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眩晕项贴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肝火上炎型耳石症复位后残余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收治的肝火上炎型耳石症复位后残余眩晕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7)和试验组(n=37)。对照组采用单纯予以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餐后口服,12 mg/次,3次/d, 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试验组采用眩晕项贴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早晚各服1次,疗程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的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血流动力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容)指标、血流速度[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和基底动脉(BA)]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DHI评分和V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试验组DHI评分和VSI评分分别为(10.57±2.31)、(14.62±3.5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加味天麻钩藤饮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效果。方法将200例PCIV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100例,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和观察组(10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味天麻钩藤饮)。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VA、RVA、BA血流速度均升高,NO、ET-1、FIB水平、DH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天麻钩藤饮治疗PCIV的效果显著,能加快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2):198-200
目的 探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使用长春西汀与阿加曲班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长春西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加曲班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单位时间内椎动脉血流速度,两组治疗前后ESCV和DHI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64%)高于对照组(80.36%)(P<0.05);两组给药前单位时间内左、右椎动脉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给药后两组单位时间内椎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所提高,其中观察组左、右椎动脉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ESCV和DH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ESCV评分高于对照组,DH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使用长春西汀与阿加曲班联合治疗的疗效优于单一使用长春西汀治疗的效果,联合用药明显提高了临床总有效率和单位时间内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ESCV和DHI评分,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仰头摇正手法配合压灸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近期、远期疗效。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手法组及压灸组各30例,联合组予手法联合压灸法治疗,手法组、压灸组分别予手法或压灸治疗。治疗前后运用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眩晕残障评估量表(DH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进行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疗效评估,并随访至疗程结束后3个月,观察患者眩晕复发情况。结果:治疗20次后,3组DHI评分、DARS评分及BA、LVA、RVA的Vm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联合组更低于手法组及压灸组(P<0.05),手法组与压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个月,联合组复发率及DHI评分明显低于手法组及压灸组(P<0.05),手法组与压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仰头摇正法结合压灸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并可减少复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于临床中运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我院接诊的93例PCIV患者,依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在其基础上,观察组合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4周后对比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眩晕程度[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测评]、血管内皮指标[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CF1α)、血栓素B2(TXB2)、内皮素-1(ET-1)]。结果 治疗后,两组RVA、BA、LVA血流速度均升高,且观察组上述动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改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H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DHI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XB2、ET-1水平均降低,6-keto-PCF1α水平均上升,且观察组上述血管活性物质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能有效改善PCIV患者椎基...  相似文献   

6.
吕瑶  杨阳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11):1626-1629
目的 探讨通络定眩针法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及阿司匹林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陕西省铜川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收治的PCIV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及阿司匹林治疗)和观察组(给予通络定眩针法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及阿司匹林治疗),每组58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右椎动脉(RVA)、左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均提高,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降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前列环素(PGI2)水平,以及眩晕障碍量表(DHI)、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量表)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RVA、LVA、BA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ACTH、ET、TXB2、PGI2水平,以及DHI、SF-36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络定眩针法在PCIV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BA血流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天麻钩藤饮加减方辅助治疗血管源性眩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58例血管源性眩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入院序列号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天麻组,各29例。对照组行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天麻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天麻钩藤饮加减方汤剂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天麻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和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天麻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和DH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D/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天麻组的VA和BA平均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GMP-140、D/F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的效果及对后循环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1月收治的PCIV 93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2组。观察组给予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效果,治疗前后眩晕相关评分[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和眩晕障碍调查表(DHI)]和后循环血流速度(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和右椎动脉),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DARS和DHI评分2组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和右椎动脉血流速度2组均较治疗前增快,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期间,2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PCIV患者可提高临床效果,改善眩晕症状,增加椎-基底动脉血供,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5):2379-2381
目的研究前列地尔与丹参川芎嗪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96例PCIV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于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研究组采用前列地尔与丹参川芎嗪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及左椎动脉(LVA)血流平均速度]、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RVA、BA、LVA血流平均速度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1个月WHOQOL-100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与丹参川芎嗪联合治疗PCIV,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纳洛酮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8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均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 ml加入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7 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纳洛酮0.8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7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纳洛酮联合银杏达莫治疗颈性眩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21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0例给予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112例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静脉滴注,均10 d为1个疗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后循环血供,观察治疗后2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4.64%,对照组总有效率76.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提高微循环灌注,改善脑组织供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好,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汤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12月某院收治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排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补肾活血汤治疗,观察两组疗效、血流速度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74%(45/47)较对照组80.85%(38/4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基底动脉(BA)、双侧椎动脉(LVA、R VA)均比治疗前高,观察组BA、LVA、RVA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比治疗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补肾活血汤联合氟桂利嗪可有效提高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部血流速度,促进脑部供血,改善眩晕症状,治疗效果较佳,且用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 I)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78例VB I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应用银杏达莫25 m l加入盐酸倍他司汀500 m l联合乙酰谷酰胺0.6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 m l静脉输注,对照组38例应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160 mg加入盐酸倍他司汀500 m l静脉输注,治疗15 d后观察两组眩晕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为71.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银杏达莫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VB I性眩晕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吴氏手法配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疗效及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8月该院收治的78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温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吴氏手法干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眩晕严重程度[眩晕评定量表(DARS)评分],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4周后,两组双侧椎动脉Vs、Vd比治疗前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DARS评分、DHI评分比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吴氏手法配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减轻眩晕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与丁苯酞联合治疗对老年血管性痴呆(VD)PNA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VD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丁苯酞治疗,观察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均治疗8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分(PNA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PNA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VD患者实施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祛风化痰、健脾和胃中药方联合穴位贴敷辅助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60例效果观察。方法选择某院2017-10-01—2018-10-01收治的风痰上扰型眩晕患者12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祛风化痰、健脾和胃中药方联合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眩晕状态量表(DH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DHI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风化痰、健脾和胃中药方联合穴位贴敷辅助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能提高临床疗效,有助于缓解患者痛苦,易被患者接受,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药枕盐熨疗法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分析其对双侧椎-基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并对患者症状、颈椎功能以及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SPSS 17.0软件随机序列生成模块按1∶1比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以大青盐为中药热导体,采用长柱形药枕进行盐熨治疗,对照组予以颈椎牵引加蜡疗干预,2组均治疗4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对2组治疗前后双侧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不对称性、搏动指数(PI)进行比较,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定患者症状程度与功能变化,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前,2组双侧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与不对称性、PI、ESCV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干预4周后,2组血流速度减慢患者双侧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的均值[(LVA+RVA)Vp/2]、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均值[(LVA+RVA)Vd/2]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2组血流速度增快患者(LVA+RVA)Vp/2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LVA+RVA)Vd/2下降不如(LVA+RVA)Vp/2显著;组间比较,仅观察组中血流速度减慢患者(LVA+RVA)Vp/2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③2组治疗后PI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观察组中血流速度减慢患者PI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④双侧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不对称性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双侧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的差值[|LVA-RVA|V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ESCV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23.13±3.15)分]高于对照组[(21.73±3.3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药枕盐熨疗法作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椎-基动脉血流状况,有效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提高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化痰止眩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80例符合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及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口服化痰止眩汤,对照组予口服倍他司汀。分别于就诊时、第14天进行眩晕程度评定。超声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测定两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及血小板α颗粒蛋白140(GMP-140)。 结果:治疗14天后,治疗组DHI-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基底动脉、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GMP-140有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GMP-140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化痰止眩汤对于改善后循环缺血属痰瘀阻络型的眩晕症状、脑部血流速度及抑制血小板活化,疗效都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与分析银杏达莫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银杏达莫组40例和联合用药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银杏达莫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用药组在银杏达莫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均治疗2周。比较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银杏达莫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总有效率为85.0%,联合用药组为92.5%,联合用药组明显高于银杏达莫组(P0.05)。治疗前2组血清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14天2组较治疗前均降低,联合用药组较银杏达莫组降低更显著(P0.05)。银杏达莫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联合用药组为22.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使用银杏达莫比较,使用银杏达莫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更显著,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改善预后,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在缺血性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72例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对照组(34例)给予胞磷胆碱注射液静脉滴注,共14 d;联合治疗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银杏达莫注射液静脉滴注。比较2组治疗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变化及副反应,初步探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在筛查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的作用。结果 VCI患者应用依达拉奉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后MMSE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副作用:轻度头昏、头胀痛或上腹不适感。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银杏达莫治疗VCI患者安全有效,改善脑缺血产生的症状和记忆功能,MoCA显示出比MMSE更能识别出轻微的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