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对6例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的患者,术前行膝关节3-D打印,制作关节模型,测量术前截骨量,截骨角度,术前根据测量数据制定符合的膝关节假体。测量术中的手术时间,假体术中与术前的匹配度,采用HSS膝关节评分对手术后患者短期膝关节功能活动情况进行评价。结果:6例患者手术中假体使用与术前制定符合,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较过去减少,术后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未出现感染、假体下沉。结论:3-D打印技术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降低了手术难度,减少了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膝关节活动功能好,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2.
含抗生素骨水泥假体在人工关节术后感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回顾分析含抗生素骨水泥假体(PROSTALAC)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疗效。方法 对16例髋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病例采用PROSTALAC方法,进行二期翻修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 16例髋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有14例于治疗后接受二期全髋或全膝关节翻修术,经平均46月的随访,感染无复发,成功率达87.5%。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达82.9分,膝关节评分平均达90.5分。结论 在PROSTALAC基础上进行的二期全髋和全膝关节翻修手术能成功地治疗人工关节术后感染,并且保持术后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胡伟  彭道勋 《中原医刊》2011,(17):37-38
目的探讨髌骨内侧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5月至2010年3月我们采用微创髌骨内侧旁入路对18例患者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同期采用常规髌骨内侧切口对18例患者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比分析两组病例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功能评分。结果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8.5个月。微创组切口长度、直腿抬高时间和开始下地行走时间均优于常规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出血量和术后3个月功能评定KSS标准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髋关节置换是一种安全、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可进退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小切口在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改良小切口在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我院自2000年6月~2005年1月采用改良小切口技术进行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17例34髋,切口长度为6.7~13.5cm,平均(8.5±1.2)cm。分析其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总输血量、术前与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周、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在术前设计的切口下顺利进行,一侧开始手术至完成双侧手术时的总时间为(184.5±20.3)min,总出血量(1258.4±246.5)ml,平均输血量(1032.5±221.5)ml,Harris评分术前为39.2±12.5,术后为90.5±13.5(t=22.541,P〈0.05)。术后并发脱位1例、精神症状1例;无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发生。术后随访6.2~20.2月,X线检查示假体位置良好。结论在术前准备充分、解剖入路熟悉的前提下,采用改良小切口技术进行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可行,且具有创伤小、愈合快、瘢痕小、外形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G  Holt  C  Vass  CS  Kumar  王俊青 《英国医学杂志》2006,9(3):183-184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针对晚期膝关节炎疼痛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有报道称有0.5%~2%的患者术后发生植入物(假体)化脓性感染,需要对受累膝关节行冲洗和清创,并即刻或延迟行假体取出术。成功处理假体化脓性感染的关键在于早期、及时的准确诊断,并予以有效的治疗。因此,对全膝置换术后局部有疼痛和肿胀的患者都应考虑感染的可能。我们报道一例最初被诊断为假体化脓性感染,而实际为膝关节假性痛风的病例,此病例提示,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局部发生结晶性关节炎时,诊断上较为困难,治疗上也会存有争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uper PATH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行Super PATH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1例(23髋),观察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结果行Super PATH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平均为6.73 cm,手术平均时间(102±11)min,术中平均失血量(274±53)m L,术后24 h引流量平均(123±41)m L,平均住院时间为5.7 d;术后Harri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逐渐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令人满意,无切口感染、假体脱位、骨折及双下肢长度不等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Super PATH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具有切口小、损伤小、失血量少、术后活动快、可快速康复等优点,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满意度高,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微创髋关节置换术,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痛风发作临床上极为少见。由于痛风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与假体周围急性感染极为相似,故容易导致误诊。对于假体周围急性感染的患者,为了及时控制感染并同时保留假体,常常需要尽早进行关节清创灌洗术并长时间使用抗生素,而术后关节制动也会导致膝关节功能受限。因此,术前除外假体周围痛风发作等无菌性关节炎极为重要。本文报道1例长期患有糖尿病及口服激素所致全身免疫缺陷的患者因右膝骨性关节炎进行膝关节置换术,术后8周时突发发热、关节肿痛及关节功能受限,同时血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根据现有的肌肉骨骼感染协会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标准该患者误诊为假体周围急性感染,并进行了保留假体的关节清理灌洗术。术后患者症状及实验室炎性指标仅有短期好转,同时病原学结果显示为阴性。当关节清理术后11 d患者全身和局部症状再次出现时,对该患者进行关节穿刺,偏光显微镜下关节液晶体检测证实为急性痛风发作。使用抗痛风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炎症指标恢复正常,2年随访无复发。尽管假体周围通风发作十分罕见,但其仍应作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肿痛的一个鉴别诊断,目前现有的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标准中没有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减少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处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02年5月~2005年11月收治的55例患者的75个膝关节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在止血带下进行,8例施行全麻,47例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本文就术中截骨软组织松解及假体安装前的创面处理,术后引流方法等环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一侧全膝置换术中失血80~170ml,平均125ml,术后引流失血180~410ml,平均295ml。两周后切口均为甲级愈合。膝关节屈伸活动角度:0°~90°。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软组织创面的彻底止血,不盲目扩大松解与剥离,掌握术后引流的方法,对减少全膝置换术中术后大量失血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强直畸形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5例(8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畸形患者行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髋关节外侧切口暴露髋关节,生物型假体固定;采用Harris评分,影像学评定术前及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5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年,无血管、神经损伤,无切口感染,假体无脱位、松动,髋关节屈曲畸形矫正,8个髋关节总活动度(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6个方向活动总和)由术前平均57°增加为术后平均172°;术后髋痛消失,膝痛、腰骶痛明显改善,步态恢复正常,生活能自理,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3.6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6.8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作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强直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L-6对于早期诊断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手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发生的可行性,并探讨其中的机制.方法:本课题选取2011-08~2013-05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进行治疗的200例首次关节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0例,女80例,年龄24~66岁,平均56.3岁.其中髋关节103例(单髋61例、双髋42例),膝关节97例(单膝66例、双膝31例).所有患者晨起采集血清送检,分别检测患者术前与术后1d、2d、3d、5d、21d的血清也-6.假体周围感染疑似患者后经穿刺液细菌培养或病理组织学观察确认,收集明确感染发生患者的数目.对IL-6诊断感染患者人数与穿刺液细菌培养或病理确诊的患者人数对比,分析几-6早期诊断假体周围感染发生的可行性和可能机制.结果;无感染发生的患者IL-6在术后3d上升至峰值,术后5天下降至正常水平,发生意染的患者IL-6在术后5d不能下降至正常水平.IL-6诊断感染发生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5.74%、90.41%和92.5%.结论:IL-6诊断感染发生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较高,可用做髋膝关节置换手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早期诊断的辅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一次性创腔引流袋更换频率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性,以减少医源性导管相关性切口感染几率。方法:选择80例术后置创腔引流管并接一次性血性液引流袋的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和观察组B、C。A组24 h更换1次引流袋,B组48h更换一次,C组不更换直至拔管。分别留取引流管、引流袋内液体及手术切口分泌物送检细菌培养。观察各组各部位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及术后切口感染率。结果:术后24 h,A、B、C组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A组各部位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均为3例,阳性率11.53%,B组均为2例,阳性率7.40%,C组阴性,χ~2值=3.10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2 h,A组各部位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均为5例,阳性率19.23%,B组均为3例,阳性率11.11%,C组阴性,χ~2值=5.49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比较:术后第2天,χ~2值=3.103,P<0.05;术后第3至7天,χ~2值=4.21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一次性创腔引流袋的护理,直接于每24 h计量后排空引流袋至拔管即可,不必常规每24 h或48 h更换1次创腔引流袋,可显著降低或杜绝医源性导管相关性切口感染几率。  相似文献   

12.
Yu Z  Wang LM  Gui JC  Hou MF  Yao JD  Song HR  Xu 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7):3335-3338
目的 探讨虚拟影像导航辅助下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在导航系统下进行小切口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术26例.统计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出血量和48 h引流量,进行HISS评分分析,测量下肢力线和关节活动度.结果 在导航系统下顺利完成26例小切口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切口大小为(7.4±0.6)cm,手术时间为(78±12)min,出血量为(122±13)ml和48 h,引流量(114±18)ml.术前HISS评分(72±6)分,术后2周为(98±2)分.术前髋膝踝角为(7.6±1.8)°,术后2周为(0.8±0.6)°.术前屈曲挛缩(6.8±1.6)°,膝关节活动范围为(107.5±6.2)°,术后屈曲挛缩(1.8±1.1)°,膝关节活动度为(132.6±3.5)°.26例均获随访,随访(8.2±2.4)个月,无感染、假体位置不良及髌股关节疼痛等并发症.结论 计算机导航系统的应用解决了MIS-UKA操作中视野的局限,同时可以实时、动态地观察下肢力线变化、膝关节假体旋转对位和软组织韧带平衡情况,并提供几何学和形态学资料,对膝关节进行生物力学和解剖学的重建,提高了假体置换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异体骨复合移植修复骨肿瘤切除后的骨与关节缺损的外科技术.方法:25例骨肿瘤患者采用复合股骨上段的全髋置换12例、复合股骨下段全膝关节置换10例和复合胫骨上段的全膝关节置换3例.假体柄和异体骨、宿主骨界面采用骨水泥固定技术.10例骨肉瘤和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手术前、后各接受6次大剂量静脉化疗.结果:25例患者随访36~112个月,平均64个月.术后无感染,无皮瓣坏死,1例股骨下段骨肉瘤术后关节积液经穿刺抽液后治愈.1例局部复发后截肢,1例股骨下段骨肉瘤患者于手术后37个月死亡,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于25个月和33个月死亡,其余患者均为无瘤生存.本组患者术后无关节脱位和假体松动,2例股骨上段大转子部异体骨部分吸收,Trenberg征阳性.异体骨和宿主骨连接部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2个月,平均11个月.根据Enneking保肢术后功能评价标准,21例患者得分为17~27分,平均23.4分.2例胫骨上段肿瘤术后膝关节伸直缺失15°~20°.结论:人工关节-异体骨复合移植具有人工关节和异体骨两者优点的相加作用,采用骨水泥固定技术固定假体柄和异体骨、宿主骨界面符合异体骨愈合的特点,能满足患者的功能需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后外侧微创入路和传统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进行人工髋关节双极头置换的差异。方法 32例双极头髋关节置换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n=15)采用后外侧微创入路,对照组(n=17)采用传统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失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SF-36评分、Harris评分、VAS评分、止痛药使用量、切口周围感染、假体周围感染、深静脉栓塞、肺栓塞、假体位置不良、脱位、假体松动发生率等指标差异。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术后第2周的Harris评分、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结论 后外侧微创入路较传统的后外侧入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量较少等优势,但较长的学习曲线和更有限的手术视野对术者团队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和更长的随访对这一术式给予评价。  相似文献   

15.
灌注含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腔内注入含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减少出血的疗效。方法全膝关节置换39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假体安装完毕、闭合皮下组织并固定引流管之后,向关节腔内注入含0.5%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50mL;对照组常规处理,缝合伤口后不给予特殊处理,观察引流量。结果实验组术后12h平均引流量(148.9±90.42)mL,对照组(260±146.13)mL,两组有统计学意义口〈0.05);实验组术后总引流量平均(271±174.05)mL,对照组平均(530±227.68)mL,两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TKA术后,注射含肾上腺素生理盐水能有效减少伤口渗出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改良的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和传统的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的疗效,并研究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在临床应用上的优缺点。方法:自2007年4月-2009年4月,所有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入两组,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小切口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术20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20例。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中术后骨折、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术后Harris评分、术后髋关节脱位、术后其他并发症等,随访时间为3至11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小切口组病例在术中术后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显著低于传统切口组,在术中术后骨折、术后髋关节脱位、术后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小切口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假体位置不当的风险。在术后早期阶段具有手术创伤小、失血量少、可以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但在后期的随访中未发现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Totalkneearthroplasty (TKA)isapromisingoperationonpatientswithseverekneediseases .Iftheoperatedjointcannotdoexerciseearlier ,thejointmayadheretocausedisability ,andsoastoTKA .Itiswellknownthatcontinuouspassivemo tion (CPM)canrelieveadhesionandpromotetherang…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84-188+192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皮肤切口愈合的影响因素。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切口愈合不良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常影响到患者术后恢复和手术疗效。其主要与患者自身状况、医师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管理等密切相关。目前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皮肤切口愈合因素研究较多,但所得结果不尽一致。其主要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营养不良、肥胖、缝合方式、引流管、止血带使用时间、手术入路等有关,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皮肤切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静脉给予氨甲环酸和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减少出血及降低输血率的有效性。方法80 例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静脉注射氨甲环酸组(1 组)和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组(2 组)。1 组分别在术前、术中、术后静脉注射氨甲环酸3 次。2 组是在止血带放松前,将3 g氨甲环酸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00 ml 溶液,注入关节腔内。术后观察24和48 h 的引流量及48 h内的总引流量,术后48 h血红蛋白量,同时监测输血及血栓情况。结果所有膝关节置换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感染、坏死、 脂肪液化发生。1 组48 h的平均引流量是(409.5±185.8)ml,平均血红蛋白的下降值是(2.42±0.86)mg/dl,2 组48 h的平均引流量是(386.5±89.1)ml,平均血红蛋白的下降值是(2.21±0.64)mg/dl。两组间的引流量和血红蛋白下降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1 组有3 例患者,2 组有4 例患者需要输血。术后14 d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未发现有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对于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出血,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的作用等同于通过静脉给予3 次氨甲环酸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