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主动脉夹层(AD)发病率和检出率日益增高,临床上越来越引起重视。随着介入技术日益发展,血管腔内治疗已成为AD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研究发现,存在AD远端破口是影响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从AD流行病学表现、分期分型、基础治疗和介入治疗方式进行综述分析,并就Stanford B型AD远端破口治疗研究进展作一总结,为临床术式决策提供可行参考。  相似文献   

2.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医学影像学发展,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主动脉夹层(AD)进行仿真研究已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CFD仿真研究包括对AD几何模型、血管壁、血液和血流等属性模拟并获取其血流动力学参数等信息,可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该文着重介绍CFD技术在建立Stanford B型AD仿真模型及其临床应用如预测AD破裂风险、模拟AD手术治疗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研究进展和不足,并探讨未来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形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围术期护理规范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规范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治疗围术期的护理。通过检索国内外主动脉夹层诊治护理相关证据,形成《共识》初稿。邀请50位血管外科及相关领域医护专家进行函询,根据专家建议进行分析、修改及完善,形成《共识》终稿。《共识》内容包括: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最新解剖定位、腔内治疗方式及适应证、术前及术后护理四方面。本《共识》实用性强,可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围术期护理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广泛应用及迅速发展,腔内治疗已成为了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一线治疗方法。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的预后除了依赖于术前个体化方案的制定和术中操作者的经验,更依赖于手术指征及时机的掌握。对于急性期复杂性B型夹层,提倡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行TEVAR手术;对于急性期非复杂性B型夹层是否可行TEVAR手术仍存在争议。文章主要就急性期B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在主动脉夹层破口显示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CTVE)在主动脉夹层破口显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3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利用螺旋CT扫描的容积数据行仿真内镜成像,并与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法(MPR)进行比较。结果 27例CTVE清楚地显示了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及内膜片,4例由于伪影干扰图像质量欠佳;21例直观、清晰地显示了腔内破口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主动脉分支血管开口的关系,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结论 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为主动脉夹层破口的显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觉影像,CTVE结合轴位及SSD、VR、MPR图像,能为临床术前评估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全面、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张文卿 《放射学实践》2019,34(5):574-577
【摘要】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TBAD)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急危重症。近年来,腔内修复治疗(EVAR)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于胸腹主动脉特殊的解剖结构、疾病本身的复杂性、术后支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修复技术的多样性,对于急性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cATBAD),选择外科手术还是腔内修复治疗、如何更科学地选择支架及应用相关技术进行腔内修复治疗,仍是困扰许多介入医生的问题。本文就cATBAD的腔内修复治疗作一综述,以期提高对腔内修复治疗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学习曲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介入医师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的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分析10年间由同一组介入医师完成的70例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按手术先后次序分为A、B、C、D、E共5组,每组14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分析不同阶段手术效果.结果 5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型、伴高血压、伴糖尿病、吸烟史、假腔最大直径、假腔灌注的内脏动脉及其它疾病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在A、B组分别为(3.29±0.61)h、(2.87±0.37) h(P<0.05),在C、D、E组分别为(1.80±0.62)h、(1.74±0.34)h、(1.52±0.39)h (P>0.05),A、B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C、D、E组(P<0.001).5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逐渐缩短,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28例手术分别在6.2年、2年内完成,手术频度分别为每年3.3例、7例;B、C、D组42例手术分别在2.2年、1.2年、0.8年内完成,手术频度分别为每年6.4例、11.7例、17.5例.结论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学习曲线约为28例,介入医师在每年平均4.6例手术频度下完成28例手术后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介入医师团队手术技术明显进步.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及其演变过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单中心诊断为急性期TBAD并行TEVAR治疗的217例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通过RadiAnt Dicom Viewer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测量主动脉峡部、肺动脉分叉、膈肌、腹腔干、左肾动脉开口及腹主动脉分叉平面的真腔、假腔直径和总直径,记录假腔血栓化程度。 结果 主动脉峡部、肺动脉分叉平面真腔增大、假腔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腔血栓化率高;膈肌、腹腔干、左肾动脉开口平面真腔增大、假腔缩小,真腔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腔缩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腔血栓化率较高;腹主动脉分叉平面真腔增大、假腔增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腔血栓化率低。各平面术后总直径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EVAR术后胸降主动脉段重塑良好,真腔明显扩张,假腔明显缩小、血栓化率高。腹主动脉段重塑不良,可能与远端破口旷置有关。远端假腔直径和总直径变化不显著提示夹层可能稳定,远端破口暂无需手术处理,但严密影像学随访远端破口尚未处理患者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对2005-09~2010-02期间1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行血管造影和血管腔内带膜支架植入手术治疗,术后3、6、12个月行CTA检查,观察手术疗效以及有无狭窄、移位和扭曲等术后并发症。结果:无中转开胸手术。除1例再发Stanford A型夹层破裂死亡外,其余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早期结果满意,中远期效果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0.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多型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应用多种类型支架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探讨扩大介入治疗适应证的可行性.方法 回颐性分析2004年5月-2009年12月,1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介入性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CTA和DSA结果,个体化选择合适覆膜支架,透视下将覆膜支架经股动脉导入封闭夹层破口.术后CTA随访观察内漏、支架移位、假腔变化等.结果 18例中2例放置分体式主动脉覆膜支架、1例放置分支型覆膜支架、2例放置预留孔型主动脉覆膜支架,13例放置普通主动脉覆膜支架.1例封堵左锁骨下动脉、2例不全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均未出现左上肢和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1例因解剖变异右锁骨下动脉起自主动脉弓而行旁路手术.术后发生8例(44.4%)即刻I型内漏,其中1例腔内修复术后持续I型内漏再次放置支架后进展为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瘤而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其余CTA随访内漏逐渐消失;所有患者均无支架移位、断裂、塌陷以及术后截瘫及脑血管意外发生.结论 采取不同方法延长近端锚定区的距离、应用分体式主动脉支架可扩大介入治疗Standfl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适应证,且近期疗效好,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55岁。进食后突然出现胸闷背部剧烈疼痛呈刀割样疼痛,急诊入院,入院前曾晕厥,入院后胸背部疼痛剧烈。患者呈痛苦面容、心率加速,血压220/130 mmHg。影像学检查:主动脉CTA显示(图1):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侧端至髂动脉层面可见血管内膜撕裂呈条状充盈缺损并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原发性逆撕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RTAD)的特征是原发裂口位于无名动脉以远,夹层的假腔逆行撕裂累及升主动脉。由于其解剖结构复杂,危险性高,RTAD仍是大动脉外科极具挑战性的难题。对于这种特殊类型夹层的治疗方式,目前尚无共识。文章分析了相关文献,主要针对RTAD的流行病学、解剖特征、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方法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4月采用TEVAR治疗的85例Stanford B型AD患者临床资料.85例患者均常规行左肱动脉穿刺,右侧股动脉直切口,升主动脉DSA造影明确AD破口位置、真假腔及与重要器官血管开口位置关系;置入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原发破口,升主动脉造影复查观察近端破口封闭情况及主动脉弓部分支血管、真假腔血流变化情况.结果 84例患者TEVAR手术成功,成功率100%;1例术前麻醉过程中突发AD破裂死亡.9例部分覆盖左锁骨下动脉,1例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支架完全封闭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2例行无名动脉至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转流.Ⅰ型内漏2例,无住院期间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患者均存活,远端再发新破口2例.结论 TEVAR术治疗Stanford B型AD安全有效,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术中精细操作及加强术后院外管理是手术成功、提高远期生存率关键.  相似文献   

14.
<正>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危重急症,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近年来备受关注。根据Stanford分型~([1]),A型仅累及升主动脉而不论破口位置;B型仅累及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远端的降主动。约75%的B型AD为非复杂性AD,表现为脏器无灌注不良或缺血等~([2])。由于B型夹层多与高血压有关~([3]),目前对于B型A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TBAD)是否累及髂总动脉对接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患者的近、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筛选自2002年6月至2021年4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明确诊断为ATBAD并行TEVAR的41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TA示主动脉夹层远端是否累及至髂总动脉将其分为累及组(n=221)与未累及组(n=198)。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血压、心率等临床资料,以及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患者出院后30 d、6个月、1年行常规随访,随访内容主要包括胸腹主动脉CTA、血压及心率控制情况、临床症状、死亡及原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累及组患者的年龄、第一破口至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降主动脉真腔最大直径、有脑卒中史比例均低于未累及组;体质量指数、支架长度、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细胞计数水平,以及放射性疼痛、下肢缺血、夹层假腔大于真腔、螺旋形夹层的比例均高于未累及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0 d和远期随访期间的全因死亡、新发脑卒中、新发下肢缺血、主动脉相关不...  相似文献   

16.
赵晓莹  孙勇 《放射学实践》2019,34(12):1332-1336
【摘要】目的:探讨MSCT评估Stanford 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动脉弹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Stanford B型AAD及40例非夹层患者的MSCT影像资料,测量并计算主动脉弹性的相关指标,包括可扩张度(AD)、顺应性(AC)及僵硬度(ASI),记录两组被试AAD的范围、合并钙化情况及相关临床指标值(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和高血压分级),比较2组间各项影像和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患者组和对照组间动脉弹性相关指标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D、AC和ASI的P值分别为0.000、0.000和0.032),两组间高血压3级患者数和吸烟人数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和0.004)。进一步对患者组中不同AAD累及范围患者的AD值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19,P=0.494)。结论:利用MSCT测量Stanford B型AAD患者的动脉弹性值是可行的。吸烟及高血压3级是AA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覆膜支架置入术的麻醉方法及管理特点.方法:1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行覆膜支架置入术时,7例采用保留自主呼吸的静脉麻醉+局麻,3例采用保留自主呼吸的静脉麻醉+股神经阻滞,术中以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心率快时加用艾司洛尔.结果:术中麻醉镇痛、镇静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后血管形态学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接受TEVAR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1个月内、1~6个月、6个月后主动脉各段真假腔内径及假腔血栓化情况.结果 TEVAR术后胸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缩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主动脉管径真腔和假腔变化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部重要分支动脉血供情况较术前有所改善.结论 TEVAR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近中期效果确切,但仍需要远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CT血管造影(CTA)为诊断金标准,对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诊断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的准确性。方法2017年10月至2021年1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经DSA明确诊断的206例Stanford B型AD患者纳入研究。男性153例,女性53例,年龄(55.3±9.3)岁(28~77岁)。DSA术前3 d内完成主动脉及其分支CTA和CDUS检查。以术前CTA诊断分析结果为金标准,探讨CDUS对AD诊断指标的显示率、诊断准确率和漏诊率。CDUS与CTA测量结果对照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CDUS诊断B型AD准确率为100%(206/206)。AD双腔显示率100%,内膜片显示率93.2%(192/206),真假腔诊断准确率88.8%(183/206),AD累及范围符合率95.6%(197/206),假腔血栓显示率72.5%(66/91),降主动脉原发破口显示率68.9%(142/206),远端再破口显示率64.6%(360/557),内脏分支(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动脉)受累形式符合率83.7%~100%,内脏分支(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下肢动脉)灌注不良诊断符合率100%(17/17、9/9、3/3)。降主动脉原发破口大小、原发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主动脉各节段最宽处管腔内径、真腔内径、假腔内径与CTA测量值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DUS是一种快速、简单诊断Stanford B型AD的方法,可与CTA良好匹配。  相似文献   

20.
主动脉夹层是血液通过主动脉壁内膜破口引起主动脉壁分离并形成主动脉壁间夹层血肿[1].病因包括:长期未受控制的高血压、遗传性因素与结缔组织病诸如马凡综合征,严重外伤或梅毒感染等其他因素.临床常见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破口范围仅限于降主动脉及其延伸段,除腹主动脉外,严重者可累及髂动脉及双下肢动脉[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