不适症状于2012年6月21日来我院就诊.临床初步诊断:腹壁脂肪瘤.超声显示:上腹壁剑突下皮下脂肪层内见3.4cm×1.7cm不均匀回声团块,团块边界清楚,内见不规则略强回声团块,周围包绕无回声区,反复扫查,发现略强回声团块内见细小回声浮动,探头加压,略强回声团块缓缓进入腹腔内,皮下脂肪层内仅剩余边界清楚的无回声区,其张力明显减小,腹壁入口处宽约2mm.超声提示:腹壁疝.见图1,2.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例 1,36岁 ,4个多月前在外院行人工流产术后 ,阴道持续不规则出血 ,来我院就诊。体查 :子宫体增大 ,质地软 ,双附件未触及包块。彩超检查 :子宫轮廓清 ,前位 ,稍增大 ,宫腔内近底部见约 5 8mm× 4 6 m m稍低回声区 ,其内杂有不规则小暗区 ,与肌层边界不清 ,内膜线模糊 (图 1A)。 CDFI示 :回声不均区内部及周边见片状杂色血流信号 ,PW测及动脉频谱、峰值流速 4 1.8cm/ s,RI:0 .2 8(图 1B) ,子宫动脉峰值流速 4 3.1cm/ s,RI:0 .6 9。附件 (- )。超声提示 :宫腔占位 (血供丰富 ,低阻型频谱 )。β- HCG38.2 ng/ ml。化疗 1个疗…  相似文献   

19.
正1病例女,19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不规律,经期15天至1个月不等,量少,淋漓不净。6天前妇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所见:子宫大小正常,肌层回声均匀,内膜居中,厚约1.1cm;左侧附件区探及11.3×8.7cm不均质回声,病变与左侧卵巢分界不清,形态欠规则,部分呈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研究经阴道超声检查(TVUS)和MRI检查直径小于3cm的子宫黏膜下肌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收治且经宫腔镜或病理诊断证实的62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肿瘤部位、大小及形态等影像学特征及阴道超声、MRI检查对子宫黏膜下肌瘤的分型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子宫黏膜下肌瘤经MRI诊断分型符合率为96.77%,经TVUS诊断分型符合率为83.87%,明显低于MRI检查(P<0.05)。62例患者经阴道超声检查显示子宫增大,形态不规则,宫内回声改变,均可见子宫内膜缺损,内膜下肌层可见低回声或中等回声结节突向宫腔,回声均匀者54例,回声不均匀者8例;11例可见假包膜,后壁回声衰减。宫颈线位置明显偏移,CDFI可见周边环状血流信号。MRI扫描T1WI上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上呈典型的低信号。6例发生囊变、坏死。结论 MRI与TVUS均可有效显示直径小于3cm的子宫黏膜下肌瘤的影像学特征,但MRI检查可显著提高子宫黏膜下肌瘤的诊断符合率,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