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海南省2006年登革热传播媒介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海南省登革热传播媒介的种群分布、密度及带毒情况,为制定登革热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6年在既往登革热流行区的儋州市、临高县、陵水县设立监测点,全年每月定时定点定人监测媒介幼虫密度和成蚊种群、密度;6~10月份监测雌性伊蚊登革病毒携带状况。结果各监测点全年均有媒介伊蚊活动,布雷图指数每月均高于5,儋州市2个哨点全年有11个月指数均≥20,其中港口村8月达168为最高指数;除儋州市港口村、临高县宫花村有明显4~8月季节高峰外,其他各点无明显季节高峰。各监测点伊蚊幼虫孳生环境也有所不同,儋州市以永久性容器孳生为主,临高县和陵水县以暂时性容器孳生占多数。三个监测点全年捕获的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总数的种群分布比,儋州市为138:15,临高县为0:64,陵水县为42:113,存在明显的种群分布差异。对188只雌性伊蚊进行登革病毒分离,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海南省既往登革热流行区广泛存在传播媒介,全年活动,且密度均较高,存在发生登革热爆发或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登革热、疟疾和丝虫病三种蚊传疾病在传播动力学上的差异及其与防治效应的关系。方法 通过数学模型,对三种疾病的传播动力学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结果 登革热的传播速率(即媒介能量)和流行速率最高,但传播潜能(即基本繁殖率)较低,维持最低传播所需的叮人率(即临界叮人率)也较高,提示通过降低蚊群数量即有可能较容易地达到控制传播的目的;疟疾的传播和流行速率略低于登革热,但传播潜能比登革热高得多,临界叮人率也很低,表明疟疾不但容易引发地方性流行和暴发性流行,而且较难以控制和消灭,必须采取严密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丝虫病的传播速率和流行速率非常慢,传播潜能也非常低,提示有可能通过单一的控制传染源措施,容易地控制甚至阻断其传播。结论 三种蚊传疾病在传播动力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导致三种疾病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不同的防治效应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解海南省登革热媒介带毒和人群抗体消长现状,预测本省登革热流行态势。方法在既往登革热高发地区儋州、临高和陵水3个地区采集健康居民静脉血697份,收集全省2007年疑似登革热发热病例278例,分别检测IgG和IgM抗体;同时采集既往登革热高发地区蚊媒标本28份进行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结果697份健康居民静脉血中IgG抗体阳性率为0.4%,278例疑似登革热发热病例IgM抗体阳性率为5.40%,对采集的28份蚊子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结果均阴性。结论了解海南省登苹热高发地区和一般地区健康人群中登革热抗体阳性率的消长情况,揭示登革热传播媒介带毒率,以分析海南省登革热的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06年雷州市登革热的疫情动态与蚊媒密度变化情况,为雷州市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原登革热流行区的人群抗体水平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全年共采集血清标本192份,其中在发热病人血标本中检出登革热病毒kM阳性1份,流行后期健康人群血标本中登革热病毒IgG阳性3份。蚊媒标本50只检测均未分离出登革病毒。蚊幼虫的平均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千人指数分别为9.61、3.68、9.61、24.85。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且密度高,在原登革热流行区为优势蚊种。结论雷州市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高度危险性,务必加强监测,预防病原输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目前海南省自1991年后再未发生登革热流行后人群的抗体水平,为登革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2006年采集海南省既往登革热不同流行强度地区健康人群血样931份和发热病人急性期血样81份,分别检测登革IgG和IgM抗体。结果被调查的931名健康人群中,13例登革IgG抗体阳性(1.4%),主要集中在既往登革热高发的地区,年龄最小的38岁,主要为农民和渔民,低发区未检出阳性,发热病人血样检出IgM抗体阳性2例。结论海南省自1991年来未发生登革热的流行,但目前既往流行区人群登革热抗体水平已降至非常低的水平,有再次发生大规模流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登革热是B组病毒经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在南亚、东南亚、西太平洋及加勒比海地区常发生流行或爆发。1978年广东佛山市石湾镇亦突然发生流行,因而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将登革热研究概况扼要介绍,供参考。一、流行概况典型登革热在南亚的印度呈地方性流行已有多年,1967年在德里,1968年在坎普尔,1969年在阿杰米尔等相继流行。1959~1968年从人血清和蚊分离出登革1~4型病毒。1964年在孟加拉国的达卡发生登革热流行,从病人分离出登革3型病毒。在东南亚的泰国1958~1964年住院的登革热病人就有15,725人,死亡927人,1958年在曼谷发生大流行,此后每隔一年流行1次,并分离到登革热病毒四个血清型及基孔  相似文献   

7.
海南省2007年登革热媒介伊蚊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海南省不同地区登革热媒介伊蚊的分布范围和水平以及种群优势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登革热媒介控制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不同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供水情况、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2007年7~8月在海南省全部或部分市、县(区)选一个或几个易于伊蚊媒介孳生的自然村进行登革热媒介幼虫横断面调查,计算房屋指数(House Index,HI)、容器指数(ContainerIndex,CI)、布雷图指数(BreteauIndex,BI)等,以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和布雷图指数,调查媒介幼虫密度;以捞取积水容器内蚊幼,调查孳生情况。结果全省BI值最高为123,最低为13.3,全省平均BI值37.4;CI值最高为46.4,最低为6.2,全省平均CI值20.7。积水容器以永久性容器为主,暂时性容器BI值高于永久性容器,室外容器的BI值大于室内容器;海南岛沿海市县及火山岩地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均有分布,但以埃及伊蚊为优势蚊种,中部市县只监测到白蚊伊蚊分布。结论海南省登革热媒介伊蚊分布广泛,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再次大规模流行的可能,必须加强全省媒介控制工作,特别是沿海地区应采取清除小积水容器、翻盆倒罐、定期清洗水缸、水缸加盖和水缸养鱼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海南省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孳生习性与季节消长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海南省西北部原登革热流行区埃及伊蚊及白纹蚊种群密度、孳生习性、季节消长,为监测与预防控制登革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1997年雨季至1998年旱季采用诱卵器诱捕方法在4个不同区域与不同结构住宅区诱捕. 结果在原登革热流行区4个不同区域与不同结构住宅区共检查诱卵2 560个,诱卵器阳性数为416个,其中埃及伊蚊、白纹伊蚊与此两种蚊虫混合孳生诱卵器阳性数分别为170个、230个与16个,其诱卵器指数分别为6.64、8.98与0.63.在4个不同区域与不同结构住宅区查出埃及伊蚊诱卵器指数按高低顺序为大拉村(16.72)、新坡镇(4.06)、金江镇B区(3.91)、金江镇A区(1.88);而查出白纹伊蚊诱卵器指数以金江镇B区为最高(12.03),其次为新坡镇(11.41)、大拉村(9.06)、金江镇A区(3.44);4个不同区域与不同结构住宅区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种群密度高峰在雨季(4~9月);在旱季(1~3月)则明显下降.在室内、外查出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诱卵器指数分别为6.25与3.69及7.50与20.62;室外白纹伊蚊诱卵器指数是室内的5.59倍,而埃及伊蚊仅为1.2倍.结论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在海南省西北部原登革热流行区大量存在;其种群密度与住宅区环境条件、气象因素有关.埃及伊蚊仍喜欢孳生于室内、外积水容器,白纹伊蚊则喜欢孳生于室外积水容器.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2019年江阴市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蚊媒监控,为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江苏省登革热防控技术方案》,对2019年6月11日江阴市报告的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蚊媒应急监测。结果该起疫情共发生1例来自马尔代夫的输入性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检测发现该病例登革热IgM抗体阳性、登革热IgG抗体阴性、PCR核酸检测阴性,其密切接触者各项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用布雷图指数法和双层叠帐法监测蚊媒密度,5个蚊媒监测点的核心区和警戒区的布雷图指数均5,叮咬指数均2,提示伊蚊密度较低,发生本地传播的可能性较小。结论该起疫情的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未发生本地传播。  相似文献   

10.
登革热伴发精神障碍16例蔡述君登革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流行于5-11月,在海南岛每年有不同程度的流行。登革热伴发精神障碍专题报告尚少,本文报告1980~1990年海南省登革热流行期间,因伴精神障碍住本院的1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6例中男...  相似文献   

11.
12.
DF型消毒洗涤剂杀菌效果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工艺制备DF型消毒洗涤剂的杀菌效果。方法:悬液法定量灭菌试验和最低合格杀菌浓度试验检测DF型消毒洗涤剂对三种细菌的杀灭作用。结果:DF-1型,DF-11型,DF-12型三种碘伏型消毒洗涤剂在理论有效碘含量为50mg/L-100mg/L浓度范围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杀灭率为99.44%-100%,对枯草杆菌的杀灭率为98.78%-100%。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足(Diabetes Foot)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主要是肢端缺血、神经病变、感染、足底压力改变等多种诱发因素所致。本文复习近年来20余篇文献,从以下几方面对糖尿病足进行总结:(1)中西医对糖尿病足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2)糖尿病足溃疡分级分类及其临床意义;(3)糖尿病足的中西医治疗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或中医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降低高位截肢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intravenously administered DF(32)P was a suitable label for mink erythrocytes. The mean survival time of erythrocytes of 29 adult male mink labelled with diisopropyl phosphorofluoridate(32)P(DF(32)P) was 92.2 +/- 4.1 (SEM) days. Three colour types were tested: standard dark, pastel and sapphi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rythrocyte life span relating to colour type was apparent in these animal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ECF与D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2009年经临床病理检查确诊的80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ECF组46例,给予表阿霉素、顺铂、氟尿嘧啶治疗。DF组34例,给予烯紫杉醇、氟尿嘧啶治疗。每3周为1个周期,3个周期评价疗效。两组中无效者交叉用另一种化疗方案治疗3个周期。比较两组缓解率、生活质量改善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ECF组与DF组的缓解率分别为45.4%和47.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效者,交叉另一种化疗方案治疗,ECF组与DF组的缓解率分别为26.2%和2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F和DF方案对晚期胃癌病人近期疗效均好,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且两组化疗方案无交叉耐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AgNOR在淋巴结良恶性病变中的差异。方法:分别抽取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恶性淋巴瘤病理标本各12、17、28例。参照Ploton改良方法。观察比较嗜银颗粒的数量、形态及分布情况。结果:恶性淋巴瘤组中瘤细胞核内AgNOR颗粒平均4~7个,大小不一,散在分布于核内,形态不规则。而慢性淋巴结炎及反应性增生组中,细胞核内AgNOR颗粒平均1~2个,大小较一致,多居核中。结论:淋巴结良恶性病变中,细胞核内嗜银颗粒无论在数量、大小、形态及分布上都有显著差异,故AgNOR可用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乌苯美司联合DF方案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54例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24例),对照组采用DF方案化疗,观察组在DF方案基础上加用乌苯美司片。评价两组患者化疗效果及生活质量,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45.8%,对照组为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进展率为16.7%,对照组为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价优于对照组(P<0.05),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苯美司联合DF方案能改善晚期食管癌化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并对化疗有一定的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血液流变学改变与糖尿病足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与糖尿病足(DF)的关系.方法 把126例糖尿病患者分为DF组和非糖尿病足(NDF)组,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血沉、纤维蛋白原.结果 ①年龄大,病程长,合并糖尿病性肾病、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周围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DF发生率高;②DF组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血沉、纤维蛋白原均有显著意义的升高(P均<0.05);③踝肱指数(ABI)异常组血液流变学参数较ABI正常组均有显著意义的升高(P均<0.05).结论 血液流变学异常能加重糖尿病的微循环障碍,促使DF的发生,有效地控制高黏状态,对防治DF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伟 《西部医学》2016,28(10):1374-1377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和杜氟合剂预防剖宫产术中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杜氟合剂组(DF组)各30例。于胎儿娩出后、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前2min,D组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DF组静注半剂杜氟合剂(哌替啶50mg+氟哌啶2.5mg)。记录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给药后恶心、呕吐、胸闷、面色潮红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记录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给药前(T0)、给药后10min(T1)和手术结束时(T2)产妇的OAA/S评分。结果两组恶心、呕吐、胸闷、面部潮红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D组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DP组(P<0.05),心动过速发生率显著低于DP组(P<0.05)。DP组T1、T2时OAA/S评分与T0时比显著降低(P<0.05);D组OAA/S评分T1时显著低于T0时(P<0.05),T2与T0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T0、T1时的OA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D组显著高于DP组(P<0.05)。结论孕妇在剖宫产术中,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给药前给予小剂量右美托咪定(0.5μg/kg)和半剂杜氟合剂均有助于预防其诱发的胃肠道和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