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压力控制通气(PCV)和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膈肌功能以及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6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PCV通气模式组(P组)和VCV通气模式组(V组),每组33例。麻醉诱导完成后均使用VCV通气,P组在气腹开始后切换为PCV至手术结束;V组在气腹开始后维持VCV直至手术结束。记录机械通气时间、人工气腹时间、气腹结束至拔管时间、苯磺顺阿曲库铵总量、拔管后即刻警觉/镇静观察评分(OAA/S评分)。记录麻醉诱导前、拔管后即刻、拔管后30 min的膈肌移动度(DE)、膈肌收缩速度(DCV)、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RSBI)。记录拔管后即刻和拔管后30 min后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术后第1~3天PPCs发生率。结果 与V组比较,P组拔管后即刻DE明显增快(P<0.05),拔管后即刻和拔管后30 min DCV明显增快(P<0.05),术后第1天PPCs发生率明显降低(P<0.0...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膈肌厚度比(DTI)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导致膈肌麻痹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择期行肱骨中段、桡骨骨折内固定或取内固定术的患者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所有患者采用0.5%罗哌卡因20 ml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以用力呼吸时膈肌移动度(DE)作为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麻痹组(n=11,DE≥25%)和非麻痹组(n=40,DE<25%)。记录阻滞前、阻滞后15 min阻滞侧DE、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SpO2,感觉、运动阻滞时间和恢复时间,并记录芬太尼用量,给药24 h内恶心、呕吐、声音嘶哑、头痛、霍纳综合征、低血压、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TI、FVC下降幅度对诊断臂丛神经阻滞所致急性膈肌麻痹的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CI)、界值、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两组阻滞前DE、DTI、FVC、F...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相同容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效果和膈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5%罗哌卡因20 ml组(A组,24例)和0.3%罗哌卡因20 ml组(B组,22例),分别于全身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记录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阻滞后VAS评分、膈肌运动情况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阻滞30 min内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20 h内两组患者静息和运动VAS评分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阻滞后5 min、3 h、6 h、20 h平静呼吸位和最大呼吸位双侧膈肌移动度与阻滞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阻滞后5 min、3 h、6h平静呼吸位和最大呼吸位双侧膈肌移动度与阻滞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3h、20hA组患者膈肌麻痹发生率高于B组(P<0.05);阻滞后5 min、3 h、6 h、20 h A组患者阻滞侧膈肌厚度分数低于阻滞前(P<0.05),阻滞后3、6、20 h对侧膈肌厚度分数高于阻滞前(P<0.05)。阻滞后5min、3h、6hB组患者阻滞侧膈肌厚度分数低于阻滞前(P<0.05),阻滞后3、6 h对侧膈肌厚度分数高于阻滞前(P<0.05)。结论:20 ml 0.5%和0.3%罗哌卡因对于老年患者肩关节镜手术后20 h内镇痛效果相似,但高浓度组患者膈神经麻痹发生率和发生时长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与评估膈肌功能测定对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PPV)疗效的意义。方法:选择住院的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28例,施行常规治疗+NPPV。分别记录无创通气前,通气后48小时、终止无创通气前的跨膈压(Pdi),肺功能、动脉血气,同时综合评估通气前、后的支气管-肺部感染情况。结果:1、无创通气治疗成功组:通气后Pdi,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pH值分别为(14.04±2.40)cmH2O、(0.70±0.24)L、(48.2±4.2)mmHg.(70.0±6.3)mmHg、(7.37±0.05),与通气前((10.98±0.45)cmH20、(0.59±0.11)L、(68.2±10.2)mmHg、(52.5±6.1)mmHg、(7.34±0.0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开创通气治疗失败者:2例。1例其Pdi在通气前为8.74cmH2O,通气48小时为9.24cmH2O;另1势9Pdi,通气前为7,56cmH2O,结论:在NPPV治疗过程中,Pdi和EIIFEV1.PaCO2、PaO2、pH值的变化有高度一致性,Pdi的动态变化.可以客观地反映膈肌的功能状态;NPPV有助手改善AECOPD患者的膈肌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两种膈神经移位术后肱肌及肱肌肌支功能恢复的情况,探讨修复后肱肌及肱肌肌支再利用的可能性.方法 取SD大鼠48只,体质量150~200 g,随机分为两组,膈神经通过移植神经移位至上干前股组(上干组),膈神经通过移植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组(移植组).分别于术后1、2、3个月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学及组织学检测.结果 上干组于术后17~20 d出现与呼吸同步的屈肘运动,移植组于术后20~25 d出现与呼吸同步的屈肘运动.术后3个月切断肱肌肌支对两组大鼠的屈肘动作均无明显影响.两组肱肌复合肌肉运动电位最大波幅恢复率、肌湿重恢复率、肌纤维截面积恢复率于术后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肱肌肌支再生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于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干组优于移植组.结论 两种膈神经移位术均可使肱肌及肱肌肌支得到恢复,肱肌的远期恢复程度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肱肌肌支的远期恢复上干组优于移植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两种膈神经移位术后肱肌及肱肌肌支功能恢复的情况,探讨修复后肱肌及肱肌肌支再利用的可能性.方法 取SD大鼠48只,体质量150~200 g,随机分为两组,膈神经通过移植神经移位至上干前股组(上干组),膈神经通过移植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组(移植组).分别于术后1、2、3个月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学及组织学检测.结果 上干组于术后17~20 d出现与呼吸同步的屈肘运动,移植组于术后20~25 d出现与呼吸同步的屈肘运动.术后3个月切断肱肌肌支对两组大鼠的屈肘动作均无明显影响.两组肱肌复合肌肉运动电位最大波幅恢复率、肌湿重恢复率、肌纤维截面积恢复率于术后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肱肌肌支再生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于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干组优于移植组.结论 两种膈神经移位术均可使肱肌及肱肌肌支得到恢复,肱肌的远期恢复程度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肱肌肌支的远期恢复上干组优于移植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并评估膈肌折叠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膈肌麻痹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13例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行矫治手术后发生膈肌麻痹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35 d 至 11个月[(6.6±3.2)个月];体重3.5~9.6 (6.2±1.8) kg。膈肌折叠术在心脏直视手术后(19.08±4.29) d施行。所有患者均无法顺利脱离呼吸机,或脱机后因严重呼吸困难反复行气管内插管,13例患儿均行单侧或双侧膈肌折叠术。 结果 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例,发生率15.4%,其中1例痰培养为复合鲍曼不动杆菌阳性、血细菌培养阴性;另1例为法洛四联症合并肺动脉闭锁患儿,双侧膈肌麻痹,行双侧膈肌折叠术后第11 d痰培养和血培养均为铜绿假单胞菌阳性,并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所有患儿膈肌折叠术后胸部X线片提示膈肌下降至正常位置。膈肌折叠术后患儿脱离呼吸机时间为 (5.38±3.09) d。膈肌折叠术后患儿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术前明显增高 [(90.22±8.47) mm Hg vs. (80.69±6.72) mm Hg ;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术前明显降低 [(39.87±6.31) mm Hg vs. (56.38±7.19) mm Hg ;P<0.05] 。随访12例,随访时间24个月,1例患儿行双侧膈肌折叠术,出院后6个月内反复2次出现肺部感染,其余患儿呼吸功能正常。所有随访患儿心功能Ⅰ~Ⅱ级(NYHA)。 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行心脏直视手术后发生膈肌麻痹时,难以顺利脱离呼吸机,行膈肌折叠术是较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手段,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院内感染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有益于机械通气的最佳体位,为临床护理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120例住院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采取床旁超声测量平卧位、30°、40°、60° 4种卧位膈肌功能状态机械通气效果的参数。结果 4种卧位膈肌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30~40°卧位膈肌活动度较佳;不同卧位机械通气中,卧位角度越小气道顺应性越好,吸气阻力越高,呼气阻力越低(均P<0.05);卧位角度越小,支持压力越低,通气效果更佳(均P<0.05)。结论 COPD患者不同卧位膈肌功能状态及机械通气效果存在明显的趋势变化,一般情况下建议选取30~40°卧位行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9.
膈肌功能与上腹部手术后呼吸异常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膈肌在正常呼吸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膈肌功能障碍可引起呼吸模式的改变。病人在上腹部手术后出现肺功能异常改变,肺活量(VC)、功能残气量(FRC)显著降低,这种限制性通气模式主要是由于手术创伤造成膈神经活动反射性抑制。导致术后隔肌功能障碍所致,是不可避免的,但临床上可通过各种途径减轻这种肺功能异常,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本文对正常膈肌的结构和功能及其测定方法、上腹部手术后肺功能的异常改变及其原因和膈肌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背景 研究发现,脓毒症可以导致膈肌功能障碍,从而加重呼吸衰竭的发生,针对脓毒症相关膈肌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目的 脓毒症相关膈肌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揭示.现对近年来相关研究作一综述,希望能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内容 脓毒症导致的膈肌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膈肌的蛋白降解、氧化应激、细胞凋亡、促炎细胞因子有关. 趋向 随着脓毒症相关膈肌功能障碍发生机制研究的深入,有望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两种膈神经移位术后肱肌及肱肌肌支功能恢复的情况,探讨修复后肱肌及肱肌肌支再利用的可能性.方法 取SD大鼠48只,体质量150~200 g,随机分为两组,膈神经通过移植神经移位至上干前股组(上干组),膈神经通过移植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组(移植组).分别于术后1、2、3个月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学及组织学检测.结果 上干组于术后17~20 d出现与呼吸同步的屈肘运动,移植组于术后20~25 d出现与呼吸同步的屈肘运动.术后3个月切断肱肌肌支对两组大鼠的屈肘动作均无明显影响.两组肱肌复合肌肉运动电位最大波幅恢复率、肌湿重恢复率、肌纤维截面积恢复率于术后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肱肌肌支再生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于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干组优于移植组.结论 两种膈神经移位术均可使肱肌及肱肌肌支得到恢复,肱肌的远期恢复程度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肱肌肌支的远期恢复上干组优于移植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胸腔镜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膈疝(CDH)的围手术期监护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8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就诊的64例先天性膈疝患儿,随机分为综合护理组(32例)和常规护理组(32例),常规护理组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综合护理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分别观测并比较2组患儿的围手术期指标、血气分析指标、舒适度、依从性以及护理质量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综合护理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4.29±11.54)min、(2.58±1.01)ml与常规护理组(116.83±12.73)min、(2.81±1.03)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2、0.900,P=0.392、0.356);综合护理组住院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2.18±4.11)d、(2.04±1.17)d均低于常规护理组(17.52±5.25)d、(2.89±2.0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70、2.115,P<0.001、=0.038)。2组患儿血气指标在术前、气腹后10 min、放气后30 min 3个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腹后10 min与术前比较,2组患儿组内PaCO2、气道峰压、呼气末CO2分压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气后30 min与术前比较,2组患儿的PaCO2、气道峰压、呼气末CO2分压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护理组患儿的舒适度、依从性和护理质量评分分别为(91.05±10.22)分、(91.48±7.64)分和(93.11±10.08)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81.69±9.81)分、(80.27±7.05)分和(80.97±8.1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53、6.288、5.450,P均<0.001)。综合护理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3.125%)低于常规护理组(2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3,P=0.023)。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胸腔镜膈疝修补术治疗新生儿CDH中具有重要作用,可明显缩短患儿术后恢复时间,使血气指标维持正常平稳,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提高患儿的舒适度、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左胸保留膈肌食管裂孔术式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接受食管癌手术的68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34例。观察组采用经左胸保留膈肌食管裂孔术式,对照组采用经左胸切开膈肌术式。比较2组手术效果。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膈疝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术后第7天及1个月的MVV%、FEVl%、FVC%及ΔPaO_2、ΔPaCO_2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患者的MVV%、FEVl%、FVC%及ΔPaO_2、ΔPaCO_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左胸保留膈肌食管裂孔的食管癌手术,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近期的呼吸功能,减少术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兔C3脊髓半切损伤模型造成单侧膈肌瘫痪,观测植入式膈神经刺激器对膈肌功能恢复的有效性和组织相容性。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每组15只,建立兔C3脊髓半切损伤模型造成单侧膈肌瘫痪,并植入膈神经刺激器。B组组每日施加电刺激干预(每日1次,每次8h),A组不施加电刺激干预。两组分别于颈髓损伤前、术后1、2、4周行血气分析检测;术后1、2、4周对膈肌、膈神经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对膈肌肌纤维细胞横截面的面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髓损伤术后1周,两组PaO_2值都下降,PaCO_2都升高,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A组PaO_2值开始回升,PaCO_2值无明显变化,B组PaO_2值继续降低,PaCO_2值继续增大,两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周B组PaO_2值明显升高(未恢复至正常水平),PaCO_2恢复至正常水平,与A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两组膈肌细胞横截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周、4周A组膈肌细胞横截面积均较B组组明显减小,与B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组2周时膈肌细胞肌束膜及肌内膜边界不清,4周时局部肌细胞破坏;B组4周时肌细胞肌束膜及肌内膜边界仍清晰。A组术后1周时膈神经结构正常,2周时可见髓鞘增生,鞘索比例增大,数目减少;4周时可见髓鞘异常增生明显,神经间质水肿,微管微丝线粒体大量缺失。B组膈神经始终为正常结构。结论:植入式膈神经刺激器能够促进颈髓损伤后新西兰大白兔膈肌呼吸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膈神经刺激能够延缓颈髓损伤后膈肌萎缩和膈神经变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下丙泊酚复合纳布啡对肠镜检查患者膈肌运动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无痛肠镜检查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18~65岁,BMI 18~25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n=20)∶丙泊酚组(P组)和丙泊酚复合纳布啡组(F组)。F组患者在丙泊酚输注前1min静脉推注纳布啡0.1mg/kg,P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两组患者TCI模式给予丙泊酚,初始血浆靶浓度为2μg/ml,逐渐调整靶浓度,直至Ramsay镇静评分为5分,开始肠镜检查。肠镜检查中根据Ramsay评分调整丙泊酚靶浓度。超声监测患者右侧膈肌运动情况。记录患者入室平静呼吸时(T0)、丙泊酚输注后Ramsay评分5分时(T1)以及肠镜检查结束后Ramsay评分2分时(T2)的SpO2、MAP、HR、PETCO2、RR、膈肌运动幅度(DM)、吸气末膈肌厚度(TEI)、呼气末膈肌厚度(TEE),计算膈肌厚度变化率(DTF)=(TEI-TEE)/TEI。记录心动过缓、低血压、体动、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与T0时比较,两组T1时MAP和SpO2明显降低,HR和RR明显减慢,PETCO2明显升高(P 0.05);P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多于F组(P 0.05);T1、T2时F组DM明显长于,T1时DTF明显高于P组(P 0.05)。P组2例发生体动反应,F组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两组均未发生低血压、呼吸抑制和反流误吸等不良反应。结论与单用丙泊酚比较,丙泊酚复合纳布啡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对无痛肠镜检查患者膈肌运动的抑制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急诊绿色通道护理对创伤性膈疝患者就治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0例创伤性膈疝患者。按急诊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急诊绿色通道护理。分析2组急诊相关指标、术后康复指标,2组护理后1个月的复发率、救治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急诊科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从救治到送入手术室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均缩短,术后24 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5.00%、25.00%,救治成功率分别为100.00%、9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诊绿色通道护理缩短了创伤性膈疝患者的抢救时间,使患者尽早脱离危险,减少创伤性膈疝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膈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两种术式肌电随访结果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对两种术式的膈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后的肌电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两者的各自规律,为临床选择术式和判断疗效提供肌电检测依据。方法 回顾性地对行两种术式病例的长期肌电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有效随访资料者49例,其中膈神经加移植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主干21例;膈神经移位至上干前股肌皮神经束28例。总结两者的肌电恢复有效率;用Kaplan-Meier法估计最早出现有效再生电位的平均时间。结果 膈神经加移植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主干组的有效率为90.5%;最早出现有效再生电位的时间为术后[(360.00±48.97)d,  相似文献   

18.
手术、麻醉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围手术期膈肌功能障碍(diaphragmatic dysfunction,DD),膈肌超声监测可以准确测量膈肌的厚度和活动度,精准反映围手术期膈肌功能改变,帮助麻醉医师早期甄别DD患者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文章对膈肌超声监测在围手术期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行综述,重点讨论了膈肌超声监测术前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脓毒症、脑卒中相关的膈肌功能损伤,术中识别臂丛神经阻滞造成的DD,术后评估心脏、胸腹部手术后膈神经损伤以及指导拔管。膈肌超声监测有助于麻醉医师优化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方案并改善患者预后,是新时期麻醉医师的必备技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癌合并右膈肌部分切除的适应证、手术方法、术中应注意的问题,总结肝癌侵犯右膈肌的外科处理经验.方法 对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1998年9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27例肝癌合并右膈肌部分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手术均获得成功.切除肿瘤直径5.0~15.0(平均8.5)cm,合并切除右膈肌面积9.0~50(平均28.5)cm2,手术时间110~250(平均165)min,失血量450~2600(平均870)ml.术后病理证实膈肌侵犯者9例(33.3%).术后全部病例均见少量右胸积液.其他并发症包括慢性肝功能不全4例及术后早期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胆汁瘘、膈下感染各1例.所有患者经相应处理后均康复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19例接受综合治疗,6例拒治,2例失访.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2.6%、81.5%、51.9%、33.3%.结论 右膈肌侵犯不是肝癌切除禁忌证.合并右膈肌部分切除安全可行,而且远期疗效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床旁超声测量非胸腹部手术全身麻醉术后达到临床拔管指征时右侧膈肌运动幅度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接受非胸腹部手术全身麻醉患者110例,分为男性组(56例)和女性组(54例),术前使用M型超声记录患者平静呼吸时膈肌运动幅度.术中依据HR、BP等调整用药,维持麻醉深度,手术结束前30 min停止追加肌肉松弛药,手术结束后患者进入PACU,使用2~5 MHz超声探头,右锁骨中线肋缘下以肝为声窗,用M型超声记录达到临床拔管指征平静呼吸时的膈肌运动幅度,拔管后10、30 min平静呼吸时膈肌运动幅度,并记录拔管时间、拔管时Ramsay镇静评分,患者持续抬头5s时间. 结果 与麻醉前[男(16.8±2.6) mm,女(14.6±1.6) mm]比较,拔管时[男(13.1±1.4) mm,女(12.4±1.2)mm]两组膈肌运动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10 min[男(15.7±2.7) mm,女(13.9±2.1) mm]、30 min[男(16.1±2.6) mm,女(14.3±2.0) mm]两组膈肌运动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拔管时比较,拔管后10、30 min两组膈肌运动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10 min与拔管后30 min比较,两组膈肌运动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拔管时间、Ramsay镇静评分、持续抬头5s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测量右侧膈肌运动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在PACU对于评价麻醉恢复期膈肌功能的恢复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