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测定了硫酸钡不同工艺制成品的粒度分布。证明北京三厂中间产品(湿膏)本来粒度很细有97%是在4μm以下,但烘干后成品粒度变粗,80μm以上的粒子占62%。这对造影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喷雾干燥产品的粒度分布与原湿膏基本相同。用电泳法测定了硫酸钡混悬剂的动电位,确定硫酸钡是荷负电的。混悬剂的动电位在22mv以下可产生絮凝,适合于反絮凝的动电位是在50~66mv之间。电解质中六偏磷酸钠、焦磷酸钠和柠檬酸钠的反絮凝效力是按上列顺序减低的。例如配制100%硫酸钡混悬液三种电解质最适宜的浓度分别为5×10~(-3)M、2×10~(-2)M和3×10~(-2)M。本文用粘度分析法研究了混悬液的絮凝反絮凝过程,所得结果与动电位和沉降容积的结果基本吻合,惟粘度法方便迅速并能反映出细小的变化,可用数字和曲线作鲜明的对比。但此法要求颗粒要细(10μm以下)否则会发生机械性阻碍无法测定。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硫酸钡不同工艺制成品的粒度分布。证明北京三厂中间产品(湿膏)本来粒度很细有97%是在4μm以下,但烘干后成品粒度变粗,80μm以上的粒子占62%。这对造影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喷雾干燥产品的粒度分布与原湿膏基本相同。用电泳法测定了硫酸钡混悬剂的动电位,确定硫酸钡是荷负电的。混悬剂的动电位在22mv以下可产生絮凝,适合于反絮凝的动电位是在50~66mv之间。电解质中六偏磷酸钠、焦磷酸钠和柠檬酸钠的反絮凝效力是按上列顺序减低的。例如配制100%硫酸钡混悬液三种电解质最适宜的浓度分别为5×10-3M、2×10-2M和3×10-2M。本文用粘度分析法研究了混悬液的絮凝反絮凝过程,所得结果与动电位和沉降容积的结果基本吻合,惟粘度法方便迅速并能反映出细小的变化,可用数字和曲线作鲜明的对比。但此法要求颗粒要细(10μm以下)否则会发生机械性阻碍无法测定。 相似文献
3.
利用Hōppler流变粘度计研究了10种胶的流变学性质,确定了它们的流型。粘度较小的胶多属塑性流体如聚乙烯吡咯烷酮、阿拉伯胶、白芨胶、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等,所配硫酸钡混悬剂贮存时易结块。粘度较大的胶多为膺塑性流型如羟乙基纤维素、西黄蓍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等,所配制剂不结块易分散,但后两种胶所配制剂流动性较差。用羟乙基纤维素300作助悬剂产品流动性很好并且不结块容易再分散,是较理想的助悬剂。发现电解质六偏磷酸钠与柠檬酸钠配合应用(前者1%,后者0.8%)可以产生触变胶,保存时为凝胶,振摇后转变为流动性较好的溶胶。用沉降曲线法研究了各种混悬剂配方的抗胃液性能,结果认为六偏磷酸钠较柠檬酸钠抗胃液的能力为强,并证明酸性胃液(pH1~2.5)有强的絮凝作用,碱性胃液(pH8)对硫酸钡混悬剂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硫酸钡混悬剂的基本性质由于硫酸钡密度高,毒性低,相对的不溶性和容易获得,使其用于胃肠道造影至今仍是首选的水不溶性造影剂。硫酸钡混悬剂的性质影响制造方法、最终产物和硫酸钡造影剂的性能。因而制药和放射工作者有必要了解硫酸钡混悬剂的基本物理、化学和胶体性质,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粒子大小和晶型硫酸钡是白色结晶粉末,分子量233.4,比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硫酸钡混悬剂中所用反絮凝剂的热稳定性及其对制剂粘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褐藻淀粉硫酸酯钠所配混悬剂(100%W/V)为牛顿流体,粘度低(14cp)。在100℃加热30 min以上即很快分解产生游离的硫酸基团,同时粘度增高,变为膺塑性流体,有触变性,分解率与粘度的增加是相平行的。如加热80 min时分解率为64%,粘度增至202 cp。六偏磷酸钠所配制剂(100%)粘度较低(15 cp)。在100℃加热后分解产生正磷酸盐,同时粘度随之增高,如加热160 min时为206 cp,并有触变性。枸橼酸钠所配混悬剂粘度较大(40 cp),有触变性,但对热稳定,在100℃加热120 min其粘度仅略有升高(40~52 cp)。证明正磷酸盐和硫酸盐的生成,是混悬剂产生絮凝和粘度增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口服控释混悬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口服控释制剂由于具有血药浓度平稳、不良反应少、可减少用药次数、病人顺从性高等优点,因而成为国内外新药开发的热点,并有相当数量的控、缓释制剂已经上市。目前开发上市的控、缓释制剂绝大多数为固体制剂。根据临床的需要,近年来,一种液体形式的控释制剂——混悬剂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口服控释混悬剂不但具有控释片剂或胶囊的一些优点,还有下列优越性:(1)便于口服,特别适用于吞咽固体制剂困难的病人(如儿童和老年人),可改善病人的服药顺从性;(2)流动性好,可以根据个体对剂量的不同需求进行分剂量;(3)口服后在胃肠道分布面积大,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且由于混悬微粒的均匀分散,对胃肠道局部刺激性小;(4)控释混悬微粒很小,因此口服后很少受胃排空速率 相似文献
7.
8.
9.
使用传统的制剂技术难以将高通量筛选技术筛选出的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开发成药物产品,将该类药物制备成纳米粒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方法。纳米粒静注给药不仅能提高药物溶解度,还具有给药体积小等优点,因而药物静注纳米混悬剂的研发日趋增多。本文对静注纳米混悬剂开发过程中的制剂问题、安全性问题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12.
纳米混悬剂及其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米混悬剂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种纳米微粒药物传递系统。作为一种新的制剂技术,纳米混悬剂在提高低溶解度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有效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对近年来纳米混悬剂的研究进展,包括制剂特点、制备方法及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聚合物及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浓度对混悬剂重分散的影响。所试表面活性剂为 Nonylphenylethoxylate 类(以下简称NPE),聚合物为不同分子量(5100~95900)的 PVA,混悬药物为平均粒径12.5μm、表面积1.206m~2·g~(-1)的安特酰胺糠酸酯(diloxa-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72,(6)
在上海市化工局、商业二局、禽蛋公司等关怀下,上海市禽蛋二厂和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于1972年7月18日在上海召开了新药溶菌酶鉴定会。来自上级领导单位、药检部门、生产、临床、科研等30个单位,52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和上海市禽蛋二厂汇报了溶菌酶的研制、临床及目前生产情况。随后,上海市眼耳鼻喉科医院、瑞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医院、上海市眼病皮肤病防治所及职业病防治所等十余个医院代表介绍了 相似文献
15.
段士道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81,(7)
安脉生(Cyclandelate)又名抗栓丸,化学名为3,3,5-三甲基环己醇-d1-扁桃酸酯,有似罂粟碱作用。临床上适用于脑动脉硬化症、中风和外伤后遗症,冠脉硬化功能不全以及中心性脉络网膜炎等。由江西黎明制药总厂试制而成。经108例临床验证,治疗动脉硬化缺血性脑中风等疾病,总有效率达97.23%,显效率达56.48%,无明显毒副反应。于1981年4月23日~25日在景德镇通过鉴定。 相似文献
16.
叶松林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81,(4)
一种不需要用粮食发酵而用化学方法合成的新型抗生素——磷霉素,1981年1月6日在上海第五制药厂进行鉴定。磷霉素系七十年代国际上出现的抗生素新药,1972年上海第五制药厂进行了试制,获得的样品经分析鉴定与国外文献报道一致。在有关兄弟厂和医疗单位的支持下,1979年该厂对磷霉素的制备工艺进行了改革和扩大试验,经上海第一医学院华山医院等单位大量临床证明,本品对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肠道感染(菌痢及婴儿肠泻等)、败血症、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疗效较好,毒 相似文献
17.
贝诺酯混悬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U WangTong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8,29(4):167-169
以混悬剂的沉降容积比、再分散性为指标,筛得西黄蓍胶作助悬剂所配制的混悬剂各方面的稳定性均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8.
[病例]男,67y.因上腹痛作钡餐检查.8:00po新调配的常规剂量硫酸钡,9:30出现口渴、畏冷、寒战、乏力、恶心、呕吐、腹泻(钡剂便).查BP9.3/7.1kPa(70/54 mmHg),心肺正常,腹部剑突下、脐周轻度压痛,余正常.18:00 BP 9.3/4 kPa(70/3O 相似文献
19.
40%以上的候选药物水溶性差,常使一些重要的候选药物不能上市或使一些药品不能充分发挥疗效。据估计,全球每年约有650亿美元的药品因生物利用度差,造成病人花费大、疗效小,尤应注意的是有的药物出现严重毒性或甚至有致命的危险。纳米技术可克服这些缺点,并且日益受人关注。 相似文献
20.
硫酸钡漏出导致腹膜炎称为硫酸钡性腹膜炎。作者从1982年至1992年9月间在川崎医科大学急救中心手术治疗4例硫酸钡性腹膜炎。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52-87岁,平均68岁。3例为十二指肠溃疡,1例直肠癌。穿孔前3例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1例灌肠造影。穿孔部位:2例在胃、十二指肠溃疡处,1例在直肠癌处,1例因十二指肠溃疡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后第二天早晨发生降结肠穿孔。2例结肠、直肠穿孔手术前血液白细胞数减少。穿孔至手术时间4-16小时,平均10小时。术中用温盐水彻底清除洗腹腔,清除硫酸钡。胃穿孔1例行胃切除,十二指肠溃疡1例行大网膜包裹插管术,2例结肠穿孔者行人造肛门手术,4例患者均存活。硫酸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