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天津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较为兴盛的地域之一,其代表医家、医著不胜枚举。津沽中西医结合医学承袭传统中医学术之本,兼采“西学中用”的治学思路,推动了中医汇通学派的发展。本文以津门名医杨达夫温病学术思想及其辨治常见内科疾病的系统理论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其西学中用、精研温病的学术贡献,其中包括三焦辨证的理论内涵、三焦辨证的诊疗原则与西医治疗的对应性。并明辨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寒温一体”的理论特色,将历代伤寒与温病之争合二为一。同时以喘病为例,本于中医寒热、虚实、痰的辨证纲领,融合西医病理机制,体现其中西汇通辨识疾病的思辨模式,以期为当代中西医结合医学提供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2.
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八卷,以中医为本,参以西医,共奏治病之功。言中西结合,必先寻汇通之处,方可结合有道。其《医论医话》首篇从中医及西医对部分理论、病、药的不同见解进行论述,理论方面包含血脉的运行、肝脾的位置以及胰的功能等,并在疾病上以黄疸及中风为例,在药物运用上举石膏、黄连及龙胆的例子,指出中医之理多包括西医之理,沟通中西绝非难事。并主张"西法诊病,中医治病""中西汇通,标本兼顾""中西互补互参"等观点,有力地指导着现代中西医的临床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3.
西医的传入及其影响日增,必然要向中医渗透。所以,中西汇通派的出现,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中的必然现象。中西医汇通(以下简称汇通)与中西医结合工作有很大区别,但它提供的经验教训,却可资借鉴。恽铁樵立足于保持和发扬中医的优良传统,提出了不少深刻的有关方法论的问题,对我们是有一定启迪的。一、恽铁樵认为,汇通"不能使中医同化于西医,只能取两国学理,补助中医"。从西医中吸取营养是手段,目的在于发展中医学术。这就从方法论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学汇通是近代中医界为沟通中西医学,促进中医生存发展,而致力于改进传统医学的一种思想方式,其对当时中医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中医学校教育兴起,汇通中西的办学思想,借鉴西医学校的办学模式,效仿西学建立现代学科体系,学校课程中西兼容,教材内容融汇中西,建立现代临床实践模式等等。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中医学校中西汇通教育的探究,了解中西医汇通思想对近代中医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整理清末医家周雪樵创办的《医学报》刊载文章的主题及内容,解析清末医界对待中医、西医的基本态度,探讨西医传入对中医学术走向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西医传入后,清末医家在保存国粹的前提下,对中医的不足进行了反思和批评,试图兴利除弊、发展中医;对西医总体上持接纳、包容的态度,其关注点从初期比较单纯地学习西医知识,逐步转向中西医学的比较和汇通;在基础理论上以中西互参、临床技术上以中西并举等为核心展开了多方尝试,对当今中医药研究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唐容川是早期倡导中西汇通的著名医家,在西医学的传入对中医学产生巨大冲击的历史背景下,唐容川立足中医基本理论,借鉴西医学重要生理病理学机理,重新诠释了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功能,是中西汇通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脏腑结构决定功能,有相应的形质才会产生相应的气化功能,并且对“肝藏血,主疏泄”这一肝脏功能有独特的认识,这对后世《中医基础理论》中脏象理论的形成产生的重要影响。立足学术历史演变,阐释唐容川在中西汇通视角下肝脏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归纳出唐容川所构建的肝脏理论结构和学术特点,为今后中医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谁说梓版于清·光绪18年(1892年)唐宗海(1863-1918)的《中西汇通》,是开中西医结合的先河,错了。考自鸦片战争(1840-1842)至光绪庚子年(1900)60年中,西医大量倾泻到中原大陆,中医幸亏那时的人民思想守旧,否则很有可能宝座失掉。中西结合,已自发性地工作起来,连李鸿章(1823-1901年)都认为中医糊里糊涂,西医踏实可靠而主张“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于医学”(见光绪20年第三版·美医洪士提翻译的《万国药方》李氏序文)。所以,在这60年中出了不少中西医结合的著作,《中西汇通》仅仅是许多书籍中的一部而已。自道光25年(1845…  相似文献   

8.
唐宗海(1862—1918)字容川,清末、四川天彭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进士,精易理,擅医学,著有《中西汇通五种》。唐氏的学术见解,主要是提倡中西汇通,对血症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秦汉三代所传内、难及伤寒论等书,极为精确,非西医所及。西医传到中国不及数十载,对人体解剖形迹虽极为精详,而对阴阳气化则略而不楕。”所以他认定中西医学一定有汇通的必要。他把内难诸经,录其要义,以西医的学术理论釆解释,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他以西医详形迹而略气化,中医详气化而略形迹,所以中西医论不能汇合,因而提倡中西学术,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此种见解,原不失为高见,可惜唐氏当时受历史条件限制,对于汇通的理论未免有穿凿附会的地方。唐氏治疗血症有丰富的经验,曾著《血证论》一书,可算是他在临床实践中最有价值的著作。唐氏撰著此书的动机,是由于他的父亲病血证而死,此后其妻又得血疾,殚心研究,亲制方剂而获愈,乃出其心得而成此书。全书分总论  相似文献   

9.
论"海派中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派中医”是我国近代中医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它形成于近代的上海。以当时上海的名医荟萃、流派纷纭、学术争鸣、中西汇通为特征;以产生大量的名医名著、不同流派的医疗实践、形式多样的报刊杂志、多种模式的中医教育、现代雏形的医疗机构以及繁荣兴盛的中医社团等为史实;在清末民初时期,上海处于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条件下,在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医学的冲击、疾病谱模式不断变化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了既保存自身传统特色,又具极大包容性,不断变化创新的“海派中医”的特定内涵。在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对“海派中医”的论述,侧重于两个方面:其一,对“海派中医”的概念诠释;其二,对形成“海派中医”历史因素的分析,以期对当前开展“海派中医”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民国医家陆渊雷的学术思想深受汉方古方派和折衷派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在临证诊疗层面,陆氏受传统古方派影响,重实践而轻理论,即将外感病的病因归结于毒性物质,轻视脉诊和五运六气等;在中西汇通层面,陆氏受近代古方派影响,提倡融贯中西,多用西医知识阐释伤寒病证之机理;在治学研究层面,陆氏受折衷派影响,博取各家之长,并善用校勘考证方法对医籍进行研究。陆氏在饱读大量汉方医籍的基础上,吸纳古方派与折衷派的学术精华,并结合恽铁樵及清代伤寒学派医家的学术思想,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体系。其研究不仅推动了民国时期中医学术的革新和演变进程,也为汉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锡纯为明末民初中西医汇通学派大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乃其一生临床经验和医学思想之结晶。张氏主张"取西医之所长,以补中医之所短""合中西医融贯为一"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并且认为"中医之理多包括西医之理,沟通中西原非难事",在中西医汇通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做出了卓越的创造性的贡献。本文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临床探索几个角度对其中西医汇通思想进行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12.
近代名医张锡纯,倡中西汇通,衷中参西,致力于沟通中西医学。其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基础上,又“贵举古人之规矩、准绳而扩充之、变化之、引伸触长之”,采西人之说与国医相参,撷国医之理以释西医,为后人指出了一条中西合参之路。这在今世一派“以西解中,中医西化”的环境中,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仅窥其治疗中风之理,以冀探其学术特点,而就正于同仁。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教育以民国时期"中西医汇通派"的产生为开端,经历了"中学西""西学中""院校教育"等阶段。随着逐步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内涵和实质亦发生了转变,从自发性的"中西汇通"到无奈的"中医科学化",接着在"西医学习中医"中华丽转身,继而在"院校教育"中尝试探索新的学科、新的教学模式改革。综合性大学、西医院校尝试开设中西医结合专业逐步增多,更有学者将国外医学院校办学理论及课程核心设置与国内中西医结合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希望从中发现不足,为未来中西医结合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寇子祥  陈宝贵  陈慧娲 《河南中医》2013,33(8):1241-1243
张锡纯为近代中西汇通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晚年在津门行医,对该地区医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渐而形成很多学术流派.在这些流派中以张锡纯、柳学洙、陈宝贵之传承脉络及学术思想最为清晰及突出.这支流派传承近100年,他们不但注重传统中医,也很重视西医,在衷中参西到中西结合到中西融合方面积极探索,强调创新.他们师古而不泥古,求新中又有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相似文献   

15.
<正> 鸦片战争之后,西洋医学象湖水一样涌入中国。对此,中国医界在对待西医传入的问题上形成对立的两派:一派认为西医一旦扎根中国,中医被吞食将指日可待,力主限制西医;一派则认为唯西医是科学,对中医加以鄙视和蔑视,欲以西代中。与此同时,中国也有一些开明的医家,他们既不崇洋媚外,重西轻中,也不闭关自守,视西医如虎狼,而是主张“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熔中西医于一炉,走中西汇通的道路,这就是中国近代医学史上所涌现出的一个进步学派——中西汇通派。唐宗海即是这一学派的先驱者之一。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约生于清末咸丰元年(1851),卒于民国七年(1918),享年六十七岁。他早岁研读方书,知识渊博,深通《易经》,精于医术,举进士前已“名闻三蜀”。上海邓甚章先生遇难证一例,束手无策,延请至上海以医会友的唐容川诊治,一经用药,沉痼顿除。这一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现代化=中西医并重,辨证论治和顶级现代化医疗设备的普及应用是中医院及综合医院中医科工作的重点,西医诊疗技术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条件的中医院要引进中医博士及西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综合医院中医科要结合重点课题,有组织有重点地组织西医查房,中西医会诊。中西汇通、衷中参西录、医林改错,中医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道路上自强不息,虽然近代没有出现像张仲景、李时珍、叶天士等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但中医为有唐容川、张锡纯、王清任以及任应秋、邓铁涛等一批近代名医而骄傲。没有现代的纯中医,中医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中医药现代化的三大优势:一、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医疗,特点是辨证论治。二、西医诊疗技术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合中西医两种医疗体系的学术借鉴及内涵。三、中西医并重,中药制剂,中西药合剂是中医药现代化的优势。中西汇通,衷中参西录,中西医有机整合,中西医并重,说到底都是中医药现代化。叶公好龙述而不作,是中医药现代化中存在的问题,但中医药硕士以及博士研究生对中医药核心理论及临床医学的深入研究,必将为引领中医药现代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张锡纯先生,是我国近代医学史上值得称赞的人物。他有精深的中医素养,又十分热心探讨西医学术,终生致力于中西汇通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为发展祖国医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一部八十万言的《衷中参西录》,正是他一生医疗实践的心血结晶。  相似文献   

18.
自西医传入中国之后,特别是在清末民国初年时,中医就受了西医的影响,在中医界便出现了中西医汇通派,并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学衷中参西录》等著作行之于世。尔后,如名中医陆渊雷及先师施今墨等,均主张中西医结合。施今墨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倡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中叶后,随着西方近代科学思想的传播,中医界的一些开明人士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主义思潮和“变法维新”思想影响下,开始了以近代科学解释中医,用近代研究手段研究中医。力求“中西汇通”以发展中医。其研究方法和思路成为近代以来中医进行学科构建与理论规范的直接参照系,即是中医药研究的“近代模式”。也就是说,近代中医学界建立起了一个以西医模式为参照的中医基础学科体系:具有统一的学制、教材、教学计划,对整个中医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以适应教学要求。因此,高等中医教育教科书体系的形成是学科架构的主要标志。我们认为中医基础学科群近代模式对中医学发展的作用需要从两方面辩证的认识,进而促进中医学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数干年历史发展中,在医学领域罩,一直都展现出中医药学的一枝独秀。迨至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世界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因而西方化涌进了中吲。随着列强对我国的化侵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西方宗教,并办起了西式医院,从而中国开始出现了中医、西医两种医疗并存的局面。始而清末中医唐容川欲将中、西两种医学汇通之,然汇而未能通;继而民国西医余云岫在半殖民地社会思潮支持下大叫“废止中医”而强树“西医独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