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志铭  谭理连  刘克  陈德基  李扬彬 《广东医学》2007,28(12):1988-1991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自发性脑出血的诊断价值及其在揭示血肿灶周继发神经损害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104例脑出血的病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自旋-平面回波弥散加权采集并在ADC图上取点测量不同时期血肿灶、血肿灶周组织及对侧正常组织.然后取其均数进行方差分析及配对t检验.结果 急性期血肿灶、血肿灶周组织及对侧正常组织ADC值均数分别为:(0.296±0.430)×10-3,(1.140±0.319)×10-3,(0.863±0.286)×10-3;亚急性早期血肿灶、血肿灶周组织及对侧正常组织ADC值均数分别为:(0.496±0.232)×10-3,(0.990±0.264)×10-3,(0.833±0.180)×10-3;亚急性中晚期血肿灶、血肿灶周组织及对侧正常组织ADC值均数分别为:(0.729±0.282)×10-3,(1.061±0.290)×10-3,(0.948±0.272)×10-3;慢性期血肿灶、血肿灶周组织及对侧正常组织ADC值均数分别为:(1.407±0.800)×10-3,(1.003±0.208)×10-3,(0.848±0.181)×10-3.经配对t检验,不同时期血肿灶与对侧正常组织的ADC值.血肿灶周组织与对侧正常组织的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在能清楚显示脑出血不同时期的演化过程,在自发性脑出血的诊断、鉴别诊断、分期中具有实用价值.通过对血肿及灶周组织的ADC值测量可揭示血肿继发灶周神经损害的存在及范围,阐明血肿灶周水肿性质,为临床进一步研究出血后脑细胞功能变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产道血肿发生原因,为预防和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1)回顾性分析2005年-2008年我院产妇发生产道血肿的原因,针对其发生原因进行相应的预防和护理.结果 2009-2011年无一例产后血肿发生.结论 针对产道血肿原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和加强护理,可以避免产道血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快速消散的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 2006年1月1日-2012年1月1日,我科收治24例快速自行消散急性硬膜血肿患者进行保守治疗。结果本组3d内血肿完全消散19例:9例在24h内血肿消散,8例在24-48h内血肿消散,2例在48-72h内血肿消散。5例在48h内明显减少,1周内完全消散。结论快速消散的硬膜下血肿临床特点和其他患者没有特异性异常,对于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应根据临床线索来判断是否可以保守治疗,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动态CT检查,一旦病情无好转,血肿有增加者,还是建议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MR灌注成像(PWI)技术观察高血压脑血肿及周围继发的损害。方法对35例高血压脑出血(ICH)患者分别行常规MR及PWI扫描。分别计算出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及血流变化参数即局部脑血流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进行相关分析。对水肿强度(血肿周围体积/血肿体积)按发病至首次扫描时间间隔(IOFS)进行分组(2-4天组、5-9天组、10-14天组、15-22天组),然后进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rCBV的差异。结果35例患者血肿周围水肿体积与对侧脑组织的比较显示rCBV减低、MTT延长;rCBV和血肿大小呈轻度负相关(R=-0.216);水肿体积与血肿大小呈正相关(R=0.604);水肿强度(水肿体积/血肿体积)和rCBV之间呈正相关性(R=0.44);IOFS分组间血肿周围rCBV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局部血流量下降可导致血肿周围组织的缺血性损害,但水肿高峰时间明显滞后于缺血高峰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出血3-5d和10-14d应用丹红注射液对血肿吸收的疗效。方法急性脑出血患者5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起病3-5d应用丹红注射液,对照组起病10-14d应用丹红注射液.分别观察3周后两组血肿吸收情况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在血肿吸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都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可以有效地促进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吸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硬脑膜下血肿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损害,在闭合性颅脑损伤中约占5%-6%,在颅内血肿中约占50%-60%,而其中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发生率最高,约占70%。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主要发生在减速性损伤,血肿常发生在着力部位的对冲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伤迟发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6~2007-08我们收治的外伤迟发颅内血肿45例。结果本组手术清除血肿39例,血肿自行吸收6例。恢复良好31例,中残8例,重残2例,死亡4例。结论脑外伤迟发颅内血肿及时发现预后良好,动态CT扫描是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延误诊断往往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对脑内出血的治疗趋向于采用外科治疗方法,主要有开颅血肿清除术(包括大骨瓣血肿清除术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穿刺吸除血肿及血肿腔引流术;锥颅脑室引流术。但具体采用何种治疗方法一直是神经外科课题,我院于2002-01~2003-08-12共收治脑内出血72例,现仅就外科治疗方法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微创穿刺治疗颅内血肿100例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西梅  郎庆玲  杨海宁  孙赟 《医学争鸣》2004,25(24):2296-2296
1 临床资料 2002-01/2004-06共收治颅内血肿100(男64,女36)例,年龄15~86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68例,外伤性32例,经CT扫描示基底节区40例,脑叶16例,多部位出血16例,硬膜下血肿20例,硬膜外血肿8例,出血量均>20 mL,最多140 mL.应用北京万特福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YL-1型1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1],在电钻动力驱动下直接钻颅进入血肿,快速建立起清除血肿的硬通道,并应用针型血肿粉碎器及生化酶技术,将固态血肿液化成悬液,经针腔排出颅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加尿激酶溶解血肿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将64例入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头颅CT的引导下行小骨窗开颅吸除大部分血肿,活动性出血予以电凝,术后再经血肿腔所置的引流管注入尿激酶,引流溶解的陈旧性血肿液,并与传统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效果相比较。结果:随访6个月,64例中,ADLⅠ-Ⅲ级49例,优良率为76.6%,Ⅳ-Ⅴ9例,死亡6例,病死率为9.4%。与传统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有良好的效果。结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配伍尿激酶溶解血肿引流术,创伤较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