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LASIK中瓣下冲洗与开放式大冲洗对角膜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比较LASIK术中 2种不同冲洗方法对角膜早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 18~ 5 0岁无手术禁忌症的近视患者 2 5 6例 5 0 7眼 ,A组用瓣下冲洗完成手术 132例2 6 1眼 ,B组用开放式大冲洗完成手术 12 4例 2 4 6眼。结果瓣下冲洗术后板层角膜炎发生率为 10 % ,层间异物残留发生率为 18% .而开放式大冲洗的板层角膜炎发生率、层间异物残留率分别为 1.6 %、4 .5 % ,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开放式大冲洗能降低LASIK术后的角膜早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LASIK术中角膜瓣下异物的发生和预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角膜下异物的发生情况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a中3553例(7065眼)LASIK手术过程,均为规范化操作实施LASIK术。术毕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如发现角膜瓣下异物,即刻以掀瓣冲洗或手法去除等方法,力争手术当日处理完毕。术后按常规时间复诊观察角膜情况。术后次日以后尽可能不予掀瓣处理异物。统计术中角膜瓣下异物发生的情况,从术者操作技巧及仪器设备等多方面分析可能产生瓣下异物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总计发现角膜瓣下异物眼数为674眼,发生率9.5%。连续3aLASIK术中异物的发生率分别为13.2%,10.6%和7.6%。四季之中,以冬季异物的发生率最低;春夏秋季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术间抽湿机过度使用有关。常见的角膜瓣下异物有组织碎屑、金属碎屑、细丝、脂质颗粒、血液、睫毛等。术毕当日及时对异物处理后,次日再发现异物的情况明显减少。经术后随访观察3mo~1a,未见部分残留异物出现对角膜透明性或视力的影响。结论:LASIK手术中角膜瓣下异物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只要处理及时得当,收效良好。从人员技术、环境设备等多方面加强预防,可明显降低术中异物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LASIK手术角膜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以及预防处理。方法通过回顾性的调查对实施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1270例(2500眼)进行研究。其中A组为SCMD微型角膜刀组2000眼,B组为Moria2微型角膜刀组500眼,观察角膜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和处理。结果A组:不完全瓣21眼占1.05%(21/2000);游离瓣13眼占0.65%(13/2000);碎瓣1眼占0.04%(1/2000);角膜上皮植入占0.25%(5/2000);弥漫性板层角膜炎占5.5%(110/2000);角膜混浊2眼占0.1%(2/2000)。B组:游离瓣占0.4%(2/500);角膜上皮植入占0.2%(1/500);弥漫性板层角膜炎占5.4%(27/500),无不完全瓣、碎瓣及角膜混浊发生。结论LASIK手术尽管可能发生角膜并发症,但发生率较低,熟练的手术技巧、设备的改进及术前对每一例患者详细的分析和设计是降低角膜并发症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KN-5000A型LASIK微型角膜成形系统在大样本LASIK病例中的临床制瓣效果、安全性、预测性和稳定性。方法:回顾分析2组LASIK病例,A组应用KN-5000A型LASIK微型角膜成形系统,602例l17l眼。B组应用KN-5000LASIK微型角膜刀,103例192眼;随访至少1月,最长45个月。比较术中辩成形、术后瓣愈合、瓣下及瓣缘痕迹,比较微型角膜刀相关的并发症。结果:两组术中完全瓣比率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gt;0.05),游离瓣比率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gt;0.05)。A组的瓣缘痕迹计分大于Ⅱ级的发生率小于B组(P&lt;0.05),瓣下混浊比率少于对照组(P&lt;0.05)。5000A型LASIK微型角膜成形系统组l眼发生Sahara综合征,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视力与屈光度显示两组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gt;0.05)。结论:KN-5000A型LASIK微型角膜成形系统制瓣的安全性、预测性及稳定性与KN-5000微型角膜刀一致,所制角膜瓣瓣缘及瓣面的临床愈合后混浊少于KN-5000微型角膜刀。LASIK微型角膜刀的不断更新,将促进LASIK手术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LASIK治疗近视眼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LASIK治疗近视眼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应用CH公司自动微型板层刀和CHIRON公司117型准分子激光机治疗近视眼患者1670例(3300只眼),术后随访1、7天、1、3、6、12、24个月,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术中并发症有:(1)角膜瓣完全游离2只眼(0.06%);(2)角膜瓣形成不全6只眼(0.18%);(3)角膜基质层“洗衣板”现象4只眼(0.12%)。术后并发症有:(1)角膜瓣溶解1只眼(0.03%);(2)角膜层间异物7只眼(0.2%);屈光欠矫9只眼(0.27%);屈光过矫3只眼(0.09%)。结论:LASIK治疗近视眼虽准确、有效、安全,但有一定的并发症存在,应引起重视。手术技巧的提高及设备的改进有助于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手术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赵波 《眼科新进展》2013,33(7):658-660
目的 对比飞秒激光LASIK术中开放式冲洗与闭合式冲洗的疗效,以寻找更为安全的冲洗方法.方法 按飞秒激光LASIK术中冲洗方法的不同将360例(700眼)患者分2组,闭合式冲洗为A组,共180例(356眼),等效球镜度数为-1.50 ~-10.50 D,平均-7.13 D;开放式冲洗为B组,共180例(344眼),等效球镜度数为-2.75 ~-11.00D,平均-7.04 D.观察术后1d、7d、30 d两组患眼视力及术后早期并发症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d、7d、30 d裸眼视力A组分别为5.18±0.10、5.23 ±0.16、5.15±0.25,B组分别为5.20±0.12、5.21±0.18、5.24 ±0.13,两组各时间点视力相比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为P>0.05).术后1d,角膜水肿A组6眼(1.7%),B组1眼(0.3%),两组角膜水肿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层间异物残留A组32眼(9.0%),B组9眼(2.6%);角膜瓣皱褶A组32眼(9.0%),B组8眼(2.3%);弥漫性层间角膜炎A组26眼(7.3%),B组10眼(2.9%);上皮植入A组16眼(4.5%),B组2眼(0.6%);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结论 飞秒激光术中采用开放式冲洗方法简便、安全、并发症少、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7.
Li ZX  Xie LX  Hu LJ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3):150-155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 ,LASIK)后角膜瓣及瓣下角膜厚度对角膜强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年家猫 2 8只随机分成 4个组 ,建立LASIK动物模型。A组 8只 ,制作厚度为 16 0 μm的角膜瓣 ,激光切削至剩余瓣下角膜厚度为 30 0 μm ,复位角膜瓣。B组8只 ,弃去角膜瓣 ,剩余瓣下角膜厚度为 30 0 μm。C组 6只 ,处理方法同A组 ,但剩余瓣下角膜厚度为180 μm。D组 6只 ,处理方法同B组 ,但剩余瓣下角膜厚度为 180 μm。分别于术前 ,术后 1周 ,1、2及3个月行中央角膜厚度及前房深度的测量 ,并分析角膜后表面地形图。术后 3个月行组织病理学及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术后 3个月时 ,A、B、C及D组前房深度增加量分别为 ( 0 16± 0 0 8)、( 0 2 1± 0 16 )、( 0 33± 0 0 9)及 ( 0 41± 0 10 )mm。A组与B组、C组与D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意义 (t=0 6 85 ,1 45 7;P >0 0 5 ) ;A组与C组、B组与D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意义 (t=3 45 8,2 5 97;P <0 0 5 )。A、B、C及D组角膜后表面前突的增加量分别为 ( 2 7 78± 9 5 2 )、( 39 5 7± 7 6 8)、( 5 8 5 7± 8 6 6 )及( 6 8 14± 19 6 9) μm。A组与B组、C组与D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意义 (t=2 36 1,1 0 90 ;P >0 0 5 ) ;A组与C组、B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PTK)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瓣下角膜上皮内生的疗效。方法:对LASIK术后发生角膜瓣下角膜上皮内生患者6例(6只眼)行PTK,术中重新掀开角膜瓣,刮除植入的角膜上皮组织,采用直径7mm光斑,以5-10个脉冲切削角膜瓣基质面和基质层表面,层间冲洗,复位角膜瓣,采用直径3mm光斑,以50-75个脉冲沿角膜瓣边缘进行切削。术后随访时间5-12个月。结果:5只眼表现为颞侧角膜瓣边缘下出现匍行性灰白色物质,局部角膜瓣边缘水肿和融解;1只眼表现为角膜瓣下局限性灰白色团块状物质,角膜瓣下基质层局部融解。全部术眼PIK术后无角膜瓣下角膜上皮内生复发;除1只眼残留轻度角膜瘢痕外,余5只眼角膜恢复透明;术后视力均达到LASIK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采用PTK治疗LASIK术后角膜瓣下角膜上皮内生,不仅效果良好,而且可有效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9.
翼状胬肉不同手术方法疗效分析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目的 比较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新鲜羊膜移植及单纯性翼状胬肉切除对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137例(167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A、B、C组,A组48例行单纯性翼状胬肉切除术;B组53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术;C组66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随访6月~60月,比较各组患者术后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 A组48眼中16眼复发,复发率33.33%;B组53眼中8眼复发,为15.09%;C组66眼中3眼笔发,复发率为4.55%;A组与B组比较(X^2=4.47,P〈0.05);B组与C组比较(X^2=3.90,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自体角膜缘于细胞移植可有效地降低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率,是目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新鲜羊膜移植,及单纯性胬肉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胬肉的病人83眼随机分A、B、C三组,A组26眼用单纯切除术,B组28眼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手术,C组29眼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应用,术后随访六月至一年,观其复发率。结果A组26眼中有8眼复发,复发率30.76%,B组28眼有5眼复发,复发17.85%,C组有2眼复发,复发率为6.89%。A组与C组比较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5),B组与C组比较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P〈0.05)。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明显有效的降低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率,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张华  赵娴 《眼视光学杂志》2009,11(3):182-185
目的探讨粗大水流冲洗方法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iffuse lamellar keratitis,DLK)的预防作用。方法接受双眼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120例(240眼),按眼别分为处理组(左眼)和对照组(右眼)。在IASIK术中,以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处理组采用粗大水流冲洗方法进行角膜瓣基质面和角膜基质床冲洗,对照组则进行角膜瓣层间冲洗。术前,术后第1、第3、第7天及第1个月,检查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以及术后DLK的发病率及临床分期。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术后视力、屈光度、眼压进行配对t检验,对术后DLK的发病率进行χ^2检验。结果术后各时期.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平均屈光度、眼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处理组DLK发病率为1.6%(2眼).全部为Ⅰ期;对照组为9.2%(11眼),其中Ⅰ期占90.9%,Ⅱ期占9.1%。术后第3天,处理组没有DLK发生;对照组为8.3%(10眼),全部为Ⅰ期。两组间比较.术后第1、第3天DLK的发病率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7天,两组DLK均消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应用粗大水流冲洗方法进行角膜瓣基质面和角膜基质床冲洗,能够明显降低DLK发病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入选条件为自愿接受LASIK且经常规术前检查确认为适应证的患者,共284例,年龄18~45岁。根据术中角膜瓣制作方式不同分为S组(OUP板层角膜刀制瓣)和F组(飞秒激光制瓣)。分别在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对术眼进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检查,并记录数据分析。结果所有手术病例术中顺利,术后无并发症。内皮细胞密度:F组术后6个月同术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余两组各时间点同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F组较S组明显下降(P<0.05),余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激光制瓣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机械板层刀制瓣的LASIK低,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LASIK术中制瓣参数及切削参数的不同对术后中央角膜知觉恢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实验研究。选取32例(64眼)行飞秒激光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每例患者术前双眼屈光状态相近,飞秒激光制瓣参数选择随机设定一眼边切角90°,另一眼150°,角膜瓣厚度100 µm或110 µm,切削参数包括预设的光学治疗区直径和基质切削深度,然后行常规飞秒LASIK手术。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边切角和角膜瓣厚度、光学治疗区直径和基质切削深度对术后中央角膜知觉的影响后,按不同基质切削深度分为3组:I组,<80 µm;II组,80~100 µm;III组,>100 µm。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使用Cochet-Bonnet角膜知觉计检查中央角膜知觉。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术前、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及各组间在同一时间点的中央角膜知觉差异。结果术后1周、1个月中央角膜知觉与基质切削深度有关(B=-0.231、-0.247,P<0.05),术后3个月与基质切削深度无关(B=-0.222,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中央角膜知觉与边切角度(B=-2.569、-3.993、-0.607,P>0.05)、角膜瓣厚度(B=-4.422、-11.058、-10.368,P>0.05)、光学治疗区直径(B=-3.515、-11.510、-9.058,P>0.05)均无关。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中央角膜知觉较术前均明显下降(F=250.322,P<0.05),但各组间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92,P>0.05)。结论不同边切角、角膜瓣厚度和光学治疗区直径对术后角膜知觉的恢复无明显影响,切削深度对术后角膜知觉恢复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唐卓 《眼视光学杂志》2009,11(5):333-33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前角膜厚度对术中角膜瓣厚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双眼LASIK手术的患者150例(300眼),按手术前角膜厚度分为四组:Ⅰ组36例,术前角膜厚度为(483.00±35.60)μm;Ⅱ组39例,术前角膜厚度为(516.00±36.33)μm;Ⅲ组36例,术前角膜厚度为(546.00±36.23)μm;Ⅳ组39例,术前角膜厚度为(579.00±37.30)μm。应用法国MoriaM2显微角膜刀制作角膜瓣,预期制作角膜瓣厚度160μm,每位患者用同一角膜刀制作双眼角膜瓣,手术顺序为先右眼后左眼。由MICKOPACH200P+(SonomedInc.)超声测厚仪测量术前角膜厚度及术中激光切削前角膜瓣下基质厚度,角膜瓣厚度为术前角膜厚度减去术中激光切削前角膜瓣下基质厚度。对角膜瓣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①角膜瓣厚度波动范围为79186μm,平均为(138.05±21.37)μm,角膜瓣厚度与术前角膜厚度呈正相关(r=0.710,P〈0.01)。②角膜瓣厚度与法 国Mo-riaM2显微角膜刀制作角膜瓣标识值(160μm)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116.60,P〈0.01),角膜瓣厚度比标识值薄。结论①角膜厚度影响角膜瓣厚度变化,两者呈正相关,手术前角膜越厚,角膜瓣越厚。②本研究所测得的角膜瓣厚度比预期值薄,角膜瓣厚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研究传统与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中实际角膜切削深度的差异。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随机选取采用Technolas 217z100型准分子激光机进行LASIK手术的中低度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87例161眼,分为传统切削组和个体化切削组。术中采用光学相干厚度测量仪(online optical coherence pachymetry,OCP)实时监测所有患者的角膜厚度,并记录掀瓣后激光切削前及切削后的角膜基质厚度,计算出实际角膜切削深度。比较各组实际角膜切削深度与理论切削深度的差异及两组实际角膜切削深度与理论切削深度差值的组间差异。结果:传统切削组实际角膜切削深度为94.37±22.76μm,理论切削深度为85.69±21.1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切削组实际角膜切削深度为90.08±15.98μm,理论切削深度为76.30±13.6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切削组实际角膜切削深度较理论切削深度增加8.68±6.30μm,个体化切削组实际角膜切削深度较理论切削深度增加13.78±7.6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切削组实际角膜切削深度与理论切削深度差值较传统切削组切削深度差值增加5.10±1.10μm。结论:传统LASIK及个体化LASIK术中实际角膜切削深度均比理论切削深度增加。个体化LASIK中实际角膜切削深度偏差较传统LASIK切削深度偏差更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飞秒微透镜切除术后,光学切削过渡区的“无修边”设计是否影响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特别是瞳孔散大超过光学切削区时。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患者共104例(208眼),其中薄瓣LASIK组38例(76眼)、飞秒LASIK组28例(56眼)、飞秒激光微小切口透镜切除术(SMILE)组 38例(76眼)。薄瓣LASIK组应用准分子激光切削,光学切削区直径6.0 mm,过渡区宽度1.25 mm,总直径8.5 mm;飞秒LASIK组应用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切削,光学切削区直径6.0 mm,过渡区宽度1.25 mm,总直径8.5 mm;SMILE组应用飞秒激光完成微透镜切除,透镜直径设定6.0 mm。术后检查裸眼视力、小瞳(≤5 mm)及大瞳(≥7 mm)的对比敏感度(CS)与眩光敏感度(GS)、波前像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眼裸眼视力3组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在小瞳(≤5 mm)下,3组患者在各空间频率,无眩光刺激和有眩光刺激下的视觉对比敏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大瞳(≥7 mm)下,3组患者在各空间频率,无眩光刺激和有眩光刺激的视觉对比敏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小瞳(≤5 mm)时3组C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大瞳(≥7 mm)时薄瓣LASIK组与飞秒LASIK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ILE组与薄瓣LASIK组、飞秒LASIK组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42,P<0.01;t=3.264,P<0.01)。SMILE组C12值(0.422±0.123)均小于薄瓣LASIK(0.577±0.147)与飞秒LASIK组(0.606±0.158)。结论与设定了过渡区“修边”的薄瓣LASIK组、飞秒LASIK组相比,SMILE组手术的无光学过渡区修边设计对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临界角膜厚度近视患者激光手术方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于薄角膜高度近视患者,通过临床研究摸索出适合该人群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 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我院行近视眼激光手术的薄角膜高度近视患者76例(149只眼),随机分为两组,组1使用MoriaM290一次性刀头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组):45例(88只眼);组2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组):31例(61只眼)。术后1d、1周、半个月、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症状、裸眼视力、验光、裂隙灯、眼底镜、眼压、角膜厚度及角膜地形图。结果术后第7天,组1无一眼出现角膜刺激症(0%)。组2仍有5只眼出现(8.2%)。术后第1天,所有术眼均有不同程度疼痛、异物感、畏光流泪。角膜Haze:组1:无一眼出现,组2:所有术眼仅见轻微Haze,多数眼表现为0或1级的Haze,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两组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两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期角膜厚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oriaM2型90刀头在LASIK治疗高度近视和薄角膜的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性,可成为屈光度数高、角膜相对薄患者的首选的安全稳定的术式。  相似文献   

18.
张立军  张岩  蒋华 《眼科研究》2012,30(3):213-217
背景 目前对飞秒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术后创面愈合的研究较多,关于新型角膜板层刀SBK方面的研究尚少.观察术后早期成纤维细胞的活化程度,可以了解术后不同时间的角膜细胞增生情况. 目的 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比较SBK、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手术后早期角膜细胞增生活化情况以及角膜创面的愈合特点,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术后组织愈合机制及生物力学差异.方法 新西兰白兔27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BK组、LASIK组和PRK组,每组9只,均取右眼为手术眼,左眼为正常对照.于术后7d、1个月、3个月取兔眼角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组织中TGF-β及α-SMA的表达,计数成肌纤维细胞活化数量.结果 SBK组术眼角膜瓣创口边缘上皮细胞增生明显,成肌纤维细胞数量增多,术后7d创口周围TGF-β及α-SMA呈阳性表达,1个月达高峰,3个月减弱.与LASIK组相比,SBK组和PRK组TGF-β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BK组:t=2.226、2.158、2.330,P<0.05;PRK组:t=4.745、6.524、6.293,P<0.05);成纤维细胞数量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SBK组:t=4.439、5.692、4.175,P<0.05;PRK组:t=6.330、6.723、5.267,P<0.05).SBK组各时间点TGF-β的表达量均低于PR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4.691、5.527、4.399,P<0.05);α-SMA的表达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t=9.637、10.282、8.197,P<0.05);成纤维细胞数量除3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时间点SBK组活化均较PRK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188、4.529,P<0.05).结论 与传统LASIK相比,SBK手术的创面活化的成肌纤维细胞、TGF-β和α-SMA表达增多,其愈合反应更强,具有更好的术后生物力学优势,但同PRK相比仍有差距.  相似文献   

19.
翼状胬肉撕离联合不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翼状胬肉撕离联合自体游离结膜瓣角膜缘十细胞移植及带蒂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91例(97眼)翼状胬肉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5例(47眼)行翼状胬肉撕离联合白体游离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B组46例(50眼)行翼状胬肉撕离联合带蒂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随访6~30月,比较两组术后角膜缘干细胞植片存活及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A组5眼移植片脱落,B组植片无脱落,(X2=5.31,P〈0.05)。A组6眼翼状胬肉复发,复发率为12.76%;B组巾1眼复发,复发率仅为2.00%;(X2=5.20,P〈0.05)。结论翼状胬肉撕离联合带蒂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植片存活率高,翼状胬肉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