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套管辅助内镜直视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内镜检查和病理证实为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并伴有局部症状的患者53例进行内镜治疗,将外套管套在内镜外,随内镜一起插入患者食管内,将内镜退至外套管内,边退外套管边观察,见外套管头部刚好退至病变部位口侧,固定外套管,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53例患者采用一次性切除者45例,2次切除者5例,3次切除者3例。平均每例所需时间为6.5min(4.5~7.5min),内镜下完全切除率达100%。术后3个月随访时43例症状消失,占81.1%:6个月随访时45例症状消失,占85%。内镜及活检病理均未见复发。无食管狭窄、穿孔及心肺意外等并发症。结论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合并局部症状者,采用外套管辅助固定内镜直视下黏膜切除具有手术简便、仓Ⅱ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食管胃黏膜异位是指胃黏膜出现于食管上段,且可引起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其具有分泌酸和某些胃肠激素功能,产生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吞咽困难或吞咽痛及咽部异物感等临床症状。内镜检查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对有反流症状者,可以采用H2受体拮抗剂、PPI等抑酸治疗。对有食管狭窄、食管环和食管蹼等形成者可以内镜下行扩张治疗。对伴有异型增生、黏膜内癌变者可根据情况行黏膜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食管运动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食管症状与其运动功能及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对正常人、IBS有症状和无症状者及非IBS的有食管症状者行上消化道内镜,病理检查,食管测压和食管24小时PH监测。结果:(1)IBS患者食管内镜和病理检查异常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和无症状组。(2)IBS有症状组食管下段平滑肌压力显著低于正常组和无症状IBS组;(3)两组IBS患者食管下段蠕动间期和导速度显著高于正常组。并且存在着同步收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食管重建术后患者的上消化道病变进行内镜诊断和治疗。 方法 食管重建患者54例,术后3周-3年进行内镜随访检查。 结果 残余食管、吻合口和代食管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1.6%,69.0%和27.8%。食管重建后患者最常见的疾病为非特异性残余食管炎、吻合口炎及不同程度的吻合口狭窄和慢性胃炎。对5例吻合口重度狭窄患者成功地进行了内镜下吻合口狭窄切开或切开 扩张治疗。 结论 内镜检查有助于食管重建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对作咽造口 食管旁路术患者也是安全可行的。对某些严重吻合口疤痕狭窄者内镜下电切 扩张治疗可解除症状。  相似文献   

5.
我院近10余年97例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急诊内镜检查显示:来自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者58例,占59.8%;非静脉曲张破裂所致者33例,占34.0%;原因不明者6例,占6.2%。说明出血的非静脉曲张破裂因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来源于食管胃底静脉破裂者己为人熟知,但也有不少病例是由于非静脉曲张破裂因素所致。随着内镜检查的普及,后者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本文对10余年来我院收治的97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的内镜诊断进行分析,旨在了解肝硬化大出血病人非静脉曲张性因素所占比例及构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美蓝和卢戈氏碘液双重染色法联合超声内镜对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6例可疑食管病变患者行食管黏膜染色,先用 20 g/L美蓝喷洒,再用30 g/L卢戈氏碘溶液喷洒于病变区观察;对美蓝染色区和卢戈氏碘不染色区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食管癌及重度不典型增生、Barrett食管等癌前病变者再次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确诊为食管癌7例,其中早期癌2例;不典型增生14例 (轻度7例,中度4例,重度3例);Barrett食管3例;溃疡8例;炎症36例.双重染色法总阳性率达70.8%.超声内镜对判断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浸润深度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准确率达 92.3%(12/13).结论:双重色素法(色素内镜)联合超声内镜有助于食管疾病,特别是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背景:食管动力障碍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食管动力特征。方法:选取161例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者和20名健康体检者,分别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24 h食管pH监测和食管测压。纳入内镜检查未见Barrett食管和食管黏膜破损、症状指数≥50%的NERD患者,根据其是否存在病理性酸反流分为异常酸反流组和食管酸高敏组,比较反流组(28例)、高敏组(13例)和对照组(15例)的食管测压结果。结果:反流组下食管括约肌(LES)长度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LES压力显著降低(P〈0.05),高敏组与对照组间则无明显差异。反流组和高敏组食管体部动力障碍均以食管远段为主,表现为收缩波幅降低、蠕动波传导速度减慢和非传导性收缩波比例增加,反流组改变更为明显。结论:不同类型NERD的食管动力特征存在差异。异常酸反流亚型NERD患者存在LES长度和压力异常,食管远段动力障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上食管异位胃黏膜19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上食管异位胃黏膜(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the up-per esophagus,HGMUE)是指胃黏膜出现于食管上段,且可引起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临床少见。本文总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浙江省肿瘤医院2000~2002年6000余例内镜检查中发现的19例患者的临床、内镜下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食管高位胃黏膜异位(HGM)与Barrett食管(BE)患者在症状、内镜下表现、组织病理学、Hp感染以及细胞角蛋白染色方面的差异。方法选择对2004年2月-2005年9月明确诊断的BE患者152例(BE组)、食管高位HGM患者52例(食管高位HGM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各组患者的症状特点、各型黏膜的常规内镜下和放大内镜下特点;比较各型黏膜的组织病理学结果,快速尿酶法及Warthin—Starry银染检测病灶部位及胃窦部Hp感染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角蛋白CK7、CK20、CK13及CK19的表达情况。结果BE组有反流症状者占64.5%(98/152),显著高于食管高位HGM组的(13.5%,7/52)(X^2=40.36,P〈0.01)。放大内镜下BE黏膜小凹表现为点状46例、条纹状65例、绒毛状41例,而食管异位胃黏膜的小凹全表现为条纹状。组织病理学分型上,152例BE患者中属胃底型56例、交界型39例、特殊肠化型57例;而52例食管高位HGM患者中31例为胃底型、16例为交界型、5例为胃窦腺型,无一例发现有杯状细胞。BE黏膜中中、重度炎症细胞浸润所占比例为63.2%(96/152),显著高于食管异位胃黏膜的28.8%(15/52)(P〈0.01);而两组胃窦部中、重度炎症细胞浸润所占比例分别为44.7%(68/152)、51.9%(27/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E黏膜Hp检出率为32.2%(49/152),BE组胃窦部黏膜Hp检出率为48.0%(73/152);食管异位胃黏膜Hp检出率为44.2%(23/52),食管高位HGM组胃窦部黏膜Hp检出率为40.4%(21/52);两组Hp感染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检测中,食管异位胃黏膜以及正常的食管鳞状上皮中无CK7的阳性表达,而BE黏膜的3种类型的上皮中均有表达;CK20和CK19在BE黏膜和食管异位胃黏膜中均有阳性表达;CK13  相似文献   

10.
反流性食管炎几种诊断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41例有典型反流性食管炎症状者,进行了内镜检查、粘膜活检、食管X线检查和核素闪烁显像综合检查.23例无反流症状者作对照.41例有反流症状组的内镜检查.均见食管粘膜有轻或中度炎症改变.病理活检的阳性率为76%,其中87%为中期食管炎.内镜检查用于观察有无食管炎症及其程度.41例均行核素闪烁显像检测,显示有反流者81%.本组病例中有31例行X线钡餐检查,显示有反流者53%.核素显像和X线钡餐用于确定有无胃食管反流,前者较后者敏感.  相似文献   

11.
曹熙  王钦 《胃肠病学》2001,6(C00):7-7
目的:观察铝碳酸镁治疗胃食管反流(GCR)及反流性食管炎(RE)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西安市3家医院合作,自1999年5月-2000年12月,应用铝碳酸镁治疗胃食管反流40例,并与22例硫糖铝治疗病例进行对照。62例入选者治疗前均经电子内镜检查,如为RE则于治疗4周后复查胃镜。采用症状积分和24h食管pH和胆汁监测进行疗效评估。结论:治疗组中12例内镜检查无食管炎为症状性反流(SGER),对照组7例为SGER。治疗组给药后2周,胸骨后烧灼感,反酸等症状指数均明显下降(P<0.01)。胸痛在治疗后4周也有改善。治疗组40例,内镜下有食管炎者28例,总有效率为91.66%。对照组22例,内镜下有食管炎者15例,总有效率66.66%。铝碳酸镁治疗4周食管酸及胆汁反流明显改善者8例(61.53%);单纯胆汁反流者4例全部好转。对照组7例存在酸或胆汁反流,治疗4周后复查转阴3例(42.8%)。结论:铝碳酸镁具有中和胃酸,胆汁保护粘莫膜作用,是治疗胃食管反流及反流性食管炎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颈段食管胃黏膜异位症的内镜特点、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方法 对我院在2005年1月~2010年6月期间接受无痛内镜检查的19 922例患者的内镜报告、病理结果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在19 922例患者中共发现颈段食管胃黏膜异位症215例,疾病检出率为1.08%;119例行病理活检患者中,病理类型为胃体型58...  相似文献   

13.
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评分及内镜下表现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用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症状评分及内镜下表现的对照研究来预测和评估是否有GERD及其程度。方法对500例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按症状频率、病期与程度为评分标准进行症状评分,内镜检查是否有反流性食管炎(RE)并分级。比较症状评分与内镜分级的相关性,分析症状评分对GERD的评估价值。200例无症状体检者作为阴性对照。结果GERD症状评分与RE内镜分级呈正相关(r=0.560,P〈0.01)。RE组患者的症状评分高于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RE组症状评分≥8分者有81.70%,NERD组为59.35%(P〈0.05);RE患者烧心的程度及发作频率、反酸的发作频率与病期重于NERD。GERD组与无反流症状组内镜检查结果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症状评分是诊断GERD的一个良好的筛选项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麻醉管理介入对消化内镜检查操作是否存在无痛之外的其他获益。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消化内镜检查及治疗的所有患者进行检索。依照是否实施深镇静下监测麻醉(DS-MAC)分为普通组及MAC组。选取该时段所有行上消化道内镜异物取出术的患者,对比两组的操作成功率;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所有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对比两组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的检出率;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行普通消化内镜检查及MAC消化内镜检查的术间各一间,对比两组各自然月行消化内镜检查的例数。结果MAC组操作成功率高于普通组(100.0%比89.7%,χ2=11.737,P=0.001);MAC组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检出率高于普通组(4.3%比1.7%,χ2=58.751,P<0.001);MAC组每月行消化内镜检查例数高于普通组[(350.2±36.2)例比(213.2±27.9)例,t=17.591,P<0.001]。结论深镇静消化内镜检查可提高操作的成功率、精准度及操作速度,推广内镜检查过程中麻醉管理的介入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354例食管贲门炎的内镜诊断体会郭翠兰白文龙孟凡书李绍森我所1992年至1994年,进行了1320例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其中内镜下表现为食管及贲门粘膜炎症性改变者354例,占26.8%。食管炎205例,占57.9%;贲门炎149例,占42.1%。男19...  相似文献   

16.
此前瞻性研究旨在调查胃食管反流病(GORD)患者粘膜损害的分布、严重程度及类型。 病人和方法:30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2.7岁。所有患者均进行胃镜、食管动力检查及24小时pH监测,剔除曾行胃、食管手术者及Barrett食管患者。30例有GORD症状平均持续7.3年,内镜检查见食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70例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患者,进行内镜、病理及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胃黏膜异位占同期十二指肠球部病理检查的17.7%,其中85.7%内镜诊断为息肉或小隆起。结论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在有症状患者中并不少见,与临床症状可能有一定相关性,应引起临床、内镜及病理医师的重视,做到早诊早治。  相似文献   

18.
食管结核1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食管结核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分析国内164例经内镜活检或手术标本病理检查确诊的食管结核病例。结果:本组食管结核男女比为1:1.3、81.9%的患者年龄低于45岁,所有病例均有吞咽困难痛症状,69.5%的病灶位于食管中段。63.2%的患者有结核病史或其他部位结核。术前误诊者占65.7%,其中误诊为食管肿瘤占96.6%,有治疗记录者151例,47例经内科抗结核治疗,104例经手术后抗结核治疗,全部治愈。结论:食管结核好发于食管中段,以中青年女性多见,其主要症状为吞咽困难或胸痛。食管结核易误诊为食管肿瘤,诊断主要根据内镜活检或手术标本病理检查,食管结核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超声内镜与CT诊断不同大小的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消化内科2017年1月—2018年10月因胃镜检查发现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而接受检查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进行超声内镜与CT检查,并采取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分析患者的超声内镜与CT检查表现,以病理结果为基准计算两种检查方法对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符合率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超声内镜与CT对1 cm肿物、1~2 cm肿物及 2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采取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治疗,病理结果证实67例为良性肿瘤(间质瘤32例、平滑肌瘤25例、囊肿5例、异位胰腺3例、脂肪瘤2例)、5例为恶性肿瘤(间质瘤)。其中34例肿物1 cm、29例在1~2 cm、9例 2 cm。良性肿物的超声内镜检查主要表现为低回声或稍高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均匀或欠均匀,起源于黏膜下层或固有肌层,边界清晰。恶性肿物的超声内镜检查主要表现为混合回声,起源于黏膜下层至固有肌层,边界模糊。良性肿物的CT检查主要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实性肿块,密度均匀,形态规则,均匀强化,边界清晰;恶性肿物的CT检查主要表现为囊壁、坏死,肿块内强化不均,可见局部侵犯,与周围边界模糊。超声内镜诊断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与病理结果的诊断符合率为94. 44%(68/72),高于CT的83. 33%(6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超声内镜对1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为94. 12%(32/34),高于CT的76. 47%(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超声内镜对1~2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为93. 10%(27/29),CT为89. 66%(2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超声内镜对 2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为100%(9/9),CT为88. 89%(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超声内镜可准确判断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起源层次,结合回声、边缘等特点可实现准确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较高,尤其对于1 cm的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诊断价值高于CT检查。且超声内镜检查安全、便捷,对胃肠道病变的诊断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20.
Barrett食管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Barrett食管(BE)的内镜表现、病理特征以及与食管腺癌的关系。方法 分析13例BE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诊断及病理特点。结果所有患者均有反酸、烧心感等症状,其中同时伴食管裂孔疝者3例,内镜下全周型2例、岛型7例和舌型4例。活组织病理检查均有柱状上皮化生。其中不典型增生1例,随访2年后发现癌变。结论 BE是反流性食管炎发展的一种结果,可导致食管腺癌,其诊断需内镜和活组织检查,药物治疗只能改善症状,应定期进行随访,发现恶变及早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