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分析比较血栓弹力图(TEG)与比浊法(LTA)在脑肿瘤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中的相关程度和对出血事件的敏感性。方法收集2019年1—5月期间神经肿瘤科脑肿瘤手术患者84例,对血栓弹力图的MA值与ADP诱导的光学比浊法血小板聚集率检测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比较这2种方法检测结果与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MA值与血小板计数有相关性(r=0.344 2,P<0.05),MA值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具有相关性(r=0.268 8,P<0.05),血小板计数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具有相关性(r=0.261 4,P<0.05)。预测出血事件敏感性方面,采用TEG法检测出MA值<60的患者16例(19%,16/84),LTA法检测出血小板聚集率<55%的患者31例(36.9%,31/84)(χ2=8.333,P<0.05)。MA值对输注量的ROC曲线,cutoff=65.5,曲线下面积0.599 3,P>0.05。ADP对输注量ROC曲线cutoff=52.2,曲线下面积0.728 1,P<0.05。结论 TEG与比浊... 相似文献
2.
薄片法血小板聚集实验对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监测血小板功能和评价薄片法血小板聚集试验(SPAT)检测阿司匹林(ASA)、波立维、华发林、潘生丁等抗血小板药物对血小板的抑制效应,研究了8名服用ASA的健康志愿者服用ASA前后SPAT时间以及ADP、AA和阳离子没食子酸丙酯溶液(c-PG)诱导的血小板50%聚集率的时间(T50);随机检测了41例心血管内科口服ASA、波立维、华发林、潘生丁等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和327健康捐血者SPAT值;观察了健康志愿者服用ASA前后的静脉血室温放置1,2,3,4小时SPAT值的变化.结果表明①ADP诱导的健康志愿者服药前后T50无显著性差异(P=0.147);AA诱导的服药前后T50有显著性差异(P=0.000);健康服药前后c-PG诱导的志愿者T50有显著性差异(P=0.000);健康志愿者服药前后SPAT值与c-PG诱导的T50呈显著的直线相关(r=0.998,P=0.000).②服药前健康志愿者的SPAT值与健康献血人群比较,无显著差异(P=0.853);与服药前比较,健康志愿者服药后SPAT时间明显延长,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0);心血管内科患者SPAT时间与健康献血人群、健康志愿者服药前和服药后均有显著差异(P=0.000);健康献血人群SPAT cut-off值为44.6±11.7秒,参考值范围为21.1-68.0秒.③血小板标本室温放置1,2,3,4小时SPAT值无显著差异(P=0.815).结论SPAT具有与c-PG诱导的T50相似的临床意义,可高效快速检测出所有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小板聚集功能是反映血小板功能、血液高凝状态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我们作了大量的检测,显示出很好的临床价值。现将测定结果作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1.1.1 正常人组:选无血小板数量及质量异常、无高凝状态的健康人20名,其中男12名,女8名。 1.1.2本文从1997年6月到1999年6月间血小板聚集功能常规检查结果中,选择临床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紫癜、高血压、脑血栓、冠心病等五组初诊病人未服影响血小板药物,与正常人组进行分析比较。 1.2 检测方法 1.2.1 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使用上海通用机电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血栓弹力图分析仪(thrombelastography,TEG)和光电比浊法血小板聚集分析仪(light transmission ag-gregometry,LTA)检测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并分析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①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11年3~7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及门诊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48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龄73岁(62~90)岁。②患者入院时均先顿服阿司匹林160mg和氯吡格雷300mg,之后用氯吡格雷75mg/d的维持量治疗9个月后,在某次服药后2h抽取静脉血。③同时进行LTA和TEG检测,分别得到服药后的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用AD-PLTA-INDU表示)、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用ADPTEG-INHI表示)。所有志恳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该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48例观察对象均进入结果分析,ADPLTA-INDU值,41例分布在40%~80%(85.4%),7例〉80%(14.6%),CV值:0.19;ADPTEG-INHI值,40例分布在10%~60%(83.3%),2例〈10%(4.2%),6例〉60%(12.5%),CV值:0.54;48例观察对象的(ADPLTA-INDu+ADPTEG-INHI)趋向一个常数(Mean=98%,SD=12.1),各值与Mean做成组数据配对t检验(P双尾〉0.05)。ADPLTA-INDU值和ADPTEG-INHI值呈负相关(r=一0.75,P〈0.01)。结论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较温和,且两种方法存在同一性效用,但TEG精密度较低。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有良好应用,但其出血不良反应仍存在,一些新药机制不明确。因此,抗血小板聚集的机制研究还需加快。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终将诞生,如EP3受体抑制剂,为新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实验与检验医学》2021,39(5)
目的运用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和血栓弹力图(TEG)同时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及一致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到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61例冠心病患者,年龄52~84岁,平均67.3±10.1岁;分为2组,ADP组:单一服用氯吡格雷75 mg/d(27例);AA组:单一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34例),两组年龄性别无差异。分别使用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和TEG检测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评价抗血小板药物效果,分析两种仪器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分别用PL-12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和TEG测定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根据药物治疗有效性进行分析,一致性无差异(P0.05);不同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均有相关性。其中AA组,两种仪器呈负相关(r=-0.568,P0.05);ADP组两种仪器也呈负相关(r=-0.612,P0.05)。结论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和血栓弹力图在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中具有相关性,评价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预防缺血性卒中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详细介绍了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噻氯吡啶、氯吡格雷、双嘧达莫、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西洛他唑、三氟柳、安步洛克和曲克雷丁在防治缺血性卒中方面的作用机理以及用药方法,为临床医师用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未服用及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在调整或不调整富血小板血浆(PRP)中血小板数量情况下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评价两种方法对监测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的优劣.方法 本研究为方法学比对研究.选择2012年5-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56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以终浓度6 μmol/L二磷酸腺苷(ADP)及0.5 mmol/L花生四烯酸(ARA)为诱导剂,分别测定不调整PRP中血小板数量(改良法)和调整PRP中血小板数量至200×109/L(原法)标本的5 min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比较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及差异性.结果 以ADP或ARA为诱导剂时,在未服药组、服阿司匹林单药组及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药组中,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PRP中血小板数量均无相关性(-0.21≤r≤0.111,P>0.05).以ADP作为诱导剂时,原法比改良法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改良法较原法各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变异均更小;两种方法测得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在各组均有相关性(未服药组、单服阿司匹林组、服双药小于1周组、服双药大于1周组r值分别为0.78、0.73、0.40、0.71,P均<0.01).以ARA作为诱导剂时,在未服药组,原法比改良法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降低;改良法比原法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变异区间小,分别为62%~ 98%和5% ~ 89%;在服阿司匹林单药组及服双药组,改良法和原法均能检测到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较未服药组显著降低.结论 不调整PRP中血小板数量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实验操作更简便、快捷,对血小板的体外影响更小,更适合临床实验室用于监测抗血小板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用光学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阿司匹林抵抗的疗效。方法 征集脑卒中后阿司匹林治疗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对照组和基础治疗+三七(3 g/d)治疗组,连续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以治疗前、治疗14 d、治疗30 d为时间点采集数据,分析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差异。结果 两组基础治疗后抗血小板聚集率不达标,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26.30±3.30)%,(26.20±3.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0);加用三七治疗14 d,对照组和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25.89±2.46)%,(15.12±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加用三七治疗30 d,对照组和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24.35±2.97)%,(10.30±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 添加中药三七治疗脑卒中阿司匹林抵抗患者可使血小板聚集率下降,达到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ASA)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对血中血栓素B2(TXB2)的影响。方法200例ICVD患者随机分为A1组50例(ASA50mg/d),A2组50例(ASA100mg/d),A3组50例(ASA300mg/d),A4组50例(口服安慰剂),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末、4周末清晨空腹抽血测定花生四烯酸(ACA500ng/d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中TXB2。结果与结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功能明确,总显效率为27%,总有效率为48%。200例患者治疗前TXB2水平高于正常参考值,经治疗后TXB2在不同ASA剂量组均有所降低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阿司匹林的作用疗效与剂量的递增无显著相关性,强调个体化用药原则。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和止血中发挥关键作用[1],抗血小板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在稳定性冠心病的防治中作用也已得到肯定。血小板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疾病关系十分密切[3]。血小板功能分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离心力对制备浓缩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使用多联袋ACD-B采集抗凝全血400 m l,以不同的离心力制备浓缩血小板,测定用离心法制备浓缩血小板过程中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结果在1000×g 9 m in轻离心组、4650×g 6 m in重离心组、BC-PC法组及对照组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组与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通过对离心法制备浓缩血小板过程中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表明离心力对血小板功能有明显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观察影响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因素.方法 选择30例健康对照组和204例病例组,观察不同的血小板计数及诱导剂浓度对糖尿病患者餐前与餐后、采血后的检测时间、诱导剂的种类互补等不同试验条件下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随着血小板计数的减少或增加,血小板聚集率相应的减少或增加;二磷酸腺苷(ADP)、胶原(COL)、花生四烯酸(AA)浓度增加,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增大,相应的阿司匹林抵抗(AR)或氯吡格雷抵抗(CR)的检出率增高;服用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糖尿病患者对以ADP、COL、AA为诱导剂测定的血小板聚集率,其影响不同;未空腹及检测时间超过3 h重复性较差;服药2周后,COL、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不明的患者,随着时间的延长,6个月后易重新出现CR.结论 血小板计数、诱导剂浓度、糖尿病疾病、空腹状态、检测时间与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相关,以ADP、COL、AA作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较单一的ADP更全面、准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研究丹七胶囊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探讨丹七胶囊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生理机制。方法32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低剂量、高剂量和超高剂量组,3个剂量组连续口服丹七胶囊(空白对照组服用安慰剂)1周,每日3次,于服药1周后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常规、凝血常规、生化常规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诱导剂分别为二磷酸腺苷(ADP)、肾上腺素(EPI)、花生四烯酸(AA)、瑞斯托霉素(RIS)。结果服药1周后,3个剂量组的血常规、凝血常规、生化常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和超高剂量组中ADP和EPI诱导的MA较空白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七胶囊可降低ADP和EPI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其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发挥其抗血小板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彦玲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8):91-93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5例,将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46例患者作为单一用药组,将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的49例患者作为联合用药组.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血压水平(舒张压、收缩压)、凝血功...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粘附形成血小板团的功能,这也是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血小板在执行生理止血作用的同时,在病理性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先导而关键的作用,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对早期发现是否有血栓形成的危险存在以及阐明相关疾病的机制等有重要意义。而比浊法测血小板聚集(PAg)功能由Born于1962年首先应用[1],也是近几十年来在临床和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院于2005年1月开展该项目,目前已完成2千多例标本的检测,本文就我们所筛选的几组典型病例与PAg功能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20.
为观察和测定Tapidil对脑梗死患者血中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对61例脑梗死患者采用口服Trapidil 100mg/次,每日3次,共服用2周,服药前后检查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并与对照组(未服Trapidil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服用Trapidil2周后,5min血小板聚集率PAG(5)和最大血小板聚集率PAG(m)分别由服药前的平均74.5%,77.0%下降至55.0%和58.2%,P〈0.0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