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在CYP2C19~*2基因型缺陷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4年6月~2016年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行PCI术冠心病患者458例,PCI术后常规应用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治疗,采用Taqman-realtime PCR法监测CYP2C19~*2基因型,筛选出CYP2C19基因~*2基因型缺陷2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标准抗血小板组(C组:n=46,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1/d);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D组:n=50,阿司匹林100 mg 1/d+氯吡格雷150 mg,1/d(1月后减量为75 mg,1d);氯吡格雷联用通心络组(L组:n=59,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1/d+通心络0.26 g/粒,4粒×3/d);替格瑞洛组(n=57,T组:90 mg,2/d+阿司匹林100 mg,1/d),分别于PCI术后3 d、1个月、3个月时随访,用TEG血栓弹力图仪检测血小板的抑制率,记录患者PCI术后3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1)术后1个月,与C组比较,D组、L组和T组血小板抑制率均增高,且T组D组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与C组比较,L组和T组的血小板抑制率增高,D组血小板抑制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组比较,T组的血小板抑制率增高(P0.05);(2)与C组比较,D组、L组及T组患者总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P0.05),四组患者单一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出血情况,四组患者均为轻度出血。与C组比较,T组出血发生率高(P0.05),L组、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CYP2C19~*2基因型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PCI术后采用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替格瑞洛疗效优于标准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双倍剂量及氯吡格雷联用通心络,但其出血风险增加,但为轻度出血。(2)标准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较其他方案更容易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CI术后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药物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筛选PCI术后CYP2C19基因突变为CYP2C19*2/*2、CYP2C19*2/*3或CYP2C19*3/*3的患者67例,随机分为常规组22例、2倍组22例和3倍组23例。常规组75 mg氯吡格雷、2倍组150 mg氯吡格雷、3倍组225 mg氯吡格雷,1次/d。分别于PCI术后1、3、6个月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各组氯吡格雷药物抑制率及再发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PCI术后6个月内,2倍组和3倍组患者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81.8%vs 31.8%vs 21.7%,P<0.01),2倍组与3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2倍组和3倍组氯吡格雷药物抑制率较常规组显著升高(P<0.01),2倍组与3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出血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2C19基因变异患者增加氯吡格雷药物服用剂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血小板的抑制,降低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CYP2C19基因型的不同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及剂量进行治疗,观察其抗血小板效应及出血风险,为个体化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入选231例行PCI的ACS患者并检测其CYP2C19基因型,根据基因型的不同分为快代谢组(CYP2C19*1/*1)、中代谢组(CYP2C19*1/*2、CYP2C19*1/*3)、慢代谢组(CYP2C19*2/*2、CYP2C19*3/*3、CYP2C19*2/*3),并分别给予快代谢组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75mg qd+阿司匹林100mg qn),中代谢组氯吡格雷剂量加倍(氯吡格雷150mg qd+阿司匹林100mg qn),慢代谢组换用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90mg bid+阿司匹林100mg qn),比较各组用药3个月后血小板抑制率变化情况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根据基因型所分3组的临床基线资料及PCI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中代谢组及慢代谢组患者用药3个月后,血小板抑制率均较快代谢组血小板抑制率升高,慢代谢组血小板抑制率较中代谢组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CI术后的ACS患者中,携带CYP2C19*2、CYP2C19*3等位基因的高危患者,采用氯吡格雷剂量加倍及换用替格瑞洛均可充分抑制血小板,且换用替格瑞洛优于氯吡格雷剂量加倍。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不同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择期PCI的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探讨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ACS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药物治疗、择期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50例,随机分为2组(各75例),2组均服用300mg负荷量氯吡格雷,然后分别给予氯吡格雷150mg/d、75mg/d治疗14d,14d后所有患者接受75mg/d氯吡格雷治疗直至PCI术后1年。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第14天采2组患者静脉血,采用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同时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PAI)。观察住院14天内2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服药前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89.63±4.89vs.90.27±4.84,p>0.05);试验组服药第14天的血小板聚集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41.36±5.13vs.51.69±3.98,p<0.05),血小板聚集抑制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48.27±6.29vs.38.58±5.48,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住院14天内,两组均无心血管死亡、严重的颅内出血和严重血小板减少,亚急性血栓形成发生率(1.3%vs4.0%,P>0.05)相近,轻微出血发生率(2.7%vs4.0%,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高危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150mg/日高氯吡格雷维持量可以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从而降低血栓事件,且不增加短期出血风险,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服用氯吡格雷的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与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500例,根据CYP2C19基因型分为氯吡格雷快、中、慢代谢3组,通过血栓弹力图测定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分析3组CYP2C19基因型与血小板抑制率之间的相关性;对患者进行术后6个月的随访,观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1)500例患者中,氯吡格雷快、中、慢代谢3组的人群分布为42.0%、44.8%和13.2%。(2)氯吡格雷快代谢组的血小板抑制率在0~20%、20%~50%、50%~75%和75%~100%的人群分布为1.90%、14.29%、30.00%和53.81%;中代谢组的人群分布为3.57%、17.86%、22.32%和56.25%;慢代谢组的人群分布为7.58%、21.21%、30.30%和40.91%;3组之间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6个月,氯吡格雷快、中、慢代谢3组发生心血管缺血事件分别有9、13和4例,3组之间的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组人群中,CYP2C19基因型与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推测仅通过CYP2C19基因型不能准确预测氯吡格雷抵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PCI术后服用氯吡格雷的冠心病患者105例,检测其CYP2C19基因多态性,并根据结果分为正常代谢组(51例,快代谢型)和弱代谢组(54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分析比较两组血栓弹力图(TEG)测得的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以及氯吡格雷抵抗(CR)率。结果:105例患者中,正常代谢组和弱代谢组的人群分别占48.57%和51.43%(在弱代谢组中,中间代谢型为43.81%,慢代谢型为7.62%)。与正常代谢组比较,弱代谢组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78.14±17.86)%比(41.67±12.05)%]显著降低,CR发生率(11.76%比59.26%)显著升高(P均=0.001)。结论: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氯吡格雷抵抗的重要影响因素,正常代谢组患者PCI术后服用氯吡格雷的疗效显著优于弱代谢组,故对患者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有助于指导PCI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抗血小板的疗效及预后。方法纳入ACS合并糖尿病行PCI术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氯吡格雷组(n=92)术前接受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 mg/d;替格瑞洛组(n=88)术前接受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替格瑞洛90 mg,每天两次。血栓弹力图检测两组患者PCI术后24 h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观察并比较两组3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等安全性事件。结果替格瑞洛组ADP激活血小板形成最大血凝块强度(MA-ADP),低于氯吡格雷组(34.94%±11.91%比47.16%±14.90%,P0.001)。血小板AA抑制率、ADP抑制率替格瑞洛组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68.24%±22.96%比48.21%±32.91%,58.16%±23.52%比33.34%±26.67%,P0.001)。结论 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明显优于氯吡格雷,可显著降低3个月内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CYP2C19基因不同代谢速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108例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对其进行CYP2C19基因检测,包括中慢代谢患者60例,将其分为A组(30例)给予氯吡格雷75 mg/d,B组(30例)给予替格瑞洛90 mg,2次/d;快代谢患者48例为C组,给予氯吡格雷150 mg/d。比较3组患者行PCI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者术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与C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P2C19基因不同代谢速度的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给予不同剂量的氯吡格雷进行常规治疗的疗效并无明显差异,但替格瑞洛能够有效减轻血小板聚集率,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且不会增加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并发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关系。方法选取205例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心内科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间住院行PCI治疗的患者,分为糖尿病组(116例)和对照组(89例)。检测CYP2C19基因型,记录患者服用氯吡格雷75 mg/d 7 d后血栓弹力图中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抑制率指标。比较糖尿病组不同CYP2C19基因型患者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率的差异。记录应用氯吡格雷进行血小板预防治疗6个月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的发生率。结果 CYP2C19基因型检测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快代谢型36例(31.03%),中间代谢型58例(50.00%),慢代谢型22例(18.97%);对照组快代谢型50例(56.18%),中间代谢型31例(34.83%),慢代谢型例8例(8.99%)。糖尿病组患者3组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弱代谢型(中间代谢型+慢代谢型)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不同CYP2C19基因型患者血小板抑制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后应用氯吡格雷进行血小板预防治疗6个月期间,糖尿病组与对照组之间MACE(不稳定心绞痛、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糖尿病组不同CYP2C19基因型患者,中间及慢代谢型患者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快代谢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服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老年冠心病并发糖尿病PCI治疗后患者,通过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预测CR,对预防MACE的发生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药物代谢酶CYP2C19基因检测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5年4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行PCI的住院患者136例,根据药物代谢酶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分为常规组38例、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39例。常规组患者药物代谢处于较快水平,给予常规剂量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药物代谢处于中等、较慢水平,分别给予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150 mg/次,1次/d)与替格瑞洛(90 mg/次,2次/d)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月、治疗4个月血小板聚集率,治疗4个月后不良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个月、治疗后4个月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常规组、对照组(P0.05)。除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外,观察组患者治疗4个月后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对照组(P0.05)。结论药物代谢酶CYP2C19基因检测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具有一定指导价值,药物代谢水平较慢的冠心病患者采用替格瑞洛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