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内经》心理学思想指导儿科辨证论治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内经》心理学思想指导儿科辨证论治的探索张铁刘士哲何桂华(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齐齐哈尔161000)《内经》对医学心理学思想早有较系统的论述,即从生理与心理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方面来解释病理、诊断、预防、治疗一系列问题,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医... 相似文献
2.
《内经选读》教材从四版至七版,某些内容的阐述,并未完全符合原著的思想与观点,从中选择出“和于术数”“各从其欲.皆得所愿”“阴平阳秘”“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神明之府”“去菀陈荃”“肝不弦,肾不石”“阴阳交”“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等十个主要之处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3.
《内经》时代即《内经》大致成书的年代,约为先秦到东汉时期。《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术史上一个不朽的篇章,深刻影响了历代各个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各种学术思想亦可以在《内经》理论中找到源流所在。而中医学教育是中医学术思想、理论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故对当时中医教育进行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分析、探讨当时中医学术所以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本文以当时著名医家扁鹊、淳于意、华佗的教育过程为代表,来探究当时私学教育特点、规律。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说过这样一句话:知道病人是怎样一个人,比知道他的病更重要.言下之意,即是说掌握患者的病态心理是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他的观点对西方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样,成编于战国时期的我国古代医学名著<内经>,也是我们中医心理学可追溯的渊源. 相似文献
5.
浅谈《内经》中的心理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内经》中的心理学思想进行整理和归纳,认为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的今天,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将在临床疾病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生活起居、运动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和预防护理等方面,探讨了《内经》对中医护理学形成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7.
浅述《内经》对脑的认识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人体的许多生理活动与病理改变都与脑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我国古代医籍中对脑论述甚少。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内经》中对于脑的论述,冀使脑脏学说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玉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3):5-6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学习《内经》可分为六个步骤:通读原文,掌握关键词;加强记忆,经典背诵;借助注家,明辨医理;结合医案,深刻体会;前后联系,全面理解;灵活应用,彰显效果,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9.
重视阳气是《内经》重要的学术观点,气血的周流、肢体的运动、精神的爽慧等,都依赖于阳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阳气不足或出入障碍则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运动抑制,而这正是抑郁症的基本临床特征。所以,抑郁症的基本病机、体质基础都与阳气失常有关,其临证治疗也当以温通阳气为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周易》哲学思想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认为《周易》关于天人相应、物极必反、形神合一、阴阳对立、颐贞、未济的思想对《内经》确立顺应自然、未老即养、平调阴阳、形神并重、德体并养、养不可穷等养生基本原则,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中医院校<内经>教学所存在的严重脱离<内经>原著,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上的缺陷及教师授课形式单一、启发引导不足等问题,提出<内经>教学应重视原著、教师应加强教学法研究、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授课时间应适当调整延长. 相似文献
12.
将一个有生命的人假设为一台世上最高级、最先进、最复杂的计算机,用现代成熟的计算机原理去解读人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活动,并将中医<内经>对人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活动的描述与之参照、对比,其结果竟发现很多中医之谜、令人费解的经文、"神、气、阴阳、脏腑、经络"等概念,可用简单明了地计算机原理去说清、道明、诠释,将最现代的理论与最古老的理论糅合一起看,竟出现了神奇的巧合与结果. 相似文献
13.
回顾十年来学习中医的体会,认识到《黄帝内经》对现代中医传承有着很好的启示,归纳出"在生活中培养‘意象思维’的思维方式"和"在临证中坚持‘中西医配合’的原则"两条主要感悟。 相似文献
14.
王玉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8):72-72
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的要求,《内经》是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本科教学的后期提高课程。《内经》课程的教学目的包括:培养学生研读古典医籍的能力、提高学生中医理论水平、使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加强学生中医思维能力、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5.
《内经》对脏腑辨证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五方面论述《内经》对脏腑辨证的启示:①从病因的角度辨病在何脏何腑,各种病因损伤内脏有一定的选择性;②从症候特征辨病在何脏何腑,每一脏腑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当其发生病变时,所呈现症候亦具有各自的特征,可作为脏腑辨证的依据;③同一症状可见于不同的脏腑病变,可根据其兼见症候辨病在何脏何腑;④一种病机可发生于不同脏腑,呈现不同的症状,根据脏腑的症候特征进行辨别;⑤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脏腑之间可相互传变而出现症状的变化,可根据脏腑症候特征,辨病在何脏何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治疗学的角度出发,就发汗以祛邪、止汗以扶正、禁汗以防变3个方面论述了《内经》的理汗思想。并认为发汗、止汗、禁汗是后世汗法研究和汗证治疗的理论渊薮。 相似文献
17.
<内经>是中医本科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但其学习的目的意义还缺乏明确的认识,如人卫版21世纪课程教材<内经讲义>编写说明中说:其是为了适应中医应用人才的需要,是中医本科教学后期的提高课程.其缺乏明确的内涵,提高的是什么可能会因讲授者的理解而有不同的内容.目前社会有强调临床实用的需要,所以学习者多为想提高临床水平,而且讲义中也增加了临证指要的内容,也说明了其在适应社会需求.焦树德先生曾说:<内经>不是一本治病的书.那么学习<内经>的目的意义是什么?因此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否则难以达到学习经典的目的.笔者认为学习<内经>除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之外,不能忽视<内经>中的素质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8.
19.
20.
人类的养生活动起源很早,但在《内经》以前,养生学处于实践阶段,尚无系统的理论形成,《内经》的问世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使养生学在理论的指导下蓬勃发展。时至今日,人们还仍然广泛地借鉴和发扬着其中的许多精华。也正是这些《内经》中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