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比较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因胫骨干骨折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骨外综合一科住院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髌上组和髌下组,各40例。髌上组采用髌上入路进行手术,髌下组采用髌下入路进行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中二次移位情况、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改良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髌上组的手术时间短于髌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组的术中透视次数、术中二次移位情况少于髌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HSS、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且髌上组的Lysholm评分高于髌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髌下入路相比,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二次移位发生情况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更具优势,推荐临床决策者优先考虑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治...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6):1102-1103
观察并比较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为完成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前往我院进行治疗的74例胫骨干骨折患者实施观察治疗,按照手术入路方法将其分为髌上组和髌下组,各37例。髌上组通过髌上入路进行髓内钉固定治疗,髌下组则通过髌下入路进行髓内钉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经研究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恢复数据可知,髌上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7.30%,而髌下组的则有83.78%,髌下组的优良率数据低于髌上组,且分析结果为P0.05,可见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对于胫骨干骨折患者通过髌上入路方式实施髓内钉固定治疗可起到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于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可起较好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采用经髌上入路与经髌下入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DTF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2月至2022年5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66例纳入回顾性研究。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髌上入路组(n=35)和纳入髌下入路组(n=31)。髌上入路组的患者采用髌上入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髌下入路组的患者采用经髌下入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治疗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切开复位例次、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情况,Lysholm评分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术后踝关节恢复情况;并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入路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切开复位的患者比率分别为(75.63±6.04)min、(19.36±2.61)次、11.43%,均低于髌下入路组[(86.91±6.77)min、(26.74±3.23)次、29.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入路组术后3、6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2.74±0.51)、(1.55±0.42)分,显著低于髌下入路组[(3.21±0.59)、(2.19±0.51)分],且髌上入路组术后3、6个月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73.26±5.93)、(91.88±6.97)分,AOFAS评分分别为(79.96±6.77)、(95.03±8.44)分,均显著高于髌下入路组[(68.80±6.17)、(85.17±7.16)分和(73.62±6.19)、(85.87±9.0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入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显著低于髌下入路组(2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髌骨上入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DTFs疗效优于髌下入路,可加速术后膝关节功能和踝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3月~2019年5月治疗的92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按手术方案不同分A组和B组,各46例。A组采用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B组采用髌下入路胫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围术期指标、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术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少于B组,住院时间、累计透视时间、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B组(P<0.05);术后9个月A组膝关节评分高于B组(P<0.05);术后3 d、6 d、12 d,A组膝前疼痛评分低于B组(P<0.05)。结论: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缓解膝前疼痛,缩短手术时间及累计透视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透视次数,促进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髓内钉治疗胫骨近端骨折对患者术后骨折愈合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开封一五五医院收治的胫骨近端骨折患者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观察组18例予以髌上入路,对照组18例采用髌下入路。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膝关节功能评分、骨折端成角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支持、不稳定、上楼、绞锁、肿胀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跛行、疼痛、下蹲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骨折端冠状面、矢状面成角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骨折端冠状面、矢状面成角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近端骨折患者术中采用髌上或髌下入路均能获得确切效果,术后骨折愈合效果相当,但髌上入路在减少透视次数、减轻疼痛、减少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可提升复位质量,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胫骨结节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胫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行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胫骨结节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负重时间、术后6个月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住院及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优良率(96.00%)较对照组(68.00%)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0%,1/25)与对照组(24.00%,6/25)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胫骨骨折采用胫骨结节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可显著缩短手术及术后康复时间,提高预后康复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髌上旁入路胫骨髓内钉内固定术在胫骨干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胫骨干骨折患者1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62例(采用髌上旁入路胫骨髓内钉内固定术)和B组62例(采用髌下旁入路胫骨髓内钉内固定术)。统计两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前后足甲襞微循环指标(襻顶血管直径、管襻畸形率)、影像测量结果胫骨平台内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膝关节屈曲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Lysholm膝关节评分、活动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 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襻顶血管直径、管襻畸形率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襻顶血管直径、管襻畸形率组间、组间·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前至术后6个月两组胫骨平台内翻角...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6):1333-1334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9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并行手术治疗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前正中入路组、前外侧入路组和双侧入路组各30例,对三种不同入路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三种手术入路方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比较,双侧入路组显著性高于前外侧入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发生率前正中入路组显著高于双侧入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手术入路方式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3.3%、80%、7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侧入路疗评分为优人数明显多于前正中入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骨折类型及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可显著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双侧入路更加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骨折经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手术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棒系统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方法选骨外科收治并实施手术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47例,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手术治疗。Wiltse入路组25例,传统后正中入路组22例,均在入院1周内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行椎体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记录并分析、比较两组不同入路的手术效果、伤椎Cobb角纠正率、VAS评分法评估切口区域腰背痛的疼痛程度、血清中骨骼肌损伤的标志物肌酸激酶(CK)含量、术后复查MRI显示的多裂肌副损伤程度的情况指标。结果两组在伤椎Cobb角纠正率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Wiltse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患者创面渗血量、术后引流管引流计量、腰背痛VAS评分均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CK值及术后1年MRI评分亦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段椎体骨折经Wiltse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可减少椎旁肌的副损伤,有效避免多裂肌的瘢痕变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明显减轻术后慢性腰背痛,且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和交锁髓内钉治疗成人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132例。按照手术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微创组和髓内钉组,微创组采用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固定技术治疗,而髓内钉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Johner-Wruh术后功能评价。结果 微创组手术平均时间以及术中平均出血量均显著少于髓内钉组(P0.05)。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及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少于髓内钉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Johner-Wruh术后功能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和交锁髓内钉治疗成人胫骨中下段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术后不良反应发生以及术后功能无显著差别,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1.
胫骨干骨折为常见的下肢创伤,约占全身骨折的13.7%。随着交锁髓内钉的广泛应用,术后膝关节疼痛发生率报道高低不一,置钉不当引起的关节内结构损伤是原因之一,有国外文献报道发生率高达56%以上口引。我们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180例患者,术前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置钉点的相对位置,并根据相应的影像学结果选择性采用髌韧带内侧入路、髌韧带外侧入路或经髌韧带人路进行手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B例,均采用髌下纵切口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结果:随访12-20个月,平均术后8周已有明显骨痂形成,平均愈合时间32周。无畸形愈合和感染情况发生,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本方法具创伤小,感染率低,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切口复位磁力导航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疗效,并与普通带锁髓内钉内固定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4月至2014年3月采用小切口复位磁力导航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37例(导航组),与同时期普通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30例胫骨下段骨折(普通组)进行比较,观察2组手术时间、远端锁钉锁定时间、远端锁钉一次性锁定成功率、术后到开始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末次随访膝关节HSS评分、踝关节AOFAS评分。结果 6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4个月,平均16.8个月。导航组在手术时间、远端锁钉锁定时间、远端锁钉一次性锁定成功率、术后到开始负重时间方面优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术后并发症及末次随访膝关节HSS评分、踝关节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方式相比,小切口复位磁力导航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具有术中定位准确、操作方便、远端锁定成功率高、坚强固定、创伤小的特点,符合生物固定原理,术后利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恢复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微创锁定钢板与逆行髓内钉对股骨中下段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微创锁定钢板与髓内钉对95例股骨中下段骨折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45例患者行髓内钉固定治疗,50例患者使用微创结合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评分等,经统计学处理得出观察结果。结果 95例患者完成住院观察,3例失随访,逆行髓内钉组失访1例,微创锁定钢板组失访2例,患者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随访13.4个月,微创锁定钢板的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术中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微创锁定钢板与逆行髓内钉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均能达到治愈效果,但微创锁定钢板治疗在减少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以及控制感染发生率等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5.
背景:胫骨中下段骨折由于无肌肉覆盖,软组织薄,创伤后易发生粉碎的复杂骨折,致术中复位固定较为困难。其临床效果往往和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治疗方法及内固定的选择密切相关。胫骨中下段骨折一般以内固定为主,尽管内固定方法很多,但微创的坚强固定一直是胫骨骨折治疗的难点和研究热点。
  目的:比较经皮闭合复位锁定钢板、经皮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与切开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入选180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经皮闭合复位锁定钢板组、经皮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组与切开复位钢板组,分别进行内固定修复治疗。内固定后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从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内固定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3组的修复效果。
  结果与结论:剔除失随访患者,经皮闭合复位锁定钢板组56例,经皮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组52例,切开复位钢板组48例进入结果分析。经皮闭合复位锁定钢板组、经皮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等方面明显优于切开复位钢板组(P<0.05),而透视时间方面经皮闭合复位锁定钢板组显著长于交锁髓内钉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P<0.05),手术时间方面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经皮闭合复位锁定钢板组为11%,经皮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组及切开复位钢板组均为27%。提示对于修复胫骨中下段骨折,闭合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创伤小,不破坏骨折端血供,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以作为胫骨中下段骨折的良好选择;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操作简单,也是胫骨中下段骨折的常用方法;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对骨折端剥离较多,血供破坏大,并发症较多,应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国内全膝关节置换以内侧髌旁入路为主,创伤大、恢复慢,而经股内侧肌下入路更符合正常解剖,能完整保留伸膝装置,临床对于二者的相关比较研究极少。
  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
  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55例(70膝)膝关节病变患者被随机分为股内侧肌下入路组26例(35膝)和内侧髌旁入路组29例(35膝),分别采用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比较2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疼痛度、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假体力线对位以及并发症情况。所有假体均选用 Johnson&Johnson公司旋转平台的Sigma型假体。
  结果与结论:55例患者获得12-24个月随访,均未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神经损伤、关节不稳、假体松动或移位等并发症。所有假体均获得正确的力线对位。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置换手术时间大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0),而切口长度、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目测类比疼痛评分、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置换后3 d 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均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 <0.05)。置换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早期疗效显著优于经内侧髌旁入路,而2种入路在假体力线对位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患者42例,患者均在术前进行3~6周的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后,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及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继续抗结核药物治疗9~l2个月。按照入路方法不同分为前入路组和后入路组,术后随访1年,对两组患者进行影像学评价和功能评价,并比较不同入路方法对Cobb角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年,42例脊柱结核按照不同入路方法对Cobb角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后入路组影像学评分优良率(优+良)为95.65%,前入路组优良率为63.16%;后入路组功能评分优良率(优+良)为91.30%,前入路组功能评分优良率为57.89%。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有效抗痨治疗的前提,采用后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背景:伸膝装置粘连是股骨中下段骨折内固定修复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目的:探讨影响股骨中下段骨折修复后伸膝装置粘连的医源性因素。方法:纳入股骨中下段骨折行内固定修复后确诊为伸膝装置粘连的患者90例,分析不同手术入路、内固定方法、治疗后石膏外固定时间、功能锻炼4个因素对伸膝装置粘连发生的影响。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7个月。手术入路、内固定方法、功能锻炼、石膏外固定时间是与骨折内固定修复后伸膝装置粘连发生关系密切的医源性因素(P<0.05),诸因素与修复后膝关节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股骨中下段骨折的治疗,选择微创髓内钉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选择后外侧入路、修复后减少石膏外固定时间、修复后配合持续被动活动功能锻炼,可显著减少医源性伸膝装置粘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交锁髓内钉植入治疗同侧股骨、胫骨干骨折3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应用交锁髓内钉植入治疗同侧股骨、胫骨干骨折的效果,选择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00-11/2005-12收治的创伤性同侧股骨干中下1/3以近、胫骨中上1/3骨折患者34例,选用江苏武进三厂生产的钛合金交锁髓内钉,从髌前外切口入路,分步骤进行股骨、胫骨穿针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34例患者骨折均获解剖复位,均骨性愈合,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价良好,植入髓内钉固定牢固,无松动断钉感染等不良事件及副作用发生。提示髌前外切口入路交锁髓内钉植入治疗同侧股骨、胫骨干骨折,操作简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4):2185-2187
目的探讨选择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方式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2例,按随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行膝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行膝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指标、并发症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皮肤坏死发生率为0、切口感染发生率为6.4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13%、2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Merchant量表中步态、日常生活质量、膝关节稳定度、活动范围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时选用后内侧入路,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获得更大程度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