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报道国产ColumbusTM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在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中的初步应用经验。方法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入选持续性房颤患者10例作为实验组,术中两次穿刺房间隔成功后送入环形标测电极和冷盐水灌注消融电极导管,使用Columbus系统构建左房和肺静脉电解剖结构后行房颤消融。另取10例使用CaaoXP系统辅助消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均成功完成肺静脉电隔离和必的线性消融。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建模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放电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1±4)minVS(9±4)min;(13±3)minVS(4±5)min;(35±8)minVS(33±9)min,P均〉0.05]。实验组总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135±20)minvs(120±17)min,P〈O.05]。两组在术中、术后均没有严重并发症出现。在术后至少1年的随访时间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例和5例患者复发。结论国产Columbus三维标测可安全有效地指导房颤的射频消融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过程中使用可调弯韒(Agilis NxT鞘)的经验。方法 15例房颤患者采用Agilis NxT鞘进行导管消融。阵发性房颤11例,持续性房颤4例。穿刺房间隔,双侧肺静脉造影后,在EnSite VelocityTMv.3.0指导下构建左房几何模型,先行双侧肺静脉电学隔离,持续性房颤或阵发性房颤合并典型心房扑动患者继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而后持续性房颤患者电复律,在窦性心律下行左房高密度标测,若有低电压区或碎裂电位,继续行基质改良。结果 15例均完成4根肺静脉电学隔离。持续性房颤中,4例完成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复律后在窦性心律下行左房高密度标测2例后壁有低电压区,遂完成两侧消融圈后壁线消融;2例右下肺静脉前庭双电位与碎裂电位,行基质改良。阵发性房颤患者中,2例合并典型心房扑动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1例合并冠状窦口房性心动过速消融。右、左肺静脉隔离时间分别为(20.9±5.7)min、(19.2±7.1)min。没有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5.2±1.6)个月,1(6.7%)例3月后有房颤发作。结论在房颤导管消融过程中,使用Agilis NxT鞘,能便利消融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导管消融治疗房性早搏(PACs)的临床疗效。方法 10例PACs病人,Holter提示24 h PACs17 957.2±4 532个,4例伴有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根据心内激动顺序,初步确定感兴趣区域,应用激动标测法进行标测,在相对最提前部位消融,采用标准为提前≥30 ms。结果手术时间1.6±0.6 h,X线曝光时间21.6±5.4min。每例病人消融2.8±0.8(2~5)次。术后第3日Holter检查,5例病人PACs完全消失,3例病人PACs在2~12个之间,2例病人PACs分别为307及204个,此2例术前均为双源性PACs,残余均为另外一种形态的PACs。随访9.3±4.2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导管消融治疗PACs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对46例阵发性和4例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肺静脉进行隔离。结果:发生少量心包积液1例,顽固性呃逆1例,严重迷走反射2例,心房扑动1例,一过性ST段抬高1例,血气胸1例,颈部血肿3例。结论: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总体上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本院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消融点、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5年间40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速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消融靶点的分布、消融术的成功率和特殊起源点的消融方法,随访复发情况。结果 1起源于右房的房速多于左房(60%vs 40%)。右房常见消融点依次为右房间隔、界嵴、三尖瓣环、冠状窦口、上腔静脉和右心耳。左房常见消融点依次为肺静脉、左房间隔和左心耳。2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为85%(34/40)。85%的患者在En Site 3000三维标测指引下消融。3起源于右房间隔His束旁的6例房速通过无冠窦消融成功治愈4例,另2例于His束周围低功率消融失败。结论三维标测系统指引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速效果肯定。His束旁起源的房速可通过主动脉无冠窦内消融。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成功率并降低并发症,分别对比使用SmartTouch压力感应导管与普通冷盐水灌注NaviStar导管进行房颤导管消融。方法共纳入100例房颤患者,分为对照组(NaviStar,n=50)和研究组(SmartTouch,n=50),两组均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下进行双侧肺静脉隔离。采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X光曝光时间,观察术后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总手术时间、左房建模时间、并发症发生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X线曝光时间较短[(25.4±5.3)min vs(38.7±7.5)min]、肺静脉隔离时间较短[(59±13)min vs(72±16)min],术后3个月(47/50vs 44/50)、术后半年(46/50vs37/50)、术后1年(46/50vs 32/50)窦性心律维持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SmartTouch压力导管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中预防左房食管瘘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左房食管瘘是一种发生率极低却极为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只有个案报道。由于左房与食管的解剖关系,可采用选择较低能量、远离食管的消融线、影像学技术以及食管温度的实时监测等方法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AF)的导管消融存在技术瓶颈,成功率低、复发率高是困扰电生理医生的难题。射频导管消融(RFCA)和冷冻球囊消融(CBA)是目前的两大主流技术,但均存在各自的优缺点,近年来将两种技术进行杂交的术式正逐渐兴起,有可能提高导管消融治疗AF的远期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42岁。因二尖瓣脱垂伴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行外科二、三尖瓣成形术及房颤射频消融术。术后发生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伴阵发性房颤。再次入院行经皮穿刺心内电生理检查发现左上肺静脉电位延迟,其余肺静脉电位均未延迟或消失,并根据三维电解剖激动标测结果消融中止房速,再次隔离肺静脉。结论:尽管外科房颤射频消融相对直观,但获得完全性永久的线性损伤亦非易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前后的抗凝治疗。方法2004年7月到2006年1月连续收治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持续性房颤64例,导管射频消融前需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84例。所有患者术前华法林抗凝治疗使国际标准比率2.0~3.0维持至少3周。术中完成房间隔穿刺后,静脉给予肝素5000~8000U或75~100U/kg,以后每小时追加1000U或12U/kg。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至少3个月。结果持续性房颤患者中1例术中心腔内超声发现消融时消融导管顶端血栓形成,术后无血栓栓塞表现,3例术后出现血栓栓塞表现,血栓栓塞发生率4.7%。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未见血栓形成和栓塞表现。两组病例血栓形成和栓塞比较有显著差异(4/64vs0/84,P=0.033)。结论持续性房颤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易血栓形成和栓塞,应加强术中及术后肝素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单用消融电极于二尖瓣下直接标测(不放置冠状窦电极)对35例左侧隐匿性旁道进行射频消融。方法 右室心尖起搏下用消融电极沿三尖瓣口标测,确认旁道不在右侧后,将消融电极送至二尖瓣下进行标测和消融。结果 34例左侧隐匿性旁道标测到消融靶点,33例消融成功,1例消融失败,1例复发。与使用冠状窦电极标测相比,消融电极直接标测的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均增加。结论 单用消融电极可标测和消融左侧隐匿性旁道。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小剂量咪唑安定联合芬太尼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中的止痛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0例房颤患者在CARTO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电隔离和/或左房线性消融。消融前静脉给予1μg/kg芬太尼和0.4mg/kg咪唑安定,术中以小剂量(1μg.kg-1.h-1)芬太尼静脉维持,消融剂量1~3μg.kg.-1.h-1,消融剂量以患者无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掌握,特别疼痛处加用咪唑安定1mg。结果50例共隔离肺静脉204根,17例患者加做左房线性消融,9例典型心房扑动患者加做右房峡部消融,即刻电隔离成功率98.0%。手术时间262±21min,透视时间38±7min,芬太尼剂量245±32μg,咪唑安定剂量3.1±1.1mg,术中患者仅有轻微疼痛。结论小剂量咪唑安定联合芬太尼在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中止痛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左房容积(LAV)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104例房颤患者。术前应用64排容积CT扫描,在advantage workstation4.2图像工作站中重建左房,测量LAV,术中通过三维标测系统(CARTO)指导行射频消融术,术后3个月评定治疗效果,并随访6个月。结果随访6个月结束,104例中有20例(19%)房颤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组平均LAV比未复发组的大[117.6±28.9cm3,95%可信区间(CI)104.1~131.1cm3vs97.1±16.8cm3,95%CI93.5~100.8cm3,P=0.006]。多因素分析显示LAV是独立的预测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指标(P(0.05,相对风险度=1.044,95%CI1.018~1.071)。结论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与LAV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病窦综合征双腔起搏器术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2例因病窦综合征行双腔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均伴发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和阵发性房颤,且药物疗效差。行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双肺静脉电隔离术或伴辅助线消融术。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观察24h动态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测手术前后各起搏参数。结果术后房速、房扑、房颤阵数和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心室起搏比率、模式转换次数于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少(P0.05);这种变化持续至术后3个月。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左房前后径(LAD)无变化;左房最小容积增大,左房射血分数(LAEF)减少(P0.05);但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LAD及左房容积减少,LAEF增加(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相比LAD、左房容积有进一步减小,LAEF进一步增加(P0.05)。手术前后心房和心室起搏阈值、导线阻抗、感知阈值等参数无变化。结论 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双肺静脉电隔离术可使双腔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明显减少,心房功能改善,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病)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的房颤合并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稳定后的免疫病患者共15例(免疫病组),并按照1∶4比例匹配了60例房颤类型、性别、年龄(±2年)、手术时间(±1年)的非免疫病房颤患者(非免疫病组)。比较两组包括C反应蛋白在内的临床特征及房颤导管消融的疗效复发情况。复发定义为消融术后发生持续30 s以上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结果免疫病组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非免疫病组(6.14±9.50 mg/dl vs 1.81±2.35 mg/dl,P=0.001 8),其它临床指标两组无差异。随访462±416天,两组房颤复发率无差异[33.33%(5/15)vs35%(21/60),P〉0.05]。免疫病组5例均在81天内复发(中位数18 vs 92 d,P=0.037 3)。免疫病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66.7%,10/15)。结论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治疗稳定后,免疫病合并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术是安全、有效的。术后早期房颤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未成年患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生机制及导管消融疗效。方法采用三维电解剖标测及环状电极记录肺静脉电位的方法,对2例年龄小于18岁房颤患者进行环肺静脉消融。结果例1为阵发性房颤示左肺静脉起源,成功隔离左肺静脉。例2持续性房颤患者在行两肺静脉电隔离过程中冠状静脉窦心房波频率渐渐减慢,在完成两肺电隔离后房颤终止,分别随访3.5,1个月,无房颤复发。结论2例未成年患者房颤均起源肺静脉,射频消融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心脏病外科术后右房起源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标测及射频消融结果。方法共入选27例心脏外科术后持续性右房房速患者,在心动过速状态下采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建立右房激动标测图和电压图,标示出疤痕区及双电位区,并揭示心动过速的机制。根据标测结果选择心动过速的关键峡部或起源点进行消融。结果心动过速机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单环折返包括右房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15例)和切口折返性房速(5例);双环折返性房速(3例);两种以上机制(包括局灶性)的复杂房速(4例)。术中即时手术成功率100%。随访过程中5例复发房速,3例再次消融成功。结论心脏外科术后右房房速多数与外科手术切口疤痕相关,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和分析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消融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经验。方法连续78例房颤患者采用肺静脉开口部节段性消融(SPVI)40例和三维电解剖标测(EnSite3000)指导下环肺静脉线性消融(CPVA)38例,统计其发生并发症的例数和类型。结果发生主要并发症14例,其中急性心包压塞3例,麻痹性肠梗阻1例,肺静脉狭窄5例,严重皮下血肿并出血性休克1例,急性左心衰1例,心包及胸腔积液3例。SPVI组和CPVA组各发生并发症7例。SPVI组主要为肺静脉狭窄(5例),CPVA组主要为心包及胸腔积液(3例)。除肺静脉狭窄外,其余并发症均得到了相应的纠治。结论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并发症的发生与消融方法及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有关;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可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